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由妻子代为发表的获奖演说《亘古砂石递捷音》
“光纤之父”高锟

“光纤之父”高锟作者:山峰桌航来源:《文化交流》2010年第02期2009年12月10日,“光纤之父”高锟从瑞典国王手上,接过象征科学殿堂最高荣誉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荣耀的一刻,高锟望着台下不离不弃的爱妻黄美芸,笑得像个孩子。
两个月前的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华裔科学家高锟和另外两名美国科学家。
消息传来,全世界华人为之振奋!高锟,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之后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8位华裔科学家。
正是他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而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进程,因此他被尊称为“光纤之父”。
他与妻子黄美芸在英国相识相恋,到2009年已是50周年。
诺贝尔奖成了两人的“金婚”贺礼。
两种不同的实验1933年11月,高锟出生在上海。
其父是当时知名律师,童年的高锟对化学情有独钟。
当时他家居住的是一栋三层楼的房子,无人居住的三楼就成了他的实验室。
有一次,小高锟看了一本化学书后,竟然开始尝试造炸弹。
于是,他将两种化学粉末混合,加上水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后扔下街头,竟然真的爆炸了,幸好当时路上没有人。
从顽皮的童年开始,高锟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又迷上了无线电,小小年纪就曾成功地组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后来,高锟随父母迁至香港,并考上了香港大学,但立志攻读机电工程的他决定留学英国的无利奇理工大学(现格林威治大学)。
大学位于伦敦东部毗邻肯特郡,就在那里,他认识了清秀娴静的华裔女孩黄美芸。
这天,高锟通过同学将黄美芸约出来。
当黄美芸笑着询问高锟有什么事时,老实的高锟额头上开始冒汗,激动之下直接将两张戏票塞给了黄美芸。
其实黄美芸已从他的眼里读出了爱意,心里也对这个小伙子动了心。
这晚,当拿着戏票和高锟走进剧院时,黄美芸感觉非常美妙。
看完戏后,高锟送黄美芸回家途中,经过美丽的泰晤士河,月光下泰晤士河水是那样平静,而高锟的心里却是涟漪激荡,紧张的他从天气开始找话题,一直聊到在祖国大陆的童年,在香港的求学,甚至自己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高锟:人生的诺奖是与妻子的爱情

高锟:人生的诺奖是与妻子的爱情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18年第08期高锟,一位伟大的华裔物理科学家,正是他对光纤的发明,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他也因此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
这位低调的老人说,诺贝尔奖并不是他人生中的最大成就,而令他备感荣耀且萦绕他一生的荣誉,是他与妻子甜蜜的爱情。
“私奔”的爱情:只因被高锟的科研精神感动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金山,父亲高君湘是一位留美法律博士。
1944年,高锟随父母移居香港,入读香港大学,1954年又远赴英国攻读伦敦大学机电工程。
大学毕业后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一边做实验室研究员,一边攻读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高锟的甜蜜爱情来得并不容易。
一天,线圈组工程师黄美芸正在专心地工作,初来乍到的高锟从见到的第一眼开始就喜欢上了她。
开始恋爱后,黄美芸发现,她与高锟在很多方面都合得来,她也很崇拜高錕对科研的痴迷。
黄美芸跟高锟在一起既开心,又有忧虑:她担心有着浓重封建思想的母亲是否支持她与高锟的爱情;也怕高锟是花花公子,对她的好只是昙花一现。
因而她决定跟高锟做一个“实验”。
当她向高锟提出分开6个月内不见面,以考验是否真的相爱时,高锟急了:“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要用一生才能完成。
科学的东西是应该做实验的,但婚姻的实验哪能做啊!”高锟还用《凤求凰·琴歌》中的诗句“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形容自己不舍分离的心情。
高锟的话将黄美芸感动得不行。
不过,要赢得黄美芸的心不易,要获得黄美芸母亲的支持却更难。
黄母认为,按照中国习俗,兄长必须先成家,妹妹才能出嫁。
可黄美芸的哥哥还没结婚,因此她母亲非常反对他们的婚事,老人家要求高锟从此不要再找黄美芸!见母亲如此固执,黄美芸决定自己为自己的终身大事做主,她决定去国外举办婚礼。
1959年9月19日,高锟与黄美芸的婚礼如期举行。
