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美文两篇荐评
纪伯伦经典散文诗8首纪伯伦散文2篇

纪伯伦经典散文诗8首纪伯伦散文2篇纪伯伦是黎巴嫩裔的美国著名诗人和哲学家,被誉为“东方的吟游诗人”。
他的作品中既有浪漫主义诗歌,也有对人生、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经典散文诗中,有着许多深入人心、令人感悟良多的作品。
《纪伯伦经典散文诗》是纪伯伦的一部代表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之作,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发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将为大家介绍纪伯伦经典散文诗中的8首作品,并从中引发一些深入的思考。
第一篇:《只求爱与黄昏》和《结婚》第一首诗《只求爱与黄昏》是纪伯伦在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他说道:“一生中我们只愿得到两件事,那就是爱与黄昏。
”这句话把爱情和岁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爱情和时光的向往和珍惜。
第二首诗《结婚》是纪伯伦对婚姻的理解和思考。
他认为婚姻是一种永恒的承诺,是两个人共同走过人生旅途的约定。
他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了婚姻的美好与伟大:“婚姻不是依赖,而是两个灵魂相对,相互扶持。
”这种对婚姻的理解,给人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感悟。
第二篇:《友谊》和,《儿童》第三首诗《友谊》是纪伯伦对友谊的赞美和思考。
他说道:“友谊是心与心之间的默契,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相互倾诉。
”这句话表达了友谊的宝贵和珍贵。
他用诗意的语言将友谊描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给人带来了温暖和力量。
第四首诗《儿童》是纪伯伦对纯真和童真的歌颂。
他把儿童比作是上天赐予人间的天使,他们的天真和纯洁使人们迷醉和陶醉。
他用精湛的笔触描绘了儿童的美丽和可贵,表达了对儿童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这些散文诗都展现了纪伯伦对人类情感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领悟。
他通过诗意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深刻的人性和生命的真谛。
第三篇:《渴望自由》和《给孩子的教育》第五首诗《渴望自由》是纪伯伦对自由的追求和思考。
他认为自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不是一种外在的束缚和限制。
他说道:“我们不是为了自由而活着,而是为了寻找自由而活着。
”这句话表达了纪伯伦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第六首诗《给孩子的教育》是纪伯伦对教育的思考和探讨。
纪伯伦散文诗精选评析

《纪伯伦散文诗精选评析》1.“彷徨是认识的开始”。
2.谁看不到悲伤,就看不到欢欣;3.“他是那样的坚韧顽强!能挺过严冬,在春天里开花生长,在夏天里结果繁荣,我发现那东西就是爱情”注:爱情没有边际的,若是加了樊篱限制,他便没有了活路,甚至会死亡,给爱情自由空间吧,成全爱情,便是成全一段婉丽的历程,爱至深,情至切,风雨无阻。
爱情,美丽生命。
——李少波4.“我们今日承受的灾难,明日将成为我们荣誉的桂冠”。
请给我刻下这样的墓志铭:此地长眠者,他的声明是:“用火写在天空”。
注:人生是辩证的理论,甘苦相伴,倘若一味的偏执一方,自是酿造了一杯空洞惨淡而溢满苍白的酒。
其实每个人都不甘于沉落,只是或多或少的泥泞阻隔了他们向往安逸与幸福的心,从此一蹶不振,焉在岁月里徘徊,但总有些人勇敢去面对,无论遭遇什么,他们都会告诉自己——走过去,前面是一片天,积极总比消极好得多。
坦然而热烈的投入生活,不再顾及会不会有好的结果或意外的青睐,只在意付出那份真诚,灾难是宝,是炼金石,只有在灾难中我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真谛和分量。
没有枯涸的生命只有枯涸的心,心死了,生命就会萎谢,再生不起零星的璀璨,美丽的医生只似一汪淡淡的水,无声息的流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生命注入激情吧,用心去歌唱手中的每一个日子,燃烧挚爱,认真祈祷,我们的声明是“用火写在天空”。
——李少波5.纪伯伦诗篇《情侣——婚配》爱情是女王,忠诚是王冠。
6.爱情把生活的散文写成诗篇,把生命的内容写成经卷,昼夜吟咏,诵念。
从此,思慕解开了蒙在往年那些不解之谜上面的种种神秘的幕布,7.婚配是两个相爱的强者同舟共济,以便一道战胜岁月征途上的风风雨雨。
婚配是纯洁的雨水从贞洁的天空向神圣的自然倾盆而下,把幸福田地中的力量开发。
8.梦想的大厦,夜晚把它修饰的壮丽无比,清醒却使它变为一片废墟,进去的城堡,由勇敢建成,却毁再畏惧当中。
9.生命是两个一半,半个僵死不动,半个炽烈燃烧,爱情就是那盛燃的一半。
《纪伯伦散文诗七篇》原文及赏析

