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说课稿《生活之音》

合集下载

生 活 之 音教案

生 活 之 音教案

生活之音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课时:1学时(40分钟)教学目标:1、接触一些伴随着生活的各种音乐,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同时感悟到:“音乐源于生活,生活充满音乐”。

3、熟悉《钟》的作品。

聆听《钟》的音乐主题,教学准备:课例教案以及多媒体课件、相关音像资料与文字解说。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教学难点:感悟到“音乐源于生活,生活充满音乐”教学过程:1、导入:(1)先请同学们听一段声音。

提问:这段声音有什么特点?(提示:有规律的发出声响,是一条节奏)再提问:知道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声音吗?(提示:不知道吧,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什么?)(这是著名音乐家谭盾创作大型音乐作品《地图》,在湘西凤凰城采风时,坐船路过听到岸旁的妇女在有用洗衣板洗衣服时发出的声音,惊奇的发现,那是爵士乐的基本节奏。

节奏只是音乐里面的一种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生活中的声音已经成为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

同学们可以多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可以作为音乐的素材?还可以加入生活环境的想象:如火车轮的节奏加上它的鸣笛声,上学快迟到了踏单车加速的声音刹车响起车铃声到达目的地跳下单车的脚步声、办公室里高跟鞋走来走去敲门打电脑翻文件的节奏,全自动洗衣机的声音等等。

加深音乐源于生活的概念)2、课程展开:在前面已经和同学们挖掘出这么多可以作为音乐素材的生活之音,让我们看看饭店厨房里又会创作出一段怎样音乐作品。

播放《破铜烂铁》里面一段关于厨房音响的视频,提问:视频理都出现了那些生活器材?平且模仿它的声响,也可以模仿相应的节奏。

(目的:让同学们参与其中,更加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看来,同学们很熟悉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了,那么,这个音乐又如何呢?里面添加了那种生活中的声音?播放《盖邮戳的音乐》,截取其中个性鲜明的主题。

请同学们划拍子,感受一下节奏的律动。

给出三个提示:脚步声,打桌子、盖邮戳,提问:能不能听出是那种声音?能不能想象那是种怎样的情景?(作品提示:这段音乐是录制于非洲加纳大学的邮局,几个邮政工人一边吹口哨,一边做着盖邮戳的工作。

《生活之音》教案

《生活之音》教案

3、音乐家——安德森
美国作曲家、指挥家,擅长创作轻巧的乐队作品。
(二)《盖邮戳的音乐》
1、播放音乐,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在课本中找出相应 的图片。并学生谈谈,听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请学生根据听到的声响联想工作者的工作程序。 2、教师补充: 这是一段录制于非洲加纳大学邮局的音乐,演奏它的就是两 个邮政工人,他们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做着盖邮戳的工作。 还有和工作本身没关系的声响。第三个人手拿剪刀发出喀哒 声,作用是为了加点节奏,实际上这是加纳流行舞曲的基本 节奏;第四个人吹着口哨,吹出一些有节奏的流行小调或教 堂音乐。 (三)小结:工作歌曲是一种音乐,其功能是把各种复杂的 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使乏味、重复的工作变的有趣。在这种 情况下,工人们不知不觉地把生活变成了艺术。 三、新课。 (一)《钟》 1、背景介绍:创作思路来自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二小提 琴协奏曲》终乐章《钟》,李斯特对作曲家精湛高超的创作 技巧惊叹不已,立志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 2、欣赏: 问:音乐中表现了什么声音? 李斯特怎样运用钢琴的特点来表现钟声? 3、分析: 简短的前奏,很快在高音区出现“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 清脆悦耳的音色和顿音奏法形成的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 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鸣响。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 琴更易于模仿钟声,因此钟声的效果更加明显。接下来主题 继续利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 声。两个主题交替变奏形成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最后 以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 4、作曲家——李斯特: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演奏、创作、改编了大量 技巧艰深、效果辉煌又有深刻内容的钢琴曲,其作品与匈牙 利民族音乐有着密切关系。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 “交响诗”这种新的音乐体裁。它又称做“标题音乐”,19 世纪开始盛行,这是一种以文字或标题来阐明作曲家创作意 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其表现力尖锐、音乐形象生 动,更易于被群众了解。 (二)《永恒的水》 1、背景: 2001 年 10 月 26 日,华裔作曲家潭盾在北京国 际音乐节上举办了一场难以用言语描述的作品音乐会,带来 了他最著名的乐器“水”。 2、作品:作品代表了作曲家一贯前卫的创作风格。 它通过 盛水的装置,以水的滴落、流淌、碰撞等声响作为独奏乐器, 进行演奏。请学生思考:在作品中所听到的恰恰是我们从没 听到过却天天拥有的,为什么通俗的东西也能产生巨大的文

