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10讲总需求与总供给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根据总产量曲线、劳动的供求曲 线与货币工资曲线可以推导出总供给曲 线。 由于西方经济学家在推导总供给 曲线时所依据的前提条件不同,导致了 总供给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第四节 古典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位于充分就业的产 量水平上的供给完全缺乏弹性的供给曲线。 由于该曲线所描述的是充分就业产量 下的总供给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是符合长 期经济发展趋势的,因此,又被称为长期 总供给曲线。
AD曲线斜率
其一,IS曲线的斜率。在LM曲线的斜率不变的 情况下,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则投资需求对 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小,LM曲线移动对均衡收入和 支出所产生的影响越小,AD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 反之,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则AD曲线斜率的绝 对值越小。 其二,LM曲线的斜率。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的 情况下,LM曲线的斜率越大,则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 的反应程度越小,LM曲线移动对均衡总支出影响越大, AD曲线的斜率越小;反之,LM曲线的斜率越小,则AD 曲线的斜率越大。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变动一定 幅度会使总需求水平变动多少。 当价格变化所导致的总需求量的变动 较大时,AD曲线往往较平缓;反之,当价格 变化所导致的总需求量的变动较小时,则AD 曲线较陡峭。
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主要有 两个方面: 第一,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人们需要更多的 货币从事交易活动,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增加,货 币的交易需求增加时,必然导致利息率上升,并 引起投资和总需求量的下降。 第二,国内物价水平上升,本国居民购买外 国商品增加,外国居民购买本国商品减少,净出 口减少。上述两方面都表现出价格水平与总支出 水平反方向变动的影响关系,它们共同决定了总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趋势。
利率效应:
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 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 方向变动的情况。 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 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 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 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减少。

宏观经济学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宏观经济学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宏观经济学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总量。

反映了价格水平与总需求量的关系。

总需求函数:在保持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下,价格水平和总产出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P 变动 M/P 变动LM 移动 Y 变动[][][]pm a y b h dk d e a h a p b h dk md e a h y e a h y b h dk pmd phm h ky r LM dy b d e a r IS ββ+=-+=+=-+++=+--+=-=--+=)1()()1()()()1(曲线:)1(曲线: 总供给:经济社会的总产量。

描述了经济社会的资源用于生产可能有的产量。

总供给曲线: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问题:长期为经济增长,短期为经济波动。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1)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基本假设:货币具有刚性,原因:工人具有货币幻觉。

(2)推导古典总供给曲线:基本假设:价格和货币工具具有伸缩性。

就业水平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者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

总供给曲线变动:生产函数变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劳动需求变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劳动供给的变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凯恩斯萧条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古典长期稳定下的总供给曲线。

对总需求方面扰动和冲击的反应:(1)凯恩斯情形下:财政扰动与需求冲击: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AD曲线向右移时,产量增长,价格水平不变。

(2)古典情形下:财政扰动与需求冲击,总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

(3)凯恩斯情形下:货币扰动与冲击(4)古典情形下:货币扰动与冲击:总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

对总供给方面的扰动和冲击反应(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生产能力变动的反应(2)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一般价格冲击的反应(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资源供给变动的反应(4)凯恩斯极端模型对供给冲击的反应:无反应(5)古典极端模型对供给冲击的反应。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1)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 产出水平或收入来表示。 ( 2 ) 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主 体按一定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产品和劳 务总量。 AD=C+I+G+(X-M), 其中国内需求=C+I+G,简称内需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财政政策(IS移动)导致AD移动 (1)过程:G↑、T↓→IS右移→Y↑、若P不变→AD右 移。反之亦反是。 (2)结论: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D右移。反之亦反是。 (3)引申:I、G、X使IS右移,Y增加,称为 “注 入” ;相反,S、T、M使IS左移,Y减少,称为“漏 出”。 货币政策(LM移动)导致AD移动: (1)前提:P不变,M变动 (2)过程:M↑→LM右移→Y↑,若P不变→AD右移。 反之亦反是。 (3)结论:扩张性货币政策使AD上升;反之亦反是。
总需求函数
( 1 )总需求函数是指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 系,表示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社会对产出的 需求。 在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考察产品市场和货 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时,价格水平与国民 收入的对应关系。
(2)函数关系: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呈反 向变动

