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猴实验:铁妈妈和布妈妈

合集下载

从恒河猴实验解读母爱的真谛,如何做个有温度的养育人

从恒河猴实验解读母爱的真谛,如何做个有温度的养育人

从恒河猴实验解读母爱的真谛,如何做个有温度的养育人背景介绍在19世纪50年代,受心理学界行为主义流派的影响,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母亲和孩子间过多的亲密接触会阻碍孩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在成人后产生过多的依恋,从而对孩子的人格有负面的影响。

他们按照行为主义流派所提倡的“哭声免疫疗法“来应对孩子的哭闹行为,即“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

然而后来据相关专业人士透露: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

约翰·华生作为此方法的创始人,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而后来华生的儿子雷纳,因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曾多次自杀,之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

同一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研究,彻底粉碎了行为主义流派这一错误的观念。

哈洛用实验证明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与情感及社会支持,是促使一个人正常且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哈洛选用和人类基因相似度接近94%的恒河猴,做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也叫"代母养育实验"。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

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后来,哈洛从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

恒河猴试验观后感

恒河猴试验观后感

恒河猴试验观后感
看了恒河猴试验,那可真是让我心里五味杂陈,就像吃了怪味豆一样。

先说说那些可怜的恒河猴吧。

它们被当成了试验品,就这么被迫卷入了人类想要探究的那些事儿里。

你看那小猴子,被硬生生地和妈妈分开,然后对着个冰冷的铁丝妈妈或者布妈妈,那小眼神里全是迷茫和害怕,看得我心里直揪得慌。

这就好像把一个小娃娃突然从温暖的被窝里拽出来,丢到一个陌生又可怕的地方,多残忍呐。

这个试验吧,让我觉得人类有时候真的是又聪明又“坏心眼”。

聪明呢,是因为通过这个试验确实知道了一些关于情感、依恋之类的重要东西。

但这“坏心眼”也藏不住啊,怎么就能下得去手这么折腾那些无辜的小猴子呢?它们也有感情,也会害怕、难过的呀。

从这个试验里,我也想到了我们人类自己。

咱们人类的小宝宝和妈妈之间的那种依恋关系,其实和恒河猴也有相似的地方。

小婴儿也需要妈妈温暖的怀抱,需要那种情感上的慰藉。

这试验就像是给我们敲了个警钟,让我们知道,不管是对待小动物还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情感的连接是多么的重要。

不能光想着去做些什么所谓的研究或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就忽略了这种情感层面的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试验虽然有点残酷,但也算是为科学做出了牺牲吧。

只是希望以后的科学研究啊,能够在探索真理和保护生命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别再让这些小家伙们这么遭罪了。

就像我们既要吃到美味的蛋糕,又不能把做蛋糕的小蚂蚁都给踩死了一样,得找到那个和谐共生的点才行呢。

这3个著名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养育子女最残酷的真相

这3个著名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养育子女最残酷的真相

这3个著名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养育子女最残酷的真相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超过1500万人浏览。

里面有一位母亲,讲述了女儿抑郁的故事,她无比疑惑:家里吃喝不愁、父母恩爱,孩子读着全省第一的高中。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有人一针见血指出:人类的幼崽需要情感上的连接,而大部分家长“爱无能”。

就如微博上一句被转发过上千万次的话一样:“父母在等孩子一声道谢,孩子却在等父母一声道歉”。

父母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但往往也是给孩子伤害最深的人。

下面这3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如果你看懂了,相信你对孩子的教育,一定会有新的思考。

华生:小艾伯特实验恐吓式教育,让孩子抑郁一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华生精心策划了小艾伯特实验。

1920年,他找到了9个月大的婴儿小艾伯特,作为实验对象。

华生源源不断送来礼物:雪白的小鼠、可爱的兔子、调皮的猴子。

看着这些毛茸茸的小动物,小艾伯特喜欢极了。

他兴奋地伸出小手抚摸这些小动物,愉快地玩耍。

两个月后,每当艾伯特想伸手摸小白鼠时,华生就会敲击铁棒,制造出巨大声响。

小艾伯特被响声吓得剧烈抽搐,哇哇大哭,非常痛苦!此后,只要小艾伯特想要摸小白鼠,华生就敲响铁棒把他吓哭。

一周以后,小艾伯特只要一看到小白鼠,就控制不住地尖叫。

实验的最后,小艾伯特对一切带毛的东西,甚至是圣诞老人、胡须,都恐惧不已。

小艾伯特连圣诞老人都怕了华生从这个残忍的实验,得出了结论:人的恐惧,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

可以通过惩罚和恐吓,禁止孩子做不好的事。

孩子就应该被当做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可是,这些漠视孩子情感需求的冷酷训练,会导致儿童心理异常,最终被毁掉一生。

