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的眼光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
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
何谓“山”?山者,宣也。
宣气散,万物生。
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水者,准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
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作文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作文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作文【篇1】《掬水月在手》是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一部传记电影,导演陈传兴此前曾策划拍摄了在两岸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台湾最重要的文学家、作家的一生,随着《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的成功上映,标志着陈传兴“诗歌三部曲”创作终章。
导演陈传兴介绍,为拍摄全景式反映叶嘉莹先生“历经磨难又活得光亮的一生”,电影拍摄团队用时3年,分别在两岸、香港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叶嘉莹先生出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取景,采访了叶嘉莹先生的亲友、学生40余位,力图还原叶嘉莹先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活出如诗一般铿锵人生的精神世界。
“她内心中因为有古典诗词作为支撑,所以历经磨难依然能够活得足够光亮,到了晚年,她还能够想到用曾经支撑自己走过苦难的古典诗词反哺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成为整个华人世界的一道光彩。
”陈传兴说,这是叶嘉莹先生最让他感动的人生力量和去拍摄这部传记电影的驱动力。
他希望透过《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传递一个核心的观念:中国需要有诗。
在任何时代,不管是和平、战争、苦难的时代,诗人的存在为什么都是不可或缺?“叶老师一直在我的拍摄名单里”20__年,陈传兴成立行人文化实验室,策划一部在两岸、香港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主题系列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在台湾、香港生活的最重要的几位文学家、作家的一生,他本人还参与了诗人郑愁予和周梦蝶两集的拍摄。
“叶老师作为‘诗词的女儿’,她的生命光辉和精神世界一直感召和引领我。
”虽然不是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出身,但是陈传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天然的心灵亲近。
上世纪80年代初,陈传兴在台湾一家书店偶然看到叶嘉莹先生早期诗词研究的一部代表作——《迦陵谈词》,从此就书不离身,爱不释手。
“到法国留学时,我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这次为《掬水月在手》的电影宣发来到大陆,14天隔离期中,我还不时翻看这本书。
度感动中国叶嘉莹先生事迹(精选)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1多少年过去了?在风雨中吟啸、在花雨中徐行、在诗词里观照人生,叶嘉莹先生走过来的是一路坎坷,似乎应验了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一句话。
先生历尽生活的百难,一生有多少说不出的苦,幸好诗词给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最近先生看完我发表在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一篇写她的长文《欲将修短争天地》后,她便告诉我一个小小的秘密:其实“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体会,过乐观的生活”,是在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刚因车祸去世后,她在悲哀痛苦中挣扎起来时,曾经写下的两句自我勉励的话,只不过因为当时,她觉得不好意思说这样洞观人生的话是她自己的体悟,所以曾经托名说是她老师顾随先生说的,但现在她年事已高,所以她承认了这是她自己的话。
如今想来,这两句话不正是先生在中国诗词道路上一路坚毅走来的写照!“剩得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先生以为“词人是处在弱势的地位,不能够表白,也不能够言说,但是他有一种持守的品德。
我处着一个弱者的地位,……在我保持一个弱者的姿态之中,我有我的持守……就是你的品格跟理想,不应该为外界的环境所左右而改变”。
所以先生首倡这“弱德之美”,即使自己处在艰难苦痛之中仍旧终身持守。
今年先生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是未上映先轰动,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线售票时,5秒钟全部售罄,后来还得了电影金鸡奖。
