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关于通讯的文学常识
通讯也是新闻(广义)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它和消息有相同之处,且都要用事实说话,讲究时效等,但它和消息也有区别:
(1)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消息强;
(2)在内容上,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
(3)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消息则相对较短;
(4)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3.蜡烛学习目标:1、深情朗读、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活动。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完成目标:一、自主学习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拂晓:肃穆:颤巍巍:精疲力竭:名副其实: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主旨有什么认识?我认为,课文是为了表现二、课堂学习合作探究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文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谈谈你的阅读感受?2、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课文抓住他(的)来描写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
我是这样看出来的,例如: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我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我还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4、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读出写蜡烛的语句,体味蜡烛的象征意义,按照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两句话。
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蜡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这是一只的蜡烛,它象征。
这是一只的蜡烛,它象征。
5、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三、展示质疑四、精讲点拔五、达标测评:同步第10页“课堂检测”。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蜡烛象征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为和平而现出的生命;象征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炮火(11次)黑围巾(5次)蜡烛(6次)跪(3次)爬(3次)
3、行动描写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他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4、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二、合作探究
5、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6、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7、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的呢?请找出有关片段,并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如何展现老妇人的形象美的。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奉献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久别重逢的情谊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
板书设计:
时间分配
导课3分、自学15分、交流展示15分、小结2分、巩固5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jié()fú( )晓
揣在怀里()鞠 躬()
2 、理解词语
佛晓:
闪烁:
筋疲力尽:
名副其实:
颤巍巍:
永垂不朽: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3《蜡烛》西蒙诺夫【学习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3、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第1课时【课前探究】1、作家作品简介,了解时代背景2、解题:“蜡烛”3、朗读课文,正确标注加线字词的音:拂晓瓦砾地窖匍匐鞠躬颤巍巍肃穆【预习交流】1、各组小组长检查课前探究问题2、交流文中令你感动的片段,并朗读。
【互助提升】1、请勾画文中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战争残酷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2、请勾画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1、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含义。
【体验成功】1、文中一再提到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有什么作用?【快乐心得】【中考写真】1.人是一本书。
人的外表,就是封面;人的心灵,就是内文。
请参照示例,写一段话,说说自己或他人是一本怎样的书,并略加阐释。
(句式不限,40字左右。
)(4分)示例:我是一本字典。
外表虽然平凡,但内涵丰富,知识广泛。
与我在一起,能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喜旺的年谷凡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
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
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
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
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④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
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3 蜡烛【学习目标】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老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环节描写有什么作用?4.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5.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重点难点】重点:1.老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难点:1.环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预习指导】1.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注释。
2.通过教辅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颤.巍巍()拂.晓()瓦砾.()舀.()鞠躬..()2.解释词语:精疲力竭:永垂不朽:【知识勾连】《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通讯属记叙文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
学习中可抓记叙要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建议】一、教学预设1.学情预设:学生缺乏对战争、艰苦的体验,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细节描写和真情实感的感染力。
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品味应该能体会本文主旨,分析老妇人人物形象,领会“蜡烛”的象征意义的。
2.建议课时:1课时3.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提取文段,布点训练二、课堂流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导入一: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被时间磨蚀;唯有正义与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蜡烛》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导入二:提到蜡烛,你会想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蜡烛》又是关于什么的呢?环节二:课堂探究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突破方式:A.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B.点拨:抓记叙六要素进行概括,重点抓其中的人和事。
2.老妇人是一个什么形象的人?请用“我从中体会出她是一个的人”的方式说话。
突破方式:A.点拨:抓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B.学生回归文本捕获信息,然后作交流发言;C.教师补充下面资料,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认识。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学案新人教版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蜡烛》作者,是作家,其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会写这些词语。
