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与工程设计分析

合集下载

泽州县长河河道治理工程堤防设计分析

泽州县长河河道治理工程堤防设计分析

泽州县长河河道治理工程堤防设计分析简述了长河的概况,从堤防型式的选择、堤防高度的确定、堤防稳定计算以及堤脚防冲措施等方面,介绍了河道治理中的堤防设计。

标签:长河;河道治理;堤防设计1 河道概况长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属黄河水系,发源于长河村西的五龙山和榆树坪一带,在阳城县与泽州县交界处的西龙村下汇入沁河,全长48.7km,全流域面积317km2。

长河河道在万里水库至川底村之间河段全长16807m,在流经村镇及与公路并行的河段,曾修建过河堤,修建的堤防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护镇、护村和保地的作用,但由于长期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工程老化失修损坏严重。

经统计:全部河道未治理长3931m,已治理河道长12876m(其中,左右两岸均治理的河段长8895m,仅有一岸治理的河道长3981m),现状有堤防河岸长21771m,堤防不成型河岸长11843m。

2 工程任务及规模本次河道治理的范围上至万里水库下至川底村,河道长16.807km,本次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未治理的长河河道进行治理,对已经治理但不能满足防洪要求的河道进行河堤加固。

根据《防洪标准》(GB56201-94),长河流域沿河两岸村镇人口低于30万人,工矿企业基本属于小型,防洪等级标准属4~5等,重现期适合采用10年~20年一遇。

本段治理河道区间内有长河水库(桩号4+376~桩号6+338),并在桩号2+784、10+014、13+264和桩号18+769处依次有中村河、刘村河、拐河、马坪头河四条较大支流汇入,所以将此段河道分五段。

万里水库至中村段(桩号0+000~2+784)河道经过多为乡村、耕地,采用1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中村至长河水库段(桩号2+784~4+376)途径下村镇,河道周边有多个乡镇工矿企业,采用2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长河水库至史村段(桩号6+338~10+014)河道周边有多个乡镇工矿企业,采用2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史村至河底村段(桩号10+014~13+264)河道经过多为乡村、耕地,采用1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河底村至川底村段(桩号13+264~18+769)途径东沟镇,河道周边有多个乡镇工矿企业,采用2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技术方案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技术方案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技术方案一、前言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道的污染和水质恶化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

因此,对于河道治理工程的设计技术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某市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为例,探讨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技术方案的相关内容。

二、背景分析某市的XXX河道在城市化进程中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由于城市排水、废水排放等原因,导致该河道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因此,有必要对该河道进行治理工程设计,以恢复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三、项目目标1. 恢复河道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2. 提高河道水利功能,增加景观效果。

3. 增加河道治理工程的可持续性,保护生态环境。

四、技术方案1. 水质改善技术1.1 生态湿地建设:在河道周围设置生态湿地,利用湿地的自净能力,提高水质。

1.2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河道的污染。

1.3 河道清淤: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消除有害物质的积聚,改善水质。

2. 生态修复技术2.1 河道绿化:在河道两岸进行绿化,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

2.2 鱼类放流:适当增加河道的鱼类资源,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3. 水利设施改造技术3.1 河道护岸工程:加固河道岸边,避免岸边塌方,增加河道的稳定性。

3.2 人工湿地建设:在适当的位置建设人工湿地,增加水利功能和生态效果。

4. 环境监测技术4.1 建立监测系统:对河道水质、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4.2 数据分析与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五、具体实施方案1. 对水质改善技术的实施方案1.1 生态湿地建设:选址在河道上游下游,引入城市刚性景观与自然景观,以缓解城市化压力,提高水质自净能力。

1.2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城市周边建设多座处理设施,引入微生物处理技术,加速有机物的降解。

1.3 河道清淤:定期进行清淤,确保河道的通畅和水质的改善。

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方案

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方案

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方案1. 项目背景河道整治工程的目的是改善水流情况,提高防洪能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份可行的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方案。

2. 设计原则- 安全性:确保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的安全,减少意外风险。

- 环保性:保护河道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经济性:合理利用资源,控制成本,提高工程投资回报率。