《纪伯伦散⽂诗七篇》原⽂及赏析 隐⼠和野兽 从前,在苍翠⼭岭间住着⼀个隐⼠。
他是个精神纯洁和良⼼纯⽩的⼈。
⼤地上的⼀切⾛兽和天空⾥的⼀切飞禽都成双捉对地来到他的⾯前,他就对它们讲话。
它们⼼悦诚服地听他讲话,它们围了拢来,不到天⿊不愿离开;天⿊时他就送它们⾛了,以他的祝福,把它们委托给风和森林。
有⼀天晚上,当隐⼠讲到爱情的时候,⼀头豹抬起脑袋对隐⼠说道:“你给我们讲到恋爱。
先⽣,请告诉我们,你的伴侣在哪⼉呢?” 隐⼠说:“我没有伴侣。
” 于是在飞禽⾛兽群⾥腾起了⼤为诧异的喧哗之声,它们开始嘁嘁喳喳地互相议论,“他⾃⼰对此⼀⽆所知,怎么能给我们讲恋爱和结婚呢?”它们悄悄地鄙夷地⾛掉了,剩下隐⼠孤零零⼀个⼈。
那天夜间,隐⼠脸孔朝下倒在席⼦上,接着就捶胸痛哭。
珍珠 ⼀只蚌跟它附近的另⼀只蚌说,“我⾝体⾥边有个极⼤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 另⼀只蚌怀着骄傲⾃满情绪答道,“赞美上天也赞美⼤海,我⾝体⾥边毫⽆痛苦,我⾥⾥外外都很健全。
” 这时有⼀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外外都很健全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全的,然⽽,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乃是⼀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 梦 有个⼈做了个梦,他醒来后便去请教他的预⾔家,要求他解释清楚这梦预兆什么。
预⾔家便对这⼈说道,“你带着你清醒时看到的梦境来问我,我⼀定把梦境的意义告诉你。
然⽽,你睡熟时做的梦,却既不属于我的智⼒的范围,⼜不属于你的想象⼒的范围。
” 疯⼦ 我在疯⼈院的花园⾥遇到了⼀个青年,脸容苍⽩、秀丽,可⼜充满诧异的神⾊。
我坐在长凳上他的⾝边,我开⼝道,“你为什么在这⼉?” 他惊讶地瞧着我,然后说道,“这是个不礼貌的问题,不过我还是要回答你。
我的⽗亲要我成为同他⼀模⼀样的⼈,我叔⽗也指望我同他⼀个模样。
我的母亲但愿我活像她那⼤名⿍⿍的⽗亲。
我的姐姐以为她那航海的丈夫是个⼗全⼗美的榜样,要我亦步亦趋地学他。
我的哥哥认为我应该像他⼀样当个运动员。
[美文欣赏]纪伯伦致我们终将远去的孩子诗画赏析
![[美文欣赏]纪伯伦致我们终将远去的孩子诗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b8a92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79.png)
[美文欣赏]纪伯伦致我们终将远去的孩子诗画赏析析&为您读诗《论孩子》实为论父母之道,纪伯伦通过诗画指出:孩子是与父母平等的、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只能给予生命、给予爱,却不能代替孩子生活,更无法代替孩子思想。
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与生活,为人父母者,需要适时放手,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论孩子【黎巴嫩】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译本一:【译者】冰心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译本二【译者】阿姆博士一个怀抱着婴儿的妇女说道:请和我们说说关于孩子的事。
他于是说:你的子女,其实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孩子,诞生于其对自身的渴望他们从你而来,但仅是借道他们在你身边,但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非他们的灵魂,那灵魂高居于明日的宫殿,即使梦中你也无法企及努力吧,也许你能更像他们,但是请不要把他们套进你的模子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从不在昨日无谓停留你是弓,孩子是你的弓上射出的有生命的箭神瞄着无穷生命之路上的靶心,用力将你拉开,好让他的箭飞的又快又远让你自己成为神的手里一张快乐的弯弓吧因为就像他爱那高飞的箭,他也爱你这稳健的弓。
译本三:流行译本,【译者】佚名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

