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作业以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发展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 正强化:所谓正强化指一个行为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的刺激,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3. 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青少年时期实际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寻找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因此,埃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4. 复演说:该理论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重复着人类种族进化的过程,胎儿在胎内发展重复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过程。
5. 负强化:是指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的出现伴随着令人讨厌的刺激。
这个刺激一旦排除,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6. 学习障碍:又称学习困难或学习无能,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展障碍。
7. 图式:是指个体已有的对环境做出某种反应的心理机能组织形式。
认知的发展的实质就是认知图式的不断的建构过程。
8. 溶血症:母亲通常是RH阴性,而孩子的父亲与胎儿自己都是RH阳性。
胎儿的RH阳性细胞从胎儿的循环系统中逸出后进入母体,刺激母亲产生抗体。
当抗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就会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的血红细胞破坏或凝集,从而造成胎儿严重异常或死亡。
9. 抓握反射:当物体接触到新生儿手掌时,立即被紧紧抓住不放,如果被抓物体是小棒,他甚至可以将自己的身体悬挂片刻,这个反射在出生后第五周达到最强,3—4个月时消失。
10.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指行为的反应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行为。
11. 观察学习: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即观察学习。
是人类社会行为学习的普遍方式。
12. 多动症: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综合症,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男学生。
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活动过度等特点,其本质特征在于注意障碍。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发展心理学一、 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部分是 ( ) A 中老年心理学 B 婴幼儿心理学 C 青少年心理学 D 个体发展心理学2.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 ( ) A 普通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发展心理学 D 心理测验学3.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 ( ) A 儿童心理学 B 民族心理学 C 比较心理学 D 个体发展心理学4.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 A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B 个体心理发展规律C 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D 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活动规律 5.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是 ( ) A 个体心理发展 B 婴幼儿心理发展 C 青少年心理发展 D 中老年心理发展 6.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 )A 动物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B 民族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C 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最一般规律的科学D 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7.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被除数称为 ( ) A 儿童心理学 B 比较心理学 C 青少年心理学 D 中老年心理学8.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代表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年的作者是 ( ) A 卢梭 B 福禄贝尔 C 达尔文 D 普莱尔9儿童心理学的创使人是 ( ) A 霍尔 B 格塞尔 C 普莱尔 D 达尔文10.世界上第一本较系统的,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 ( ) A《儿童心理学》 B《青少年心理学》C《一个婴儿的传略》 D《儿童心理之研究》11.正式提出“发展心理学”的名称,始于乎 ( ) A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B20世纪30~40年代 C20世纪初 D20世纪20~30年代12.用“发展心理学”作一书章的名称,从而以“发展心理学”取代了长期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名称,始于 ( )A1895年鲍德温的《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发表 B20世纪30~40年代古德奈弗的《发展心理学》的出版 C20世纪初霍尔的《青少年心理学》问世 D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发行13.对成人心理的发展从多方面开展研究,始于 ( ) A19世纪90年代之后 B20世纪初期之后 C20世纪中期之后 D20世纪末期之后14.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经开始有丰富的发展心理学思想是在 ( ) A2500多年前 B1500多年前 C3500多年前 D4500多年前15.在西方,最早对成年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 ( ) A 弗洛伊德 B 荣格 C 阿德勒 D 艾里克森16.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始于乎 ( ) A18世纪30~40年代 B17世纪30~40年代 C19世纪30~40年代 D20世纪30~40年代 17.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 ( )A 葛承训的《一个女孩子的心理》B 费景瑚的《均一六个月心理的发展》www.kh da w.c o mC 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D 黄翼的《儿童心理学》18.我国几乎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是在20世纪 ( ) A30年代 B50年代 C20年代 D60年代19.我国儿童心理学家身负发展中国儿童心理学的重任,努力开括新的研究工作开始于 ( )A1968年 B1988年 C1978年 D1998年20.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性进展,也出现在了某些新的发展趋势是在20世纪 ( )A70年代 B50年代 C80年代 D60年代21.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时都要有利于被试者的身心健康,有长此下去被试者的心理发展,而不是相反。
