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屋: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_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武夷山民俗旅游资源和作用

武夷山民俗旅游资源和作用武夷山素以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独树一帜的风光美景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环境著称,享有“碧水丹山”之美誉,人杰地灵,物产资源丰富。
1、生态旅游资源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总面积565平方公里,保存了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已知动物种类5110种,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猴子的乐园”、“天然植物园”的美称,是“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
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世界自然保护网成员,1992年又被联合国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A级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
武夷山属丹霞地貌,在中国已发现的263处丹霞地貌中,福建武夷山与广东仁化的丹霞地貌最负盛名,观赏价值最高。
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79平方公里。
景区内有九曲溪、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一百零八个景点,每一景点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神韵而赢得久远的生命。
原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主席巴尔科夫人在游武夷山后欣然题词:“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风景区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
2、人文旅游资源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远在夏商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的古闽族、古越族人就在武夷山繁衍生息,西汉时期,闽越王在此建造王城;唐宋以来,武夷山更是集一时之盛,儒、释、道三教同山,历史上众多文化名人在武夷山都留下文化足迹。
此外,茶文化源远流长,柴头会、十番锣鼓等民俗传统文化独具特色魅力。
(1)闽越文化闽越王城遗址,面积约48万平方米,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南面27公里处。
是江南一带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古城。
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ppt课件

上榅洋 01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下梅 02
•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 ,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 武夷山市区6公里,2500 多人口,住户居民500户。 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 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 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 街市隆于清朝,是中国历 史文化名村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和谐圆融情结的流露
• 在下梅邹氏祠堂的门 楼中所选用的纹样 都 是借纹样寓意邹氏的 子孙能够享有纹样所 表达的 吉祥寓意, 如 有表示希望子孙世世 代代在金钱犀角、 宝 扇如意, 必定吉祥, 书、 琴, 棋方面能够 俱佳的图形。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下梅 02
• 历史上繁荣的经济造就了下梅 村有特色的古村镇建设,村庄 从北朝南,四面环山,村庄被 一条900米长的人工小运河划分 为南北两片街,有九处码头, 具有江南水乡风格。至今村内 留有典型特色的清代古民居建 筑30余幢,以邹氏祠堂为代表 的集砖雕、石雕、木雕、彩绘 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古民 居建筑群兴建于乾隆年间,以 居住功能为主,辅以教育、休 闲、娱乐设施和场所。各民居 布局错落有致,里弄纵横,巷 道曲径通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在雕刻中体现人为的思想
• 在斗拱上的圆形纹样依次为牡丹纹 、钱纹、卍字纹、菊花纹、荷花纹 、鹿衔 灵芝、一路连科,从植物到 动物,再到植物,共十三个 单独纹 样,以中间的鹿衔灵芝为中心左右 对称依次排开,且处于两端的八个 纹样都取中心对称形式,即从圆心 到弧线的任一点都相同,正如太阳 光普照大地,平等待人,较好地体 现了圆形纹样对称整齐、完美端 庄 的特点。在雕刻技法,通过采用深 浅浮雕,将一条长 线划分左中右三 段线,即减缓了长线给人的单调感 ,又增添了细节对比。将这些圆形 纹样放置在门楼上,为梁枋上的主 体图案做很好的铺垫。
武夷山调研报告

武夷山调研报告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部,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
我在近期对武夷山进行了一次调研,并写下如下调研报告,以便进一步了解武夷山的魅力和发展潜力。
调研目的:1.深入了解武夷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以准确评估其旅游价值和吸引力。
2.了解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调研方法:1.实地参观和观察:我们走访了武夷山的主要景点,包括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大红袍、天游峰等。
2.采访:我们访问了当地的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了解他们对武夷山的看法和建议。
调研结果:自然景观:武夷山地势险峻,山势峭拔,群山环绕,森林茂密。
武夷山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包括五百余种珍稀植物。
尤其是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药用价值,成为武夷山的一大特色。
人文历史:武夷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唐代,武夷山成为道教的发源地,现在仍有许多道观保存完好。
