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质量控制与安全用药

合集下载

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风险控制

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风险控制

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风险控制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作者刘素彦梁爱华等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一定争议。

自1985 年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相继出台了《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中药注射剂色谱指纹图谱实验研究技术指南(试行)》《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等一系列旨在规范和指导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用药的指导原则和技术规范,为提高中药注射剂质量、降低用药风险提供了保障。

2020 年,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8 种中药注射剂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为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贡献。

本文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风险防控思路等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旨在为读者提供客观信息,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和生产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安全性;不良反应;风险防控措施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5ZX09501004);中国中医科学院自选课题 ( ZZ-13-035-10,ZZ10025,ZZ13-YQ-05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项目(ZXKT19014,ZXKT17060,ZXKT17022)自1963 年《中国药典》收录第一个中药注射剂以来,中药注射剂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20 世纪末期和21 世纪前10年在我国临床上应用广泛。

中药注射剂按功能可分为理血剂、清热剂、补益剂、开窍剂、抗肿瘤剂、解表剂等,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类疾病、肿瘤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受到业界关注,随着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2009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希望通过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全面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可控性、安全性、有效性,控制中药注射剂风险。

注射剂生产质量关键控制点

注射剂生产质量关键控制点

注射剂生产质量关键控制点一、引言注射剂是一种通过皮肤或黏膜注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药物剂型,其生产质量关键控制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以确保生产的注射剂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二、原材料选用原材料的选择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控制点。

必须确保原材料符合药典规定,具有合格合法的质量认证,并且符合注射剂生产的技术要求。

三、生产过程控制1.净化过程:保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是关键控制点之一,注射剂生产必须在符合GMP要求的清洁环境中进行,避免外部污染。

2.生产工艺控制:生产工艺中的每个步骤都必须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注射剂的生产过程稳定可靠,避免人为错误和偏差。

3.设备清洁与验证:注射剂生产设备的清洁和验证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必须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清洁和验证的程序。

四、质量控制1.原料检验:注射剂原材料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以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包括外观、纯度、污染等指标。

2.在制品检验: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中间产品和半成品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3.成品检验:对生产出的注射剂产品进行严格的成品检验,包括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五、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注射剂生产的关键控制点之一,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程序文件、内部审核等,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

六、总结注射剂生产质量关键控制点涉及原材料选用、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控制、质量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严格控制这些关键点,我们才能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注射剂产品,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以上是关于注射剂生产质量关键控制点的介绍,希望对注射剂生产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本文参考了医药行业的相关知识和资料,对于具体生产操作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操作规范制定,确保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包含内容

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包含内容

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包含内容中药注射剂是一种将中药药材提取物或中药复方通过注射给药途径进行治疗的药物剂型。

对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它涉及到药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疗效等方面。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应包含以下内容:1. 药材选择与鉴定:中药注射剂的原料药首先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与鉴定。

药材的产地、种类、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质量,因此需要对药材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确保其来源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2. 制剂工艺:中药注射剂的制剂工艺应符合药典规定,并严格按照相关工艺进行操作。

制剂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无菌环境,确保药品的无菌性。

3. 质量标准的制定:中药注射剂需要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包括药物特性、物理化学指标、微生物限度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应该根据药物的用途和特点进行制定,并严格依照标准进行检验。

4. 药物稳定性研究: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研究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可以确定药物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以确保药物在使用前后的质量保持稳定。

5. 质量控制检测方法: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需要建立适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药物有效成分的分析、微生物检测、溶解度测定等。

这些方法应准确可靠,并具备重复性和可比性。

6. 质量控制文件的管理: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应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包括生产记录、质量记录、检测记录等。

这些文件应具备可追溯性,以便于监管部门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总之,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需要从药材选择、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检测方法以及文件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疗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医院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管理规定

医院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管理规定

医院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管理规定为了规范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的安全用药,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1.中药注射剂适应症:(1)具有一定疗效,临床有明确的适应症的中药注射剂;(2)适用于急性疾病、急性发作的疾病以及不能口服的情况下。

2.中药注射剂禁忌症:(1)对其中药物过敏的患者;(2)怀孕或哺乳期女性;(3)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

