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曾经照李白》导学案 董勇钢

合集下载

李白诗导学案

李白诗导学案

编制:贾永洁 赵石磊 审核:刘晓萍 使用时间:2019年12月6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编号:15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李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美学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学习方法】1.反复诵读,读出审美体验。

大胆朗诵。

2.查阅资料,揣摩诗歌表达技巧,背诵诗歌。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 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感受诗中的梦境部分,找出其中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 《送友人》 (1) 表达游子不忍离去,故人恋恋不舍的句子: (2) 与“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的意境有相似之处的句子: 3.《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 李白自斟自饮,却营造了三人对酌的场景的句子: (2) 诗人的放歌和跳舞得到了回应的句子: (3)李白沉醉酒月,纵情欢愉,忘情遨游,相约银河,却透露出人世间的孤独苦闷的句子: 4.阅读《李白小传》,把自己幻想成李白,酝酿情感,设计动作情节,朗诵《将进酒》。

【课堂探究案】 【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探究一: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说:“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请诵读全诗,想象奇妙瑰丽的诗境,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探究二:诵读《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想一想,诗人是怎样紧扣“独”字来抒情写怀的?探究三:诵读《送友人》,说说诗人是如何借助物象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

探究四:明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评价《将进酒》道:“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你读了之后,是否同意?说明理由。

【知识链接】李白小传 李白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才华的普通人,去掉诗的李白,就是你我的一生,我们在年轻时努力钻营,以求闻名于天下,在遇见困难后也会心灰意冷,归而寻找田园。

人到中年后,也会在宗教里寻求安慰。

古诗文鉴赏导学案

古诗文鉴赏导学案

古诗文鉴赏导学案一、啥是古诗文鉴赏?嘿,你知道古诗文鉴赏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吗?就好比你走进了一个古老的世界,那些诗人、词人就站在你面前诉说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你看,他多孤独啊,只能和月亮、影子一起喝酒。

这就是古诗文鉴赏的魅力,能让你感受到古人的情绪,就像你和他们是老朋友一样。

二、为啥要学古诗文鉴赏?你可能会想,学这个有啥用啊?这就大错特错喽!古诗文就像一座宝藏,里面藏着无尽的智慧。

你想想,要是你能理解古人的想法,那你就像拥有了一个超级大脑。

就像杜甫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难道不震撼你吗?学会鉴赏古诗文,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伟大灵魂的大门。

三、导学案的第一个宝藏:字词理解在古诗文鉴赏的导学案里,字词理解可是个关键。

这就像拼图,每个字词都是一块小拼图。

要是一块拼错了,整个画面就不对了。

就拿“停车坐爱枫林晚”里的“坐”来说吧,它可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

你要是不懂这个,那对这句诗的理解可就差远了。

所以啊,一定要把字词这块基石打牢。

四、意象——古诗文中的神秘密码意象可神奇了,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密码。

你知道“柳树”在古诗文中常常代表着离别吗?就像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青青的柳树,就暗示着朋友即将分离。

你要是掌握了这些意象,就像拥有了一把打开古诗文世界的钥匙,多酷啊!五、鉴赏诗歌的韵律美诗歌的韵律美就像音乐一样动听。

你听啊,“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写得简直绝了。

那种韵律,就像你在听一场美妙的音乐会。

你在鉴赏古诗文的时候,可不能忽略了这一点。

要是忽略了,就像吃饺子没蘸醋,总觉得少了点啥。

六、了解作者背景很重要你要是想真正读懂一首古诗文,就得了解作者的背景。

这就像你要了解你的朋友一样。

比如说辛弃疾,他一生都渴望收复失地,他的很多词都充满了这种壮志豪情。

李白诗歌导学案

李白诗歌导学案

课后答疑【“品读与探讨”指导】1.最能展示李白这首诗歌奇妙瑰丽诗境的是描写梦境的那一段(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恍惊起而长嗟”):飞渡镜湖,湖月照影,谢公宿处,渌水荡漾,猿猴啼鸣,半壁海日,空中天鸡,于岩万转,迷花倚石,熊咆龙吟,层巅惊栗,云青青,水澹澹,好一派使人迷往且又使人惊骇,亦真亦幻的奇妙境界。

如果说前面仅仅是诗境的奇异的话,那么接下来则是转入了光怪陆离,梦境也随之进入到高潮。

暮色幽深,丘峦崩摧,訇然中开,青冥浩荡,金台银台,日月照耀,霓为衣,风为马,纷纷云君,虎鼓瑟,鸾回车,真可谓目不暇接、惊心炫目的瑰丽世界。

2.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以及楚辞句式的使用对表达这种诗歌境界能起到错综参差,节奏徐疾多变,奔放而不流易的效果。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读李诗者当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3.诗中的月、影、我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的“朋友”关系。

但诗人却是认真的,希望“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因此月亮是知友,是良伴,可以随意约请。