此外,武夷山还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故居地。
苏东坡散文《武夷山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吸引了大量的文学爱好者和游客。
旅游发展:武夷山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尤其是近年来,武夷山的生态旅游受到极大的重视,许多环保措施得以实施,游客对于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更高的要求。
此外,武夷山的旅游业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等。
但随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资,这些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
发展潜力:基于对武夷山的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武夷山依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武夷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吸引力极大,具备了成为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条件。
其次,武夷山在生态旅游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和潜力,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将有利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环境。
最后,随着交通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将进一步提高武夷山的可达性和旅游体验。
总结:通过对武夷山的调研,我们对其旅游发展潜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武夷山将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胜地。
大武夷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一)

大武夷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摘要:从分析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出发,在分析闽北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原则,并探索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对策,以期对闽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武夷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闽北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是中原文化传入福建的走廊,是福建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以“武夷山市”为中心,依托武夷山的旅游资源,辐射闽北各县市,力求扩大武夷山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
一、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的特殊性“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了每个民族的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包括从显而易见的建筑、服饰、饮食、礼仪、节庆活动、婚礼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到需要细心观察、深入体会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
它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而且能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产生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
”2]了解异地他乡的社会生活,近年来是位居前列的出游目的。
科学合理的开发民俗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探索求知欲,而且会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丰厚回报。
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同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旅游者要真正获得这种文化享受,不仅与他的文化修养有关,而且与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关。
二、闽北民俗资源及其特征(一)闽北民俗资源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
闽北先民有崇蛇习俗,如南平樟湖镇具有悠久历史的迎蛇大会,是樟湖先民以蛇为图腾的远古文化积淀。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村民都要举行迎蛇活动来祈求蛇神永保平安。
2.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节庆活动。
闽北有三大节日:过年、过节、过中秋。
过年即春节,其高潮元宵这天,张灯结彩,喜庆气氛至高潮,街巷舞龙、提灯、打狮、春台、高跷、彩船、担花、鼓乐等热闹非凡。
3.适合于舞台表演的地方戏曲。
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

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自然与文化双世界遗产,武夷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
自1999 年以来,除自然科学方面在原有传教士汉学基础上继续推进以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有很大提高。
举其显要者,则以武夷山地区宗教、文学和理学研究为最著;相比较而言,武夷山民俗研究则相对薄弱,甚至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为此,本文试图在简要回顾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基础上,以“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两个概念为统筹,对未来武夷山民俗研究作初步思考。
一、研究基础:文献与田野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都以一定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武夷山民俗的研究自不例外。