发展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的哪些方面?A. 行为模式B. 心理发展C. 社会适应D. 以上都是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儿童在7至11岁之间通常处于哪个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青春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什么?A. 建立自我认同B. 获得自主性C. 发展主动性D. 形成信任感4. 在发展心理学中,以下哪项不是婴儿期的依恋类型?A. 安全依恋B. 焦虑依恋C. 回避依恋D. 依赖依恋5.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A. 遗传B. 社会环境C. 家庭背景D. 营养状况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7. 描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的“性器期”。
8. 解释什么是“关键期”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婴儿期的依恋对个体未来心理发展的影响。
10. 阐述青少年期的自我中心主义现象及其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答案:1. D2. C3. A4. D5. D6.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如语言)的影响下进行的。
儿童通过与更有知识的他人的互动,逐渐内化社会共享的认知结构。
7. 弗洛伊德的性器期通常发生在3至6岁之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孩子开始对性别差异产生兴趣,并可能表现出对异性父母的情感依恋。
8. 关键期是指在个体发展的某个特定时期,对某些能力或行为的获得特别敏感。
例如,语言习得的关键期通常被认为是在儿童早期,错过这个时期,语言学习将变得困难。
9. 婴儿期的依恋对个体未来的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在成年后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而不安全的依恋可能导致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困难。
发展心理学结业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1、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1.0分)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B、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C、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D、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2、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0岁~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1.0分)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B、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C、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D、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
(1.0分)A、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B、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C、是事物的运动性特征D、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4、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叫()。
(1.0分)A、社会化B、外化C、个性化D、内化5、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表现为()。
(1.0分)A、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B、从对内在品质的评价向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转化C、从初步客观性评价向主观情绪性评价发展D、从独立的评价发展到依从成人的评价6、更年期发生的年龄大约在()岁左右。
(1.0分)A、40B、70C、50D、607、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1.0分)A、直观动作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形象抽象思维8、工具型攻击是指()。
(1.0分)A、用器物对别人进行伤害B、为获得某种工具而对别人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C、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D、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9、中年人的人际关系()。
(1.0分)A、最复杂B、最注重情感交流C、最简单D、最忽视情感交流10、依从性集合关系期的特征是儿童首先依从()。
(1.0分)A、老师B、朋友C、父母D、同伴11、娱乐论认为儿童游戏是()。
(1.0分)A、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B、因为人有需要活动的倾向C、通过游戏获得愉快D、对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12、出现“认生”现象的年龄大致在()。
发展心理学习题(附答案)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1、第二反抗期发生在()。
A.3、4岁B.小学阶段C.青春期D.青年期2、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3、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A.3~6岁B.7~12岁C.13~15岁D.16~18岁4、()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
A.班杜拉B.米德C.皮亚杰D.霍尔5、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A. 对成人或原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B. 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C. 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更高的道德原则D. 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6、自我意识上午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A.幼儿期B.青春期C.青年期D.更年期7、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A.诚实品质B.爱的品质C.关心品质D.智慧、贤明品质8、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
A.达到一生中的最低谷B.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C.和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特点D.起伏变化较大9、老年丧失期观认为()。
A. 心理发展是可以逆转的]B.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C.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D.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的衰退也可以叫做“发展”10、童年期游戏是()。
A.互动游戏B.实物游戏C.规则游戏D.象征性游戏11.个体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是()。
A. 能使用代名词“我”称呼自己B. 第一信号系统的建立C. 形象思维的建立D. 逻辑思维的建立12.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说明()。
A. 儿童思维最近的发展水平B. 儿童心理机能的内化C. 遗传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D. 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13.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孩子们的游戏以()为主。
