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山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报告

合集下载

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评价报告书

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评价报告书

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评价报告书1综合说明某某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漳河水库的一条支流—某某的源头治理工程,位于某某管理区,含裴山村的1、2、3、4组及大泉村6组。

二OOO年六月,由荆门市某某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编制的《某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通过区人民政府审查,本可研是基于该规划的指导思想编制的。

本项目区涉及两个村,246户,861人,其中劳动力人口34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

本项目区共有国土面积15.4平方千米,总耕面积78.04hm2,其中水田7.04hm2,其余为林地和荒山。

整个项目区的农业总产值202.3万元,人均产值2350元,人均纯收入仅1300元,低于荆门市的平均水平,属贫困地区。

项目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其中轻度流失面积3.85km2,中度流失面积3.08km2,强度及以上流失面积8.47km2,分别占流失面积的25%,20%,55%。

水土流失总面积9.24km2,占小流域的60%。

本项目区现有一部分水保设施由于标准低,维护不力,致使收效较差,比如水源涵养林、防风林种植有几处,但成活率不高,部分植树地段由于树小未成林,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点。

通过项目区一些水保设施的毁损情况来看,有如下经验:一是要加强前期工作选好工程措施的方式,搞好规划设计工作;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选定生物措施,树种、草种要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并且要当地农民乐于接受;三要抓好管理工作,要杜绝那种重建设轻管理的作法,要落实到人,责任到人;四要进行跟踪技术服务,对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给予处理。

根据该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采取因害设防的原则,建立植物防治体系,大力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合适的坡地种草,净增人工草地110.6hm2,发展水源涵养林31.05hm2,新增果园16.75hm2。

建立工程防护体系,将低坡的坡耕地建成梯田,使雨水不再顺坡漫流,坡度较陡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修建蓄水设施、抽水机站是保证植物防治体系能得以实施的关键。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
技术方案制定
针对不同的技术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 括技术路线、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
3
技术实施保障
为确保技术措施的有效实施,制定完善的技术实 施保障措施,如培训计划、监督检查等。
技术可行性评估
评估方法科学
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小流域综合 治理工程的技术可行性进行评估 ,如专家评估法、对比分析法等 。
节水措施
工程实施过程中注重节水 措施,采用高效灌溉技术 ,减少水资源浪费。
水质保障
通过治理工程,可以改善 水环境,提高水质,保障 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用水 安全。
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修复
治理工程通过植被恢复、 水土保持等措施,可以修 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 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
工程实施过程中注重保护 生物多样性,避免对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造成破坏。
加强项目管理
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提高 治理效果。
拓展融资渠道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 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推动可持续发展
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其他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其他风险评估
评估自然灾害、社会因素等其他可能对项目实施造成影响的 风险因素。
应对措施
加强风险管理,制定应急预案,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社会风 险的能力,降低其他风险对项目实施的影响。
06
结论与建议
项目可行性结论
技术可行性
01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有效地解决
05
风险评估与对策措施
技术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技术风险评估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

流与合作,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生态旅游效益
创造生态旅游资源
小流域综合治理后,能够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水利工程 设施,为生态旅游提供丰富的资源。
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综合治理后的小流域可以开发成旅游景区或旅游线路,为地方旅游 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提高地方知名度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旅游的开发,能够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 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河道清淤设计
根据河道的流量和淤泥沉积情况,设计合理的清淤方案和 施工工艺,同时考虑河道的生态恢复和防洪能力。
工程量与工期
工程量
根据治理措施的设计方案,计算出所需的工程量,如植被种植数量、塘坝体积、 坡改梯面积、河道清淤量等。
工期
根据工程量和施工条件,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定工程所需的时间,同时考虑季 节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工程可能会改变人类对自然资源 的利用方式,影响当地居民的生
产和生活。
空气与水质影响
空气质量改善
工程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尘土扬起,改善空气质量。
水质改善
工程可以减少污水排放,改善河流的水质,为人类和生态系 统提供更好的水资源。
04
工程经济效益评估
直接经济效益
农业收益
通过改善农田灌溉系统和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水平 ,增加农作物产量,进而提高农业收益。
03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水文影响
01
02
03
径流变化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能 会导致径流量的变化,影 响水资源供应和下游的水 量。
水质改善
工程可以改善水体的水质 ,减少污染,提高水资源 的可利用性。
水位调控
通过工程措施可以调控水 位,更好地满足用水需求 和保护沿岸的生态环境。