3. 工程范围本次河道整治工程的范围包括以下内容:- 河道清淤:清理淤泥和杂物,恢复河道的正常水流。

- 垃圾收集设施:增设垃圾桶和垃圾收集点,便于居民和游客丢弃垃圾。

- 植被修复:栽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被,加强护坡和保护河岸。

- 水质净化:增设水质净化设施,提高河道水质。

- 防汛措施:增强河道的防洪能力,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4. 设计方案本工程设计方案分为如下几个阶段:4.1 前期调研对河道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详细调研,包括水流情况、植被覆盖情况、水质状况、洪水历史等。

分析调研结果,了解需要改善的方面及治理目标。

4.2 工程设计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制定工程设计方案。

包括清淤方案、垃圾收集设施布置方案、植被修复方案、水质净化设施设计方案和防汛措施设计方案。

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4.3 施工准备获取相关施工许可证,并组织队伍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采购材料和设备,组织施工人员培训,制定施工计划和安全措施。

4.4 施工实施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安全。

定期检查施工进展,并及时解决工程中的问题。

4.5 工程验收工程完成后进行验收,确保工程符合设计要求。

对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下一次类似工程的效果。

5. 预期效果通过本工程的设计和实施,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改善河道水流情况,减少淤积和阻塞。

- 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保护周边地区的安全。

- 改善河道水质,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 便利居民和游客的垃圾处理。

- 恢复和加强河岸植被,美化环境。

白沙河河道的治理工程设计

白沙河河道的治理工程设计

白沙河河道的治理工程设计白沙河是我国北方的一条重要河道,流经多个城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活便利。

由于长期的人为污染和河道疏浚不力,白沙河的水质逐渐恶化,河道堆积淤泥,水流不畅,已经成为当地的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进行全面的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从源头上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一、白沙河水质污染控制工程对于白沙河的水质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净化处理。

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 管控工业废水排放:在河流沿岸的工业区,需要建立合理的废水处理系统,对工业排放的废水进行严格管理和监测,确保达标排放。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采取建立农田污水处理设施、改良农业种植方式等措施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 强化污水处理工程: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处理效率,同时建设新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城市的污水排放。

4. 生活垃圾处理:加强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让可回收垃圾得到充分利用,减少对河流的直接排放。

以上措施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居民参与到水质污染控制中来。

二、白沙河河道整治工程除了水质污染问题,白沙河的河道整治也是重点工作。

当前白沙河河道存在淤泥积聚、水流不畅等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河道整治工程。

1. 河道疏浚:对于淤泥积聚的区域,需要进行全面的河道疏浚工程,清理河道底泥,恢复河道原有的通畅水流。

2. 水生态恢复:河道整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重新规划沿岸植被,增加湿地面积,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

3. 河道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河道管理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监督措施,确保河道整治工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 河道绿化工程:在河道两岸进行绿化工程,种植各种水生植物,美化河道周边环境,改善城市景观。

河道治理工程河堤设计分析

河道治理工程河堤设计分析

河道治理工程河堤设计分析摘要:河堤设计是河道治理工程中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本文对其中堤防工程布置与堤防工程设计部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河堤设计河道治理又称为河道整治,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遵循河道演变规律,采取稳定、改善河势,以及改善河道边界条件、水流流态、进行生态治理的行为。

河堤是稳定河岸、抵御洪水侵袭所修建的挡水建筑物,通常为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项目,河堤设计不仅关系堤防本身的防洪能力,也对河道治理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对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河堤设计进行了分析。

1 堤防工程布置1.1 布置原则堤防主要以防洪为主,同时兼顾景观、生态、交通等功能。

布置时应服从流域规划,并与城镇发展规划协调,节约用地,减少拆迁补偿,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综合考虑工程的施工、运行、管理、维护、抗洪抢险等需要,这样才有利于工程安全,发挥河道治理的作用[1]。

设计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挖掘历史文脉价值,满足多样化情感需求,突出滨河景观特色,做到布局合理、节约投资、施工方便、利于维护的原则。