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

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
联系到生活,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关注这种以生活现象或生活中的声音素材创编的音乐作品——生活之音
二、讲解
欣赏学习标题音乐、工作音乐的概念
聆听曲子《打字机》、《盖邮戳的音乐》
聆听完后,想下曲子的标题什么?那这些标题和曲子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们对这种音乐音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结合生活发挥联想,寻找生活中的音乐素材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高二
教学形式
音乐鉴赏
教师
张华
单位
吴川一中
课题名称
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
学情分析
1、注重培养学生对审美的教育
把审美教育作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感知、体验、理解,使同学
能在音乐中感受音乐的美。
2、注重发挥学生对事物的想象力
本课时的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目的是让学生能在音乐课堂上活跃起来,让学
同学们,有谁听过这首旋律优美的曲子?
以大自然中熟悉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在短时间进入音乐课堂的学习状态,并直接引出课题
提问学生,同时再次播放音乐
我们再来听一下这首曲子,同时,请同学们留意曲子里面,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背景音乐播放结束
讨论曲子里面的声音,结论: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听到的一些声音,但最常听到的声音,但却能成为音乐里面的一种素材
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找到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
人。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美与想象力,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一些音乐的元素,利用教室的物件和老师
准备的水杯,合奏一首曲子,同时也激发出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课选自高一级《音乐鉴赏》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的第三节生活之音。

生活之音教案

生活之音教案

《生活之音》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花城出版社高一音乐必修课《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三节生活之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参与创作“生活之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接触生活中的各种音乐,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创造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并尝试创作“纸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活,感悟到“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让学生感悟音乐来源于生活,认识音乐作品的体裁和音乐的元素。

教学难点:从《永恒的水》观赏中受到启发,积极参与创作“生活之音”三、教学方法: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讲授法、欣赏法、练习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

四、学法上:我遵循新课标提出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念,采用了欣赏视频、听讲、创作纸乐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到“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纸。

六、教学过程如下:1、欣赏小品《过年我当家》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能创作音乐的道具和音乐的构成要素:力度、速度、节奏。

2、聆听2首乐曲,关注使用的乐器和乐器的标题。

聆听《钟》,让学生思考钢琴模仿的是什么声音?钢琴的演奏技巧?学生回答完了以后,老师总结钢琴透明清澈的音色、均匀的节奏、以及短促的跳音演奏,模仿出小钟鸣响的生动效果。

接着,介绍《钟》的作者和作品,以及标题音乐的特点。

3、介绍作曲家谭盾和作品:永恒的水。

使用了哪些“乐器”?水乐中有什么艺术元素?让学生领悟生活之音来源丰富,善于发现身边简单的东西。

通过加入音乐的元素:速度、力度、节奏。

3、学生自主创作“纸乐”4. 课堂总结:只要有心,音乐无处不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把他变成音乐。

从音乐中获得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从生活中获得对音乐的感悟。

生活之音教案

生活之音教案

生活之音教案一、教育教学目标:1、通过接触一些伴随人类生活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创作音乐。