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5平方公里)

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5平方公里)

项目名称:镇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规划治理面积:20.5平方公里项目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项目负责人:(镇长)一、小流域概况1、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小流域位于镇域北部,距镇政府6公里,京源铁路穿境而过,周张、石水公路交错境内,交通便捷。

(2)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800.6米,最低海拔160米,大部分地区为山前台地,20-30度坡地24.5平方公里,25度以下坡地18平方公里。

(3)地质土壤:该小流域地质条件一般,岩性多以白云岩和石灰岩为主,土壤多以褐土和黄粘土为主,土层厚度10・40厘米。

(4)植被:海拔300米以上阳坡以荆条、酸枣、白草为主,300米以下阳坡以经济林、荆条、酸枣为主,阴坡多以灌草为主。

2、社会经济状况(1)人口与劳动力:该流域范围包括七个行政村,总人口7568人,劳动力3260人。

(2)土地利用现状:该流域有耕地5268亩,林地16000亩,果园1452亩,荒坡地708亩,其它用地19000亩,未利用坡地27135亩,山地利用率36%o(3)经济指标:规划区农村经济营业收入9600万元,各业增加值3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50元。

3、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1)水土流失情况:该流域总面积42.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0.5平方公里,流失形式主要是面蚀、浅沟侵蚀为主,轻度侵蚀占总面积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规划区的中上部。

(2)水土流失治理情况:截止到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小流域治理面积14.2平方公里,修整梯田100公顷,植水保林751.9公顷,发展经济林90.5公顷,建塘坝3处,截流1处,护堤2处,修水泵站5处,发展节水灌溉3000亩,五小网络化工程266处,修路15公里,水利富民综合开发收到了显著成效。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1、为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突出以富裕农民为主线,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区域开发,扩张主导产业,实现规模效益。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综合说明项目背景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 年 1 号)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新形势新阶段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新的《水土保持法》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水土保持积极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巩固天然林草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工程建设必要性(1)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防止沙尘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床淤积等水土流失危害,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本质内涵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施生态修复,依靠自然力量,遵循自然规律,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落实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重要举措。

方案编制过程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 年 1 号)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推荐】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推荐】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推荐】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word版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章综合说明1.1项目背景1.1.1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新形势新阶段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新的《水土保持法》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水土保持积极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巩固天然林草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1.1.2工程建设必要性(1)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防止沙尘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床淤积等水土流失危害,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本质内涵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施生态修复,依靠自然力量,遵循自然规律,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落实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重要举措。

1.1.3方案编制过程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1 综合说明1.1可研编制过程及依据1.1.1项目区地理位置**市**区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位于**市区以北,***河东侧,包括二**沟小流域及其附近的其它3条小支沟,其径流经北郊防洪沟流入***河后汇入黄河。

地理位置为东经109 o52′49″~109o 55′57″,北纬40o42′55″~40o46′01″,东西最长直线距离为3.5km,南北最长直线距离为5.6km,土地总面积为16.2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4.8 km2。

1.1.2编制过程二**沟小流域位于**市区以北,区内沟壑纵横、地表破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市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市**区政府一直都想彻底治理该流域,为有一个科学、合理地治理该流域的依据,**市**区水利局于2005年4月委托我院编制《**市**区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接受委托后我院即派设计人员进行现场实地踏勘,对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和图件,并按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等特点,初步确定了各项治理措施及其位置、规模等,并对工程进度、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

经过全体设计人员的共同能力,于2005年5月中旬编制完成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市**区水利局。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市水务局、**区水利局、**区水保站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对报告中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及专家批评指正。