明月伴他饮、伴他歌、伴他舞,把明月、身影当同伴邀请,分明是孤单的却又如此热闹,这不是癫狂的形象,而是深刻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极奇妙的想像和极孤独的感觉相辅相成。

社会人生中找不到“有情游”,这“无情游”的珍贵,更衬托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1.《送友人》一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意缠绵,动人肺腑。

这一艺术效果的取得,在于诗人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手法。

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山”对“白水”,“横”对“绕”,“北郭”对“东城”。

青山有情,横亘于北郭,似在挽留友人。

白水有意,环绕东城,不肯遽去。

两相对比,尽显朋友分别之情。

青山白水,如此佳景,又与下文的“孤蓬万里”相对比,凸显朋友情谊的美好。

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漂浮不定,比喻游子的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与落日依依的故人之情形成对比,更显朋友相聚的珍贵。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人与马相对比,马犹如此,人何以堪?2 此题的回答可以因人而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概述: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创作的一首诗歌。

本导学案将通过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以及李白的创作背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该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导学目标:1. 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2. 掌握李白的创作背景,了解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导学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成蹉跎。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导学过程:1. 首先,我们来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本诗以梦游天姥为主题,通过诗人的凭空梦游和体验,展示了种种奇幻的景象。

天姥山由于其高耸峻拔的山势,使得五岳失色;天台的高度达到四万八千丈,令人感叹。

诗中的景象以倒东南倾为概括,描绘了天地之巨大和人类微小的对比。

湖月的照影和送别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幽远的诗意氛围。

2.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李白的创作背景,以了解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多表达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人生离愁别绪的情感以及对于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思考。

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李白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学习的内容:1. 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天姥山和天台的奇幻景象,以及湖月照影和送别的情景。

2. 通过分析李白的创作背景,我们了解到他的创作风格以及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李白》诗歌赏析导学案

《李白》诗歌赏析导学案

《李白》诗歌赏析导学案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热情奔放,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本文将通过对李白的几首代表作的赏析,探索他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最著名的短诗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怀念故乡的情感。

诗人以晴朗的月夜为背景,通过对床前明月的描绘,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之感。

二、《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难》是李白一首长篇抒怀之作,反映了历史上修建蜀道的艰辛与困难。

诗中通过具体的描绘,展现了蜀道的险峻与壮美。

诗人以雄浑激昂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对生命的豪迈与不屈。

整首诗气势磅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壮丽气魄。

三、《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是李白的另一首代表作,以豪放洒脱的语言,歌颂了人生短暂而应该尽情享受的主题。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

14 《诗词三首》导学案(一)行路难学习目标1.学习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句的含义,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作者作品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有《李太白集》。

2.知识链接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掌握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金樽zūn 珍羞xiū投箸zhù心茫máng然冰塞sè川垂钓diào碧bì溪上歧qí路云帆fān 济jì沧cāng海2.词语解释。

(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2)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4)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整体感知】1.句子翻译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珍贵值万钱。

我心情愁烦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是多么的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啊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相信总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总体分析(1)(2)句:心事重重,四顾茫然;(3)(4)句:面对佳肴,食不下咽。

李白诗 导学案 学生版

李白诗 导学案 学生版

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二二部语文学案备课人楚孔磊审核人于长河时间:2015.03编号:NO.4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目标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学习重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自学导航一、知人论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由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次年便被赐金放还。

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他与杜甫、高适游山东;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在兖州话别,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二、积累点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木屐()殷岩泉()栗深林()水澹澹()扉()訇()鸾()觉时之枕席()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势拔五岳掩赤城()我欲因之梦吴越()脚著谢公屐()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初读感知一、整理文章结构(用原文填空)1、入梦的原因:2、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二、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第三部分(第3段):文本探究探究一、诵读并分析第1段(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思考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思考2、本段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神奇与高大?探究二、分析并诵读第2段,填写下列表格。

《 静夜思》导学案

《 静夜思》导学案

《静夜思》导学案同学们,咱们今天要来一起走进一首特别有名的古诗——《静夜思》。

先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吧。

李白可是唐朝的大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呢!他写了好多好多厉害的诗,《静夜思》就是其中一首。

咱们来读一读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读起来是不是感觉特别顺口呀?那咱们来仔细琢磨琢磨这首诗。

“床前明月光”,想象一下,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你躺在床上,突然看到从窗户透进来的明亮月光,那光芒洒在地上。

“疑是地上霜”,这时候呀,迷迷糊糊的你可能会错把那月光当成地上的白霜。

这里诗人用了一种特别巧妙的写法,把月光比作霜,让咱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那种清冷的感觉。

“举头望明月”,诗人从恍惚中清醒过来,抬起头看向那明亮的月亮。

这一抬头,心里的思绪就更多啦。

“低头思故乡”,最后低下头,开始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特别安静的晚上,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心里就会想起家来。