A. 象征性游戏B. 亲子互动游戏C. 规则性游戏D. 实物游戏14.()以认知发展为指标来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类人群的心理发展?A. 婴儿B. 儿童C. 青少年D. 成年人答案:B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7-11岁儿童处于哪个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3. 以下哪个理论不属于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A.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B.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C.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D.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答案:C4. 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是?A. 建立信任感B. 获得自主性C. 形成自我认同D. 获得亲密感答案:C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演绎法答案:D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婴儿的依恋类型会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关系。
(正确)2.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没有阶段性。
(错误)3.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性心理发展是核心。
(正确)4.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
(错误)5. 发展心理学只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
(错误)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发展的,分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特征和能力。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各个阶段的主要冲突是什么?答案: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主要的冲突,如口腔期的冲突是满足与挫败,性器期的冲突是爱与恨等。
3. 描述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自我认同危机”。
答案: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认同。
这一阶段的个体会经历自我认同危机,即在探索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价值观时所遇到的困惑和冲突。
西南大学[0018]《发展心理学》网上作业及答案
![西南大学[0018]《发展心理学》网上作业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4f6a57767f5acfa1c7cd76.png)
西南大学[0018]《发展心理学》网上作业及答案1、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期是小学1. A. 六年级2.三年级3.四年级4.五年级2、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1. D. 小学阶段2.高中阶段3.初中阶段4.大学阶段3、埃里克森认为主要任务时获得勤奋感的时期是1. E. 幼儿期2.婴儿期3.少年期4.童年期4、复演说的提出者是1. F. 弗洛伊德2.皮亚杰3.霍尔4.维果斯基5、埃里克森认为成年初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1.亲密感2.主动感3.信任感4.同一感6、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指的是()1.亲社会行为2.依恋3.性别认同4.积极强化7、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是()1.同化2.顺应3.习惯化4.认同8、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和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属于()1.同化2.顺应3.习惯化4.认同9、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属于()1.同化2.顺应3.习惯化4.认同10、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期是小学( )1.三年级2.四年级3.五年级4.六年级11、游戏是()的主导活动1.婴儿期2.幼儿期3.小学时期4.中学时期1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1.普莱尔2.冯特3.霍尔4.何林沃斯1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1.华生2.斯金纳3.班杜拉4.巴甫洛夫14、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1.大脑皮质增加2.大脑单侧化3.脑电的变化4.脑重的增加15、霍尔关于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代表性理论是()1.精力过剩说2.性欲阶段说3.内化说4.复演说16、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是()1.陈鹤琴2.陆志韦3.朱智贤4.黄翼17、婴儿说出的句子像发电报式的电报句的年龄阶段处于( )1. 1~1.5岁2. 1.5~2岁3. 2~2.5岁4. 2~3岁18、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1.二元论阶段2.相对论阶段3.约定论阶段4.多元论阶段19、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1.学前期2.小学时期3.青春期4.青年期20、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出现()1.反射2.社会性微笑3.依恋4.同伴交往21、由于小学生的经验不足,理解不够和思维水平不高,常常导致()1.机械记忆2.意义记忆3.有意记忆4.语词记忆22、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作者是()1.何林沃斯2.普莱尔3.霍尔4.荣格23、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1.柯尔伯格2.维果斯基3.皮亚杰4.弗洛伊德24、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而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的是()1.达尔文2.福禄贝尔3.卢梭4.鲁利亚25、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是()的形成1.条件反射2.动作发展3.依恋4.注意26、高中生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1.直觉行动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经验型逻辑思维4.抽象逻辑思维27、设计出“三座山测验”的是心理学家()1.荣格2.皮亚杰3.班杜拉4.勒温28、“视崖”是用来研究婴儿()发展的装置1.方位知觉2.左右知觉3.时间知觉4.深度知觉29、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1.大脑皮质增加2.大脑单侧化3.脑重的增加4.脑电的变化30、提出“语言获得机制”这一概念的是()1.斯金纳2.皮亚杰3.弗洛伊德4.乔姆斯基31、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 )1.维果斯基2.班杜拉3.列昂节夫4.华生32、认为强化是儿童获得语言的主要机制的是心理学家()1.弗洛伊德2.皮亚杰3.斯金纳4.斯腾33、吉布森发明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1.颜色知觉2.大小知觉3.方位知觉4.深度知觉34、班杜拉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主要机制是1. B. 强化2. C. 选择性模仿3.认知4.语言获得装置35、霍尔用“疾风怒涛”形容的是1.儿童期2.老年期3.成年期4.青少年期多项选择题36、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的发展1.前言语2.独白言语3.电报语4.连贯言语37、婴儿的反射活动有()1.踏步发射2.游泳反射3.抓握反射4.吸吮反射38、艾斯沃斯认为婴儿的依恋类型主要有()1.安全型2.迟缓型3.回避型4.反抗型39、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主要有()1.研究思路的生态化2.研究方式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特点3.多元统计技术的大量应用4.研究手段的综合化40、影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包括()1.