(3)函数表达式:Y=AD=f(P)
价格P上升
Ns<Nd,货币工资(W)上升
实际工资W/P
保持不变
就业量 不变
产量不变
价格P下降
Ns>Nd,货币工资(W)下降
W1 W0 W2 P
AS A1
A0 A2
P1
P0
W P
P2 W0 0
Y0
N0
Y P
NS
Nd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
系。
引申:潜在产量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 Y*——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
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充分就业量)
所能生产的产量。
生产函数也有长、短期之分
二、AS与生产函数
❖西宏方观经生济产学函家数假:定假宏定观一生个产经函济数社式会有在两一条定重的要技的性 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下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
公式: AD=C+I+G+(X-M) 总需求=GDP=总支出
其中国内需求=C+I+G,简称内需
(二)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表示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 的关系,表示在某个价格水平上,社会 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
函数表达式:y=AD=f(P)
总需求曲线与微观意义的需求曲线基本相同。 总需求与一般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
扩张的货币政策与AD线移动
r
LM
LM1(P0)
E1
IS
Y P
P0
AD AD1
Y1 Y2
Y
结论:货币政策(LM移动)导致AD移动
前提:P不变,M变动 过程:M↑→LM右移→Y↑,若P不变
→AD右移。反之亦反是。 结论:扩张性货币政策使AD上升;反
之亦反是。
AD曲线移动小结
变化
AD曲线
自发投资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成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 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与横轴的交点即为充分 就业的产量。
假如一国的物价水平上升,在外国消费者看来,该国的商品价格相对
上升,就会减少对该国商品的消费,从而导致该国出口(X)减少;同
时,在该国消费者看来外国的消费品价格相对下降,增加对外国商
品的消费,并导致进口(M)增加;一增一减,该国净出口下降,导致
总需求减少。

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与价格调节

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与价格调节

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IS-LM模型推导出来, 这个模型描述了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 衡情况。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随 着价格的下降,国民收入会增加, 这是因为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购买 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增加了总 需求。
03
价格调节
定义与概述
定义
价格调节是指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影响供求关系,进而实现市场均衡的过程。
政府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直接影响 总需求,例如政府支出的增加会直接提高总 需求。
投资
净出口
厂商的投资决策也会影响总需求,例如厂商 对新的生产线的投资会增加总需求。
净出口的变化也会影响总需求,例如外国对 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会提高净出口,从而增 加总需求。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表示的是在不同价格水平 上,一国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国 民收入水平。
政策干预
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能会采取干 预措施,例如设置最低限价或最高 限价等,以影响市场价格和供求关 系。
04
总供给、总需求与价格 调节的关系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企业 、政府、家庭等部门提供的各类商品和服务
的总量。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总供 给必须与总需求相匹配,才能实现经济的平
总供给主要受到技术水平、生产要素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 的影响。在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情况下,总供给可能 会增加。此外,政府的政策措施和居民的消费习惯等也会对 总供给产生影响。
总供给的变动因素
生产要素投入
总供给的增加需要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如果这些要素的投入增 加,总供给就会相应增加。
当物价水平上升时,消费者 会减少购买,从而缩小总需 求。这会导致物价进一步上 升,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物 价水平。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与答案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与答案

1、由于价格水平下降将引起国民收入增加,故总需求曲线呈现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

正确答案:√2、在给定短期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反向变动。

正确答案:×3、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正确答案:√4、若扩张总需求所带来的产出效应最大,则表明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正确答案:√5、任何一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平移的因素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正确答案:×6、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意味着经济体在长期内能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正确答案:√7、利率效应是影响总需求曲线形状的主要因素之一。