婚后,高锟每次陪妻子回娘家,都希望见岳母一面,但他们怎么敲门都没人搭理,他们已被逐出家门了。
09诺贝尔奖获奖情况

民族家庭,1987年她与丈夫迁居德国。
1982年,穆勒发表了其“处女作”——一本名为
《低地》的短篇小说集。
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总统奥巴马因“为增强国际外交及各国人民间的合作 做出非同寻常的努力”而被授予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奖评审会表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核心是: 想要做一个“领导世界的人,必须以世界上大多数 人认同的价值观与态度为依据来行事”。
美国科学家杰克-绍斯塔克 (Jack W.Szostak) 美国科学家卡罗尔- 格雷德(Carol W.Greider)
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 -布赖克本 (Elizab09年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 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 赫塔-缪勒1953年出生在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少数
美以三位科学家分享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 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3人共同获得今年 的诺贝尔化学奖,其中约纳特是自1964年以来首 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首先宣读 了获奖者名单。他说,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 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 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了解核 糖体的工作机制对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 茨和阿达-尤纳斯(从左至右)
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三 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赖克本 (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 德(Carol 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 (Jack W.Szostak),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染色体如何受到端粒和端粒酶的保护”。
许戈辉七年前专访高锟诺奖预言成真

许戈辉七年前专访高锟诺奖预言成真许戈辉:得知高锟获奖是在10月7号的早晨,记得当时我刚刚挣开双眼,迷迷糊糊之中翻看手机新闻。
当高锟诺贝尔奖几个字,印入眼帘的时候,我几乎一下就从床上蹦了起来,一股巨大的喜悦传遍了全身。
所以我就忙不迭地给所有的朋友发送短信,分享这个好消息。
这么兴奋,首先当然因为高锟是华裔科学家。
不过对于我来说,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理由,那就是2002年,我在香港专访他的时候,恰恰提到了这个问题。
要知道这是整整7年前的事情。
高锟:拿不拿诺贝尔奖没什么意思许戈辉:您发明光纤,发现光纤可以做传输介体的这个理论,您觉得这个是不是应该得诺贝尔奖呢?为什么到现在没有得呢?高锟:这事你要去问诺贝尔奖金的评判人。
许戈辉:但您自己心里怎么来评判?高锟:我心里觉得一个人有这样子的好运,能够做一件事是前所没有的事情,而且做出来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这是一件非常,对我自己个人说,是一个,怎么样说,我很满足。
我有这个机会,来创一个新的领域,而且这光纤的生成使得世界要有很大的变化。
许戈辉:是。
高锟:所以我很满足,我拿到奖没有拿到奖,完全对我说是没有什么意思。
高锟:我大概不是个固执的人许戈辉:虽然高锟自己说,获不获诺贝尔奖对他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然而他的获奖发明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显然意义非比寻常。
2002年专访他的时候,恰逢因特网兴起,朝气蓬勃。
然而这位带着我们进入新纪元的光纤之父,却不像我们通常印象中互联网人类那么新潮、犀利,反倒更多的像一位传统的科学家,严谨、温和,甚至有点谦恭。
许戈辉:高博士,我们刚才一来,把机器堆得满处都是,会不会让您…对不起高锟:这个脚要怎么放…许戈辉:没有问题,都可以。
高锟:随便,好的。
许戈辉:您在生活中,或者是在工作中,经常会这样征求别人的意见“我该不该这样做该不该那样做”吗?我以为科学家都应该是很固执的嘛。
