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及当代价值解读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及当代价值解读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及当代价值解读摘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取向,指导和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哲学内涵;当代价值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期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新情况提出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达到了新的历史阶段,给我国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模式。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蕴含了内在的核心价值,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解读科学发展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可以更好地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指导我们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一)以人为本,体现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新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里的人,不是指抽象的人,也不是指某个人、某些人,这里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其实质内容和社会功能来看,就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而且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不同,它既能以非常科学的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进化的客观进程,同时又能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力、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并且把这两方面卓越的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的需要 � 发展必 须符合 规律性 � 规律 是指 " 事物内 部所固有 的 � 本 质的 �内 在联系 "� 规律是客观的 �人不能主观臆断去 创造它 � 但人可以通 过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的认识过程认识和利用规 律 �在规律面前 �如果我们无视规律 的客观性或逆规律而动 � 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 例如 �我国 近 年来有些地区在处理发 展问题上 �曾一度过 于追求上速度 �上 规模 �急功近 利 �在沿江 � 沿海地区上马污染性化 工企业 �破 坏 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 结果是 � 经 济虽然暂时取得了所谓的发 展 �人 类却饱受 着温室 效应 � 酸雨 � 海洋赤 潮等严重 的自然 灾 害之苦 � 经济发展随之也陷入了先污染 � 后治理的恶性循环怪 圈 �我们为此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这些惨重的教 训 �从根本 上 来说 � 就是违背了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客观规律而遭到了 大 自然的报复 � 鉴于近年来发展的经验教 训 �中国在重新定位 发 展问题上 �必 须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 经济运行规律和 自然运动规律等 � 并按照规律来认识和谋划发 展 �从而避免在 前进的道路上重蹈历史的 覆辙 � 开放以来 �我 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 的成绩 �这是一 个被普遍公认的事实 � 但是 � 按照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要
一 科学发展 观的哲学解读
科学发展观将科学与发展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反映了科 学与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 存 , 相 互嵌入的辩证关系 . 科学一 词源于拉丁 文 , 英国生物 学家达尔文 在 1 1 0 年前给 出的定义是 : "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 , 从中发现规律 , 作出结论 . " � 辞海 � 的解 释是 , 科学 是 " 关于 自然 , 社 会 和思 维的 知 识体 系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 , 是指 "事 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和总方 向 ,是 事物由简 单到复杂 ,由 低级到高 级 , 由无序向 有序的前 进的上升的 运动 " 1 . 科学发 展观把科 学和发展 融为一体 ,并 将其提升到一定的理论 高度 ,其哲学意蕴十 分丰富 ,不仅集中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 , 而 且也蕴涵着非常深刻的唯物 辩证法原理 , 是执政党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和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与总 结 . (一 )唯物 辩证法 : 科 学发展观的理 论基础 . 马克思 ,恩格 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 唯心主义辩证法的 "合理内核 " ,并 将他的唯 心主义辩 证法加以 重新改造 , 创立了 唯物辩证 法 .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的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 联系 就其实质而言 , 指的是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 的相互制约 ,相 互作用和相互依存 , 它反映了系 统论的基本原理 . 世界上一 切事物 ,大 到宏观世界的宇宙天体 , 小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 都是普遍联系的 , 任何事物都不 能离开其他事物而孤立的存 的道理 ,强调 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 相互作用和普遍联 系的道理 . 联系和发展二者之间互相包含 ,密不可分 . "唯物辩 在 . 我国道家就曾经讲过 " 人法地 ,地法 天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哲学底蕴现实意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哲学底蕴现实意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哲学底蕴与现实意义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内涵,对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首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对于全面建设人类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

其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

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也成为我国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指要,对于建设人类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一、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从”人”这个概念。

从现实性和辩证法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的”人”绝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机械的人即我们不能孤立、抽象地理解,而是应当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内在逻辑,从”人”与”本”的内在关系中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人”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规定:一是指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人,二是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成果和社会财富享受者的人,三是指作为生命存在、需要人格、尊严得到认同和基本人权得到保证的人。

由此观之,以人为本的”人”的基本内涵就是当代中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全体社会成员。

