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恒河猴实验和评价
恒河猴实验的内容和启示

恒河猴实验的内容和启示恒河猴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动物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中,研究者将猴子放置在一个有悬挂香蕉的高架台上,猴子可以通过拉动绳子将香蕉拉到台上。
然而,当猴子试图拉动绳子时,悬挂的香蕉并没有移动。
实验者观察到,猴子在最初几次尝试后很快放弃了,再也不去尝试拉动绳子。
然而,在实验的下一次尝试中,研究者将一只新的猴子引入实验室,这只猴子试图拉动绳子,但同样没有成功。
令人惊讶的是,原来的猴子也没有再次尝试拉动绳子。
随后,实验者又引入了第三只和第四只猴子,结果同样如此。
最终,整个团队的猴子都放弃了拉动绳子的尝试,尽管没有一只猴子经历过无法拉动绳子的情况。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种社会学习现象,即社会规范或传统的形成。
猴子之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知模式,认为拉动绳子是不可能的。
这种社会规范在整个群体中得到传递和维持,即使原因已经不存在。
这个实验启示我们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恒河猴实验的启示之一是,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而不去思考和尝试新的解决方法。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相信某些事物是“不可能的”,而不去质疑这些信念的有效性。
这种思维模式可能会限制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开放的思维,不断挑战社会规范和传统的限制,以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恒河猴实验还提醒我们社会学习的力量和影响。
我们可能会因为群体或社会对某些行为的看法而自我限制。
这种从群体中传递的规范和传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可能阻碍创新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批判性思维,思考和评估社会规范的合理性,以确保我们的行为是基于理性和价值观的选择,而不是盲从。
总之,恒河猴实验揭示了社会学习的现象和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受传统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此外,实验还强调了社会规范对我们行为和思维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从众,以确保我们的选择是基于理性和价值观的。
恒河猴实验:铁妈妈和布妈妈

实验:布妈妈和铁妈妈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于1930年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做的关于恒河猴(恒河猴的基因与人类相同)的依恋实验,是比较著名的亲子依恋实验之一。
哈洛制作了两只假的猴妈妈。
一只猴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只是先做母猴的模型,然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
实验的时候,把刚刚出生的小恒河猴放进一个笼子里,里面等待它的正是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
小猴会喜欢哪一个妈妈呢?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而如果奶瓶是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并不因此在铁丝妈妈身边留恋,只是在觉得饿的时候跑去喝奶,其余时间则总是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决不像人们所说的“有奶便是娘”。
哈洛等人由此认为,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
布妈妈给予小猴的其实还不止这些。
如果在小猴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小猴会惊恐万状地撒腿奔向布妈妈,紧紧依偎着它,逐渐定下心来。
可是,如果把布
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
可见布妈妈还能给小猴以安全感。
后来,心理学家给布妈妈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上装电灯泡,这样布妈妈的“体温”升高了,这时,小猴就去找温暖的布妈妈,而不愿找冷冰冰的布妈妈。
如果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动的,吸引力就更大。
当然,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再丰富,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研究证明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与在真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相比,心理活动不如后者正常。
恒河猴实验的具体项目和结论成果

恒河猴实验的具体项目和结论成果
恒河猴实验是一项旨在研究智力、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能力的实验。
该实验通常涉及训练恒河猴完成各种认知任务,并通过观察它们的表现来了解它们的认知能力。
以下是该实验的具体项目和结论成果:
1. 恒河猴的数量识别能力
该实验中,研究人员训练恒河猴识别不同数量的物品,并通过观察它们的表现来了解它们的数量识别能力。
结果表明,恒河猴能够准确地识别多达六个物品。
2. 恒河猴的空间记忆能力
该实验中,研究人员训练恒河猴记住一组物品的位置,并在一段时间后测试它们的表现。
结果表明,恒河猴的空间记忆能力强,能够记住物品的位置长达一年以上。
3. 恒河猴的工具使用能力
该实验中,研究人员训练恒河猴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例如使用木条获取食物。
结果表明,恒河猴能够学会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且能够应用这种技能来解决新的问题。
总的来说,恒河猴实验揭示了恒河猴具有高度发达的认知能力,包括数量识别、空间记忆和工具使用等方面。
这些结果不仅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也为人类认知能力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 -。
三只猴子实验启示