从学术史脉络上来说,武夷山民俗研究当在区域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之内。
而区域民俗学的研究,以跨学科的视角来看,与人类学上所谓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相类。
文献资料作为记录和传承这种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了解区域民俗事象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武夷山民俗研究而言,是建立在武夷山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的。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夷山,以古越族文化、朱子理学和三教圆融闻名于世,存世文献也十分丰富。
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方志/山志。
现存《武夷山志》有五种,分别是:《武夷山志》([明]劳堪)、《武夷志略》([明]徐表然)、《武夷山志》([明]衷仲儒)、《武夷九曲志》([清]王复礼)、《武夷山志》([清]董天工)等。
现存《崇安县志》亦有五种,分别是:康熙本([清]管声骏等)、雍正本([清]刘堉等)、嘉庆本([清]魏大名等)、民国十三年(1924)本(洪简等)、民国三十一年(1942)本(刘超然等)。
除此以外,尚有《五夫子里志》一种,为民国二十年(1931)詹继良撰。
另外,外围的方志资料如《建宁府志》等,亦可为间接佐证。
武夷山古闽族变迁融合下的礼俗文化解读

作者: 来玉英
作者机构: 武夷学院中文系,福建武夷山354300
出版物刊名: 池州学院学报
页码: 98-101页
主题词: 武夷山 古闽族 变迁融合 礼俗文化
摘要:世界遗产地武夷山古闽族变迁的历史和与吴越族、中原文化不断融合后的多元礼俗文化丰富多采,对武夷山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广泛影响,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武夷山的整体面貌和综合实力。
文章从古闽入留下的悬棺葬礼俗文化和蛇图腾习俗“敬”的思想内涵;传承和融合古闽人、吴越族及中原的礼俗文化;中原汉民族大规模南迁的历史,推动了中原文化在武夷山的传播和发展;集儒、释、道为一山的宗教文化“渗透”到社会礼俗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古闽族在历史上不断变迁融合的巨大聚合作用。
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武夷山宗祠建筑的特色与保护_以五夫刘氏家祠为例

武夷山宗祠建筑的特色与保护柯培雄在福建武夷山秀丽的山水中,保存着许多颇有特色的古村落。
它们从民居的选址到布局,都与山水密切相关。
村落的大小疏密及朝向布局等,都依据山形水势而定,强调群山环卫、曲水逶迤,往往在山景明丽、溪明如镜处建村。
一些较大的村落都选址在溪流冲积的平原中或盆地上,与山河相倚。
在村落营造中,突出“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自然观,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
这些古村落,居民多以家族、血缘为核心聚合,其建筑布局以宗祠和家祠为中心辐射展开,形成一种由内向外自然生长的格局。
宗族组织对保护林木、涵养水源也十分重视,古村落的选址、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环境保护大都是在宗族组织的主持或关注下进行的,并把村落自然环境的美好写进宗谱,以增强村民对乡土的眷念,对生活的信心。
血缘村落里最高等级的公共建筑是宗祠。
宗祠是宗族的象征,它起着团结宗族、维护封建社会人伦秩序的作用(参见陈志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
宗祠不仅起着团结家族、维护人伦的作用,而且还是教育子孙的场所。
在宗祠里的活动严格按辈分排行,与朱熹的“五伦”中的“长幼有序”相吻合。
宗祠是礼制建筑,因而格局严谨,程式化程度很高,而且大多围于高墙之中,是维系宗族和血缘的精神纽带。
1.宗祠建筑的“三雕”艺术武夷山五夫镇兴贤古街是产生朱子理学之地,有刘氏家祠、彭氏家祠、王氏家祠、詹氏家祠、江氏家祠等古家祠建筑十余处,均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作为宗族的象征,它们是村里最高等级的公共建筑,也是村中最华丽的建筑和各种工匠技艺的集中体现地,而“三雕”艺术是其中最为突出的。
“三雕”为砖雕、木雕、石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
武夷山宗祠中的“三雕”艺术随处可见,不仅做工精美,而且图案结构都富有儒家伦理的涵义。
“三雕”艺术与建筑结合自然,粉墙灰瓦配上精细的“三雕”,朴素淡雅中透着精致传统建筑中的砖雕主要用在大型住宅、宗祠入口和分隔庭院空间的檐墙上面。
闽北古建筑文化对现代人居的启示

闽北古建筑文化对现代人居的启示闽北古建筑装饰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建筑装饰的存在应与建筑整体和环境相适合,装饰的设计需要考虑空间和环境的因素。
中国传统建筑-向以取得与自然的协调而著称于世,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
”这种看法准确地道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意境。
现已被全世界公认为精神财富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在建筑上,则是强调天地、自然、时空与人的和谐,注重环境协调和生态保护。
这种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协调而是融合,这种融合不仅在形态上要求建筑与自然的交融,更重要的是注重心理与自然的共鸣。
闽北古建筑民居也是完全按照这一朴素哲理加以设计、装饰和营建的。
闽北民居群落,是属于江南水乡和山区丘陵相结合的一种南方四合院系统,既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又具山区村寨的古朴。
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古村落山环水绕,溪流紧贴着老宅的外墙流过,村口运用小桥、寺庙、亭阁等建筑小品营造令人惬意的空间段落建筑和自然串联为一体,极富诗情画意。
如武夷山市下梅村、浦城县观前村、政和县杨源村、建阳市将口村等地的古民居,几百年前的建造者依水系建村,使村中户户人家在家中便能享有仰观山色、俯听溪声之趣。
黄昏夕阳,古建筑与溪中的倒影浑然相连,几只白鸭悠然嬉戏,划开溪水的平静,泛起道道涟漪,使水边真实建筑的古典、唯美,与水面虚幻的建筑倒影相映成趣,成为一处虽由人作、犹如天开的佳境,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闽北古建筑装饰与中国传统的道、佛儒哲学的融合。
建筑是工艺,建筑更是文化。