我就有过一次这样的体验。

有一回我出差在外地,晚上住在一个陌生的酒店里。

那天晚上外面特别安静,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

我躺在床上,看着那月光,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温暖的家,想起了爸爸妈妈做的热乎饭菜,想起了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那一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特别想家。

咱们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境。

整首诗就像一幅画一样,有床、有月光、有抬头看月的诗人,还有诗人心中深深的思念。

通过简单的几句话,就把那种在寂静的夜晚,因为看到月光而引发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同学们,咱们来想一想,李白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特别想家呢?是因为他一个人在外漂泊太孤单了?还是因为看到这明亮的月亮,就想起了家乡同样明亮的月光和那些熟悉的人和事?接下来,咱们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诗人的心情。

然后,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李白,在那个安静的夜晚,体会那种深深的思乡之感。

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静夜思》,能够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也能体会到古诗的美妙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姚村一中语文导学案
课题明月曾经照李白
主备人董勇钢使用人时间
学习目标(重△难※)1.了解李白生平及特点。

2.学会分析古诗主旨。

△※
学习内容: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峨眉山月歌》
2.课外拓展:《宫中行乐词·其四》《月下独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峨眉山月歌李白
1.明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2.明背景
此诗写于李白初离蜀地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3.明节奏:为本诗划分节奏。

4.明意境:试着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

5.明主旨:
方法:1.表现手法或语言特点。

常见表现手法: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乐衬哀、想象,曲笔、对比。

语言特点:(胃有噗通声)委婉含蓄、幽默风趣、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2.描绘了什么画面或过程。

3.抒发什么情感或志向(可以从题目、序注、人物、关键词、意象角度把握)句式:本诗________(运用的表现手法或语言特点),描绘了______________
的画面(景象、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或志向)。

6.再明作者——月中窥人
这首诗写李白_____(动作)月,月中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李白。

宫中行乐词〃其四李白
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后庭朝未入,轻辇夜相过。

笑出花间语,娇来竹下歌。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1.玉树春归日:玉树影斜,日暮下朝之时
2.金宫:宫中
3.后庭:后宫
4.朝:白天
5.辇[niǎn]:皇帝和皇后所乘的代步工具,为人所抬,类似轿子。

1.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2.请查找写作背景,结合人物或诗中关键字或关键词分析本诗主旨。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独酌:一个人饮酒。

2.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3.“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4.既:已经。

5.不解:不懂,不理解。

6.徒:徒然,白白的。

7.将:和,共。

8.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9.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10.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1.同交欢:一起欢乐。

12.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13.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tiǎo)楼:又名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2.长风:远风,大风。

3.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4.酣(hān):畅饮。

高楼:指谢朓楼。

5.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

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6.小谢:指谢朓。

这里用以自喻。

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

发:诗文俊逸。

7.俱怀:两人都怀有。

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

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8.揽,摘取。

9.称(chèn)意:称心如意。

10明朝(zhāo):明天。

散发(fà):去冠披发,指隐居不仕。

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

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

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

扁舟:小舟。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1.晔[yè]:李晔。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诗人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
2.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3. 赊:赊欠。

4.白云边:白云深处,极言湖面之壮阔。

从以上几首诗中任选一首,补充横线内容:
这首诗写李白_____月(用原文回答),月中一个_______________的李白,我从_______________(具体内容)可以看出来。

附文:李白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李白出生于长安元年(701年),聪明过人,好剑术,喜任侠,18岁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

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24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724写下了《别匡山》、《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

随后出蜀远游,725年写下《望天门山》。

726年写下《静夜思》、《秋夕旅怀》。

728年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蹉跎岁月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

曾多次拜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

初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

十月,玄宗驾幸洛阳。

李白三十一岁。

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

西游献赋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是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贺知章和卫尉张卿,并通过张卿向玉真公主献了诗,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召其入宫,一步登天的李白吟出《南陵别儿童入京》大笑而去。

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问当世事务,李白对答如流。

玄宗令李白供奉翰林,踌躇满志的李白写下《塞下曲六首》,满以为可以大展宏。

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励精图治的开元皇帝了,李白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给皇上写诗文娱乐的文学弄臣而已,失望的李白看惯了统治者的纸醉金迷,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天宝二年743年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八首》、《清平调》。

此后的李白,始纵酒以自昏秽。

玄宗呼之不朝。

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赐金放还,自此,李白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开始云游四海,留下了《月下独酌》、《独坐敬亭山》、《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

安史入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57岁。

投奔永王李璘,永王擅自引兵东巡,野心渐露,兵败。

李白被牵连入狱。

溘然长逝
乾元二年(759年),关中遭遇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李白重获自由。

随即顺长江疾驶而下,途中写下《早发白帝城》。

李白应友人之邀,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写下了《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762年李白去世。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

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