而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在山河唯美空灵的镜头上,在佐藤聪明《秋兴八首》的配乐中,在先生吟唱诗词柔美的嗓音里,一同经历先生传奇的一生,无不感动不已。
导演陈传兴先生说:“叶先生与诗词的关系,已经深到生命里面,她就像一个水月观音一样,让人渡过诗词的大河,到河的彼岸。
”先生曾有两句诗“要见天孙织锦成”和“柔蚕老去丝难尽”,先生把自己比作一条吐丝的蚕,因她从小热爱中国古典诗词,70余年从没有停止过教书,她希望她的学生和所有像她一样热爱古典诗词的年轻人,能够把她所吐的丝织成美丽的云锦,就像顾随先生早年对她的勉励和郑重的托付一样。
三十年新诗(戴望舒、卞之琳)

1、殷夫的诗歌创作:
早期诗作歌唱爱情和自我的孤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向往光明,渴求反抗斗争(《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诗风忧郁感伤,《孩儿塔》一诗可为代表。
植根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现实,形成于30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
得名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以象征主义方法为中心,吸取20年代初象征派诗的经验教训,融化西方象征派、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现代派诗歌在内容上大都表现理想追寻中的迷惘、孤独、寂寞的心态,同时表达对荒凉的现实的忧伤激愤情绪,透出理性批判的意识。重要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以及废名、林庚等。
投身革命后,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让死的死去吧》、《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决裂(《别了,哥哥》)。诗风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特点与贡献:从工人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在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陈梦家是新月诗派的后期之秀。他的诗比较注重在抒情中创造美感和寄寓人生哲理。他的艺术风格是又轻,又柔,又淡。
他对格律也很讲究,重视音韵和和谐和整体的匀称。在题材上,他的爱情诗居多,抒写得情意缠绵,不乏可读之作。
5、“现代派”诗歌:
施蛰存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古代诗人名人辛弃疾人物介绍PPT

经典作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转溪桥忽见。
第三部分
诗人成就
诗人成就
雄心与婉丽并存
辛弃疾以豪放词为主,但没有流于质直浅率的问题。顾随在《稼轩 词说》卷上描述辛弃疾词的风格时,用了“磊落”“雍容”“雄深 雅健”等术语。辛弃疾的词往往情感复杂,在豪放的同时保持曲折 含蕴之美,在温婉之词中又保留了雄心。一方面,辛弃疾的豪放词 中亦有含蓄之美。
相关资料
追擒叛徒义端和尚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 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 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 出身的济南人。辛弃疾率领众人投归耿京,并且负责全军 的书檄文告等工作。在济南附近,还有一个名叫义端的和 尚,也集合了千多人起来反金。辛弃疾劝说义端归顺耿京。 然而,义端从军营中逃跑,还窃取了耿京的节度使印。
诗人生平
晚年生活
绍熙五年(1194年),辛弃疾遭弹劾,庆元二年(1196年),辛弃疾 遭罢官。嘉泰元年(1201年),宋宁宗筹备北伐,任命辛弃疾带领浙 东军队出征。嘉泰四年,辛弃疾分析宋金局势,认为朝廷军队数十年 来缺乏训练,装备不全,无法取胜。不久,他因为举荐不当的小错误 被调官,后迅速被罢免。北伐未得到充分准备,最终以议和结束。在 此期间辛弃疾被任命,辞官未被批准,于开禧三年(1207年)离世。
第二部分
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 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昌帝君阴骘文书法

文昌帝君阴骘文书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和书法一直被视为高尚的艺术形式,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文昌帝君阴骘文书法就是以文昌帝君为主题而创作的一种书法作品,其特点是笔墨流畅、行、转、摺等各个环节对内外圆熟齐全,体现了文学之神的力量和神韵。
文昌帝君阴骘文书法的特点之一是笔墨的运用。
在书法艺术中,笔墨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质和气韵。
文昌帝君阴骘文书法作品通常以黑色或墨色为主,通过用笔温峭、骤然为全,用墨浓淡、干湿为宜,体现出文学之神的豪放和稳重。
另一个特点是结构的完整性。
文昌帝君阴骘文书法在结构上注重整体性,要求各个部分相互呼应、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字、符号、符画相互勾连,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气韵,体现出文阁之光宇。