在6岁的时候,小艾伯特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华生还把这种理论,运用到了自己孩子身上。

他以为,孩子摔碎了花瓶,只要辱骂他,就能让孩子再也不摔碎花瓶。

他以为,孩子做错了事情,只要棍棒教育,就能让孩子再也不犯错。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 . . 恒河猴系列实验 一、母爱剥夺猴子的爱 (又称代母养育实验〕 实验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拜研究了不同孤立情况〔父母死亡、遗弃等〕下儿童的心理状态,罗伯特也制作了纪录片来讲述早期关爱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早期发展的重要,这些研究引起了哈洛的兴趣。当时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与同类隔离开。观察结果他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而依恋一直被认为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研究员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和肯尼斯·斯彭斯(Keneth Spence)也曾经说过,人类的依恋是基于需求减降论(drivereduction):饥饿是我们首先需要减降的需求,其次是饥渴和性。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需求减降论与其与爱的关系从来没有受到质疑。但哈洛开始对此提出了质疑。当他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哈洛对此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正如他的传记作者Deborah Blum写道的,了解内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哈洛备受赞誉但充满残忍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始了,他因此还获得了一个“猴子先生(Monkey Man)〞的外号。不过1971年,在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离世后,他也到明尼苏达州的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接受治疗。在那里,他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就像一只动物一样被皮带绑在桌子上。回到麦迪逊之后,人们说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停止了对剥夺母爱的研究

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为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其合作者决定制作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

无关爱成长孩子试验

无关爱成长孩子试验

无关爱成长孩子试验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父母,信奉心理学家华生的育儿理念,认为越早将婴儿和产妇剥离,越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再怎么哭闹,也不用理会,避免长大以后太过依赖大人。

后来,哈洛教授对这个理念提出质疑。

他用与人类94%基因都相同的恒河猴来做实验,让小猴从出生第一天就和妈妈分离。

并且和挂奶瓶的铁丝妈妈,以及柔软的布料妈妈生活在一起。

虽然铁丝妈妈可以填饱肚子,但是小猴子饿的时候才会在铁丝妈妈那喝奶,平常都是同布料妈妈依偎在一起。

过了几年,这些绒布妈妈抚养长大的猴子,渐渐出现一些问题:它们不能和其他同伴一起玩耍,总是自己呆在角落。

成年后也不会交配,不会寻找伴侣。

性格比较激进,会敲打栏杆和柱子。

试想,如果是我们的孩子,那该有多心酸。

再后来,哈洛教授对实验进行改进。

他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亲,并且让它和小猴子一起玩耍。

进一步实验之后,这些小猴子才逐渐和正常的猴子一样。

实验表明: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如果可以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基本满足灵长类动物的成长需要。

虽然这个是针对猴子的实验,但因为恒河猴和人类基因94%的相似性,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对人类婴儿也同样试用。

孩子小时候没有家长的关心爱护、抚摸、陪伴、或者玩耍,就会导致孩子越来越缺爱,往往会有以下几种表现:1.比以前更粘人早上出门时,孩子哭着喊着不让走,在家里做事儿的时候,也会找各种事情来麻烦你,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要那个,这其实就是孩子在发出“求爱”信号。