通俗的讲,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在哲学层面上,”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而是”根本”的”本”,即它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原”,而是在价值论意义上使用的,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吴燕外国语学院10级英语100405012摘要:科学发展观引领着中国近年来至未来发展,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也是历史观又是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

不管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还是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遵循科学发展观与大自然和谐生活。

关键字:实践以人为本辩证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依据。

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中体现为科学发展观历史的考察是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

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地、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进行生产,才能满足人的需要,人也只有通过生产,才能最终和动物区别开来,获得真正的解放[1].但随着历史发展,马克思不可能想到一百多年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正是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新情况,总结国内外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浅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浅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浅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浅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创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时俱进的品格、有效整合与超越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而且,为我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全面重大的指导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为我们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重大的现实实践意义。

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正确认识和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的继承与创新。

亦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亦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亦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和行动指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什么?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整体,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斗争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发展的过程是非线性的,是曲折的,是不断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必然结果。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要在实践中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更加普惠、更加可持续。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推动科学发展观实践的重要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再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

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从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综合思考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渊源;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基础;再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观辩证思维的方法论基础;第四,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思想的直接理论依据;最后,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种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的新理念。

它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

首先,科学发展观渊源于中国哲学注重综合思维的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注重综合思维的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扬。

我们知道,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以及作为西方哲学来源的希腊哲学,并称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虽然它们都产生于人类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但它们各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在思维方式上各具特色,存在着差别。

特别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

中国哲学注重综合思考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统一,强调天和人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力求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发展,这渊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

而西方哲学注重分析思考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外在创造开拓,力求以人的主体性主宰和征服自然,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的“主客二分”观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在西方“主客二分” 观念的影响下,人类在一个多世纪中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今天,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之后,在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它既是对我国传统哲学注重综合思考的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西方“主客二分”这种注重分析思考的思维方式的反思和醒悟。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对此,笔者认真研究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思索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总结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裨益。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入学习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来自于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也是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深化。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全面把握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正确认识其本质。

科学发展观是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内涵所作的最明确、最深刻、最全面的概括,是我们学习理解和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石。

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科学发展观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2003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后来又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对此又做了深入全面的论述。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和相互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试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及其现实意义张文哲(山东教育学院,山东济南 250013)[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佳出场路径。

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哲学基础[中图分类号]B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5)06-0033-02[收稿日期]2005-10-10[作者简介]张文哲(1973-),男,山东阳谷人,山东教育学院讲师。

一、科学发展观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新的升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胡锦涛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也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新的升华。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

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 DP 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

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

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

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方法和途径的根本观点。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

它将对发展这一党在新时期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有其必然的现实依据,更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

[2]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发展问题的必然结论。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作为社会的、现实的33人,既是唯物史观主张的价值主体,也是唯物史观考察的科学客体,“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人类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来考察发展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的全面发展乃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是衡量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其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运用辩证思维考察发展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考察发展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发展就是这个统一体内部的各种矛盾运动变化的产物,就是这些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要而言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都是构成发展这个矛盾统一体的重要因素。

其中经济是主要矛盾,是推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虽然处于次要矛盾的地位,但也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

因此,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时,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重视次要矛盾,坚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如果眼睛只盯着经济指标、忽视其他相关指标,抓经济发展这一手比较硬、抓其他工作则有些手软,那是搞不好经济的,即使经济暂时上去了,最后还得掉下来。

只有正确把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的,它准确地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要求,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对我国的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全面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 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

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

面对这些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排除障碍,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克服各种片面的观点,防止”一俊遮百丑”的想法和”单打一”的做法。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其次,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联系的观点,就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要树立统筹兼顾的观念,看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用联系的观点看发展,就需要理顺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协调。

“五个统筹”着眼于全面发展,囊括了当前改革和发展所要解决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

“五个统筹”不能偏废其中的一个,否则就不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发展问题自然需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

可持续发展,强调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之中,防止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防止只顾眼前发展而牺牲长远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总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的目标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发展的内涵上,要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在发展的动力上,体现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1]胡锦涛.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3-10.[2]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2-22.[责任编辑 李冬春]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