高锟:我不是,假使科学家太固执的话,不能够想像不同的将来,因为脑子里面想的东西是幻想,所以假使一个人很固执的话,他大概是可能很容易想不通的,很容易想不通。
《“光纤之父”高锟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光纤之父”高锟一2009年10月6日凌晨3点,美国硅谷一座公寓里响起电话铃。
对方说从瑞典打来,有个教授要与高锟先生通话。
几分钟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即将公布。
高锟仍是睡眼惺忪,“什么?我!啊,很高兴的荣誉呢!”说完倒头大睡。
发表那篇著名论文《为光波传递设置的介电纤维表面波导管》——亦即光纤通信诞生之日——十年后,1976年,高锟拿到人生中第一个奖项——莫理奖。
奖杯是一个水晶碗,以前被拿来装火柴盒,现在则盛满了贝壳,放在书柜上。
十多年前的一张行星命名纪念证书,还贴在车库墙上,正下方是换鞋凳。
最倒霉的是1979年爱立信奖奖牌,料想是被打扫房子的女工顺走了……爱立信奖颁奖礼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
1959年激光发明,令人们开始畅想激光通信的未来,但实际研究困难重重。
此时高锟就职于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设于英国的标准通讯实验室,他坚信激光通信的巨大潜力,潜心研究,致力于寻找足够透明的传输介质。
妻子黄美芸难以忘怀,那段时间高锟很晚回家,年幼的子女经常要在餐桌前等他吃饭,他哄她:“别生气,我们现在做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有一天它会震惊全世界的。
”专家们起初认为,材料问题无法逾越。
33岁的高锟在论文中提出构想,“只要把铁杂质的浓度降至百万分之一,可以预期制造出在波长0.6微米附近损耗为20dB/km的玻璃材料”,这一构想一开始并未引起世界关注。
几年间,面对各种质疑,高锟不仅游说玻璃制造商制造“纯净玻璃”,更远行世界各地推广这一构想。
1976年,第一代45Mb/s光纤通信系统建成,如今铺设在地下和海底的玻璃光纤已超过10亿公里,足以绕地球2.5万圈,并仍在以每小时数千公里的速度增长。
二创造力的火花早在生命萌芽期就不时闪现。
高锟在上海度过15岁前的时光,晚上有私塾老师教他四书五经,白天则在霞飞路上的顶级贵族学校接受西式教育。
西式学校透出的自由民主科学气息深深影响到了童年时的高锟。
高锟幼年时就对科学充满兴趣,最热衷化学实验,曾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晒相纸,经手的氰化物号称“足以毒害全城的人”。
光纤通信之父——诺贝尔奖得主高锟

光纤通信之父——诺贝尔奖得主高锟朱安远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须臾离不开光纤,没有光纤网络的日子是无法想象的。
没有光纤就没有高速传输的互联网,没有精彩纷呈的高清数字电视,没有遍布城乡的移动通信,没有即发即收的电子邮件,也不会有微信和QQ等实时聊天工具,正是光纤将全球连成了“地球村”。
高锟以光纤通信理论方面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荣膺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谨以此文纪念享誉全球的“光纤通信之父”高锟先生90周年诞辰。
人才辈出的金山高氏家族1933年11月4日,应用物理学家、光通信大师、电气工程师、教育家和企业家高锟出生于祖居地一个殷实书香世家,高家祖宅闲闲山庄(由高燮始建于1916年,1917年落成)位于今上海市金山区(时属江苏省金山县,1958年11月金山县划归上海市)张堰镇秦望村10组,因年久失修,早已荒废。
高锟祖父高燮曾家住上海法租界贾尔业爱路(今徐汇区东平路)8号的花园洋房。
幼时高锟曾家住上海法租界著名时尚商业街霞飞路(今徐汇区淮海中路)1670弄中南新村15号的一栋三层洋房。
高锟祖父高燮(字时若,号吹万)是著名诗人、书画家、藏书家和儒学家,与武进的钱名山和昆山的胡石予(即胡蕴,南社社友)合称“江南三大文学家”(“江南三大儒”之说系讹传),尤以其藏书保存了国学而闻名。
父亲高筠(字君湘)系高燮三子,1924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第七届法学学士毕业,1925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底特律法学院(今密歇根州立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学位。
同年留美归国,早期当过法官,1932年在上海注册为律师,系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知名执业律师,曾任上海法学院(1951年被撤并)法学教授和沪江大学(1952年秋在院系调整中被撤并)商法教授。
母亲金静芳出身于宝山一个书香门第(金高两家相距很近),系知名学者、编辑和文史馆员金其源(字巨山)之长女,受过良好教育,秀外慧中,会作诗。
1967年,高君湘夫妇从香港移居伦敦,与长子全家团聚。
2009诺贝尔奖高锟

2009年10月06日下午 09:31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
个人简介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
