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语文

合集下载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泻、鳞”等 6 个生字,会写“泻、潜”等 7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交流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创设适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少年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出课题《少年中国说(节选)》,介绍作者梁启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正音、释义。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精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讨论: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少年中国?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之情。

4、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的理解。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泻、潜、渊等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少,今天你们是初升的太阳,明天你们就是祖国的栋梁。

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梁启超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听音韵,听节奏,听停顿,并且大声跟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3.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写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2)写少年是什么样子。

第三部分(3)期待少年的雄起。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思考“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明确: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2.在课文哪部分有所体现?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部分。

这组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

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是排比。

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3.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写到了哪些事物?明确:红日;(黄)河。

少年中 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 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对中国少年的期望。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比喻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关系的深刻阐述。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国家在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是更加繁荣昌盛,还是面临各种挑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文章——《少年中国说》,看看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第一段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比喻中国?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作者用“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奇花初胎”“干将发硎”来比喻中国,展现了中国的朝气蓬勃和强大的生命力。

指导朗读,读出中国的蓬勃气势。

2、学习第二段自由读第二段,思考:作者认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作者认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也就是说,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少年,少年是中国的希望。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少年的期望。

3、学习第三段齐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未来有怎样的展望?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作者展望少年中国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对中国少年的激励。

(四)拓展延伸1、同学们,你们是新时代的少年,你们心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

《少年中国说》 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 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体会文章感情充沛的特点。

【教学难点】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1.重点字、词。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惟进取也,故日新:日图更新。

故常敢破格:打破常规。

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本来、应当。

为缘:结为一体。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顶着;踏着。

2.正音。

恶wū澌sī硎xíng三、提出突破口。

师: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引导学生讨论。

四、朗读第一、二段导入。

1.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1)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

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

老年人:思既往照。

少年人:思将来破格。

(2)老年人: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

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

(3)老年人:常厌事一切事无可为。

少年人: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

(4)老年人:如夕照瘠牛。

少年人:如朝阳乳虎。

2.归纳。

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

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

(一)朗读导入。

(二)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1.分析这个段落层次。

2.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鲁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鲁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教学构想】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文体”,具有“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这在本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1.类比、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

本文的类比、对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自始至终,一贯到底。

可以说,类比和对比是全文意理建构的骨架。

二是类比处处渗透、笔笔投射,对比多角度多层面,洋洋洒洒。

2.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语言形式是文章风格的重要体现。

本文语言给人以滔滔滚滚之气势美,除总体上的平易畅达外,主要得力于排比和设喻的连珠喷发。

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比较“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时,就一连用了几十个排比句和几十个比喻句。

像这样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层进等表达手法于一体的语言形式,像这样大面积连珠喷发的语言气势,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一个十分耀眼的特点。

3.激情滚滚,一气呵成。

梁启超的文章,得力于气势,而气势之来则得力于激情,激情之生则得力于感愤之深重。

有了真实、激越的情感,文章才有逼人之盛气,作者才能“纵笔所至不检束”,“情”、“气”所至自成妙文。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课文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初中语文(鲁教版)九年级-22_少年中国说_教学设计_教案

初中语文(鲁教版)九年级-22_少年中国说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词。

2.掌握文章的结构,文中的推理,文中的想象;3.体会文章炽烈的爱国之情。

2.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文章炽烈的爱国之情。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是中年人,你们是少年人,少年与国家是什么关系呢?(引起学生的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课本。

板书:6 少年中国说(二)新课1、生读课文。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是不是觉得文章有些看不懂,也不好理解。

要想理解得透,先从文章的时代背景说起。

2、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争抢瓜分中国作为他们的殖民地,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些爱国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努力探求救国图强的道路。

梁启超组织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维新变法。

这篇文章是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所写。

3、讲解课文师:同学们请看黑板,齐读课题。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总之都是为说明一种道理。

本文是议论来说明一种道理。

师: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是一部分,分为四个部分。

(1)第一部分师:齐读,要求读音正确。

默读,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句来。

解释: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如: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常译为“的”。

如:盖袭欧西人之言也。

也:助词,表示句中的停顿。

如: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也:助词,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不译。

如:是语也,盖袭欧西人之言也。

则:用在“一、二(再)、三”等后面,列举原因或理由。

如: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代词,这。

如:是语也,盖袭欧西人之言也。

是何言,是何言!其:助词,表示揣测、反诘。

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矣:助词,用在句末,译为“了”。

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乎:助词,表示疑问,译为“吗”。

少年中 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 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对中国少年的期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比喻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

(2)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讲授法对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展示中国近代以来发展历程的视频,如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如今的繁荣昌盛。

(2)提问学生:观看视频后,你们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感受?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梁启超,包括他的生平、思想以及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成就。

(2)讲述《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停顿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理解文意(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大意,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讲述对文章的理解。

