区域联防在高校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意义
大学篮球赛活动目的和意义大学篮球比赛活动内容优质

大学篮球赛活动目的和意义大学篮球比赛活动内容优质篇一:大学篮球赛活动目的和意义大学篮球赛活动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大学篮球赛还是促进校园文体活动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使得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首先,大学篮球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运动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远离电子产品的束缚,积极参与户外运动,并注重锻炼身体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们过多地沉迷于电脑游戏、手机等电子娱乐产品中,长时间的坐姿和缺乏运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通过大学篮球赛活动,学生们能够在比赛中挥洒汗水,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其次,大学篮球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们需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通过传球、进攻和防守等多个环节来实现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需要相信并依赖彼此,树立团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这样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将为学生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此外,大学篮球赛活动也能够促进校园文体活动的发展。
作为一项大型体育赛事,大学篮球赛可以吸引大量的观众参与和关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举办大学篮球赛活动,学校能够增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加入学校。
同时,大学篮球赛活动也能够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同行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总结起来,大学篮球赛活动具有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校园文体活动发展的多重意义。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大学篮球赛活动,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联防篮球战术

联防篮球战术
篮球是一项充满活力、极富竞争性的运动,它对团队合作,反应能力和战术意识的要求极高。
联防作为篮球战术的一部分,为比赛提供了丰富的内涵,让球队能够更好地实现理想的进攻和防守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联防篮球战术以及如何正确实施它。
首先,要正确地实施联防战术,必须了解联防的概念。
简单来说,联防就是球队在比赛中形成的一种防守形式,由一群球员组成,这群球员之间的行为与行动彼此协调一致。
联防有助于保护球队的进攻节奏,压制对手的进攻缺口,有效限制对手的投篮、传球和进攻空间。
其次,要正确实施联防战术,队员们必须学习与球队配合,并且要熟练掌握一定的防守战术。
他们需要了解联防理念,并熟练掌握防守技巧,例如压制进攻者,正确把握防守空间,以便在进攻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此外,通过练习,队员们还必须学习如何正确识别和响应不同的进攻战术,如拉开进攻空间、死角堆砌等,以便有效地压制对手。
最后,正确实施联防战术,球员们应该经常练习和重复执行,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这样,球队就能够更加熟练地实施联防战术,及时应对不同的比赛形势,把握主动权,获得比赛的上风。
综上所述,联防篮球战术是比赛得以进行的重要因素。
如果球员们能够正确的实施联防战术,就能更好地发挥队伍的实力,有助于更好地取得胜利。
区域联防战术运用浅析

区域联防战术运用浅析作者:宋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2期摘要:现代篮球运动,绝大多数篮球队都越来越重视防守。
防守战术的最大特点是多变。
在掌握多种防守战术的基础上,根据对方的特点不断变换防守战术,使对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区域联防便是篮球防守战术形式中的一种,是通过对区域联防的主要形式、优点及其运用等方面来阐明:它虽然是一种比较消极的防守形式,但只要运用得当,便能起到人盯人等防守形式所起不到的作用。