1.2 堤线布局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第5.1.2条要求,堤线应顺应河势。

从生态角度考虑,应保留现有河流形态,例如蜿蜒、分叉、浅滩、急流、河湾、湿地,不宜盲目裁弯取直,破坏生物自然栖息地。

为了处理好防洪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河道可以适当放宽,并综合考虑河槽、河漫滩功能需求,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2]。

1.3 堤型选择堤型选择时,应结合治理河段地形地质条件、原有堤型及筑堤材料等因素,同时还要兼顾城镇发展规划、移民征地等情况,并从保障堤岸安全与稳定的角度出发,避免出现滑坡、渗透等不安全因素。

常见的筑堤材料有土堤、石堤、混凝土堤等,其断面形式有斜坡式、直立式、复式断面等,堤型选择应根据堤段位置、地质条件、筑堤材料、水流特性、施工条件、管理要求、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同一堤线在不同地理位置可采用不同堤型,但不同堤型变换处应做好衔接和过渡。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规范要求详解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规范要求详解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规范要求详解河道治理工程的设计规范是确保河道治理工程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解析河道治理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规划要求河道治理工程的规划要求是确保工程设计与整体河道治理目标相一致。

首先,在开始设计前,需要对河流的性质、水文特征、流量变化、底质条件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

同时,还需要考虑河道治理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产资源。

二、土地利用设计规范要求充分考虑土地利用问题。

在设计之前,相关部门需要进行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确保河道治理工程与周边土地利用的协调和统一。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河道治理工程对土地的影响,尽量减少土地的损失和破坏。

三、设计要求1. 河道断面设计根据河流的特征和流量变化,设计规范要求合理确定河道的断面形状和尺寸。

在设计中,需要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和工具进行断面的确定,以确保河道的水力和水文要求得到满足。

2. 河床设计河床设计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部分。

设计规范要求合理确定河床的坡度、波纹度、底床材料等参数。

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河床的稳定性和水流对底床的冲刷破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岸线设计岸线设计是确保河道治理工程稳定和安全的关键。

设计规范要求考虑到河道的侵蚀和冲刷问题,合理确定岸线的形状和坡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岸线的稳定性和防护措施,以保护河道的安全。

4. 水工建筑物设计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是河道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规范要求合理确定水工建筑物的类型、位置和形式。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水工建筑物对水流的影响和水力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五、经济效益设计规范要求充分考虑河道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

在设计前,需要进行经济性分析,评估工程的投资回报和效益。

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成本的控制,确保工程的经济可行性。

六、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要求充分考虑河道治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设计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河道治理中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分析_1

河道治理中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分析_1

河道治理中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分析发布时间:2022-08-17T00:42:13.804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41卷4月第7期作者:李琪[导读] 在护岸工程设计中,岸坡稳定计算工况的确定缺少明确规范依据,参照其他相关规范拟定的计算工况不符合工程实际,导致计算结果不够准确李琪贵州卓源工程有限公司,贵州省贵阳市,550000摘要:在护岸工程设计中,岸坡稳定计算工况的确定缺少明确规范依据,参照其他相关规范拟定的计算工况不符合工程实际,导致计算结果不够准确。

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往往是以经济效益为先,而对生态效益不够关注,因此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

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水土流失问题所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所以相关建设单位,必须要在结合工程发展实际的同时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以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化和良性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河道治理;护岸工程;设计施工引言河道治理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科学的河道治理措施,才能保障水利工程发挥正常的灌排和防洪等作用。

1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发挥的作用1.1减少灾害的发生在水利工程中开展生态修复作业,能够有效的避免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在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后,被破坏地块的土壤固定能力能快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而土壤的蓄水能力也能得到保障,有效避免了水土流失问题。

地块土壤中具有充足的水分,水循环能够有序的进行,而治理成效也会因此提高,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减少。

1.2提高蓄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蓄洪防涝是水利工程的重要功能,其发挥着增绿功能作用,以满足周围地块的春秋灌溉所需。

一旦水库周围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则雨水将大量泥沙冲入水库中,会导致水库水位升高,无形中增加了水库的压力以及运行能力。

而开展生态修复作业,通过利用周围树木提高固沙效果,由此来提升水库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河道治理设计思路和目标