1.1.3编制依据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有: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SL73.6-2001);6、《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7、《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8、《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9、《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国家发展委员会、建设部;10、《**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年);11、《***自治区黄河流域**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1985年);12、《*****市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

二龙山水库上游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研究

二龙山水库上游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研究

等 。粗略估算 小 梨 树 淘 每年 土 壤流 失 量 在 85 0 0

1 0 土壤 侵 蚀 以 片 状 及 细 沟 状 面 蚀 为 主 。 20 0 t 自然 因素 : 小梨 树沟 属 低 山 丘 陵地 貌 。地 势 坡
坡 耕 地 9 . h 2 占水 土 流 失 面 积 的 3 % 。 99 m , 5
h o r h n ie h r s i g o h t e c mp e e sv a e sn ft e EEA n
Ke r s:S l pe rTreDic wae d s i eo in:~ y wo d mal a- e th ̄ t Fa ol r so n
4 5 沟壑 密 度 为 1 . n k 2 %, 9 3kd m 。土 壤 侵 蚀 由 轻 度
到 极 强 度 亩 ( 亩 :00 7h ) 失 表 土 1 . t 1 .6 流 ~5 6 不
的发展 与人 民群众 的安 居乐业 。 在 二龙 山上 游小 流 域 的生 态 环境 治理 中 , 梨 小 树沟 的治理 是一 个重点 的治理 工程 。
维普资讯
环 第 1卷 5 第3 期





Re s h o v r nme t IS ine ha f En lo n a c e  ̄
二 龙 山水 库 上 游 小 流 域 生态 环 境 综 合治 理 示范 区研 究
李春艳 , 华德尊 , 王红琨
L u —a ICh n v n,HUA De z n,W ANG n ・ u —u Ho g k n (ntueo n i n e t c n e , r i N r lL lest, ri 1 08 , hn ) [si t f vr m na S i cs Habn oma nv r y Habn 5 0 0 C ia l E o l e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项目二龙山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要1-1 项目背景 (1)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3)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3)1-4 效益 (4)1-5 组织领导与管理 (5)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 自然概况 (6)2-2 社会经济状况 (13)2-3 基础设施 (15)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6)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7)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4-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18)4-2 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供水量、现状需水量 (18)4-3 项目区设计水平年(75%)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19)第五章规划设计5-1 指导思想 (21)5-2 选项原则 (21)5-3 建设标准 (21)5-4 建设规模 (22)5-5 规划布局 (22)第六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6-1 开发任务 (23)6-2 建设内容 (23)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1 投资估算 (28)7-2 资金筹措 (29)7-3 群众投工投劳 (29)第八章综合效益分析8-1 经济效益 (30)8-2 社会效益 (33)8-3 生态效益 (33)8-4 财务评价 (34)第九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9-1 组织机构设置 (36)9-2 实施管理 (36)9-3 运行管理与维护 (37)第十章环境影响分析10-1 环境现状分析 (38)10-2 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38)10-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9)第十一章结论可行性研究结论 (40)第一章项目概要1.1 项目背景某某地,地处张广才岭与松嫩平原接壤处,80%以上为坡耕地,地势呈南高北低,境内沟壑纵横,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4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6%,耕地水土流失面积14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全县人民的生产、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仅1994年7月13日的特大洪水袭击,使某地一次永久性流失耕地30万亩,有近万户农民失去土地和家园。

据专家预测,如不加速生态综合治理,要不了50年,某地将有三分之一的农户无地可种。

生态建设是某地农业建设的带有战略性的任务,县委、县政府从1997年起,做出了全面加强生态治理的战略决策,号召全县人民用10-15年时间,在省、市开发办的支持下,集中优势兵力,大规模开展生态农业治理,再造某地秀美山川。