拂()晓肃.穆()烧灼.()瓦砾.()迫.击炮()地窖.()鞠.()躬精疲力竭.()间.歇()腋.窝()匍匐..()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削晃颤堡4.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
精疲力竭.:名副.其实:永垂.不朽.:任选2和4中的3个(或3个以上)词语进行写话训练:5、利用工具书了解通讯(二)初读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事件,并理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
一句话概括:时间: 地点: 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赏析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一遍,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或你很喜欢?和同桌互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或喜欢的原因。
2.展示交流(二)探究思考,学习写法。
提问: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结写法:三、自我检测(一)、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1、(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掌握生字词:
拂( )晓瓦砾( )地窖( ) 烧灼( )间()歇颤( )巍巍揣( )在 怀里jūgōng( )jīngpílìjié( ) 闪shuò( )
三、合学(品读课文 合作探究)
1.不厌其烦地对炮火的反复描写。请用单横线标出,读一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2.着力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
①请找出对老妇人动作描写的语句,反复朗读,圈出其中的重点词品味。
六、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练习题。
自主探究
落实基点
1互读:对子之间互读课文,概述大意。
2互查:
3暴露易错点(请把自己易错的字词工 整地再写一遍)
合作探究
突破重点
点拨探究
攻破难点
提升探究
巩固焦点
友情提示:
根据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体验来谈。
当然,因为字数的限制,观点要精辟,语言要精练,表 述要精准。
展示主题:品读感悟
导学引航
目标方法
独学指导
内容学法
合学策略
内容形式
展学方案
内容方式
评学摘记
规律总结
读:知大意
1、读题目
初识文眼
2、读作者
知人论世
3、读背景
明确意图
4、读文本
感知大意
说:谈见解
1、说内容
理清思路
2、说见解
撞击个性
3、说特色
展示成果
4、说 感悟
交流智慧
品:赏美点
1、品语言
拜读精巧
2、品修辞
欣赏文采
3、品结构
②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
3.反复描写蜡烛(6次)。作者通过这样富有诗意的描叙,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学案(无答案)(新版)

第3课蜡烛学习目标:1、了解二战的相关情况,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4、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预习导学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以下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________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________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________了,但是它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________。
A.耸立闪耀淹没闪烁B.耸立闪烁埋没闪耀C.矗立闪耀埋没闪烁D.矗立闪烁淹没闪耀3、读课文,按记叙的要素,把课文分为四局部。
合作探究1、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补充交代蜡烛的来历有何作用3、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目的何在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有何用意5、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堂检测阅读语段答复以下问题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一系列动词,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文中写炮弹炸裂声,用意是什么〔3〕、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①句为什么比第②句好。
①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②这样,她一小时,也许两小时静静地坐在那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蜡烛
【学习目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老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环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老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
难点:
1.环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
【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注释。
2.通过教辅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
..()腋.下()
颤.巍巍()拂.晓()瓦砾.()舀.()鞠躬
..()2.解释词语:
精疲力竭:
永垂不朽:
【知识勾连】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通讯属记叙文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
学习中可抓记叙要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
学生缺乏对战争、艰苦的体验,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细节描写和真情实感的感染力。
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品味应该能体会本文主旨,分析老妇人人物形象,领会“蜡烛”的象征意义的。
2.建议课时:1课时
3.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
提取文段,布点训练
二、课堂流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导入一:
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被时间磨蚀;唯有正义与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蜡烛》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导入二:
提到蜡烛,你会想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蜡烛》又是关于什么的呢?
环节二:课堂探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突破方式:
A.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B.点拨:抓记叙六要素进行概括,重点抓其中的人和事。
2.老妇人是一个什么形象的人?请用“我从中体会出她是一个
的人”的方式说话。
突破方式:
A.点拨:抓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B.学生回归文本捕获信息,然后作交流发言;
C.教师补充下面资料,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认识。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
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3.文章对炮火作了11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破方式:
A.幻灯出示相应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B.小组讨论;
C.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答案:
明确: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也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
4.朗读文章对蜡烛的7次描写,说说,蜡烛有什么特殊含义?
突破方式:
A.幻灯出示相应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⑦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
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B.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以上文段,教师点拨:蜡烛仅仅指的是那两只结婚的喜烛吗?它有何象征意义?
C.小组讨论,在互动中明确答案。
明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环节三:目标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二
环节四:拓展延伸
建议一: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建议二:查找与“蜡烛”有关的诗句和歌曲、影视作品,体味“蜡烛”各有怎样的寓意。
三、学习反思
本文故事感人,细节描写是一大特色,教学中将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对蜡烛的描写提取出来集中进行品析,易于学生获得整体认识,易于突破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