二、医院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管理1.药品采购:医院应按照相关规定采购合格的中药注射剂,并保证使用过期日期内的药品。

2.药品储存:医院应设立专门的中药注射剂储存区,保持干燥、通风,并避免阳光直射。

同时,药品应分类存放,以避免混淆。

3.药品配制:药品配制应由专业的药剂师或有丰富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配制前应确认药品的标识信息是否正确。

4.药品使用: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医务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过敏史、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和途径。

同时,应当遵守有关药物的使用禁忌和剂量限制。

5.药品记录:医务人员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后,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用量等信息,以便后续的用药评估和病情跟踪。

6.药品不良事件报告:医院应设立药品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规定医务人员在发现药品不良事件时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7.药物溶媒选择:在药物溶媒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生理盐水,避免使用不合适的溶媒,以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8.药物使用顺序:为了避免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遵循先使用西药再使用中药的原则。

9.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医务人员在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0.药品库存管理:医院应定期对中药注射剂的库存进行盘点,及时更新库存信息,并确保库存药品不超过有效期。

11.药品处置:中药注射剂的过期药品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不能随意丢弃。

三、附则1.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注射剂安全性指导原则

注射剂安全性指导原则

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2009-02-28 21:23:41| 分类:个人日记|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指导原则为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而定。

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包括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热原检查法、异常毒性检查法、过敏反应物质检查法、降压物质检查法、溶血与凝聚检查法等。

根据注射剂的处方、原(辅)料来源、工艺、用法及用量等设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并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检查项目的适用性研究。

检查项目的制定一、中药注射剂(一)、静脉用注射剂,应设置所有安全性检查项目。

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和干扰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因素复杂多变,一般首选热原检查法。

如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影响体温或对家兔的急性毒性反应而影响热原检查时,可选择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二)、肌内用注射剂,应设异常毒性、过敏反应物质等检查项。

原料和工艺易污染热原且用量较大者,须考虑设热原检查项。

二、化药(包括抗生素、生化药)注射剂(一)静脉用注射剂1、所有静脉用注射剂,均应设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项。

2、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如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毒性杂质且又缺乏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应考虑设立异常毒性检查项。

3、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如组分结构不清晰且有可能污染异源蛋白或未知过敏反应物质,又缺乏相关的理化分析方法且临床发现过敏反应,应考虑设立过敏反应物质检查项。

4、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如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组胺、类组胺样降血压物质,应考虑设立降压物质检查项。

(二)肌内用注射剂1、所有肌内用注射剂,如临床用药剂量较大,生产工艺易污染细菌内毒素,应考虑设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项。

2、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如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毒性杂质且又缺乏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应考虑设立异常毒性检查项。

3、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 如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异源蛋白或未知过敏反应物质,又缺乏相关理化分析方法且临床发现过敏反应,应考虑设立过敏反应物质检查项。

2008年第7号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

2008年第7号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7号)【收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落实国家局制定的《整顿和规范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工作方案》(国食药监办〔2006〕465号),严格审评审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注射剂等安全性风险较大的3类品种。

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称《技术要求》),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国家局已受理但尚未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研究。

二、已经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也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申报再注册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三、对已上市化学药品注射剂、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进行仿制、改变剂型或者改变给药途径研究时,研究者应当慎重考虑已上市品种的研究基础。

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2.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八年一月十日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化学药品中各种注册分类的注射剂。

本技术要求主要针对目前化学药品注射剂研发、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遵循一般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可能影响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品种的上市基础等,提出化学药品注射剂审评中的重点关注点和相应的技术要求。

一、化学药品注射剂剂型选择的必要性、合理性(一)选择注射途径给药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对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评价通常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pKa、分配系数、吸湿性、晶型等)、稳定性(对光、湿、热的稳定性,固、液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配伍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可以为剂型的选择提供指导,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限定剂型的选择。

注射剂的一般检查项目

注射剂的一般检查项目

注射剂的一般检查项目注射剂是一种用于注射给药的药物制剂形式,其合格性及安全性检验是保证药物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注射剂的一般检查项目包括外观检查、标签检查、容量测定、pH值测定、凝胶试验、溶解度测定、氧含量测定等。