某地二龙山小流域治理项目区,位于二龙山上游暖河流域的平坊镇益阳、平坊村,是目前二龙山上游乃至全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项目区总面积3.8万亩,水土流失面积2.5万亩,占总面积的65.79%,耕地水土流失面积1.45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8%;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坡耕地肥力大幅度减退,有机质含量由初垦时的6%下降到3%,每年流失土壤2.37万吨,跑水27.18万立米,流失土壤养料819吨,过量的水土流失不仅每年吞噬大量农田,而且造成了全县重要的生产、生活及旅游观光水源地——二龙山水库的严重淤积与污染,致使库容锐减,水质下降,给县城宾州镇及下游四个乡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龙山水库原有兴利库容6400万立米,现已淤积1400万立米,其中来自暖河的淤积量约占三分之一。

二龙山水库为灌溉、防洪、养鱼、旅游、供水为一体的中型水库,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龙山水库扩建后总库容1.08亿立米,养鱼120万斤,而且成为国家级4A旅游区——二龙山风景区的一个重要景观。

该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元,旅游收入超亿元。

同时,二龙山水库肩负着十分重要的防洪重任,该库防洪库容4620万立方米,保护了下游15万亩耕地和3万人口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近五年来,在省、市农业开发办的支持下,某地开展了二龙山流域系统开发建设工程,先后完成了石洞河流域、暖河流域、陡咀河流域、泉眼河流域生态治理项目,目前已显示出初步成效。

建设生态农业小区10.43万亩,其中:坡耕地治理6.77万亩,造林3.66万亩,经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9.57%提高到了38.87%,土地年流失量由治理前的26.80万吨减少到9.73万吨,下降64%,年洪流量由治理前的267.59万立方米减少到129.05万立方米,保水率达51.77%。

项目区增加农林产值4973.29万元,增加收入3426.85万元,人均增收1370.8元。

某地二龙山小流域治理项目,是整个二龙山上游生态治理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全面完成该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才能体现出二龙山流域的整体效应。

该项目的功效在于应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对整个小区成规模,成系统治理开发,使其真正成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农民致富先行区、水库功能调节区、四A景点园林区。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某地二龙山小流域治理项目区,分平坊小区与三宝幸福小区。

平坊小区位于平坊镇益阳、平坊2个村,三宝幸福小区位于三宝乡幸福村,总面积3.8万亩,建设生态农业基地0.9万亩,其中:坡耕地治理0.6万亩,营造林0.3万亩。

建设工期拟定2006年一年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某地二龙山小流域治理项目总投资407万元。

其中:水利投资185万元,农业投资91.6万元,林业投资102.9万元,科技投资20.9万元,其它投资6.6万元。

二、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407万元。

其中:中央投资214万元,省投资86万元,市县投资21万元,群众自筹86万元。

1.4 效益一、经济效益1、坡耕地治理0.6万亩,增产粮食77.5万公斤,增加产值87万元。

2、造林3000亩,年增加木材5065立米,增加柳条6300立米,年产值164.55万元。

合计年增加产值251.55万元,年增加收入152.08万元,人均增收987.5元,经济效益显著。

二、社会效益某地二龙山小流域治理项目区工程建成后,河流泥沙明显减少,水库淤积大幅度降低,旱涝周期大大延长,为小区建设高效农业打下坚实基础,保护了二龙山水库下游水田生产和宾州镇居民饮用水源。

同时也促进了小区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

年增加收入152.08万元,人均增收987.5元,人均收入由1767元达到2754.5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生态效益小区项目实施后,将使0.9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较好治理,林木覆盖率由21.05%提高到28.95%,土壤流失减少61.56%,保水率达52.12%,小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对净化二龙山湖水,发展旅游起到积极作用。

1.5 组织领导与管理某地人民政府对某地二龙山小流域治理项目高度重视,为更好地完成该项目区建设,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高福仁为组长,副县长张玉华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有农委、农业开发办、财政、水利、林业、平坊、三宝等单位领导,抓开发建设,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日常工作由农业开发办负责,主要抓好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计划管理、资金管理、施工管理、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章概况2.1 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项目区分平坊小区和三宝幸福2个小区,平坊小区位于平坊镇益阳、平坊村,三宝幸福小区位于三宝乡幸福村,总面积3.8万亩,平坊小区、其范围北至平坊村,西邻新发村,东与三宝乡接壤,南与本村相连。