(3)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和纠正,重点讲解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等,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

5、精读课文(1)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句子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少年与国家的关系。

(2)组织学生讨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怎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6、朗读背诵(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情感。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12《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丰富积累。

3. 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表达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待赞美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丰富积累。

2.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表达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待赞美和向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请大家查找字典,找到“说”这个字,并说出它的含义。

那,你对“少年中国”又有怎样的理解?同桌讨论交流,指名说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介绍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广东省广州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泻”“履”“哉”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鳞”的写法和笔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积累重点实词。

2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

二、教学设想
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补充历史材
2组织学生讨论,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诵读法。

4.延伸阅读。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㈡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
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2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
明确:
⑴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
⑵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
3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4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5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6积累重点字、词
㈢布置作业:谈谈你读后的印象
第二课时
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
2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㈠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谈谈你读后的印象
2生畅所欲言,
3老师请学生总结:
⑴文章写得热情奔放,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振奋人心。

⑵句式整齐,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还有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

⑶读起来很顺畅
㈡知人论世:看视频走近梁启超和时代背景
1问题一:大家知道梁启超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
⑴学生先据自己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介绍梁启超和戊戌变法
⑵师补充近代史背景材料
播放《戊戌变法》和《中日甲午海战》片断
播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幻灯片
⑶生小结:变法失败,个人的政治主张受挫,流亡异国;祖国被列强欺凌,有家难归。

2问题二:那么我们看看此时的作者是什么感情呢?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分小组品读讨论,老师巡查倾听或激趣点拨(五分钟)
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请同学们采用下列句式回答:我从“————————————————————”句,读出了作者“————————”之情。

⑵相互释疑,明确答案(学生回答,其余同学可以帮助他(她)或补充或纠错)
作者表达了对东西方帝国主义的愤慨和斥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小结学法
大家觉得品读课文难吗?你有什么诀窍,请露一手。

总结:⑴读准字音
⑵停顿要恰当
⑶联系写作背景,在背景情景中用心读出作者的感情
㈢合作探究问题
集体的智慧是伟大的,大家总结得太好了!下面我们就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习课文其余部分。

合作探究问题一:作者认为中国是老大帝国吗?
学生读文讨论后明确答案:
1 从本文的写作背景中,我们知道当时的中国处处显出衰老贫弱的老大迹象。

2从文中“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可以看出作者也认为当时的中国是衰弱贫困的老大中国。

3 回顾1840年―――1912年清朝灭亡的历史,请举例说明,你认为造成老大中国的是什么人?(慈禧、李鸿章等腐朽透顶的清末官员)
4 再现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老师播放《八国联军进北京》片段
合作探究问题二:作者的对老大帝国是什么感情?
1 学生朗读讨论品悟
2明确答案:
⑴为他的现状感到气愤和羞耻;
⑵对封建专制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对满清统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恶痛绝;希望它灭亡;
⑶对国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对国家的落后十分痛心。

哀国不幸,怒人不争。

合作探究问题三: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
2举手回答:
3全班一齐朗读,说说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⑴少年中国特别美;
⑵多是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多是对偶句,读起来琅琅上口;
⑶用了许多比喻句,写的形象生动;
⑷还有排比句,气势淋漓,充满强烈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

4读中品悟
⑴齐读:少年智......则国雄于地球。

⑵读后感悟:●运用排比,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气势淋漓;
●意思步步推进:
●告诉我们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5⑴自由读其余部分,边读边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
⑵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或绘画(其余同学可补充)
6 小结:
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突然崛起、生活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东方巨人。

7 大家或毛遂自荐读或推荐咱们班的朗诵高手读,其余同学评价朗诵,。

合作探究问题四: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中国少年)中华民族的振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作者为什么把这一重任让中国少年来肩负?
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及其依据。

(圈点勾画法)2分小组讨论品读
3选代表明确答案:
4 分角色朗读读第二段(除第一句和最后两句)
男生读少年人,女生读老年人,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歌颂及赞美。

㈣个性化品读拓展延伸
1回顾历史群策群力
作者告诉我们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

可作者没有说出中国少年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少年中国。

大家根据近百年的历史史实帮作者出谋划策吧。

⑴陈天华、秋瑾等先烈们是无数的少年抛头颅、洒热血、不懈努力。

⑵向中国共产党等的正确领导
⑶“中国少年”的团结一心
2展时代新貌探究异同
⑴播放视频:《香港和澳门回归》《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嫦娥一号升空》
⑵正是有了先烈们前仆后继的奋斗,才换来了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中国。


么,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不是梁启超的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学生讨论明确:
(同)她们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的东方巨人,她们的前程似锦。

(异)我们新时代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梁启超的观点是片面的,流露出来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

3播放《歌唱祖国》的视频音乐
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

㈤小结(学生谈收获)
㈥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㈦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美好)
老年人对比少年人喻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