三只猴子实验启示
恒河猴实验指的是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和同事做的一项研究:他们让新生的小猴子与母亲分离,然后在165天中与做成母猴形状的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生活在一起。
铁丝妈妈的胸前挂了一个奶瓶,而布料妈妈的身上却没有。
结果发现,小猴子只有饥饿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边喝奶,而大多数的时间都喜欢和布料妈妈待在一起。
恒河猴实验证明,身体接触对婴猴的作用和发展超越了哺乳的作用。
虽然实验的对象只是猴子,但是哈洛认为,这依然适合于人类婴儿。
恒河猴实验的意义和启示
有人说,恒河猴实验牺牲了几代猴子的幸福生活,却挽救了千万人类婴儿。
这是因为,恒河猴实验改变了人们的育儿理念。
传统的育儿观念认为,婴儿最大的需求便是哺乳,所以许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习惯性地将其“喂饱”放在第一位。
而恒河猴实验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除了满足其基本的生存所需,还需要对其提供触觉、视觉和听觉的多通道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
对于婴儿来说,肢体接触的重要性至关重要,母亲的爱抚会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和安全感。
所以,我们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应该多与其发生肢体接触,比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以及亲亲孩子,这都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意。
总的来说,恒河猴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类对于肢体接
触以及互动的需求,一点儿也不少于一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精神关爱。
恒河猴实验观后感

恒河猴实验观后感《恒河猴实验》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纪录片,该片通过一系列真实的实验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会中的种族歧视问题。
观看完《恒河猴实验》,我深受震撼,不禁在心中引发了无数的思考。
首先,影片中展示的恒河猴实验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偏见和歧视。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猴子分为两组,一组被称为“蓝眼猴”,另一组被称为“棕眼猴”。
随后,研究人员对这两组猴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待遇,将其中一组猴子当做下等猴子,给予种种不公平对待。
令人震惊的是,猴子居然开始对同族进行歧视和虐待,整个实验过程无情地展示了人类社会中人们因种族差异而对他人产生歧视的现象。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种族歧视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广泛存在于动物世界中,这是一个令人悲伤又严重的问题。
其次,影片让我领悟到了平等和尊重的重要性。
恒河猴实验中,“蓝眼猴”一度因为自己被贴上了“下等”的标签而感到沮丧和无助,而“棕眼猴”则对“蓝眼猴”充满了傲慢和侮辱。
然而,当实验的方式改变时,他们的角色也会相应地改变。
当原本被歧视的“蓝眼猴”变成了上等崇尚者时,他们开始表现出与之前相同的傲慢和狭隘。
这条勾勒出的道德教训与现实社会中的种族问题完美地呼应。
我们应该坚信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我们应该着眼于人的内在价值而非外在的差异。
再者,观看《恒河猴实验》也让我思考到教育的重要性。
实验中,“蓝眼猴”之所以开始虐待和歧视同族,完全是受到环境和权威人物的影响。
当实验者告诉它们具有蓝眼的猴子较为“愚蠢”时,它们开始表现出对这一群体的厌恶情绪,并将之推向边缘化。
这暗示了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通过教育让孩子懂得尊重、平等和包容,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更要在家庭和社会中形成共识。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遏制种族歧视这一问题。
总结而言,《恒河猴实验》并不只是关于动物实验的一部纪录片,更是对人类社会中现存种族歧视问题的一种反思。
它通过一个生动的实验情节,引发了人们对种族歧视的深思与思考。
恒河猴实验的启示和意义

恒河猴实验的启示和意义恒河猴实验是一项备受争议的科学实验,旨在研究猴子的意识和认知能力。
该实验在道德和伦理层面上存在争议,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动物和人类认知的重要洞见。
本文将探讨恒河猴实验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其对我们理解人类认知的影响。
恒河猴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用电极刺激猴子的大脑,以观察其反应和行为。
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研究猴子的认知能力和大脑功能,并了解它们如何感知和处理信息。
然而,这种实验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对猴子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的质疑。
尽管存在争议,恒河猴实验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动物和人类认知的重要信息。
首先,该实验表明了猴子具有高度的认知能力和情绪反应。
通过观察猴子的反应,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它们如何感知、处理和记忆信息,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
其次,该实验还表明了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认知相似性。
猴子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与人类非常相似,这说明了我们在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共性,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认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恒河猴实验还带来了一些重要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该实验方法对猴子的大脑造成了创伤和疼痛,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
虽然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减轻猴子的痛苦,但这种实验仍然存在争议。
这提醒我们要在进行动物实验时要考虑到动物的福利和权益,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它们的痛苦和痛苦。
最后,恒河猴实验还提供了一些有关认知研究的重要见解。
通过这种实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和人类认知的本质。
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治疗一些认知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开发更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总之,恒河猴实验是一项备受争议的科学实验,旨在研究猴子的认知能力和大脑功能。
虽然存在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但这种实验方法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动物和人类认知的重要信息。
通过这种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和人类认知的本质,为我们开发更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恒河猴实验报告

