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应分成几个阶段来观察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应分成几个阶段来观察,然后把它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及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相联系。
答;(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化的进程缓慢。
城市化进程东部受侵略地区发展较快,呈现畸形发展;城市化进程还呈现出不稳定性,由于一些民族工业很可能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而破产,就会导致大量失业者返回农村;中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由于社会性质的影响远不如西方国家。
(2)现代:建国初期,随着经济的恢复,三大改造的完成,外交方面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尤其是苏联的经济援助,这些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加快。
文革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社会混乱,城市化进程受挫。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小城市小城镇发展活力增强,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90年代,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这些因素都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简介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
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
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知识点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知识点一城市化的演进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1)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西方国家的城市化(1)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之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中国的城市化(1)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3)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拓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化(1)原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通商口岸的开放。
(2)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经济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贫富分化严重。
(3)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且不均衡;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具有近代化特点;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传播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空间布局不均衡。
(4)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
(5)影响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破坏主权、冲击传统);②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
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拓展: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积极推动作用(1)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兴起。
(2)工厂制盛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成为工业劳动力,城市人口与城市数目迅速增长。
(3)水路和陆路交通的便利,加强了城市之间及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和城镇的发展。
第十一章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规模的扩大:民国以来,部分城市开始拆除城墙, 到20世纪20年代,在全国许多城市中兴起了一个以推倒旧城 墙,建设马路,拓宽城市建成区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建设运动。
“直到1895年,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 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从上海开埠到此期间,由于外国人
创办经商机构的结果,上海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与 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制度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 增相比,那么早期的人口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
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却大大落后于城市化。中国近代 的城市化水平乃全球范围内最低,制造业就业人口在近 代中国本是一个无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即使以包括海员、 搬运工人等在内的并非制造业的全部产业工人人数计之, 至抗战前最高估计也不会超过400万,以此与全国四亿多 人口得百分比,也不足1%! 工业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 化的发展水平,即“无工业化的城市化”。无工业化城 市化造就日益严重的失业和无业问题。
芜,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中国近代城市人口
性别年龄结构中,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者主要是男性青壮 年人口,在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简陋而根本无以实现
农具机械化的前提下,男性青壮年劳力无疑是农业生产
力的主要载体,此部分农村人口的大量离村,对农业生 产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
(三)无工业化的城市化
19世纪的西欧,工业化比城市化快得多,工业中就业 人口百分比总是高于生活在城市的人口百分比。1856年法 国城市居民占10%,同期制造业就业人数占20 % ;1870年, 德国城市人口约占12%,同期却有30%制造业人口。以工 业化为标志的西欧近代城市化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前进, 或者是工业化发展较城市化发展还要迅速的历史发展过程。
汉口、重庆发展成为全国或区域的贸易重心,城市规模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至今,中国的大城市从无到有,繁荣兴盛,推动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在古代中国,城市起源于先秦时期,那时的城市多为周围的农田所包围,起初主要是军事防御的需要。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城市如楚国的郢都(今湖北荆州)、齐国的临淄(今山东淄博)开始显露出繁荣的景象。
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土地系统的建立,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如唐朝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和宋朝的东京(今河南开封)。
那些城市在历史上都留下了璀璨的历史遗迹和文化。
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19世纪以来,中国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践踏,许多城市成为列强的租界和商埠。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受到了外来势力的干扰和掣肘,社会的发展进程受到了巨大的压抑。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得到了重新恢复和加快。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当代中国的城市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呈现出了极快的增长速度。
许多一线和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城市,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许多中小城市也经历了蓬勃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作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中心,不断吸引和集聚人才资源,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城市发展的影响与挑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使得人口更加集中,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市化带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压力和社会问题的增加。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掌握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和表现。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
掌握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管理和运营方式。
学习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和表现。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管理和运营方式。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和表现。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管理和运营方式。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城市化进程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讲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包括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移民的涌入等方面。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和表现:讲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和表现,包括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化的水平提高、城市化的地域分布等方面。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讲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管理和运营方式:讲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管理和运营方式,包括城市化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讲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包括城市化的文化、历史、建筑、习俗等方面。
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管理和运营方式。
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急速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化的动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最初动力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殖民统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成为殖民地和商业港口,这对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在西方国家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中国随之而来。
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快速扩张。
二、城市规划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在西方技术和经验引导下逐渐兴起。
以上海为例,20世纪初,上海开始实施国际化的城市规划,形成了以外滩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域。
同时,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外国资本的涌入也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沿海港口城市成为了殖民统治和商贸中心。
三、城市建设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北京的城市建设在清末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清末民初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开始从帝王的个人意志转向统一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特征。
同时,一些大型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也推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
四、社会经济变革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产物。
在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工群体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此外,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过度集中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此外,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总结而言,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因素都对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中国都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变迁

近代中国都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变迁近代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伴随着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过程是由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都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变迁。
第一阶段:近代中国都市化的初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进程。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统治使得中国的城市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主要以外国人定居的租界为主,中外文化的交融和冲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
上海是这一时期中国都市化的典型代表。
在上海租界内,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同时,城市规划也开始起步,机关街、商业街等区域的划分为城市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城市化和城市规划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开始追求现代化建设,城市化进程加速。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与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
工业园区的设置和城市新增建设使得许多中国的大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的城市规划也开始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
重点城市的规划着重于工业区和人民生活区的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师开始重视交通规划和环境规划,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需求使得城市规划变得更加重要。
许多新的城市被建设起来,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绿化工程和生态保护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同时,城市规划师也开始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考量,提出了“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
第四阶段:未来的城市化与城市规划未来的城市化与城市规划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前瞻性思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和可持续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出。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城市化进程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英文摘要】Starting with the flow of rural poulation into urban areas, the author adopt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studyurbanization in modern China. Arguing that urbanization inmodern hina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West, theauthor makes three observations:1)migration to urban areas inthe West was due to the “pull”of the city, while Chineseurbanization was due to the “push”of the countryside; 2) urbanization in the West was coincidental withindustrialization,and the two phenomena spiraledupward, whilEin China urbanization was not tied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sometimes occurred without it;3)urbanization in modern Chinahas propell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oth ruraland urban areas,but with much moresuffering and at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social character resultingfrom the “semi-feudal and semi-colonial China”determined the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in modern China.