中国传统民居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民族差异、宗教信仰,同时也沉淀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社会意识尤其是宗法伦理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间构成与场景处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北古代建筑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古建筑群也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总第6期)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朱新屋(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摘要]在对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自然与文化双世界遗产武夷山的研究中,武夷山民俗的研究是其题中之义,但是迄今为止并未很好展开。
通过提炼相关研究的史料和方法、梳理相关研究的问题和关怀,可以看到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广阔前景及可能趋向,并可以“闽北通道”和“物的流动”两个关键概念,统筹武夷山民俗———尤其是茶叶、食物和“两会”(蜡烛会和柴头会)的研究,以便建立民俗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图景。
[关键词]闽北走廊;物的流动;武夷山;民俗研究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3)06-0095-09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自然与文化双世界遗产,①武夷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
自1999年以来,除自然科学方面在原有传教士汉学基础上继续推进以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有很大提高。
举其显要者,则以武夷山地区宗教、文学和理学研究为最著;相比较而言,武夷山民俗研究则相对薄弱,甚至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为此,本文试图在简要回顾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基础上,以“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两个概念为统筹,对未来武夷山民俗研究作初步思考。
一、研究基础:文献与田野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都以一定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武夷山民俗的研究自不例外。
从学术史脉络上来说,武夷山民俗研究当在区域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之内。
而区域民俗学的研究,以跨学科的视角来看,与人类学上所谓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 )相类。
文献资料作为记录和传承这种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了解区域民俗事象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武夷山民俗研究而言,是建立在武夷山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的。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夷山,以古越族文化、朱子理学和三教圆融闻名于世,存世文献也十分丰富。
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方志/山志。
现存《武夷山志》有五种,分别是:《武夷山志》([明]劳堪)、《武夷志略》([明]徐表然)、《武夷山志》([明]衷仲儒)、《武夷九曲志》([清]王复礼)、《武夷山志》([清]董天工)等。
②现存《崇安县志》亦有五种,分别是:康熙本([清]管声骏等)、雍正本([清]刘堉等)、嘉庆本([清]魏大名等)、民国十三年(1924)本(洪简等)、民国三十一年(1942)本(刘超然等)。
③除此以外,尚有《五夫子里志》一种,为民国二十年(1931)詹继良撰。
④另外,外围的方志资料如《建宁府志》作者简介:朱新屋(1985-),男,江西于都县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博士,主要从事明清以降社会文化史、中国近代史研究。
①截至2011年,中国共有41处世界遗产,其中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只有4处,分别是: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和福建武夷山。
②李智君:《武夷山历史景观意象研究:基于游客诗词、游记和景观图的分析》,收入《闽文化与武夷山》,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③④福建省天象资料组编:《福建省地方志普查综目》,1977年,第79-83、84页。
95等,亦可为间接佐证。
二是诗集/文集。
明清时期,福建涌现了许多士人精英,而各地士人的全国性流动,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武夷山的记载。
举例而言,如黎士弘(福建长汀人)《讬素斋诗文集》、周亮工(河南祥符人)《赖古堂集》等,其中都不乏对武夷山的记载和描述。
文集/诗集中对某地风俗事象的记载,虽言简意赅,但往往生动形象。
三是札记/小说。
中国古代的札记/笔记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魏晋六朝时期;至明清两代而臻于极致,这种札记记载的是作者旅途或居地所见的风物人情,是民俗研究的重要资料。
与此相类似的文类(genre ),是明清小说的记载。
小说作为史料的运用,并非是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产物;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真实”的最基本原理,小说资料无疑可以用于民俗研究的侧面观察。
众所周知,对福建地区民俗事象记载最详细的明清笔记当属周亮工《闽札记》、《闽小记》无疑。
四是调查/报告。
民国以来,大量的田野民族志或实习调查报告都以科学的方法得以呈现,其中尤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为多。
与武夷山有关的调查报告,以《闽北畲族调查报告》为代表。
至于田野调查报告,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崇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室编《崇安风俗志》和邹全荣《武夷山村野文化》为代表。
②这些资料是了解和研究武夷山民俗的基础。
如果说上述资料很大程度上尚属于“官方文献”而有自身的文类局限的话———如方志/山志资料过于单一和简略;诗集/文集记载过于分散和零碎;札记/小说史料有待更多旁证;调查/报告资料则流于琐碎不系统———那么,民间文献就是民俗研究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资料了。
通常所说的民间文献,是与官方文献相对应的说法,既指其编纂是民间的自发行为,也指其内容反映了民间的意态。
这些民间文献的文类包括:族谱/谱牒、契约、账本、歌册、碑刻、科仪书、榜文等等。
而民间文献的发掘与使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田野调查工作/参与观察的基础上。