2.故意惹事引起大人注意孩子会故意把东西扔在地上,不让做什么偏偏做什么。

做完之后还会看着你,咧着嘴笑,这种时候就说明宝贝非常需要安抚。

3. 大喊大叫孩子越大越有自己的思想,虽然会说话,但是还不会讲太多字。

她们表达情感的时候,不善用语音,因此只能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来表达不满。

4. 暴力倾向孩子脾气越来越大,越来越不耐烦。

当你不顺他意愿的时候,就砸桌子扔玩具撕东西,这些都是典型的缺爱表现。

哈罗恒河猴实验和评价

哈罗恒河猴实验和评价

哈罗恒河猴实验一.介绍1.引言:这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着名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从1958年到1966年做的一系列实验.他被公认为自弗洛伊德之后在研究早期经验对成年的影响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心理学家.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被养育,生后孤独长大的猴子,行为十分反常.它们不具备与其他罗猴进行很好相处的能力,缺乏性兴趣,如果当了妈妈也不知道护理、保护孩子,有的会虐待甚至丢弃自己的孩子.如果用一个合适替代物来代替母亲时,小猴子会和这个替代物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依恋关系,得到正常的发展.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为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其合作者决定制作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2.实验过程: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他们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这样的: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然后他们又组装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换句话说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1然后,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也提供奶.哈罗企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他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问题.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在最初的实验中,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代理母猴都接触.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一半则由铁丝母猴喂奶.现在,你可能已猜到幼猴偏爱的是由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偏爱程度趋向于极端,甚至对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这与当时流行的观点相反.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在实验中得到清楚的证明.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它们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总是设法呆在绒布妈妈身旁,与其拥抱、亲昵或在绒布妈妈的怀里睡觉.相反,幼猴每天在金属妈妈身旁呆的时间只有1.5个小时,而这期间还包括吃奶的时间在内,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分别由木制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接触安慰的重要性.2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原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恐惧物体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幼猴对木制母猴的依恋 3.在另一个实验中,哈罗把一个木制的大蜘蛛放进笼子里,幼猴显得十分紧张,木制母猴喂养的小猴会立刻跑到“母亲”身边,紧紧地抱住她,似乎找到一个安全的依靠.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它会大着胆子去触碰这个蜘蛛.观察发现每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的保护.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更加强烈.另外,无论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3.后续实验:哈罗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木制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罗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4.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4.实验结论:哈罗指出,他的研究证明,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哈罗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二.思考:1.分析上述4个实验的结论表明,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其实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接触安慰也是存在的.接触安慰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样的认识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依恋是对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联系,从婴儿的角度看,与安全的需要有关.幼儿依恋,是幼儿与其双亲间一种特殊、持久的感情联结,属小儿早期重要情绪之一.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处于一种无助状态,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寻找保护者.依恋是他们天生的行为,为的是唤起注意,使一个依恋对象能留在身边,在危险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护作用.幼儿喜欢和其依恋的人接近,感到舒适和愉快;遇到陌生环境和人时,双亲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依恋感建立后,幼儿会感到无后顾之忧,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别人相互接近,从而对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良好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依恋将逐步发展成一种安全性依恋.安全性依恋婴幼儿感觉到父母是爱自己的,父母是值得相信的,这不仅让婴幼儿找到满足感和享受愉悦感,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婴幼儿建立对他人的信任和自我信任感.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人际关系中开朗活泼,有自信和自尊,懂得爱别人,没有暴力倾向,善良和宽容,知道自我的边界.他们能正确解读父母教育自己的信息,打得也骂得,孩子不会忌恨父母,一般也不会让父母太伤心.安全性依恋不仅促进幼儿智力的发育,而且还能较容易地在成年后产生自信心和对别人的信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在将来依恋自己的家庭、社会团体和后代.我们知道依恋主要在后天环境中形成.如父母亲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和他经常交流,给予各种愉快的刺激,依恋容易形成.如果父母亲不能很好照料幼儿,不注意与其感情交流,很少提供各种刺激,甚至因夫妇失和而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就会出现各种不安全依恋或无依恋.这些幼儿易在童年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成年后也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或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育儿启示:1、医生现在知道将新生婴儿要直接放在母亲的肚子上.2、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知道仅仅向婴儿提供奶瓶是不够的,还必须抱着弃婴来回摇动,并且要对其微笑.3、提示父母亲不做“布料”妈妈,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4、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3.提问:⑴.上述实验中,金属猴妈妈和绒布猴妈妈两个母猴都具有哺育乳汁的功能,只是制作材料依恋所体现的特征及幼猴对接触安慰的需要.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这样的追加实验是否有必要⑵.婴幼儿依恋的主要对象是母亲,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照顾者.近来的研究显示,父亲和其他固定的照顾者也可能成为婴儿依恋的对象.5这个实验的结果能否可以说明灵长类动物对“父亲”没有乳汁哺育只有陪伴的若软的绒布猴也可以建立依恋关系。

“绒布妈妈”vs“铁丝妈妈”

“绒布妈妈”vs“铁丝妈妈”

“绒布妈妈”vs“铁丝妈妈”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威斯康星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做过一个实验:将刚出生的恒河猴交给两个“代理妈妈”来抚养,一个是用铁丝做的能够给小猴子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另一个则是全身包着舒适绒毛,能够给小猴子提供接触感的“绒布妈妈”。

结果显示,参与实验的小猴子更愿意和那个能够给它提供舒适感和依恋感的“绒布妈妈”待在一起,而不是和那个只给它提供奶水却无法提供依恋感的“铁丝妈妈”待在一起。

每天24个小时中,小恒河猴会待在能够给它抚触感的“绒布妈妈”怀里近18个小时,而它只有约3个小时会趴在能够给它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怀里吸奶,其余的时间里,它就在二者之间跑来跑去。

这说明,母爱除了在于给孩子提供奶水这样的生命支持和物质帮助,更重要的在于为孩子提供接触感和依恋感这样的心理支持。

也就是说,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等生理需求而已,它还应该包括与孩子的接触、对孩子的爱抚和心理上的关怀,这些才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根本保障。