Abstract: modern basketball campaign, the vast majority of basketball teams ar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defensive. Defensive tactic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volatile. In the grasp of defensive tactics, on the basis of each other's characteristics constantly changing defensive tactics, the opponent always in a passive position. Regional defense is basketball defensive tactics in a form that ban through the main form of regional defense, and its advantages in the application to clarify : it is a more passive defensive form, but if used properly, can play a defensive form of people sharing little role.关键词:区域联防防守战术运用keyword: regional defense defensive tactics篮球运动是一个攻守相互争斗、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依赖的矛盾体。
《篮球“二一二”区域联防和复习起跑技术》教学设计

篮球“二一二”区域联防和复习起跑技术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本课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学中发挥评价激励的机制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材分析篮球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对抗性和较浓趣味性,“二一二”区域联防是篮球整体基础防守之一,,同时它也是一种集体体育运动项目,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运动需要,是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和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学情分析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男生,28人,属于水平五,他们有一定的篮球个人技术和身体素质基础,心理品质逐渐成熟,已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比较适合学习团队的进攻或者防守战术,但对于个别学生由于技战术水平的差异需要关注。
四、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了解区域联防战术在比赛中的重要性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篮球“二一二”区域联防,掌握起跑技术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五、教学的重难点本次课重点是二一二联防的位置,难点是补防的意识六、教法与学法设计本次课主要采用游戏法,讲解示范法,完整法,分解法,引导启发法,主要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七、教学流程设计(一)激发兴趣,热身导入1、课堂常规:体育委员整队,师生问好,处理见习学生,宣布本次课的内容,目标,强调安全意识2、游戏热身:“捕鱼”游戏,游戏需要学生协同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二)师生互动,自学自练1、学习“二防三”①、教师通过图片向学生讲解二防三的练习方法以及要求②、教师讲解并示范二防三基本站位以及移动位置③、学生分三大组,每组的同学进行轮换练习2、学习“五防五”①、教师通过图片以及视频向学生讲解五防五的基本站位以及要求②、教师讲解并示范五防五基本站位以及移动位置③、学生分两大组,每组的同学进行轮换练习3、复习起跑技术①、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起跑视频以及图片②、教师讲解示范起跑技术动作并组织学生多次练习(三)放松整理,恢复身心1、深呼吸,放松动作以帮助机体消除疲劳2、教师对本次课做出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认识3、宣布下课,值日生归还器材。
《篮球:2—3区域联防的关门和夹击配合》教学设计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全一册

2.加强防守意识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关门和夹击配合的重要性。
3.创设更多合作机会,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4.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现场示范,直观教学:教师现场示范关门和夹击配合的技术动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作要领,提高学习效果。
4.多元化练习,巩固技能: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如分组对抗、模拟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高关门和夹击配合技能。