恒河猴实验报告恒河猴实验报告引言:恒河猴(Macaca mulatta)是一种常见的灵长类动物,广泛分布于南亚地区。
由于其与人类基因的相似性较高,恒河猴成为了许多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型动物。
本报告旨在介绍恒河猴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恒河猴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行为。
通过观察恒河猴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其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人类认知能力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方法: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组恒河猴,将其置于特定的实验环境中进行观察和测试。
首先,我们为猴子提供了一些基本的认知任务,如物体辨识和空间导航。
通过观察猴子的行为反应,我们可以评估其对物体和空间的认知能力。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复杂的认知任务,如工具使用和问题解决。
通过观察猴子在实验中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了解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使用了一些非侵入性的脑电图和脑成像技术,以进一步研究猴子的脑活动模式。
实验结果: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恒河猴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物体辨识任务中,猴子能够准确地辨别不同的物体,并能够根据形状和颜色进行分类。
在空间导航任务中,猴子能够准确地找到特定位置,并能够记忆和识别不同的空间结构。
在复杂的认知任务中,猴子也表现出了出色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工具使用任务中,猴子能够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来达到目标,如使用棍子够到远处的食物。
在问题解决任务中,猴子能够通过观察和试错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脑电图和脑成像技术的应用,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与认知能力相关的脑活动模式。
例如,在物体辨识任务中,我们观察到了与物体辨识相关的脑电波活动增强。
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恒河猴认知能力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讨论与应用:恒河猴实验的结果对于人类认知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猴子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起源和发展。
恒河猴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恒河猴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arry Harlow)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该实验旨在探讨母子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亲密关系对个体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由于恒河猴的基因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这一实验结果对人类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母子关系对恒河猴个体发展的影响。
2. 研究亲密关系对恒河猴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3. 分析恒河猴在失去母爱后的心理变化。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刚出生的恒河猴幼猴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设计:将实验对象分为三组,每组10只幼猴。
A组:正常抚养组,与母猴正常生活在一起。
B组:铁丝妈妈组,与铁丝制作的假母猴生活在一起。
C组:绒布妈妈组,与用木头和绒布制作的假母猴生活在一起。
3. 实验过程:1) 在实验开始时,将所有幼猴与母猴分开,分别关在不同的铁笼子里。
2) 在铁笼子里设置两个假妈妈,一个为铁丝妈妈,一个为绒布妈妈。
3) 观察幼猴对两个假妈妈的依恋程度,以及它们在进食、玩耍和睡眠等方面的行为表现。
4)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实验难度,如将铁丝妈妈身上安装能够伤害小猴的器械,观察幼猴的反应。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初期,所有幼猴都会表现出对母猴的依恋,但在与母猴分开后,它们的依恋对象转向了假妈妈。
2. 在A组中,幼猴与母猴正常生活在一起,它们的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较为正常。
3. 在B组中,幼猴对铁丝妈妈的依恋程度较低,且在进食时表现出明显的紧张和不安。
4. 在C组中,幼猴对绒布妈妈的依恋程度较高,每天有近18个小时与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当绒布妈妈被换洗时,幼猴会表现出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5. 在增加实验难度后,B组幼猴在受到伤害时表现出恐惧和逃避行为,而C组幼猴则会紧紧抱住绒布妈妈,寻求安慰。
五、实验结论1. 母爱对恒河猴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亲密关系对它们的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显著影响。
2.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对亲密关系的需求都大于对食物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罗恒河猴实验
一.介绍
1.引言:
这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从1958 年到1966 年做的一系列实验。
他被公认为自弗洛伊德之后在研究早期经验对成年的影响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心理学家。
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被养育,生后孤独长大的猴子,行为十分反常。
它们不具备与其他罗猴进行很好相处的能力,缺乏性兴趣,如果当了妈妈也不知道护理、保护孩子,有的会虐待甚至丢弃自己的孩子。
如果用一个合适替代物来代替母亲时,小猴子会和这个替代物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依恋关系,得到正常的发展。
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为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其合作者决定制作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
2.实验过程: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他们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这样的: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
然后他们又组装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
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
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
换句话说,这只铁丝
方面完全一样。
【1】
然后,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
