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落尽见真淳 平淡之处即是真

合集下载

豪华落尽见真纯(本文或许能帮你找回久违的纯真)

豪华落尽见真纯(本文或许能帮你找回久违的纯真)

豪华落尽见真纯(本文或许能帮你找回久违的纯真)豪华落尽见真纯(本文或许能帮你找回久违的纯真)原文地址:豪华落尽见真纯作者:无悔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在《饮酒》及《归田园居》等诗中以纯真的心境描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大自然美景,充分展现了他崇尚大自然的人生趣旨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气质。

后世的金朝诗人元好问在评论陶渊明的诗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

”元好问非常欣赏陶渊明诗歌的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纯而无雕琢之弊。

的确,陶渊明的诗句与其他诗人相比,自然质朴不加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纯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其实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人世间的真纯胜过任何身外之物,金钱、权势、桂冠等世间的荣耀无一不是身外之物,它无法真正使人的生命升华。

世间唯有生命是真,返本归真才是人生的真谛。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93岁的贾姓富翁,他病的非常严重。

尽管因为他十分富有,身边的侍者每天都在照顾他吃药、扎针,但是他仍然觉的一切都即将结束,眼前一片茫然,似乎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就在这时,有一位身居深山的隐士前来给他提供了一个秘方:只要将自己孩童时代的名字反复呼诵,就可以长生不老!贾姓富翁听后虽然不以为然,但是此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好听话照做。

不过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真名已经“消失”了近80年,因为周围的人平时顾忌尊卑的缘故,没有人敢于直呼他的原名,只有“贾老爷”和“贾先生”这两个高贵的代号。

当他回忆起自己孩童时代的名字叫“贾真”时,那一瞬间似乎又恢复了幼童时天真无邪的纯真心态,顿时感动的热泪滂沱。

久违了,那个真正的自己!他似乎第一次用自己的手摸到了心跳。

贾姓富翁于是请来了6个仆人,在阁楼上日夜不停的轮流复诵他孩童时代的名字:贾真、贾真、贾真……就这样坚持着,他的心态也随之变的越来越轻松。

仿佛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自己。

俗话说:心清魔不侵。

有一天,他的身体竟然真的开始变化--身体逐渐康复,而且日显年轻,生命似乎获得了新生。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意思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意思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意思“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出自元朝诗人元好问的作品《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其古诗全文如下: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翻译】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鉴赏】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两句表明,虽然陶渊明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不超脱,还是运用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

这个观点深刻指出,陶渊明与晋代现实的联系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前言】
《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

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翻译】
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oRG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
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两句表明,虽然陶渊明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不超脱,还是运用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

这个观点深刻指出,陶渊明与晋代现实的联系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豪华落尽见真淳——李煜词探微

豪华落尽见真淳——李煜词探微

豪华落尽见真淳——李煜词探微口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宏词至晚唐、五代.文人染指者渐多。

在这些词人中,最有成就的当推南唐后主李煜。

他文学修养深厚,艺术才华攒溢.善于把自己生活中的爱情欢乐、相思痛苦、亡国愁恨、囚徒悲愤的经历,通过艺术典型,填写出绝妙好词。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遂便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在中国词史上,他仅凭流传至今不足四十首绝唱就登顶词坛之巅,占据重要的位置,并赢得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艺术成就。

真情美晚唐、五代的文人词大都为应歌而作。

供娱宾遣兴之用.极大地限制了词的健康发展.使词在成长为独立的抒情文体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李煜却为后人留下了用他的真情、用他的血和泪写成的词作。

李煜是南唐的亡国之君.经历了由皇帝而沦为阶下囚的剧变。

他采用词的形式来倾吐“FI夕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所带来的深哀巨痛。

这些作品不但与应歌的创作目的了不相涉.而且也完全洗去了词中朝歌暮舞的游宴气息。

使词不再是娱宾遣兴的手段,的考虑对象。

当接受美学应用于文学翻译.译者的主观作用就变得非常显著了。

接受美学强调译者在解释文本意义时所起的主动积极的参与作用。

译者,同时也是读者,需要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

译者是原文的特殊读者,当他们完成第一次交流并开始第二次交流时.需要预测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美学品位和接受水平。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而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年龄、心理、个性和阅读能力与普通读者有着很大的差别。