5.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关门和夹击配合中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针对难点,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a.设计多种实战场景,让学生在模拟比赛中学会灵活运用关门和夹击配合;
b.加强团队合作训练,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c.定期组织比赛,让学生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8.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技能、态度、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关门和夹击配合的技术动作、应用场景和战术意图。
2.教学过程:
a.教师现场示范关门和夹击配合的技术动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作要领;
b.结合篮球比赛实例,讲解关门和夹击配合在比赛中的应用场景和战术意图;
c.分析关门和夹击配合的成功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d.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和指导。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在比赛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团队合作训练,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篮球3—2区域联防战术剖析

篮球3—2区域联防战术剖析作者:马睿思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4年第09期(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摘要本文通过对篮球3-2区域联防进行分析,阐述利用联防防守过程中的薄弱区域进行夹击及轮转换位防守,以达到防守的最佳效果,从而使3-2联防更具主动性和攻击性。
关键词篮球 3-2联防剖析一、引言篮球运动在1891年由美国人James Naismith自发明,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这在百年多的发展历史中篮球运动经历了推广、普及、完善、发展等阶段。
现代篮球运动是一项集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等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因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篮球运动自发明以来就有其自身的运动特点,现代篮球运动正处在全面提高阶段,其特点具体表现为激烈的对抗性、整体性、快速性、球队间的相互制约性等。
现代篮球运动力求攻守兼备,攻守平衡。
在过去,进攻一直被认为在比赛中具有主动性,而防守却是处于被动。
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也意识到了防守也需要具有主动性和攻击性。
因此怎样才能使防守更具有攻击性?通过运用什么样的防守战术才能使防守更加主动?这成为了各支球队研究及训练的重点。
本文主要以3-2联防战术作为研究内容,对半场3-2区域联防战术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同时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二、研究结果分析(一)篮球运动防守战术演变过程分析防守战术是指在篮球比赛中队员和队员之间有策略、有组织、有意识的协同运用防守技术进行布阵行动,是以篮球防守技术为基础,在一定的战术指导思想和战术意识支配下的集体防守行动[1]。
篮球防守战术大致可分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区域紧逼防守以及现代篮球运用的综合多变的防守战术。
篮球防守战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征。
总的来说,篮球防守战术的演变大致经历了联合防守、积极防守、全面防守以及整体防守四个阶段(见表1)。
区域联防

是指进攻转入防守时,全队队 员迅速退回后场,按区分工各自负责 防手一定区域的进攻对手,形成一定 的防守阵式,把每个防守区域有机地 联系起来,并随球进行协同移动防守 的一种全队防守战术。
区域联防的战术特点:
守区、防人、防球和保篮,是篮球两大防守战 术系统之一 1、扩大防守区域,增加共同防守的职责与区域。 当进攻队员运球突破、空切、溜底线时,则打破防 守区域界限而采用人盯人护送的方法,加强防守时 的换位、补位和协同防守的配合 2、在半场全场不同范围内采用区域联防战术配合 3、在半场、全场不同范围内采用区域联防和人盯 人防守两种战术相结合的配合,从而派生出对位联 防和区域紧逼等针对性、攻击性、机动性和伸缩性 较强的防守打法
6、对中锋队员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取侧前或绕前防守,封锁接球路线,尽可 能不让其接球
7、当进攻队员投篮时,一定要进行封盖,并组织好抢篮板球, 力争获球由守转攻
进攻区域联防 是针对区域联防的特点、阵式和变化所采用
的进攻阵形和方法,是篮球进攻战术系统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应全面了解区域联防的特点和一般规律,抓 住不同联防阵式的薄弱区域和环节,有针对性地 组织进攻阵式
“2-1-2”区域联防各个位置队员应具备的条件: 突前防守的2名队员,应有快速、灵活、善