",本文章是对红楼梦和石头记的粗浅探讨。
其实,红楼梦和石头记这两部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对中国文学史有着深远影响。
它们不仅在繁复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艺术成就,更在道德观念、人性洞悉、社会现实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红楼梦和石头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
而石头记则是顾随所作,作为红楼梦的续集,石头记延续了红楼梦的风格和主题,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
石头记在描写细节、虚实结合、对人性的分析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通过女儿们的社会生活,男儿们的政治生活,以及大小人物的点什等眼光,使得全书穿梭在理人,于虚幻之间,人称琼楼凤阙、富丽堂皇。
在石头记中,对人情世故、私人和公共责任等问题的揭示也非常深刻。
红楼梦和石头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它们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这两部作品通过对当时社会生活、人类命运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思考空间。
无论是宫廷阶级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阅读这两部作品都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阅读附答案

《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阅读附答案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试题答案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到得中年,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自立门派,而她将西方理论引入古典诗词研究的大胆尝试,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
她,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
选的是糟粕的话也没什么用。
选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
”“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
”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
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能背下来。
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见春天的美景而作。
2020年度感动中国叶嘉莹先生事迹

2020年度感动中国叶嘉莹先生事迹多少年过去了?在风雨中吟啸、在花雨中徐行、在诗词里观照人生,叶嘉莹先生走过来的是一路坎坷,似乎应验了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一句话。
先生历尽生活的百难,一生有多少说不出的苦,幸好诗词给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最近先生看完我发表在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一篇写她的长文《欲将修短争天地》后,她便告诉我一个小小的秘密:其实“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体会,过乐观的生活”,是在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刚因车祸去世后,她在悲哀痛苦中挣扎起来时,曾经写下的两句自我勉励的话,只不过因为当时,她觉得不好意思说这样洞观人生的话是她自己的体悟,所以曾经托名说是她老师顾随先生说的,但现在她年事已高,所以她承认了这是她自己的话。
如今想来,这两句话不正是先生在中国诗词道路上一路坚毅走来的写照!“剩得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先生以为“词人是处在弱势的地位,不能够表白,也不能够言说,但是他有一种持守的品德。
我处着一个弱者的地位,……在我保持一个弱者的姿态之中,我有我的持守……就是你的品格跟理想,不应该为外界的环境所左右而改变”。
所以先生首倡这“弱德之美”,即使自己处在艰难苦痛之中仍旧终身持守。
今年先生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是未上映先轰动,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线售票时,5秒钟全部售罄,后来还得了电影金鸡奖。
而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在山河唯美空灵的镜头上,在佐藤聪明《秋兴八首》的配乐中,在先生吟唱诗词柔美的嗓音里,一同经历先生传奇的一生,无不感动不已。
导演陈传兴先生说:“叶先生与诗词的关系,已经深到生命里面,她就像一个水月观音一样,让人渡过诗词的大河,到河的彼岸。