三宝幸福小区范围:北至民祥村,西到高台村,东邻东方村,南与本村相接。

平坊小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7°26′40″-127°32′15″,北纬45°32′50″至45°37′10″。

三宝幸福小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7°43′10″-127°44′30″,北纬45°42′14″至45°44′26″。

2.1.2 水文、气象一、水文某地二龙山小流域治理项目区,平均迳流深R0=160mm,年迳流量405.54万立米。

主要分布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迳流量的77.5%,枯水期为5、6月份。

开发小区为半山区,洪峰、洪量涨落历时短,峰值较大。

二、气象该小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多受西伯利亚寒流控制,气候干燥寒冷;夏季受海洋暖气团和蒙古低气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春季多风干旱;秋季凉爽气候多变。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04.2小时,平均每天7.4小时,生育期日照时数为1489.5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55.1%,年最高气温为36.1℃,最低气温-37.7℃,封冻期长达5个月之久。

无霜期平均14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550毫米,年蒸发量为1624毫米,常年多西北风。

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一、地形小区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形总趋势呈南高北低,小区地形最高点为永祥屯南山,标高469米,最低点为永庆屯北,标高240米,相对高差229米。

二、地貌小区大地构造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与第二沉降带松辽平原呈过渡带东南隆起区,张广才岭余脉,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区,呈浑园状或角状低山,山间平原呈岗伏状平原或微倾斜平原。

三、土壤据“某地土壤普查资料”记载,该区土壤主要类型为暗棕壤土、黑土和白浆土三大类。

1、暗棕壤土:主要分布在山地和坡度较大的陡坡地。

主要理化性质:容量0.7-1.4克立方厘米,PH值6.5-7.0,孔隙度50%左右,有机质含量3-4%,全氮含量0.268%,全钾含量1.67%,全磷含量0.105%。

2、黑土:有三个亚类。

即黑土、草甸土黑土和白浆化黑土。

主要分布在丘陵漫岗地形部位。

其理化性质:土壤容量1.43-1.62克立方厘米,孔隙度36.87-40.04%,最大持水量25-38%,PH值6-6.87,有机质含量在3.5-4.5%,全氮含量0.3%以上,全磷含量0.18%,全钾含量为2%,保水、供水性能好,土质疏松,耕性完好。

3、白浆土:主要分布在山麓台地和坡岗地,母质为第四纪洪积粘土沉积物,呈棕暗色的白浆层,其理化性质:土壤质地粘重,耕层容重1.2-1.3克立方厘米,孔隙度50-55%,最大持水量30-40%,通透性能差,结构不良,潜在肥力低。

2.1.4 水资源一、地表水暖河从南向北穿过治理小区,流径长7km,控制集水面积43.5km2(含小区境外东、西、南三侧的山地)。

年径流计算采用一九九六年十月黑龙江省水利厅编制的《黑龙江省水文图集》。

分别查得小区多年平均迳流深R0=160mm,变差系数C V=0.65,偏差系数C S=2C V,保证率P =75%时,模比系数K P=0.52。

某地迳流年内分配为Ⅶ区,灌溉季节来水系数K灌=0.788,溉期临界期来水系数K临=0.053。

1、年径流计算公式⑴多年平均迳流量V0=0.1R0F式中:V0——年径流量(万m3)R0——年平均径流深(m m)F——集水面积(K m2)⑵设计年来水量W P=K P W0式中W P——设计年来水量(万m3)K P——设计保证率为P=75%进模比系数⑶灌溉期来水量W灌=K灌W P0.788W P⑷灌溉临界期来水量W临=K临W P0.053W P式中:W临——灌溉临界期设计来水量(万m3)2、地表水计算成果3、地表水资源分析从上表计算来看生态项目小区年径流量为696万m3,设计年来水量为361.9万m3,灌溉期来水量为285.2万m3,灌溉临界期来水量为19.2万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