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57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士学位,1965年获博士学位。
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
1970~197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电机系工作,以后在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电光产品部任副经理。
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
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
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
高锟曾获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
高锟于2009年10月6日因在光纤上的成就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个人简介1959年9月19日结婚学历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学士(1957)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1965)个人自述我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有人说“科学家都应该是很固执的”。
高锟说,我不是,假使科学家太固执的话,不能够想象不同的将来,因为脑子里面想的东西是幻想,所以假使一个人很固执的话,他那个人可能是很容易想不通的。
他说,但是假使我能够把事情看清楚了之后,我有一个意见的话,那个时候我可能拿得很紧,抓住这个意见,要求人家相信我。
这个好象是推销员,就是说,卖东西给人家的,你一定要说服他,说这个是对的,这是你应该要买的东西。
做不正常的事是小孩子的自由高锟说,自己的兴趣是很受人家的影响。
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篇一: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doc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编辑英美科学家分享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1获奖者高锟(Charles K. Kao)简介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
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33年11月4日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
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
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
入学前,父亲聘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读四书五经。
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就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
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尝试自制炸弹。
最危险的一次是用红磷粉混合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
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
幸好没有伤及途人。
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1948年全家移居台湾。
1949年,又移民香港,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
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
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
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
1965年,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 信很快 就能实现 。相干光 可 以成为 新 的信 息载体 ,
相 比于点对 点 的微 波系统 ,它可 以提供 十万倍 的信息 容量 。这个 结论是 由简单 比较它们 的频 率得来 :光 的 频 率是3 0 赫 ( 0太 3×1 ),微 波 的频 率只有 3 0赫 千兆
赫 ( ×1 )。 3 0赫
波导材料 的物理 和波导条件 。