于抢断球和组织快攻反击的能力 位于中间的队员往往要防守对方的中锋,应
是身材高大、善于补位和抢篮板球的队员 位于后排防守的2名,应是身材高大、善于
盖帽、防守补位、抢篮板球和发动快攻的队员。
区域联防的基本要求
1、各自按区负责,积极阻挠进入所管区域进攻队员的行动, 并与同伴协作联合进行防守
特点:队员位置和防区分布比较均匀,防守 机动性较大, 5名队员分布比较均衡,以中间的 1名高大队员为中心,把前排2名锋线队员和后排 2名卫线队员有机地组成一个能够前后呼应、左 右联系,便于相互协作防守的阵形。队员之间易 于协同配合,并能根据进攻的特点变换其它的防 守阵式
2至3区域联防的防守分工与职责

2至3区域联防的防守分工与职责
在2至3区域联防的防守中,球队通常会分工明确,赋予每个球员不同的职责。
以下是常见的防守分工与职责:
1. 前锋/边锋:前锋通常是球队最前线的防守球员。
他们需要
负责紧逼对方的后卫和中场球员,给予他们压力和阻挡传球的空间。
边锋负责贴近边路的对方球员,防止他们得到太多的传中机会。
他们还需要防守对方的边后卫,遏制他们的进攻。
2. 中场球员:中场球员在2至3区域联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拦截对方的传球线路,截断对方的进攻。
中场球员还负责在2至3区域之间移动,填补空档,防止对方球员的突破和传球。
3. 后卫:后卫的主要职责是守住球队的防线。
他们需要站在最后一道防线上,防止对方球员进入禁区或得到射门机会。
后卫还需要负责阻挡对方球员的传中和传球,并在必要时进行抢断。
他们也需要负责整个防线的组织和沟通。
4. 门将:门将作为球队的最后一道防线,他的防守职责是保护球门,尽可能地拦截和扑救对方的射门。
门将还需要积极参与球队的防守组织,向队友提供支持和指导。
在2至3区域联防中,球队的防守要求默契和配合。
每个球员都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与队友密切合作,实现整体防守的目标。
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对方的进攻,减少进球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1期Vol.34N o.1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1月20日
Jan.202014
107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1.052
作为篮球技战术的区域联防,是需要集体合作的一种防守战术,其通常用于对方具有凶猛攻击力,而本队采取人盯人防守战术效果不明显,导致防守不济时而用来固守篮下,针对对方进攻的形势进行影响与控制,使本队可以对篮板球进行有效争夺,进而达到从守转攻的目的。
目前,各高校在联防战术的研究、发展与改进方面皆取得较大进步。
篮球技战术的破坏性、攻击性以及针对性逐渐增强。
即使区域联防有许多漏洞,但于特定情况下可发挥特殊作用。
一、区域联防在高校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意义
(一)对高中锋接球进行拦截以避免内线一防一局面的出现
高中锋的接球是高校篮球比赛中最为头疼的部分,使用区域联防战术可以对每个位置上持球队员往高中锋方向传球时采取诸如领前防守、绕前防守等有效的阻止方式。
还可以与外围持球的队员相互配合进行积极的防守,将传球的路线封堵,阻截向高中锋传球[1]。
如果进攻队中锋较强,其可以帮助其他位置队员得分亦可以自己得分,本队中锋在此时很有可能将处于劣势,并且使本队防守的队形遭受破坏。
而采用区域联防战术可以对内线一防一局面的出现进行有效抑制。
如球传往内线,其他队员可回缩对中锋进行保护,迫使其传出球,如采用协防以及夹击等。
(二)对篮板球进行有效保护以及抑制突破
对比赛结果进行有效控制原因之一为篮板球,而采取区域联防战术可以围剿对方的中锋,迫使球到场地的外侧而远离中间,且积极干扰外线的队员。
其注重集体之间协调与配合,固守篮下对篮板球进行有效保护。
突破具有较大的威胁,亦为得分的重要手段。
而区域联防属于集体防守的一种形式,无论于哪个位置进行突破皆有其他的队员关门防守,比如三、二的联防可以对对方这一位置上的突破以及外围的快速传球进行有效抑制。
(三)有效减轻个人防守的压力
区域联防属于集体防守的一种形式,高校球队进攻队员个人的能力较强,但是防守队员防守的能力较弱,此时区域联防可以利用同伴之间的配合进行防守,可以采用围剿、夹击、关门等形式对个人防守的不足进行弥补。
同时,区域联防属于一个人固定一个区防守的形式,其主要的目的是当自己防守的区域没有进攻队员的时候节省队员的体力。
队员之间进行共同的防守可以使犯规较多队员的压力有效减轻,并且对其进行保护。
二、高校篮球比赛中区域联防的实践
(一)高校篮球比赛中夹击配合运用的实践
高校篮球比赛中使用夹击防守能够显著提高防守的攻击性,但是其亦存在一定缺点。
比如,只有一位进攻的队员,但是亦有两位防守的队员,此时对方在篮下将获取以四攻二的较为有利条件。
高校篮球比赛中的区域联防之所以采取夹击主要的原因包括两点:区域的联防中是有计划且有目的地采取夹击配合方式,对夹击的位置进行选择要按照对手防守站位的形式同进攻的位置。
而实施突然性夹击配合行动可以当球于边线或者在中线的附近时采用;区域的联防中使用夹击方式能够加快攻守转化的速度,为防守方获得反攻机会最终赢得比赛。
1.高校篮球比赛中高位中锋夹击实践
高校篮球比赛中可以采取左右配合以及上下配合的方式夹击高位中锋。
上下夹击指前后配合,而左右的夹击是两侧的队员进行有效的合作。
边线原防
区域联防在高校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意义
张 博
(内蒙古工业大学体育部,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篮球进攻的技术和战术逐渐进步,导致高校篮球比赛中队员移动更加快速且投篮越来越精准,这些都提高了对防守的要求。
而一定区域限制了比赛中队员的分布,造成每个部分皆包含防守较为薄弱的地区。