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
由铁丝母猴喂养,也提供奶。
哈罗企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
他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问题。
结果是令人惊讶的。
在最初的实验中,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代理母猴都接触。
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一半则由铁丝母猴喂奶。
现在,你可能已猜到幼猴偏爱的是由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偏爱程度趋向于极端,甚至对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
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这与当时流行的观点相反。
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在实验中得到清楚的证明。
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它们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总是设法呆在绒布妈妈身旁,与其拥抱、亲昵或在绒布妈妈的怀里睡觉。
相反,幼猴每天在金属妈妈身旁呆的时间只有1.5个小时,而这期间还包括吃奶的时间在内,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
分别由木制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接触安慰的重要性。
【2】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原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
这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恐惧物体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幼猴对木制母猴的依恋【3】。
在另一个实验中,哈罗把一个木制的大蜘蛛放进笼子里,幼猴显得十分紧张,木制母猴喂养的小猴会立刻跑到“母亲”身边,紧紧地抱住她,似乎找到一个安全的依靠。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它会大着胆子去触碰这个蜘蛛。
观察发现每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的保护。
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更加强烈。
另外,无论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
3.后续实验:
哈罗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木制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
于是,哈罗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4】。
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4.实验结论:
哈罗指出,他的研究证明,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
哈罗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
二.思考:
1.分析
上述4个实验的结论表明,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
其实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接触安慰也是存在的。
接触安慰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样的认识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依恋是对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联系,从婴儿的角度看,与安全的需要有关。
幼儿依恋,是幼儿与其双亲间一种特殊、持久的感情联结,属小儿早期重要情绪之一。
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处于一种无助状态,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寻找保护者。
依恋是他们天生的行为,为的是唤起注意,使一个依恋对象能留在身边,在危险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护作用。
幼儿喜欢和其依恋的人接近,感到舒适和愉快;遇到陌生环境和人时,双亲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
依恋感建立后,幼儿会感到无后顾之忧,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别人相互接近,从而对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良好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依恋将逐步发展
成一种安全性依恋。
安全性依恋婴幼儿感觉到父母是爱自己的,父母是值得相信的,这不仅让婴幼儿找到满足感和享受愉悦感,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婴幼儿建立对他人的信任和自我信任感。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人际关系中开朗活泼,有自信和自尊,懂得爱别人,没有暴力倾向,善良和宽容,知道自我的边界。
他们能正确解读父母教育自己的信息,打得也骂得,孩子不会忌恨父母,一般也不会让父母太伤心。
安全性依恋不仅促进幼儿智力的发育,而且还能较容易地在成年后产生自信心和对别人的信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在将来依恋自己的家庭、社会团体和后代。
我们知道依恋主要在后天环境中形成。
如父母亲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和他经常交流,给予各种愉快的刺激,依恋容易形成。
如果父母亲不能很好照料幼儿,不注意与其感情交流,很少提供各种刺激,甚至因夫妇失和而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就会出现各种不安全依恋或无依恋。
这些幼儿易在童年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成年后也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或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育儿启示:
1、医生现在知道将新生婴儿要直接放在母亲的肚子上。
2、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知道仅仅向婴儿提供奶瓶是不够的,还必须抱着弃婴来回摇动,并且要对其微笑。
3、提示父母亲不做“布料”妈妈,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4、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为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3.提问:
⑴.上述实验中,金属猴妈妈和绒布猴妈妈两个母猴都具有哺育乳汁的功能,
的依恋趋向,用这样的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幼猴对母猴的依恋所体现的特征及幼猴对接触安慰的需要。
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
这样的追加实验是否有必要?
⑵.婴幼儿依恋的主要对象是母亲,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照顾者。
近来的研究显示,父亲和其他固定的照顾者也可能成为婴儿依恋的对象。
【5】这个实验的结果能否可以说明灵长类动物对“父亲”(没有乳汁哺育只有陪伴的若软的绒布猴)也可以建立依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