为什么哈洛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他在实验过程中做了一个设计,让两组猴子都能听到一个特别奇怪的声音并看到一个巨大的玩具(比如一个敲着鼓的泰迪熊玩具)。

那些能够获得抚触感的小猴子会立刻奔向自己的“母亲”,趴在它们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因为与“母亲”的接触能够为它们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那些无法获得抚触感的小猴子则立刻瘫倒在地,不但疯狂地抓挠自己,而且不断地撞击自己,还大声地尖叫,这样的表现与那些在精神病院里病情发作的患者的行为几乎完全一样。

由此可见,母亲给予的心理支持是让婴儿健康成长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基础。

哈洛所做的第二个实验更加让人震撼。

他把实验用的小恒河猴分成两组,使它们没有自主选择母爱的可能性。

尽管这两组猴子喝的奶水和成长环境都一样,但那些有机会接触“母亲”的小猴子和那些没有机会体验呵护感和抚触感的小猴子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完全不一样。

小猴子育儿实验报告(3篇)

小猴子育儿实验报告(3篇)

第1篇 实验背景 恒河猴育儿实验,又称为哈洛实验,是由心理学家哈洛(Harry Harlow)于195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著名实验。该实验旨在研究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实验中,哈洛利用恒河猴作为研究对象,模拟了人类婴儿与母亲的互动,以探讨依恋理论。

实验目的 1. 探究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 2. 分析依恋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3. 验证不同类型的母亲对婴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1. 恒河猴 2. 两种人造母猴: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 3. 恒河猴的生活环境(包括食物、玩具等) 实验方法 1. 将出生不久的恒河猴分为两组,一组与铁丝妈妈生活,另一组与绒布妈妈生活。 2. 观察两组恒河猴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如饥饿、玩耍、受到惊吓等。 3. 对两组恒河猴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录其心理、生理和社会行为发展。 实验结果 铁丝妈妈组 1. 在饥饿时,恒河猴会靠近铁丝妈妈,寻求奶水。 2. 在其他时间,恒河猴更喜欢依偎在绒布妈妈怀里。 3. 当铁丝妈妈被用作攻击工具时,恒河猴会感到惊慌,四处乱窜。 4. 长期生活在铁丝妈妈组的恒河猴,长大后出现抑郁、脾气暴躁、自残等问题。 绒布妈妈组 1. 恒河猴在饥饿时和饥饿之外的时间都依偎在绒布妈妈怀里。 2. 当绒布妈妈被用作攻击工具时,恒河猴会慌张地扑向绒布妈妈。 3. 长期生活在绒布妈妈组的恒河猴,长大后表现出较为健康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实验结论 1. 皮肤对皮肤的接触是依恋形成的关键。 2. 依恋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不同的母亲类型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4. 妈妈一旦离开孩子超过三个月,所带来的心理创伤,一辈子都难以弥补。 实验启示 1. 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陪伴。 2. 婴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3. 亲子互动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家庭教育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实验局限性 1. 实验对象为恒河猴,其心理和行为与人类存在一定差异。 2. 实验过程中,小猴子被剥夺了母爱,可能导致其心理发展异常。 3. 实验结果仅适用于恒河猴,可能不完全适用于人类。 实验总结 恒河猴育儿实验为我们揭示了依恋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该实验结果表明,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该实验也提醒我们,在研究人类心理发展时,需谨慎对待动物实验的结果,并结合人类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 第2篇 一、实验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arry Harlow)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恒河猴实验,旨在研究母婴依恋和亲子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本实验报告将详细描述哈洛所进行的关于小猴子育儿实验的过程、结果及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布妈妈和铁妈妈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于1930年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做的关于恒河猴(恒河猴的基因与人类相同)的依恋实验,是比较著名的亲子依恋实验之一。

哈洛制作了两只假的猴妈妈。

一只猴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只是先做母猴的模型,然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

实验的时候,把刚刚出生的小恒河猴放进一个笼子里,里面等待它的正是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

小猴会喜欢哪一个妈妈呢?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而如果奶瓶是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并不因此在铁丝妈妈身边留恋,只是在觉得饿的时候跑去喝奶,其余时间则总是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决不像人们所说的“有奶便是娘”。

哈洛等人由此认为,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

布妈妈给予小猴的其实还不止这些。

如果在小猴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小猴会惊恐万状地撒腿奔向布妈妈,紧紧依偎着它,逐渐定下心来。

可是,如果把布
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

可见布妈妈还能给小猴以安全感。

后来,心理学家给布妈妈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上装电灯泡,这样布妈妈的“体温”升高了,这时,小猴就去找温暖的布妈妈,而不愿找冷冰冰的布妈妈。

如果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动的,吸引力就更大。

当然,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再丰富,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研究证明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与在真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相比,心理活动不如后者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