首先,外观检查是注射剂质量控制的基本项目。

要求注射剂外观应无颗粒、无杂质、无变色等。

通过目测和触摸检查,评估注射剂的透明度、颜色、悬浮物等方面的质量特征。

其次,标签检查是为了确保注射剂的标签信息符合规定。

标签应包含药物名称、规格、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家、用法用量等信息,并确保字迹清晰、易读、不褪色。

容量测定是测定注射剂含有的有效成分的浓度。

常用的方法包括重量法和体积法两种。

通过比较试剂容器内总重量与注射剂容量,或通过滴定法来确定药物成分的浓度。

pH值测定是指测量注射剂的酸碱度。

药物的pH值可以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酸碱滴定法和电极测定法。

pH值的合理范围通常在4-8之间。

凝胶试验是针对凝胶类注射剂的特殊项目。

凝胶类注射剂在注射后可以形成凝胶状物质,用以延缓药物的释放。

凝胶试验可以检测凝胶的形成能力和稳定性。

溶解度测定是指测量注射剂中溶质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溶解度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

常用的方法包括溶解度试验仪和热平衡法。

氧含量测定是针对溶液类注射剂的一项重要指标。

氧含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氧化、降解或变质。

常用的方法包括溶解度测定仪和溶解度测定相结合的方法。

除了上述一般检查项目外,根据具体的药物特性和产品要求,注射剂的检查项目可能还包括滴定度测定、微生物检查、试剂残留检测、破坏试验等。

总之,注射剂的一般检查项目涵盖了外观、标签、容量、pH 值、凝胶、溶解度、氧含量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项目的检测,可以确保注射剂的质量和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这些检查项目在制药工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

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一)

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一)

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一)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引言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具有快速、方便、高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

然而,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措施一:严格执行法定标准•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确保符合国家药典等相关法定标准;•严格监管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包装等;•建立健全的质量追溯体系,便于追溯和排查问题。

措施二:加强药品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事件;•提高监管部门的技术能力,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力度;•严禁制售假冒伪劣中药注射剂,打击违法行为。

措施三: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注射剂应由合格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准确选择和使用;•严格掌握剂量和使用频次,避免过量使用;•注意禁忌症和警示性的用药注意事项,避免不当使用。

措施四:加强药师指导•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稀释等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中药注射剂的认识和使用技能;•注射剂的使用过程中,要有专人进行监护和指导。

措施五:强化患者监测与教育•对于注射剂使用的患者,建立并完善医疗档案,记录不良反应和治疗经过;•提高患者对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强药物安全教育;•鼓励患者主动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我们能更好地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质量。

希望相关部门、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共同努力,确保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安全使用,推动中药注射剂行业的持续发展。

现状分析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确起到了重要的治疗作用,然而,不良反应发生的案例仍然存在,并且有时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合格药品:生产环节中存在质量问题,如原材料不符合规定、生产过程不合规等;2.不当使用:医生合理性评价不足,导致用药剂量不准确、频次不当等;3.中药配伍:药师在配伍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4.患者因素:患者过敏史、特殊病史未能及时告知医生,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 药
续 继


(3)必要时应关注其相关安全性试验资料
★ 处方设计基本要求
• 在药物和辅料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剂型的特点 及临床应用的需要,结合相关文献及具体工作实践,先 设计几种基本合理的基础处方
• 结合制备工艺研究,以制剂的外观、色泽、澄明度、pH 、含量、有关物质、细菌内毒素或热原、不溶性微粒等
–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中毒性肾损害、神经毒性、心脏血管毒性等。 – 为避免严重的过敏反应,在临床上,紫杉醇注射给药前常预先注射皮 质醇类(如地塞米松),苯海拉明和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

替丁)。但这些针剂的使用仍不能有效彻底防止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 ,仍会导致部分患者注射紫杉醇后发生过敏反应。

为评价指标,对不同处方进行系统考察

师 药
续 继


• 通过考察确定初步处方,明确影响制剂质量的关键因素
★ 处方筛选和优化
• 在处方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确定的影响制剂质量的关 键因素,采用各种实验设计(如比较法,正交设计、 均匀设计等),做进一步优化,对关键辅料的种类和 用量进行最佳选择。 • 考察评价指标除应包括外观、色泽、澄明度、pH、含

师 药
续 继


☆ 辅料选择案例
作用的辅料 举例:氨酪酸注射液
2.5ml/支)
• 理想辅料应该是惰性的,应尽量避免选择有药理
处方:氨酪酸50g,甘氨酸15g,加注射用水至250ml( • 氨基酸平衡及其代谢问题,用量过大(主药的30%), 辅料级别(注射、口服、饲料、化工等),干扰含量测 定,是否必需加入值得商榷?