2、通过对《永恒的水》的欣赏,感受作品的情感,体验这种音乐形式,了解谭盾。

3、通过实践活动的学习,感受实践的快乐和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永恒的水》教学难点: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音乐的好奇心,使学生从音响感知中获得愉悦和感悟,并乐意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通过对一些具有特色音乐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

在音乐鉴赏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听辨音乐的变化、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力。

教学中可尝试运用比较、鉴赏、探究、合作等教学手段,设计问题、启发学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挥空间,以求丰富他们的音乐情感,从而达到构筑他们自己音乐生活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课前播放流行音乐《蛋炒饭》,上课一起探讨问题:1、看到了生活中的什么场景?2、听到了什么样的“乐器”声?3、通过这些“锅碗瓢盆”声与音乐的说唱你想到了什么?通过解决问题导入课题《生活之音》。

(二)、欣赏体验,思考创作。

1、实践活动,通过聆听作品完成表格。

《打字机》是一首描绘性非常强的管弦乐小品,由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创作。

乐曲共一分五十秒,虽短小却诙谐有趣。

乐曲最大的特点是借助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配以快速灵活的旋律,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打字机的美妙声音。

打字机的打字声、铃声和换行倒机声是这首乐曲的特殊音效。

安德森(1908-1975)美国作曲家、指挥家。

曾任教会管风琴师,教会及合唱指挥等。

一度在波士顿通俗管弦乐队从事编曲工作。

擅长创作轻巧的乐队作品。

代表作有《滑雪橇》、《跳圆舞曲的小猫》等。

《盖邮戳的音乐》录制于非洲加纳大学邮局,两个邮政工人一边吹口哨,一边做盖邮戳的工作。

这种工作歌曲的功能是可以把一些复杂的工作结合起来,使复杂重复的工作变得更加有趣。

生活之音 教案

生活之音 教案

生活之音教案教案标题:生活之音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对生活之音的敏感度,并能通过听觉感知、表达和创造生活之音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生活之音的教学,促进学生对环境、社会和个人情感的综合认知。

教案重点:1. 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不同的音响,并理解其对人们的情感和体验产生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之音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敏感性和音乐鉴赏能力,拓展他们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引入:- 通过播放一段富有特色的环境音频或乐曲,激发学生对生活之音的兴趣。

-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音响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习和实践:- 根据教师提供的不同生活场景,学生通过模仿、表演和创作的方式,尝试表达出该场景中的生活之音。

- 学生互相欣赏、评价和分享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对他人的作品给予尊重和认可。

3. 深入分析:- 带领学生分析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 引导学生探索音乐与情感、情景之间的相互关联,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解和鉴赏能力。

4. 拓展和延伸:- 鼓励学生通过参观音乐会、音乐节等音乐活动,更深入地感受和体验生活之音的魅力。

- 引导学生使用数字工具录制自己的创作,并与同学分享和交流。

5. 总结和评价:- 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个教学单元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对生活之音的新认识和体会。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手段和方法:1. 多媒体展示:通过播放音频和视频,呈现不同类型的生活之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感性体验:让学生亲自体验不同生活场景中的音乐和音响,通过感知和表达来理解与鉴赏音乐。

4. 创造性实践: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模仿、表演和创作,体验和创造生活之音。

生活之音 教案

生活之音 教案

生活之音教案
生活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首乐曲中的音符。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音符,有欢乐的音符,也有忧伤的音符,有挑战的音符,也有收获的音符。

而如何演奏好这首生活之曲,就需要我们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之音,学会用智慧去演绎生活之曲。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欣赏生活之音。

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种音符,无论是美好的还是困难的,都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激的。

当我们能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时,我们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之音,从而更好地演奏生活之曲。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用智慧去处理生活之音。

生活中的音符并不总是和谐的,有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出现。

而当我们能够用智慧去处理这些挑战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演奏生活之曲。

最后,我们需要学会用爱去传递生活之音。

生活中的音符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也是属于我们周围的人的。

当我们能够用爱去传递生活之音时,我们就能够让生活之曲更加和谐美妙,让周围的人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生活之音教案,教会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之音,用智慧去处理生活之音,用爱去传递生活之音。