区域联防因其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综合性、攻击性较强以及防守区域扩大等优点,被国内外高校篮球比赛广泛采取。
笔者对区域联防在高校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区域联防;高校;篮球;比赛;意义
中图分类号:G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1-0107-02
收稿日期:2014-01-17
作者简介:张博(1983—),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体育部助教。
研究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守的队员同防守队员应时刻注意,一旦对方高位的中锋接到球就立刻采取夹击措施。
但也要注意其仅仅在进攻队员未能进一步发挥其功效,诸如其身高优势没有安全利用时方可充分发挥夹击的有效作用,这说明其为一种对进攻方面的反应。
2.高校篮球比赛中边线以及中间的夹击实践
进行高校篮球比赛时,徒手的队员将球接到之后或者持球的队员一旦从中间的方向运球往前场进攻,为了使其往边线的方向运球或者迫使其停止运球,可以让最前的一名队员上前进行防守,直到其运球终止。
在对手运球停止之后第二个在临近的防守队员要起动同前个队员相互合作夹击对手;此时对高位中锋进行防守的队员可以采取绕前防守的方式对其接球路线进行大力封锁;而两个底线的防守队员为了将往底线以及两侧传球的路线封堵可以侧往两边撑开。
如果持球的队员把球传往边线,位于前面同侧防守的队员要跟着球快速移动,而同侧底线防守队员也要对持球队员进行协同夹击。
在前面进行防守的另一个队员应该回缩且绕前对高位中锋进行防守。
之前对高位中锋进行防守的队员要移动到篮板的下方占据篮下进攻队员和对方的空缺进行防守。
3.高校篮球比赛中场角的夹击实践
高校篮球比赛的场角属于进行夹击的较好地方,大多为底线同外围防守队员实施的夹击。
进行夹击时无球侧队员要回缩至篮下,而外围的另一个队员回缩对高位中锋的区域进行绕前防守。
场角之所以是较好夹击区域的主要原因有:低位中锋虽为唯一有利传球的位置,但其易为防守的队员所封堵,同常要远离篮下传球;传球范围有限导致传球的方向易被发现;比赛时持球队员摆脱夹角的范围较小。
(二)高校篮球比赛中对位区域联防的实践
一防一的对位防守形式是对各式各样落位区域进行联防中除了夹击低位中锋皆可以采取的一种形式。
队员将对位防守运用在实际中是个较大的难题,因为这要求其具有较高战术意识、进行积极防守必须具备的较强行动和技术能力。
具备这些能力的篮球队员可以同临近区域队员进行协防且防守正面进攻的队员。
此外,对位防守还具有一旦形成较易发现对手进攻队员的进攻意图,便于严格限制其进攻行动的优点。
1.高校篮球比赛中对位防守应具有的要求
高校篮球比赛中的对位防守属于为了实现盯人防守的主要目的有效利用区域站位,这可以在区域联防较为安全中创造一防一的有利局面。
进攻的队员即使突破上一个防守依然将碰到另一队员拦截。
因此,在对位的防守中,要求队员首先应具备积极、快速、灵活、机动的个人防守能力,能够在进行个人防守时激烈对抗。
篮球队员个人完成防守的任务之后能同其他队员积极地进行协防,这对其战术意识提出
更高的要求。
其应可以对各种进攻变化的形势进行观察,掌握对方行动的规律以及进攻的意图[3]。
采取此种对位防守的形式必须有一名到两名高大的队员,可以有效封堵对手向内线的传球,如果无此种条件将导致对位防守失败。
因此,可以说在篮球赛整个对位的防守中内线对位的防守占据重要部分。
2.高校篮球比赛中轮转为对位的防守
高校篮球比赛中的联合防守落位在各种各样形式当中。
其能够形成对位的防守如果按照进攻队员之间不同站位,采用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轮转为对位的防守是其较为适宜且有效的对位防守。
进攻队员为了方便对进攻机会进行创造在联防落位多样形式当中通常习惯采取分裂防守的站位,利用防守队员同进攻队员之间的空隙获取较为有效进攻及方式是此种轮转形式利用的主要因素。
本队防守队员为了有效破坏对方进攻的意图,可以从落位不同的形式当中轮转为对位的防守。
本队队员进行对位防守时如果越过防守的界线导致离开自己防区,还可以退回自己原来防区重新寻找对手。
(三)高校篮球比赛中协助补位进行防守的实践
高校篮球比赛中无球区的防守队员进行回缩防守即为协助补位的防守,也就是说如果向接球队员靠近首先要做的是迫使其往外移动接球,之后紧逼直到其传出球,最后要立刻回缩协助补位进行防守。
队员于此类防守方式中不须相互帮忙。
如果球往场角的方向传,无球侧防守队员要回缩对对方传球进行防断的准备,有球侧防守队员应该夹击低位中锋。
为了紧逼防守持球队员,防守的队员在对方将球传出之后应返回对位防守位置。
于此种防守中不可忽略对中锋的夹击。
其虽然不属于一种积极防守的形式,但为有效的一种封堵战术。
三、结束语
区域联防在高校篮球比赛中属于较安全的一种防守战术,其通常因为对方的内线具有较强攻击力,不可采取人盯人的防守战术时用其固守在篮下面对对手进攻进行有效且可行的控制,最终实现从守转攻,有效争夺篮板球。
区域联防战术即使缺少主动攻击的行动能力,通常情况而言不能对对手进攻的意图完全抑制,但是其具有人盯人防守所没有的功效,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使其较好地服务于高校篮球比赛。
参考文献
[1]刘桥.CU BA联赛不同区域犯规对战术变化的影响及分析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6):57-58.
[2]宋莲.区域联防战术运用浅析[J].青年文学家,2011,(12):84-85.
[3]孙晋媛.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22):85-86.
(责任编辑:陆水东)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