师 药
续 继


☆ 丙二醇(PG)
• 常用作溶剂、潜溶剂、润湿剂、保湿剂、防腐剂
• 浓度可到60%(小针),对于人体丙二醇注入量的安全范 围尚无明确规定 。
– 在小鼠、大鼠、豚鼠、家兔、犬等动物种属中进行了多种给药途径 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大多数LD50值超过了5 g/kg的限度剂量,提 示丙二醇急性毒性的相对安全。


师 药
续 继


☆ Tween80
澄明(中药注射剂常用)
• 静脉注射iv:
• 增溶剂:可有效消除注射液药液的混蚀或乳光,使药液
• 常用量0.5%-1%,主要应用于im注射,iv慎用。
– 1、急性超敏反应( Acut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 可能水解释出油酸→组胺释放→急性超敏反应(犬发生率5%~40% ) →低血压、支气管痉挛、面部潮红、皮疹、呼吸困难、心动过速、 发烧、寒战
– 致敏性、皮肤刺激性较小,但可致轻度的、可逆的眼刺激性。

– 丙二醇溶液可引起家兔及人红细胞全溶血,而某些盐可抑制丙二醇 的溶血作用。

师 药
续 继


☆ 聚维酮(PVP)
• 聚乙烯吡咯烷酮(聚维酮,PVP)是药物制剂 中广泛使用的辅料,曾经用于血浆代用品,对 某些难溶性药物具有助溶作用。 • 在静脉注射时,妨碍凝血过程,存在不安全隐
师 药
续 • 基本分类: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浓溶液
• 按剂型:溶液、乳状液、混悬液、粉针 • 按容量:小针、中针(20~50ml)、输液 • 按药物来源: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

• 按给药途径: im、iv、皮下、皮内、 脊髓腔注射等

师 药
续 继


• ……
注射剂质量控制 教 续 及其安全用药



师 药 中国药科大学 周建平
2009.4.17

☆ 注射剂及质量要求
• 注射剂 系指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或灭菌制剂 • 基本特点
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2)可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


3)可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4)发挥局部定位作用 5)给药不便、注射时疼痛 6)制造复杂、成本和价格高等

– 5、少有发现肝毒性及肾、肺等不良反应 ★高浓度、大剂量使用应关注!

师 药
续 继


☆ Cremophor
(紫杉醇注射液溶剂,>50%浓度) • iv潜在风险: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常作为难溶性药物增溶剂静脉给药,有注射规格
– 1、可产生严重过敏反应。(抗胆固醇抗体与CrEL胶团表面的大量羟基结合,激活 补体C3,可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产生Ⅰ型变态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皮肤潮 红、皮疹、胸痛、心动过速、低血压、荨麻疹) – 2、神经传导延迟感觉、神经病变 – 3、可溶出塑料输液器中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引起毒性。所以, 改用玻璃或聚乙烯输液装置是预防CrEL过敏反应发生的另一措施。


师 药
续 继


如何提高注射用药安全性?
• 处方设计是基础:科学合理,全面深入 • 制造过程是关键:依法管理,规范生产

• 合理用药是保障:严格控制,规范使用

师 药
续 继


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1
2


续 继 生产过程 师 药 临床应用
处方设计
3


一、处方设计中需关注的问题
• 注射给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药物理化和生物学性质,临床 需求(急救、休克等),用药依从性(不易口服给药等) • 剂型选择的合理性:水针、粉针、输液(无菌、热原保证, 杂质控制,生产可行,使用方便等)

• 生物学特性(如在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药代动力学 性质、毒副作用及治疗窗等),为处方设计提供依据