此外 ,高锟 还推动他 的激光研究小组 同事 ,进行有 关近红外半 导体 激光器 的研究 ,使这种 激光器 的发光特 性配合单模光纤 的直径 。单模光纤 只容许单 一光线或光
那个 时候 ,只有 两个 研究组 开始从事光 通信传输
方 面 的研究 ,其它 的研究组 则从事 固态和半导体 激光 器 的研究 。激光在光 频范 围会 发 出相 干的辐射 ,但 要 利用 相干光作 为信息 的载体 ,即使非绝无 可能 ,也 十 分 困难 。要 真 正 实现 光 通 信 ,还 有 很 多重 要 的问 题
模 传递 。激光器 必须耐用 ,并且可 以在 室温操 作而无 需
液 氮冷却 。所 以 ,有关 激光器 的研究也是挑 战重重 ,但 在 2世 纪6 年代 初期 ,看似不 着边际的研究还是可 以得 0 0
【 名人 名言 】 的天 才 只是火 花 ,要想 使它成 熊 熊火焰 ,那 就 只有学 习 !学 习 ! 一 高 尔基 人 一
在标准实验室 ,研究 重心逐 渐转 向介 电波导 :用不 导电 的介 电圆柱体 ,被空气包 围,组成波导 。卡博 维克 博 士建议高锟 和其 它三名研究人员就他提 出的薄膜 波导
进 行研究 。
光通信大有 与环形波导 系统争一 日长短之 势 ,但
环形 波导 系统在 当时仍然稳 占上风 。 16 年 ,激光 技 90 术才 刚起步 ,全球 只有 数间研究所 进行过 一些实验 ,
科学前沿Ioeoc c nrf ie F t Sn r i e s
光束 会 发 散或 被 大 气 吸收 ,无 线 电波无 法 传 输 长距 离 ,光波需 要藉波 导引导 。上世纪 5 年代 ,低 损耗环 0 形 波导 ( E 1模 )的研究 工作 刚刚起 步 ,6 年 代开 H 一1 0
传输几 米——谁都知道厚玻璃是不甚透光 的。
发 。对材 料的物 理性 和化学组 成 ,在 解决 新发现 的 电 磁 波 问 题 上 ,他 们 都 欠 缺 经 验 ,但 仍 取 得可 喜 的进 展 。他们 查 阅文献 、访 问专 家 ,以及 向多家玻 璃和 聚 合 体材 料公 司搜查样 本 。他 们也研 究有 关 的理论 ,并
无 比。那时 ,他 的任 务是为微波 和光信号 寻找新 的传 输方 法 。他 同时运用几何 光学 和波动说 以求 更深人理 解波 导问题 ,在当时 ,这是一个全 新 的想法 。其后 , 他上 司建议他在 标准实验 室工作期 间 同时攻 读博士学 位 。高锟于是在 伦 敦 大 学 学 院报读博士课程 ,并在两 年内完成 了他的论文 《 准光学波导 》。 15 年激光 的发 明给了电信业极 大鼓舞 ,认 为光 99
l 3
大学 科普
到支持 的,只要耗资不是太巨大。
此 后两年 间 ,高 锟领导 的研究 小组努 力 向 目标进
科学前沿Ioi See n rf ic F ts n r eo c
论 文 紧接集 中讨 论被认 定是应 用光纤 于通讯 上 的
主要 障 碍 :材 料特 性 。那 时候 ,即使 是 最 透 明 的玻 璃 ,损耗 也高 达20Bk 0d /m,这 使得信 号在 玻璃 中只能
起 来 。 即使 在 夜深 人静 ,空气 死寂 的 时刻 ,就算 每隔 10 0 米重新 聚焦 ,光束仍不能固定在镜片的有效孔径内。
贝尔实验室曾利用气体透镜进行实验 ,但 因无法绝
对隔热 以稳 定气体透镜 的外形 ,不得 不放弃实验 。这些 实验简直是缘 木求鱼 ,无非是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找出长距 离传输光线的
但 薄膜 波导 的研 究失 败 了 :它对光 的约束作 用 不 足 ,光线 在拐弯时会 泄漏出来 。 其后卡博维克博士移 民澳洲 ,高锟遂 出任研究计划 的领 导 ,他随后建议对光 线在介 电材料 的衰减机制进行
研究 。
未 有 足 够数 据证 实 光 通信 的可行 性 。光 通 信 尚未 成
有几 位研究人员专 门研究如何量度低衰减透 明物质
的衰减程度 。G og oka  ̄与他 一起研究 介电波导 ere ehm 1 H ]
的特性 ,因为他对波导理论感兴趣 ,所 以集 中研究光纤 波导 的容 限条件 ;尤其是光纤 电缆 的体积容限和接合点
光功率 衰减的程度 。他们按部就 班 ,研 究玻璃纤维作为
似 的共焦镜实验 :将一 系列凸透视镜 以焦距相隔 ,排列
系统推至 预研 阶段 ,大大提高 了公众对 诸如视频 电话
等新 电信 服务的期 望 。
高锟 加 入 了卡 博维 克 博 士 ( r abwa D . ro i K k)领 导
的长 距离波导 研究组 。他看到 真实 的环形 波导 ,兴奋
气候 。 但 高锟仍然认 为激光通 信具有 巨大潜力 。他对 自 己说 : “ 我们 怎么可 以断定 激光 没有作为 ?如果光通 信仅仅停 留在理论 阶段 ,那实在是太 可惜了。 ”
他提 出两个 问题 : 1 . 红宝石激光是否光通信 的合适光源 ? 2在这样 的波长 范 围 ,有 什么物 质具有 足够 的透 . 明度?
发 了一个试 验系统 ,投入 巨额 资金 ;积极计划 把这个
大学科普 ≤ 著
需要 解 决 。
二、关键 的发现
16 年 ,高锟 已在进 行开放 空间 的氦氖 ( e e 93 H ) N
激光传送实 验 ;半 导体和激光技术快速发 展 ,令 有关光
通信 的研究得 以广泛开展 。标准实验室 的研究人 员把激 光远射 ,发现光点 不停闪动 。由于大气 的波动 ,光点在 几个 光束 直径的范 围内跳动 。 研究人员也进行其它实验 ,以求重复 或改 良世界各 地研 究所的结果 。比如说 ,他们进行 了和 贝尔实验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