创作儿童文学时,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特点。

并尽量使文本易于接受。

译者也同样要注意译文读者的特点.以创作更好的译本来适应译语文化的标准。

由于译文读者在理解译本时有很多障碍,译者不仅要关注儿童的普通特征.还要考虑译入语儿童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接受能力。

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释儿童文学翻译由于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读者对象是儿童,而儿童又与一般的读者有着极大的不同。

作为译者,既是原儿童文学作品的读者.又是儿童文学翻译的创作者,身兼二任.更是非常特殊。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自祭文》赏析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

《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

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

《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

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

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1进行赏析: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

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

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

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46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76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3,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1陶渊明:《自祭文》,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011年十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一九六页。

中考必背篇目《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必背篇目《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必背篇目《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 …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 …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文

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文

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文《豪华落尽见真淳之友谊篇在生活里,我们常常会被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迷惑。

就像交朋友,我以前就觉得那些穿着一身名牌,天天到处玩高大上的娱乐项目,身边围绕着一堆人的,那才是厉害的朋友。

我有一次参加一个聚会,里面都是些看起来特“高大上”的人。

有个哥们儿,穿着超级贵的限量版运动鞋,戴着能晃瞎眼的大粗金链子,一出场就开始吹嘘他在世界各地的奇遇,什么在法国吃大餐啊,在迪拜开豪车飙车啊。

我当时就觉得这哥们儿可真酷,要是能和他做朋友,绝对有面子。

大家开始吃饭的时候,那桌上摆的全是些我都叫不出名字的高级菜,一道菜估计顶我一周的饭钱。

酒也是上千一瓶的那种。

这哥们儿就更加来劲了,不停地指挥服务员怎么怎么服务,还一个劲地强调这些他都吃得腻了。

我心里那个羡慕啊,特想跟他搭上话。

可聊着聊着,我发现他除了说这些表面上的东西,对于稍微深入一点的话题,像最近读了什么有意思的书,或者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他就傻了眼,啥也说不出来。

而且他对周围人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所说的话里面也透着一种不尊重。

后来我在一个社区的志愿者活动里,认识了一个小伙子。

他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看起来普普通通。

活动中,他特别认真地做每一件小事,帮助老人过马路的时候,耐心得不像话,还和老人唠家常,把老人逗得哈哈大笑。

而且他对于任何人都特别友善,总是乐呵呵的。

和他相处久了,我才发现这才是真朋友。

他不会那些花架子,有什么就说什么。

他在出租屋里自己学着做饭,为的就是能给父母寄点钱的时候还能有点剩余,他还经常给我说他小时候在农村的趣事,什么追着老母鸡跑就为了拿个鸡蛋,夜晚躺在屋顶看星星。

虽然没那么多豪华的经历,但是那些真诚、实在的东西才是最打动我的。

真正的友谊不是看谁更有钱更能显摆,就是这种真淳,才最让人暖心,最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豪华落尽见真淳之美食篇》我一直觉得那些在豪华餐厅里,盘子里的食物被摆弄成各种艺术品似的菜品才叫美食。

比如说那些米其林星级餐厅里,一道菜的摆盘精美得就像一幅画,侍应生上菜的时候那姿势仿佛是在展示什么珍稀宝物。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一组组诗,共五首,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405),诗人自彭泽县令卸职归隐后不久。

该组诗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和《归去来兮辞》基本相同。

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和他的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所选为该组诗的第一首。

这里要谈的是教读这首诗的一些感受。

这首诗是本组诗的总纲,集中体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态和自得于田园生活的悠然情态。

全诗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入俗之苦形容自己的田园之乐。

诗的前八句言入俗之苦,讲到自己自幼与世俗不和,喜欢悠游与山水之间。

后来为生计所迫,入宦海中沉浮,一去就是十三年。

(原诗“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因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田,是十三年。

此诗写于归隐后的次年,正好是十三年。

作为诗歌的欣赏,当然也可以把“三十年”理解为言其时间长。

)诗中一“误落”,饱含不得已的情感,说明在这段时间里,诗人在精神上经历了无穷的苦恼,像笼中的鸟,似池中的鱼,渴望着已经失去的自由。

后十句主要讲归田园之乐。

在饱尝羁绊之苦之后,一旦回到了田园,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美好。

环境是宁静优美的,“户庭无尘杂”;心境悠然自得,“虚室有余闲”。

这种守拙返朴的田园生活与巧伪百端的世俗生活恰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最后两句点出全诗主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全诗几乎纯用口语,词意平泰,情景交融。