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演奏这首美妙的生活之曲,让生活之音在我们的生命中奏响出最美的旋律。

生活之音教案

生活之音教案

第三节生活之音[教学理念]从生活中的音乐及音乐形象切入,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提倡学生自主性参与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以一种“快乐”的心态去学习,发展学生认识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把握音乐来自生活,生活离不开音乐的密切关系。

并在其中享受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

在学习中获得生命的愉悦。

[教学目标]1、接触一些伴随人类生活的各种音乐,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同时感悟到:“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2、认识音乐作品的体裁、演奏演唱形式,了解钢琴组曲、标题音乐等。

3、熟悉《钟》的音乐主题。

4、能从《永恒的水》的观赏中受到启发,积极参与创作一首“纸乐”。

5、能从音乐音响感知中获得愉悦与快乐,获得感悟与启发。

[教学重点]感受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思想,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结合第一节课讲到的音乐语言,利用音乐要素去创作“纸乐”。

[教学方法]聆听法、讨论法、设疑法、对比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具] 歌谱、钢琴、录音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1、播放《破铜烂铁敲起来》,让学生看后谈感受,创作依据:不同的节拍、节奏,不同的色彩。

师:如果我们去感悟;去发现,身边处处有音乐,都用了什么手法?灵感——培养创造性。

2、拿出你的钥匙,如何把钥匙变成音乐呢?师:报纸被不耐烦的翻阅时的哗哗声,塑料购物袋被用双手揉搓后的窸窸窣窣声,刀片在钢锯锯齿上刨过的吱吱声等等,生活中的各种噪音和艺术形式中找到平衡点。

成员在台上穿得破破烂烂,他们东张西望,或者嘴里叼着香烟在打牌,或者拿着扫把铁桶边扫边闹……总之,像是都市里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可见,如果我们去感悟,去发现,身边处处有音乐。

三、新授课:1、下面请同学们分别听两段音乐,并为他们设计标题。

(1)《盖邮戳的音乐》师:这段音乐录制于非洲的加纳大学邮局,两个邮政工人一边吹口哨,一边做着盖邮戳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说课稿《生活之音》
吉林教师考试微信号:jljsksw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音乐与生活》是今年高中课改音乐鉴赏教材广东版的第一单元。

本单元由“生命之歌”、“情感之声”、“生活之音”、“自然之韵”四部分组成。

单元中选择的音乐内容充分体现了音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中“生活之音”是本单元的第3节。

本节课承接了“生命之歌”中论证的“人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音乐就陪伴着人生,见证着人生每一个神圣的仪式,伴随着人生每一段丰富的经历”,贯穿了“情感之声”中展现的“音乐是人内心世界(情感、意志、欲望)的表露,是人情感的抒发与宣泄,音乐美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来源于情感的力量”,所以,“生活之音”中选择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并始终伴随人类各种生活的音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同时,能感悟:“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进而激发学生构建自己的音乐生活的愿望。

本节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鉴赏作品都是运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生产劳动场景、活动为素材创作出来的精品佳作。

2、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感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作品的体裁、演奏、演唱的形式,了解钢琴组曲、合唱组曲和标题音乐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记录《打字机》、《盖邮戳》音乐的节奏;能够熟悉模唱《钟》、《赶摆路上》的音乐主题;能够从《永恒的水》观赏中得到启发,并积极参与尝试创作一首“纸乐”。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从音乐音响感知中得到和快乐,获得感悟与启发;能够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能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感悟“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的朴素哲理。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在课堂表现上都是“善于听不愿说”,在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方面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因此,制定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作品鉴赏让学生感知音乐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体会
两者相融共通的联系;感受音乐表现艺术的魅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启发学生感知音乐的表现形式并作出一定的评价;尝试自行创作一首“纸乐”。

二、说教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

因此,要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

同时,也要紧紧围绕音乐鉴赏的本质,不能流于欣赏的简单的感性认知。

在音乐鉴赏活动中不但要听辨音乐的变化,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了解音乐表现的方法手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辨别力、表现力和理解力,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真正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符合从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规律。