【正文】
城市化是近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靡满全球的社会现实已充分证明其本身的普遍性。
然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城市化又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正如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具有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一样,城市化也会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样的。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相去甚远,它是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展开的,也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展开的。
对于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发展而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因素,“正象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255页。
)受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不仅不可能处于那种自身和独立发展的形态,而且必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在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中展开的城市化运动又是一个畸变多态步履维艰的社会变迁过程,停滞不前的生产力水平,发育不全的商品
经济,落后保守的传统意识,频仍不断的天灾人祸等都可能成为制约城市化正常发展的因素。
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
城市化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
如果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城市化发展的必要历史前提,那么,这种流动也是工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条件。
“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两个过程互为因果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中的关系却又十分复杂。
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
”(注:(澳)约翰·R·拉瓦蒂(John·R·Laverty):《城市革命》,转引自《国外城市科学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36页。
)近代中国城市化有何种特征?城市化对城乡社会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城市化与工业化处于何种关系?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半殖民地的“推拉力”模式
“推拉力”模式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人口流动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
一般认为,这一人口流动模式的最早提出可以追溯到英国人口学家E·G·雷文斯坦(E·G·Ravenstein)。
1885年、1889年雷文斯坦先后发表两篇“人口迁移的规律”同题文章,首次探索了人口迁移的推拉力规律,其中在论及“经济目
的的支配”时,雷氏特别强调拉力或引力的主导作用,并且认为拉力强于推力是迁移的基本动因:
坏的或强制性法律,沉重的赋税,糟糕的气候,不相宜的社会环境以及强迫(如买卖和运输奴隶)等等都已经并仍然在产生着迁移流,但是这些迁移量没有一个能同由于期望改善物质条件而产生的迁移量相比。
(注:(英)雷文斯坦:《人口迁移的规律》,原载《英国皇家学会杂志》(1988年6月号)转见周叔莲、金碚主编:《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85页。
)在雷文斯坦文章发表后的七十多年时间里,虽然人口学界仍不乏对迁移规律的探讨,但绝少超越雷文斯坦基本思想者。
1965年4月,宾西法尼亚大学E·S·李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历史协会年会上宣读的“迁移理论”一文,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归纳为四类:与迁出地相联系的因素;与迁入地相联系的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个人的因素。
李还绘出一幅表示前三类因素之间关系的图形:在迁出地和迁入地布满了分别表示拉力、推力和无甚影响的“+”、“-”、“0”符号,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则是形状犹如波涛的“中间障碍”。
李氏认为,迁出地、迁入地及中间障碍,对每一个流动人口而言,都有许多推力和拉力的因素存在其中。
换言之,前三
类因素与第四类因素也相关相联。
在阐述这一迁移框架的基础上,该文还进一步提出了迁移的规模、迁移流和反向迁移流以及迁移者的特点等一系列假设。
(注:埃弗雷特·S·李(Everett )《迁移理论》,原载美国《人口学》第3卷,第1期(1966),中译文见顾宝昌编:《社会人口学的视野——西方社会人口学要论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
)可以这样认为,李氏该文乃是迄今为止有关人口流动推拉力模式最为系统全面的探讨。
但是,正如迁出地和迁入地总有一定的距离一样,理论的假设和进一步对理论的验证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李氏自己承认,“我们永远也不能具体地指出驱使或阻滞某个人迁移的确切因素……就象边泌(Bentham)对于欢乐和痛苦的计算一样,对于迁出地和迁入地中+的和-的因素的计算也永远是不确切的。
”(注:顾宝昌编:《社会人口学的视野——西方社会人口学要论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16页。
)
尽管李氏提出的迁移框架假设无以得到实际的验证,但人口流动的推拉力模式仍是分析迁移规律的基本理论模式。
要之,城市化过程中推拉力囊括的各种因素受个体和时代的制约呈现多重的特征,但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却是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由农村
向城市流动的基本动因,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在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对不同推拉力模式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与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就相去甚远。
近代世界历史发展过程表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致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法、美、德等国在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城乡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起来。
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日益发展,使资本主义城市不仅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而且首先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农业生产中大机器的采用,社会化农业生产以及土地的牧场化,都使众多的农业和手工业者脱离农村而涌入城市。
人口和资本一样涌入城市,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这种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言:
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0页。
)
以人口流动的推拉力模式检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过程,正如雷文斯坦强调的那样,
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是迁移的基本动因,而形成拉力的主要因素则是资本主义的城市工业化而非商业化和其他。
16—18世纪发生在西欧的商业革命,为西方近代社会经济的飞跃准备了必要的历史条件,同时带来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但它并没有引起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相对比例也无太大变化。
18世纪7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对西方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有力的推动作用,法国著名史家保尔·芒图的其享誉经济史“经典”的《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写道:“本书每一页上都可能有其名字的那些城市,皆归功于大工业。
”(注:(法)保尔·芒图著,杨人瞋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83年4月版,第287页。
)《大英百科全书》则提供了工业革命以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发展指数:123456下一页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经济论文→ 经济学→ 中国经济文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