河道治理设计思路和目标

河道治理设计思路和目标河道治理是指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和管理,旨在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水利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安全。

在进行河道治理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设计思路和目标。

本文将就河道治理的设计思路和目标进行详细探讨。

一、设计思路河道治理的设计思路应当综合考虑水资源、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各方面因素,形成系统的治理方案。

1.区域特征分析首先需要对治理区域的地理情况、水文地质特征、地形地貌等进行全面分析。

了解治理区域的水资源分布、水文特征、地表径流情况等,为后续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水资源综合规划河道治理设计应当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合理配置。

保护和补充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地表径流水、开发水力资源等,使得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优化利用。

3.水利工程设施设置根据河道治理的整体规划,合理设置水利工程设施,包括河道调节工程、堤防筑设、泵站建设等。

通过优化工程布局和结构设计,提高供水、洪水防范和排水排涝的能力。

4.生态环境保护在河道治理设计中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保护河道两岸的植被,恢复水体生态系统,保障河流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5.科学管理和监测建立科学的河道治理管理体系和监测网络,强化对治理效果的评估和跟踪,保证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

二、设计目标河道治理的设计目标应当合理、明确、可实现,符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要求。

1.改善治理区域的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供水能力,改善水资源配置结构,使得治理区域的水资源保障得到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2.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通过河道治理设计,提高治理区域河道的防洪标准,降低洪灾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改善水质环境通过河道治理设计,实现水体的净化和澄清,改善水质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保障水质安全。

4.恢复生态环境在河道治理设计中,重点恢复和强化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治理与工程设计分析
1工程概况
亳清河是黄河一级支流,位于垣曲县中西部,发源于绛县横岭关下,经闻喜县马家窑入垣曲境内,流经左家湾、下古堆、新城、皋落、长直、王茅至古城注入黄河。

河流全长56km,流域面积1185km2,垣曲境内流长48km,流域面积514km2。

河谷支沟比较发育,呈树枝状展布,主要支流有白涧河、五龙沟河、清水河、原峪河、杜村河、白水河、口头河、杨家河、允西河共计9条支流。

河道平均纵坡11‰。

河床宽100~150m。

2河道治理必要性
亳清河治理段河道整治未经统一规划,现有防洪堤多为沿河群众自发修建,经多年运行,基础经洪水淘刷,局部损坏。

河道私挖乱采现象严重,导致局部河道断面缩窄,行洪能力大幅降低。

本治理段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积少,河道两岸防护工程少,一旦遇到洪水,将淹没县城、村庄及农田。

为了保障沿河城镇、工厂及农田的防洪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变水害为水利,对亳清河进行治理是非常必要和十分迫切的。

3工程设计
3.1工程总体布置
本工程设计治理河道长度8.2km,共分两段,分别为后磨凹至军民桥段和皋落西园至鲁家坡段。

后磨凹至军民桥段(0+000~2+570),该段河道长度为2.57km,治理长度为2.57km,区间无支流汇入,设计洪峰流量为461.8m3/s。

该段设计新筑浆砌石堤防长3.782km,加固堤防长1.242km,河道疏浚长2.57km,新做河堤道路长1.5km,拆除1座阻水严重并已废弃的机耕桥,修建支流入河口1处,穿堤涵管3座。

皋落西园至鲁家坡段(8+366~14+896),该段河道长为6.53km,治理长度5.63km,其间有两个支流汇入,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443.6m3/s、547.9m3/s、816.6m3/s。

该段设计新筑堤防长8.553km,加固堤防长1.489km,河道疏浚长5.63km,修建支流入河口2处,穿堤涵管4座。

3.2堤防工程设计
3.2.1堤型、结构根据《山西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指导意见》,在河道断面满足行洪能力要求的情况下,堤防工程原则上以原有堤防除险加固为主,尽量维持原堤线及堤距。

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便于施工,满足防汛和管理的要求”的原则,结合工程现状确定采用挡土墙堤防,根据地形条件,在填方段采用垂直重力式挡土墙,岸坡较稳定直接削坡进行护砌段采用仰斜重力式挡土墙。