为此,我拟定了调查法、启发法、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法、联想法、想象法、演示法等授课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操作中。

具体的做法在后面的教学程序中我再细说。

三、说学法: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了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高效地参与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我在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时,能够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运用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建立一定的音乐思维空间,爱护并鼓励学生保留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其二、通过对比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和创造活动。

其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包括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做到会提出问题、能分析问题、懂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享受学习的快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此次说的是第3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主要内容是聆听与鉴赏《打字机》、《盖邮戳》、《钟》和《永恒的水》。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进行。

(一)、课题引入:播放2002年春晚的《过年我当家》(玩的就是节奏)
作品通过艺术夸张,把我们日常当中的具体生活细节活动节奏化了,小到铅笔写字的摩擦声音,大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音,由此汇成一首热热闹闹的生活交响曲。

[设计意图]:通过音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去探究的好奇。

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演示法)
(二)、讲授新课:
1、聆听两首乐曲,为它们设计标题并写出基本的节奏谱:《打字机》、《盖邮戳》
作品运用现实生活中“打字”和“盖邮戳”的劳动声音,加上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等表现要素的变化,把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场景变的有声有色,充满了快乐的情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体验“标题音乐”的特点,紧扣本节课“音乐与生活相融共通”的主题。

(启发法、分析法、比较法、联想法、想象法)
2、课堂实践:尝试创作4小节“打蚊子”的节奏谱。

(与蚊子的飞行动态相结合,时而快,时而慢,最后打死了蚊子。

)
例如:2/4XX|XXX|X·X|X—||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的创作、表演意识,给他们的自信心,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亲自体会音乐和生活的关系,同时活跃课堂的气氛,避免“审美疲劳”的出现。

(演示法、联想法、想象法、合作法)
3、聆听[匈]李斯特的《钟》。

要求学生思考:音乐中表现了什么声音?作曲家怎样运用钢琴的特点来表现钟声?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

启发他们认识该作品中,李斯特巧妙地运用了钢琴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多彩,弹奏技巧多样化的特点,来塑造、模拟“钟”的形象。

强调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细微的观察与感悟。

(启发法、分析法、比较法、联想法、想象法)
4、聆听谭盾《永恒的水》。

要求学生思考:在观赏音乐中得到什么感悟与启发?
作品在2001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首演大获成功,同时也引来乐评人各种观点的争论。

作曲家使用了不同的打击乐器,利用其在不同媒介(在空气中、在水中)的传导下产生的不同的音响效果;把水在滴落、流淌、碰撞等状态中发出来的声响和奇妙的节奏感来营造奇特的视觉、听觉的享受。

把我们身边最普通、最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通过声音和画面全新地展现给人们。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细微的观察与感悟。

并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对该作品的评价和看法,培养他们独立见解,达到学会构建自己的音乐生活的目的。

(启发法、分析法、比较法、联想法、想象法)
5、课堂实践:启发、引导学生从《永恒的水》中得到感悟,尝试用“纸”来创作一首“纸乐”。

(视课堂教学实际时间而定,如若安排不下,就作为课后的作业,延续教学目标。

)可以利用不同纸张的材质,通过揉、搓、撕、抖等手法制造出不同的音响区别,再运用音乐表现的要素进行整合。

比一比谁的作品更能表现自己的意图,更能让广大同学接受。

6、课后拓展推荐:听赏保罗·怀特的《蚊子之舞》;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野蜂飞舞》。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的或者课后的反馈,达到迁移知识,延续创新的目的。

完成教学的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调查法、启发法、合作法、分析法、比较法、联想法、想象法)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生活之音》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课标提出的以音乐为定位的依据,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

并且能从实际出发,适度地进行学科综合与渗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审美意识的提高。

中公教育官方资料,严谨非法盈利行为!
中公教育官方网站:
中公教师考试网站站:
吉林省公职考试交流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