稳定性及其杂质变化(热压、高温灭菌)
师 药
续 继


★ 原料药质量控制
• 应符合注射用原料药的一般要求,重点 关注 : • 制备技术、来源的一致性 • 杂质种类、限度及其安全性 • 含量和杂质测定方法的合理性 • 分装原料的无菌及细菌内毒素限度

师 药
续 继


注射剂的安全性
• 注射剂为直接注射进入体内的剂型,其安全性至关 重要(0.01%与100%;抢救困难、人命关天等) • 原料辅料风险?原辅料规格,增溶、抑菌、稳定剂 等辅料用量(注射级缺乏,二甘醇→丙二醇 ) • 生产过程风险?生产过程GMP、SOP,无菌、热原

• 临床使用风险?临床给药中的滥用、不当配伍、超 大剂量、使用方法等(im→iv; iv→鞘内)


师 药
续 继


★ 辅料选用基本原则
(1)必需是前提(如稳定剂、增溶剂等) (2)应采用符合注射规格的辅料 (3)所用辅料的种类及用量应尽可能少 (4)尽可能采用注射剂常用辅料(吐温80等)

☆ 非注射用辅料应严格控制

师 药
续 继


★ 辅料选用依据
• 调研分析拟用辅料理化性质与合理用量范围 • 调研分析药物与拟用辅料之间、不同辅料之间 的相容性,了解已经明确存在的辅料与辅料间 、辅料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师 药
续 继


★ 辅料质量控制
• 未批准供注射用的辅料:
(1)在国外上市注射剂中已使用的进口辅料(原生产企 业)。关注国外药用依据、执行标准及检验报告 (2)有注射使用依据,尚无符合注射用标准产品生产或


进口的辅料。关注精制工艺及其选择依据、内控注射 用标准的制定依据及其执行标准及检验报告

的有效控制及其它污染(欣弗、甲氨喋呤事件)
师 药
续 继


★ 国外注射剂质量事件回顾
到污染,导至败血症的出现。
•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静脉注射剂受
– 有统计数字表明, 美国1976年前10 年内因质量问题从市场撤回输 液产品的事件超过600 起, 410 个人受到伤害, 54 人死亡。

• 使用时需慎重,应对其进行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暴露其可能存在的 毒副作用。

师 药
续 继


☆ EDTA
• 作为金属离子络合剂,可以络合注射液中的金属离 子(原辅料、生产管道、包装容器中带入) • 注射进入人体内可以螯合体内的钙离子,造成人体 内血钙浓度降低,因而其用量一定要低于其安全限 量或改用安全性更好的络合剂依地酸钙钠。
• 1972年,英国德旺波特医院制备的静脉注射剂制备的静 脉注射液在经消毒后有部分药液未达到无菌以致造成病 人使用后6人因败血症死亡。
– 专家进行了调查,结果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消毒柜的排气阀已被 碎玻璃和纸团所堵塞,结果导致在灭菌时消毒柜内的空气无法 顺利排出,局部空间达不到预定灭菌温度。加上温度计损坏, 而且抽样和检测方面也存在失误。
师 药
续 继


– 预服抗组胺药、甾体激素类药可缓解。
• 不同动物对吐温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 Beagle 犬敏感性最强,(剂量降低至0.02 %吐温80 ,以4 ml/kg
体积给予时,动物仍然会出现很明显的过敏反应症状) – 豚鼠敏感性次之,2 %吐温80 给豚鼠1 ml/只静脉注射后出现生 身体歪斜,嗜睡等明显症状,5 %吐温80 豚鼠均出现耳朵发紫 、步态不稳、身体歪斜,侧卧、嗜睡等非常明显的症状; – 小鼠静脉注射剂量吐温80 最高达1 %:10 ml/kg 未见明显过敏反

• 非必需辅料

师 药
续 继


☆ 苯甲醇
• 常作为药物的溶剂、防腐剂(0.5%~1.0%)、局部止痛 剂(1%~4%),不宜iv,im应慎重(儿童不宜)。 • 不良反应:溶血、低血压、局部刺激等。 • 苯甲醇可与红细胞膜表面结合,产生溶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