社会历史因素2.职业3.身体健康水平4.遗传因素41、初中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强烈与温和2.外露与含蓄3.波动与稳定4.自尊与自卑42、最具代表性的言语获得理论包括()1.强化说2.转换生成说3.认知学说4.模仿说43、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1.鲁利亚2.维果斯基3.列昂节夫4.达维多夫44、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包括()1.前道德阶段2.他律道德阶段3.自律道德阶段4.习俗道德阶段45、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遵循( )1.首尾原则2.近远原则3.粗细原则4.前后原则46、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有()1.描述2.解释3.控制4.预测47、初中生思维自我中心的主要表现有()1.假想的观众2.假设的舞台3.独特的自我4.自我的分化48、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1.成熟2.社会环境3.平衡4.物理因素4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1.感知运动阶段2.具体运算阶段3.前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主观题50、阐述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个阶段的内容参考答案: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发展心理学的试题答案

发展心理学的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
A. 认知发展B. 情感发展C. 行为发展D. 全部以上选项答案:D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阶段的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思考能力。
A. 感觉运动B. 前运算C. 具体运算D. 形式运算答案:D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青少年期主要面临的冲突是()。
A. 信任与不信任B. 自主与羞愧和怀疑C. 主动与罪恶感D. 身份与角色混淆答案:D4. 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媒介。
A. 个人经验B. 社会互动C. 物理环境D. 生物遗传答案:B5.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中,()阶段的个体开始形成超我。
A. 口腔B. 肛门C. 性器D. 潜伏答案:C二、填空题1.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一生中________、情感、社会和认知等方面的变化和持续性的科学。
答案:行为2.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过程来适应外部世界。
答案:同化,顺应3. 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婴儿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________感。
答案:信任4.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强调了儿童在有________的帮助下可以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答案:知识丰富的他人5.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________阶段。
答案:口腔三、简答题1. 请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特点。
答案: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大约在2到7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如言语和图像)来代表现实世界,但他们的思维还不具备逻辑性,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
此外,他们在数量、体积和质量上的认识还缺乏守恒概念。
2. 描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亲密与孤独”阶段。
答案: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亲密与孤独阶段通常发生在成年早期,大约20到40岁之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包括友谊和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试题(20181124,深圳)拟题人:陆小英学生姓名:18级得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
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中。
)( B )1. 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B.观察法C.问卷法D.访谈法( B )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B.荣格C.普莱尔D.埃里克森( A )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 A )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B.勤奋与自卑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D.亲密与孤独( D )5. 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B.勤奋-自卑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D.亲密-孤独( A )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B.守恒C.象征D.延迟模仿( B )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B.触觉C.视觉D.听觉( D )8.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B.顺应C.适应D.内化( C )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B.守恒能力C.自我中心D.观点采择能力( C )10. 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B.环境C.成熟D.同伴( C )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B.类包含实验C.视崖实验D.照镜子法( A )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B.彪勒C.席勒-斯宾塞D.格罗斯( C )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B.构造性游戏C.象征性游戏D.规则性游戏( A )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A.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B. 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C. 相互性角色采择D.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B )15.科尔伯格研究道德认知的方法是______。
A.对偶故事B.两难故事C.陌生情境D.研究者评定( C )16.“假想观众”与“独特”是个体发展到_______的特征之一。
A.婴儿期B.幼儿期C.少年期D.青年初期( A )17.儿童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是在。
A.1-2岁 B.3-4岁 C.5-6岁D.7-8岁( C )18.一个婴儿既需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是。
A.安全型 B .回避型 C.反抗型 D.迟缓型( D )19.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的排序,正确的是。
A.翻身→坐→抬头→站立→行走B.抬头→坐→翻身→站立→行走C.翻身→抬头→坐→站立→行走D.抬头→翻身→坐→站立→行走( D )20.对于14~22个月大的儿童来说,男孩喜欢玩小汽车类的玩具,女孩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
这种对玩具的选择体现了儿童的。
A.性别认同 B.性别角色认同 C.性别角色标准 D.性别偏爱二、名词解释题(共20分,每题4分)1.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是皮亚杰使用的术语。