”先生曾有两句诗“要见天孙织锦成”和“柔蚕老去丝难尽”,先生把自己比作一条吐丝的蚕,因她从小热爱中国古典诗词,70余年从没有停止过教书,她希望她的学生和所有像她一样热爱古典诗词的年轻人,能够把她所吐的丝织成美丽的云锦,就像顾随先生早年对她的勉励和郑重的托付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为本, 此其 一 ; 书精 而杂 , 欢人 生 哲 学 , 看 喜 其谈 禅
的文 章 , 以为超 出废 名 、 平 伯 。 大智 存 焉 . 其 我 俞 有 此 二; 他谈 艺论 文 。 周 作 人 思 想 时 有 暗合 之 处 . 主 与 如
张 “ 人 必 须 精 神 有 闲” 等 。 为 功 利 所 累 . 其 诗 等 不 此
在 书界早 已难觅 了
信、 记以 日 及学术 文毫, 及鲁迅 宣 处很多, 对周作人
却很少提及。偶涉普雨斋主人 , 还略带Βιβλιοθήκη 评 , 看法是 很 奇特 的
上世 纪 2 年 代 后期 . 当他 涉足 到周 作 人 的 圈子 0
直到《 随文集》 顾 问世 的时候 , 得 以窥见他 的风 才 采。那 真是 一个诱人 的存 在 , 的为 诗 、 他 为文 , 以及 为
员. 虽然他和 鲁迅 并无什 么交往
他 毕生 从事 教 书工 作 . 但对 创 作 又别 有 情 怀 。 一
直 关 注 文坛 的动 态 。 己也 写 过 小 说 、 文 . 自 散 而尤 以 古 诗 词 多见 功力 。冯 至 先 生说 他 : 多才 多艺 , “ 写诗 、
周 氏兄弟 . 佩服 的是 周 作 人 的读 书之 多 , 仰 的是 鲁 敬
等 文化 前辈 怀 念顾 随 的文 章 .便 隐 隐感 受 到 了一个
不 过 。 时他 对 周 氏 的印 象 , 不及 鲁 迅 。看 他 的书 那 远
特别 的精神 存在 一个人 死去 几十年 后 . 仍被 不 断提
及 , 也证 明 了一种力 量 。可 惜 , 久 以来 , 的 文字 便 许 他
讽 世 。 自嘲 。” 也
学识 . 有许 多是 来 自于 顾 随 的暗 示 。 才 留心到 这 位 这
顾 随 生于 1 9 年 , 北人 , 羡季 , 87 河 字 笔名苦 水 , 晚
大概 就 认 识 了周 作 人 。 已逝 的前 辈。后来 , 续读 到张 中行 、 汝 昌、 陆 周 史树 青 年 号 驼庵 。 他在 北 大读 书 时。
一
里时, 对诸 位 的感 觉 , 有分 寸, 像废 名 、 平 伯那 很 不 俞 么 醉心 。他 的书信 , 多次 写 有对 钱 玄 同 、 作 人 的感 周 受, 些, 这 已成 了珍贵 的文献资 料 。
顾 随的 审美 情调 与 治学方 式 .与周 作 人 圈 子 的 风格, 略微 相 同。比如 都深 恶八股 , 文 与为人 , 为 以诚
迅 的精 神状 态 .以为 后者 的超 迈 。虽 可望 而 不 可 即
填词 、 曲. 作 都创 有 新 的境 界 ; 说 、 札 , 独 具 风 也 。 小 信 也
格 ; 学、 究、 法 , 教 研 书 无一 不 取 得优 越 的 成就 ; 是 只
周 作 人 生前 .与顾 随 的 交往 止 于 一般 友 人 的礼
迅 不无 关 系。顾 随 的文 章 。 每 被 后人提 及 。 喜好 每 且 者 甚 多. 那是 见解 的不俗 所 致 . 至少 比起 周 作人 的诸
多弟 子 的文章 , 有可 咏 叹者 在 的。 是
找孙庚午去
■韩 石 山
年 轻 时读 关于 鲁迅 的书 . 看过 这样 一个 情 节 , 多
事 找他 , 他肯 定 会 为我 办 的。 比如 。 我在 本 单位 实在
更奢 的要求 吗? 想 到这 里 。 再环 顾 四周 , 有说 不 出 真 的 悲哀 与惭 愧。” .
我相信 , 随的感 觉是真 实 的。他对周 氏兄弟 的 顾 判断, 十分 到位 。顾 氏生 活于 学人 的 圈子 。 悟 出其 能
中的冷 暖 , 到 己身 的不足 , 就 很 有 几分 哲 人 气 。 看 这 顾 氏于平 淡 中又 能 生 出奇拔 的超 逸 情 怀 .与喜 欢 鲁
一孙
郁
有 一次 和友 人 闲聊 .言及 顾 随 .都 不 禁 为 之扼 腕. 觉得 对 这 样 天 才 的 艺术 鉴 赏家 , 道 得太 晚 了。 知 几 年 前 曾拜访 过 叶嘉 莹先 生 . 一次 谈 话 。 知她 的 那 得
他有 一 时期 说 禅 论 道 , 与 此无 缘 , 敢 妄 置 一 词 。 我 不 但 除 此 以 外 , 偶 尔 也 写 点 幽默 文 字 、 侃 词 章 . 他 调 既
:
一 0
但顾 氏在根 底 上 .又 是位 诗 人 。对为 学术 而 学
术, 或说 以学术 而 自恋 的生 活 . 以为 然。 虽 身在 北 不 平 。 心 却 神 往 上 海 的鲁 迅 . 但 以为“ 夫 子 ” 鲁 的世 界 . 才是 知识人 应 有的 情怀 。自上世 纪2 年代起 . 便 有 O 他 意搜 集 鲁 迅 的 作 品 , 无论 创 作 还 是 译 作 , 都很 喜 欢 . 有 时甚 至达 到 崇仰 的地步 。 以大 师视之 。顾 随谈及 并
人. 都有着别 人难及之处 。 顾 随不 仅 艺术 天分 高 . 能写很 漂亮 的诗 话 。 而且 更重 要 的是 他 的见识 不俗 . 常言 他人 难 言之 语 . 于迷 津之 中, 出玄机 , 人 豁然 开 朗 的惊喜 。 这 样 的 学 道 给 人. 在今 天 . 已不 多见 了。 顾 随是 典 型 的“ 派 学 人 ” 与周 作 人 那 个 圈子 京 . 里的人很 熟悉 . 但他 看 人看 事 , 不 以权 威 眼 里 的是 并 非 为是非 . 而是有特 立 独行 的一 面 的。他 早年 毕 业于 北京 大学 . “ 雨斋” 在 苦 里也执 弟子 之礼 。周 氏的学 生 们 对老 师恭恭 敬 敬 , 俞 平 伯 、 启 无 。 至 对周 作 像 沈 甚 人有 崇拜感 顾 随则 以平 常 目光视之 . 对苦 雨斋 主人 的短长 颇为 清楚 虽然在 学 问上 . 多少 受到周作 人 的 影 响. 但在 那 个 圈子里 . 氏应该 说 是个 “ 迅 党 ” 顾 鲁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