其中虽不乏袭用前人成句,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明显由古诗“胡马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及陆机的“孤兽思故薮,羁鸟悲旧林”等句化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则几乎完全袭用汉乐府《古鸡鸣行》“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巷中”的成句。

但陶翁以己意驱遣,一气写来,如大匠运斤,金无斧凿之痕。

今读此诗,仿佛面对这位平静庄严的老者,倾听她娓娓叙说。

难怪元好问说“此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天然”和“真淳”的确是这首诗之所以享有千古盛名的关键,因为诗歌是心灵的艺术,唯有真诚,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唯其天然,才能历经千古而常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豪华落尽见真淳
平淡之处即是真
邯郸市广平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於海仙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二0一一年六月十一日。

在县委、县教育局的精心组织下,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莅临我县作报告。

我有幸聆听了魏老师的有关教育思想的专题报告会。

魏老师超前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观念,让人真是耳目一新;魏老师平淡朴实的话语,幽默生动的言谈,让我深受启发;魏老师那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能把工作开玩笑”、“教育不是干给领导看的”深深地震撼了我。

回归内心超越自我
曾几何时,怀揣儿时的梦想,如愿地登上了三尺讲台,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曾几何时,俯下身子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和蔼可亲的脸庞映现在学生的明眸里;曾几何时,忧心学生的成绩,焦虑自己的工作……而今,在听魏老师讲座的这一刻,这一切又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

扪心自问,这执教的十年中,我收获到了什么?也许是那一张张的荣誉证书;也许是在学生毕业若干年后,隔着老远就兴奋地呼喊“老师,老师”;也许是领导的鼓励与肯定,同事的帮助与支持。

细细想来却又都不像,那是什么呢?是一登上讲台就激情满腔,精神焕发的冲动,一种对教育事业执着的冲动。

正如魏老师所言“停止攀比,回归内心,超越自我,敬业乐业,松静匀乐”。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以魏书生老师为榜样,让“松、静、匀、乐”四字经常驻心间,融
入我的一言一行。

在工作中,身体要保持放松,心理上要保持安静,时刻抵御外界的干扰;呼吸要均匀,使自己保持放松状态;心情要舒畅、快乐,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时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守好自己的心田。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只有回归自己的本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在这个普通的岗位上循序渐进,不断超越。

豪华落尽见真淳
魏老师头上耀眼的光环我们数也数不清。

荣誉与鲜花犹如过眼云烟,留下的是那份对教育的执着,那份纯真的心。

从细微处入手,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写日记、三五分钟的演讲、课前一首歌我们不是都在搞吗?但是结果呢?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一无所获。

魏老师并没有比我们高明多少,但是魏老师坚持了,一直坚持着,所以魏老师成功了。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份积极向上的渴望。

我也是这样一个执着的人,学生时代我是市优秀三好生,当老师了我是市优秀教师,就是内心深处的那份不满足,那份渴望,那份纯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努力,不断前行,不断向上。

用魏老师的话说就是守住自己的佛性。

平淡之处即是真
魏老师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真”。

魏老师身价不菲,他不穿名牌,不吃肉食,朴素的实在;魏老师做讲座从来不坐,一直都是站着,中间也没有休息的习惯,实在的有点不凡;魏老师25年前提出的教育思想,恰好是我们如今大力提倡的,不凡的有点虚幻;魏老师坚持不懈,一如既往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虚幻的让人倍感
真实。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魏书生,这就是平平淡淡的魏书生,“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求真向善”这是教育的真谛,这也正是魏老师从教一生的真实写照。

魏老师用他自己的智慧、豁达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我上了宝贵的一课。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时刻做到“松、静、匀、乐”,脱离职业束缚,在教育纯洁的世界里享受工作的快乐;牢记“守住、守住、再守住”,从基础出发,以求得在“守住”中发展,在“守住”中快乐,在“守住”中智慧,争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朝前走就比呆着强”踏着魏老师前行的足迹开拓我们的“责任田”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