正确答案:√8、一个经济体股票市场价格上升将导致财富增加,由此引起的该经济体的国民产出变化是沿着现有总需求曲线移动的。

正确答案:×9、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向外平移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平移。

正确答案:√10、提高企业所得税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

正确答案:√1、一个经济体发生技术进步后,会引起()。

A.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均向右平移B.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均向左平移C.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但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变D.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但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正确答案:A2、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区域,决定价格的力量是()。

A.需求B.供给C.工资D.技术正确答案:A3、当总供给曲线斜率为正时,单位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增加会使()。

A.总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B.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C.总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D.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正确答案:D4、对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而言,总需求增加可能引起的变化是()。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不变C.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D.国民收入不变,价格水平下降正确答案:B5、下列各项中,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是()。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3)资源充分利用阶段。即C以上部分,这时总供给曲 线是一条垂线,这表示无论价格水平(P)如何上升,总供 给(Y)都不会增加。
这是因为从长期来讲,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当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时,即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宏观 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是指包括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内的 所有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而不仅仅只是劳动人 口的充分就业),此时,无论如何提高价格,总供给也不会 增加。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资源总是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因 此,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左图中,总需求增加,使 得总需求曲线从AD0移动到AD1 ,得到新的均衡点E1,对应的均 衡国民收入为Y1,均衡价格水平 为P0;总需求减少,使得总需求 曲线从AD0移动到AD2,得到新 的均衡点E2,对应的国民收入为 Y2,均衡价格水平为P0。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
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 线,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引起 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总需求增加 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会使国民收 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如下图所示。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即BC段,这时总供给曲线 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它表示总供给(Y)的变动会引起 价格水平(P)的同方向变动。
这是因为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会引起 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总价格水 平上升。这种情况在短期生产中比较常见,所以这种向右上方 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如生产技术的提 高)的变动会引起总供给的变动,表现在图形上,就是总 供给曲线的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总 供给增加,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 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2;二是总供给减少,引起总供给曲 线向左上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1。