仰斜重力式挡土墙堤防。

根据堤岸地形和地质条件,墙外坡边坡1∶0.4,内坡为1∶0.2,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石结构,墙顶宽0.5m,采用15cm厚现浇C20混凝土压顶,墙底由墙后向墙前倾斜,坡比1∶10,基础埋深2.5m。

垂直重力式挡土墙堤防。

堤防选用墙式护堤,采用
M7.5水泥砂浆砌石结构,墙顶采用15cm厚现浇C20混凝土压顶,顶宽0.5m,墙高4~5.54m,底宽3.03~3.34m,迎水面为1∶0.35,背水面为直墙。

河道处于填方段和受两岸建筑物限制时采用此种形式堤防。

加固段堤防原为垂直重力式挡土墙,采用浆砌石进行加高,护脚采用铅丝笼石,厚1m,分两层,每层厚度0.5m,长度2.5m。

为了减小堤防后背水压力,堤身设排水孔,孔径50mm,孔距2m,为防止排水孔堵塞,在排水孔进口处设置土工布包反滤料。

堤防每10m、砼压顶每2.5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内夹聚乙烯闭孔板,临水侧采用1∶1∶4沥青水泥砂浆封口。

3.2.2穿堤建筑物设计支流入河口设计。

治理段上共有3个支流,分别位于1+425,13+266,14+416处,支流入口断面作法采用仰斜重力式挡土墙堤防,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石结构,墙顶宽0.5m,墙底由墙后向墙前倾斜,坡比1∶10,基础埋深2~2.5m。

支流入河口护砌长度100m。

为了减小堤防后背水压力,堤身设排水孔,孔径50mm,孔距2m,为防止排水孔堵塞,在排水孔进口处设置土工布包反滤料。

堤防每10m、砼压顶每2.5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内夹聚乙烯闭孔板,临水侧采用1∶1∶4沥青水泥砂浆封口。

穿堤涵管。

为使亳清河沿岸低洼处洪水顺利进入河道,需在各低洼处洪水入河口处设置穿堤涵管,治理段新建穿堤涵管共7座。

涵管为直径600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每节2m,管道接口形式为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施工时,首先对接口处进行凿毛,并座于混凝土管基上,然后采用1∶3水泥砂浆捻缝,涂15mm厚1∶2.5水泥砂浆,再用钢丝网包裹,外涂10mm厚1∶2.5水泥砂浆。

钢丝网型
号为20号10×10,管基为现浇C20混凝土,宽100cm,高38cm。

桥梁过流能力复核。

本此治理段共有8座桥梁,其中桩号1+320,2+400,2+570三处为公路桥,桩号9+224,9+895,12+430,13+506,14+248五处为漫水桥。

桩号1+320和2+400两座公路桥设计标准均大于本次河道治理标准,桥孔宽度及高度满足设计要求。

其余6座桥均能通过其设计流量,但两侧堤防超高不满足设计要求,给周围村庄及农田造成安全隐患,建议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改造。

由于漫水桥上下游水位落差较大,容易冲刷河床,影响堤防基础稳定,本次设计对其下游堤防基础进行重点防护,即对漫水桥下游堤脚处设铅丝笼石防护,垂直水流方向长度5m,顺水流方向长10m,厚1m,分两层布置。

3.3清淤疏浚工程设计
为保证河道泄洪通畅,本次对亳清河后磨凹至军民桥段,皋落西园至鲁家坡段8.2km河道进行全面疏浚,清淤疏浚工程主要内容:河道清淤疏浚的原则。

满足河道行洪断面;主槽疏浚按照现有流势维持不变;滩地高于设计高程的河段进行开挖清理;对低于设计高程的河段进行整平,对于局部临近堤脚处的深坑,影响河堤基础稳定地段进行回填夯实处理。

对河道堆积物、垃圾等进行清理,以保证河道泄洪畅通,使河道行洪能力达到设计防洪标准。

疏浚时按照设计纵坡进行整平,使河道断面呈弧形,主槽边距堤脚最小不得小于15m,严禁疏浚后形成近堤沟槽。

3.4防汛抢险道路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