它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
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婴儿最初完全是以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来看这个世界:他们生活在此时此地,对于他们能够直接知觉到的范围之外的任何东西,他们没有任何的意识。
给他们一个可爱的玩具,他们会伸手去够它。
但当大人在他们抓住玩具前用一块布盖住玩具的时候,他们就会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别处,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样。
只有到出生9个月之后,婴儿才会继续他们的寻找——在皮亚杰看来,这种寻找意味着婴儿在无法感知到玩具时,玩具仍在他们的头脑中。
这就是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开始。
2.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3.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4.假想观众指青少年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来关注自己。
青少年可能持有这样信念,即其他人像自己那样的关注他们。
他们认为其他人,特别是同伴一直在关注他们、评价他们并且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都很感兴趣。
这样的信念导致了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对他人想法的过度关注和对于现实和想象情境中他人反应的预期。
5.观点采择观点采择是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
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简答题(共30分,每题6分)1、简述婴儿依恋的发展。
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比(J.Bowlby)、安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无差别(出生到3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的反映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映。
婴儿对所有人的人影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所有的人,喜欢听到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
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恩能够引起他高兴、兴奋,都能使他感到愉快、满足。
此时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有差别(3~6个月)这是婴儿对人的反映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其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烦请是不同的。
这是的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应则要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就更少。
但是此时依然有这些反应,婴儿还不怯生。
情感联结(6个月到2岁)从6~7个月开始,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她在一起时特别高兴,儿当她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还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活。
当母亲回来时,婴儿则能马上显得十分高兴。
同时,只要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
这一切显示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伙伴关系(2岁以后)2岁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该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
这时与母亲的空间上的临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
比如,当母亲也需要干别的事情,要离开一段时间时,婴儿会表现出能理解,而不是大声哭闹,他可以自己较快乐的在那儿玩或通过言语、目光与母亲交谈,相信一会儿母亲肯定会回来。
2、简述幼儿游戏发展的特点。
A、以主题游戏为主主题游戏式幼儿的物质、文化和社会活动,主题游戏有情境活动,有角色分工,投入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情绪,使游戏达到儿童游戏的高峰。
B、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象征性游戏的重要特点是运用于不相干的事物代替现实物或以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来表征现实物,进行假装游戏。
C、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游戏中越来越少地依赖现实物的支持,对真实情况的依赖性更加减弱,而是通过想象虚构脱离真实的假装情境,进行创造性活动。
D、游戏中富有创造性象征性的主题游戏需要选择主题、创编情节、角色协调,各种现实物的替代符号的创想和灵活运用以及人际矛盾的协调等。
E、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幼儿沉迷于游戏活动的过程,而不在乎游戏的结果。
3、简述童年期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
1)婴儿期。
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作出反应。
婴儿期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按一定的阶段发展的,研究认为,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2) 学前期。
在学前期,儿童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互动的质量提高。
在这个阶段,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改变着同伴交互作用的性质。
儿童现在互相交流思想,分享有关活动的知识,参加集体性的假装游戏,能够与商议游戏规则以决定游戏的建构。
3)童年期。
儿童进入小学,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明显的增加,同伴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了。
他们在互相交流信息、表达思想、进行合作以及分享方面的能力逐渐提高。
同时,同伴群体共同目标成为儿童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
按皮亚杰的理论,这是儿童正处于“去自我中心”的阶段。
“去自我中心”促进了儿童相互作用的发展,相互作用反过来更加速了“去自我中心”。
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同伴更有选择性:同伴绝大部分是同性的,友谊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持久。
4)青少年时期。
在这个阶段,同伴关系变得更为关键。
这个时期儿童正处于向成人社会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期与同伴建立的关系类型,有可能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起着定型和预告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相当不确定的时期,儿童对自我、对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感。
而同伴在确定一个人的角色和自我价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导。
在青少年时期,儿童对同伴文化的遵从明显增加。
4、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理论的积极意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他突破了旧的理论框架,把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加以融合,以信息加工和强化相结合的观点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和机制,并把社会因素引人到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