宏观经济学重点_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宏观经济学重点_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02
总供给曲线特性分析
长期总供给曲线形状及原因
长期总供给曲线形状
长期总供给曲线通常呈现为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表示在充分就业水平下,总产出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
原因分析
长期内,生产要素(如劳动 较为缓慢,因此总供给能力相对稳定。此时,价格水平的变化主要影响总需求而非总供给,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 呈现垂直形状。
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因素
生产成本
包括原材料、工资、租金等成本。当这些成本上升时,企业会减少 生产,导致短期总供给减少。
预期价格水平
企业对未来价格水平的预期会影响其当前的生产决策。如果预期未 来价格上升,企业可能会增加当前的生产,从而增加短期总供给。
技术进步
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增加短期总供给。
政策制定和执行难度
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国内外经 济形势、政治因素等,这使得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难度, 也考验着宏观经济学的实践指导作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微观基础与宏观经济的融合
未来宏观经济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微观基础,探索微观主体行为与 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以更全面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宏观经济学研究将更加依 赖这些技术,以提高数据获取和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共同的经济问题,未来各国之间的宏观经济学研 究将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水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市场稳定
全球化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然而,这也增加了金融 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性,需要各国加强金融监管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17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
联邦政府的支出,如国防开支 州和地方政府支出,如公路、学校
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
购买我们出口产品的国家经济的繁荣/衰退 外汇市场上国际投机者引起货币升值/贬值
Page 18
主动学习 1
总需求曲线
在下列各种情形中,总需求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动?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总结
物价水平的上升减少了
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P
因为: P2
财富效应 (消费减少)
利率效应(投资减少) P1
汇率效应 (净出口减少)
Y2
Page 15
AD Y
Y1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任何改变消费,投资,政府 P
购买或净出口的事件—除开
物价水平的变动—都会移动
总需求曲线
与劳务需求量
Y2
AD Y
Y1
Page 11
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与消费)
假设物价水平上升: 人们持有的美元只能购买更少的物品与劳务,真实财富减
少 人们觉得变得更穷 结果:消费减少
Page 12
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与投资)
假设物价水平上升: 购买物品与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 为了得到货币,人们出售债券或其他资产 这使利率上升 结果:投资降低
P1
例如:股市繁荣使家庭觉得 更富有,消费增加,总需求
曲线向右移动 Y1
AD1 Y2
AD2 Y
Page 16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
股市繁荣/大跌 偏好变化: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权衡取舍 增税/减税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
企业购买新计算机,设备和建造新工厂 乐观预期/悲观预期 利率,货币政策 投资税收优惠或其他税收激励
第十讲 总需求与总供给
Page 0
本章我们将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什么是经济波动?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如何解释经济波动?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什么使总需求曲线移
动?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是多少?长期的呢?什么使总供
给曲线移动?
1
介绍
长期中,真实GDP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 短期中,GDP的增长围绕这个趋势波动:
P 自然产量率(YN): 一 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 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 与劳务的生产
LRAS
自然产量率也称为潜在产
量或充分就业产量
Y YN
Page 22
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自然产量率取决于经济
中劳动,资本和自然资
P
源的存量以及技术水平
LRAS
物价水平上升 P2
并不影响它们之中的 任何一项,因此也不
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3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事实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2,500 2,000 1,500
投资支出,2000年的十 亿美元
1,000
500
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在短期内,名义变量(如货币供给或物价水平)的变动会 影响真实变量(如产量或失业率)
为研究短期世界,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模型
Page 8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物价水平 P
模型决定了均衡 物价水平
P1 总需求
和均衡产出(真实 GDP)
SRAS
短期总供给
AD Y
Y1 真实GDP,产量
Page 9
总需求(AD)曲线
(回忆:投资与利率负相关)
Page 13
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与净出口)
假设物价水平上升: 美国利率上升(利率效应) 外国投资者想要更多的美国债券 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增加 美元升值 美国出口物品相对于外国人而言变得更贵,而美国居民觉
得进口的物品变得更便宜 结果:净出口减少
Page 14
A. 一个十年期的投资税收优惠到期 B. 美元汇率下降 C. 物价水平的下降增加了消费者财富的真实价值 D. 州政府对利息,红利和资本收益征收新税以取
代销售税
19
主动学习 1
参考答案
A. 一个十年期的投资税收优惠到期 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B. 美元汇率下降 净出口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 物价水平的下降增加了消费者财富的真实价值 沿总需求曲线移动(财富效应)
P1
会影响自然产量率
(古典二分法)
D. 州政府对利息,红利和资本收益征收新税以取代销售税 消费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20
总供给(AS)曲线
总供给曲线告诉我们在 P 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 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 物品与劳务总量
总供给曲线:
在短期内向右上
方倾斜
在长期中垂直
LRAS
SRAS
Y
Page 21
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
P 总需求曲线告诉
我们在任何一种
P2
既定的物价水平
时经济中所有物
品与劳务的需求
P1

Y2
Page 10
AD Y
Y1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Y = C + I + G + NX
P
假设G由政府政策固定 P2
为了解总需求曲线为
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投资和净出口的物品
Page 6
古典经济学
前面章节的内容都是基于古典经济学,特别是: 古典二分法,把变量分为两类:
真实变量 —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 名义变量 —按货币衡量的变量
货币中性: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 变量
Page 7
古典经济学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 描述短期世界
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严重的衰退
短期的经济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
Page 2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
14,000
12,000 10,000
美国真实GDP,2000年的 十亿美元
8,000
6,000 4,000
阴影面积表 示衰退
2,000
4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事实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12
失业率,劳动力百分比
10 8 6 4 2 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5
介绍
解释这些经济波动较为困难,并且经济波动理论仍然是有 争议的
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研究经济波动 这个模型与古典经济学家用来解释长期世界的模型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