从学理层面上说,田野调查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民间文献和口述资料,也可以为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方法和视野;最重要的,是为解读史料及其所反映的民俗事象提供语境(context )或背景(background )。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民俗研究的田野工作,不仅是“走近”,而且也是“走进”。
③与文献基础相比,民俗研究更为倚重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对(中国)民俗研究的兴起,或者说现代中国民俗学科的建立,实际上正是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的。
在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受到“走向民间”思潮的影响,学界研究以“眼光向下”为取向,成立各类风俗/民歌/信仰调查会,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民俗学论著。
④这种早期的民俗学研究,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后来学科细化之后的所谓区域民俗学。
以福建地区为例,以顾颉刚、叶国庆等为代表的民俗学家即展开过多方面的调查。
其中有部分涉及闽北(武夷山)地区。
这些早期的民俗研究,既为我们留下了较为基础的民族志资料,也是民俗学得以成立的方法论基础。
后来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即是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的。
就田野工作的“现场”而言,武夷山无疑是一种“理想类型”(ideal type )。
表现在各类民俗事象(类型和内涵)极其丰富,信仰民俗、节日民俗、物质民俗都极具地方特色。
更为重要的是,就纵向的历史而言,它表现为“闽北通道”;就横向的结构而言,它表现为“物的流动”。
本文拈出这两个概念,既是武夷山民俗事象的客观反映,也是想借此推动武夷山民俗研究中历史(历时性)与结构(共时性)的互动。
在此基础上,以多学科(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的视野对武夷山民俗进行多元审视和交叉论证(详第三、四部分)。
因此,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基础,应是建立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的田野调查,将主位研究(emic )与客位研究(etic )结合起来、将“在田野读”和“读田野”结合起来、将“田野中的文献”和“文献中的田野”结合起来。
①王日根:《明清小说中的社会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崇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室《崇安风俗志》,收入《崇安县文史资料》第5辑,1985年,第79-91页;邹全荣:《武夷山村野文化》,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
除此以外,1993年出版的“武夷山文化丛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实际上也可以当作文献资料来使用,丛书共分9卷,标题依次是:奇山异水;千古之谜;道南理窟;佳茗飘香;洞天佛地;美丽传说;崖摩荟萃;物华天宝;名家赞山。
③关于田野工作中“走近”与“走进”的理论表述,参见[美国]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④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第271-284页。
朱新屋: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回顾与思考96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总第6期)二、研究回顾:问题与关怀很显然,文献与田野只是武夷山民俗研究的资料和方法论基础;要进一步推动武夷山民俗的研究,必须对以往学术史进行相关的回顾。
在提炼相关问题意识和学术关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武夷山民俗研究。
本部分通过条分理梳过去对武夷山民俗的相关研究,在追寻其问题意识和学术关怀基础上,就现有研究的修短优劣作简要介绍,以期更好地推动武夷山民俗研究。
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的简称,可以理解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
①按照法国经典民俗学家山狄夫(Piene Sainqv )的分类,其主要内容可分为物质生活习俗、精神生活习俗和社会生活习俗。
②但在中国民俗学界,一般不采用这种纲目式的分类,而是采用平列式分类,共分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游艺民俗等十类。
③出于回顾和分析的方便,本文拟以山狄夫的分类为准,而以实际的年代顺序为例进行回顾。
需要说明的是,武夷山地区的民俗研究,实际上最早是在对古代闽越人的丧葬习俗研究中开始的;只不过这与本文所说的武夷山民俗有较大出入,且这种古老的崖葬/悬棺葬习俗早已消失不复见,因此本文不拟讨论这部分的研究。
④武夷山民俗事象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节日习俗。
虽然从大的文化区上说,武夷山处于传统的化内之地和当代的东南汉人社区范围内,但以蜡烛会和柴头会为代表的民间节日习俗,却成为武夷山民俗区别于其他汉人社区的最典型代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新成立不久的福建民俗研究会就对武夷山的这两大民间盛会展开了研究。
曾震中在《武夷山独特岁时节俗初探》中,对武夷山地区独特的闰月饭、晒书节、鱼苗会、柴头会、拔烛桥、修路日、蜡烛会等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其中对闰月饭和柴头会的研究尤为令人注意。
闰月饭是在闰年的闰月,由出嫁女的娘家人任意挑选一个合适的日子,认真筹办一餐非常丰盛的酒菜,专门邀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闰月饭”。
作者指出,“闰月饭”纯粹为妇女诚邀,自然倍受广大妇女的崇尚和欢迎。
对于柴头会,曾震中同意其与清代咸丰元年(1851)反抗官府“竹丝、明笋和茶叶三大税”的历史活动有关的看法。
⑤龚少峰在《武夷山市“柴头会”研究发轫》中对武夷山市的柴头会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在文中,通过对比柴头会日期(二月初六和正月二十七)与清同治五年(1866)斋教农民起义日期(二月十五),并通过民国《崇安县志》对斋教起义的态度,提出柴头会与农民起义之间毫无关联的预设,而且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和口头采访,否定了约定俗成地将柴头会追溯到清末农民起义的看法。
然后在分析柴头会各地集市产品地域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柴头会的形成与人们所具有的时令意识有很深的关连”的说法,认为“柴头会实际上是一个大墟,是集各乡镇墟节之大成的、一年一次的城乡物资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