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内容简介】纪伯伦是驰誉世界的东方诗人。
他在黎巴嫩出生,在欧洲学过绘画,在美国组织过阿拉伯第一个海外父子团体。
创作出一系列小说和散文诗作品。
他的散文诗集?先知?等被誉为“东方赠予西方的最好礼物〞。
他既是“破坏者〞,又是“建设者〞;既要做埋葬活尸的“掘墓人〞,又要做医治民族“灵魂〞的“医生〞。
他把整个世界当作“祖国〞,把全人类当做“乡亲〞。
他为人类提出的目标是“神性的人〞。
这本评传将向您介绍这位东方诗人兼画家的一生,他的生命哲学、艺术性趣的主要作品,他的爱情,以及他孤独的原因……大自然之子1883年1月6日,黎巴嫩北部崇山峻岭之中,著名“圣谷〞附近的山乡贝什里村,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父亲哈利勒给儿子起了祖父的名字──纪伯伦。
这个孩子就是日后驰誉世界的阿拉伯诗人兼画家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据纪伯伦的一位女友日记记载,纪伯伦曾向她回忆自己的家史,说纪伯伦家族原是名门世家,祖上有过显赫的历史。
600年前该家族中有两位旅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在十三或十四世纪,这个家族的埃米尔曾去法国、意大利打过仗。
但人间沧桑,到了自己父亲这一代,已经门庭衰败,一蹶不振了。
有的文学史家和传记家认为,纪伯伦的这些表达,未必很准确,但对了解纪伯伦对自己家世的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纪伯伦的母亲名叫卡米拉,是天主教马龙派乡间牧师扈利的女儿。
她的婚姻生活十分不幸。
她第一次结婚,丈夫名叫哈纳·阿卜杜萨拉姆·拉赫曼,待她很好,曾带她到巴西,生下一子,但不久便客死他乡。
卡米拉回到黎巴嫩不久改嫁给第二个丈夫,不想不到一个月也谢世了。
最后她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生下了纪伯伦。
纪伯伦还有两个妹妹,大妹妹叫玛尔雅娜,比他小两岁,小妹妹叫苏日丹娜,比他小四岁。
加上妈妈带过来的比他大六岁的兄长布特罗斯,全家共六口人。
作文素材纪伯伦散文诗论爱

作文素材纪伯伦散文诗《论爱》
作文素材——纪伯伦散文诗《论爱》
众所周知,爱是人类最强烈的情感。
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描写爱情的篇章。
而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一篇著名的爱情散文诗——《论爱》。
这篇散文诗是由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创作,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论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被誉为“爱情教科书”。
首先,纪伯伦在《论爱》中定义了爱情的本质——“爱是心与心的相遇,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不是仅仅基于外表和财富的交换,而是两个人内心共鸣的结果。
这种爱情是最纯粹、最美好、最持久的。
其次,纪伯伦在《论爱》中提出了爱情的特征。
他认为,爱情是自由的,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是一种包容和宽容的态度。
爱情不应该被束缚,不应该仅仅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是要关注对方的需要和感受,用心去爱。
最后,纪伯伦在《论爱》中强调了爱情的重要性。
他认为,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高尚、最具有力量的情感。
爱情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空
间,它可以让我们看到生命的真谛,让我们感受到无穷的幸福和快乐。
总之,《论爱》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感悟的爱情散文诗。
它告诉我们,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爱,去体会真正的爱情,让爱情的力量照亮我们的生命。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纪伯伦散文诗《论爱》的介绍和分析。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更好地理解爱情,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力量。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后感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后感
读完《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我的内心深受震撼。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纪伯伦超凡的文学才华,更通过其深邃的哲理思考,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感悟的世界。
纪伯伦的散文诗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每一篇都充满了哲理性和启示性。
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不仅让人感受到美的熏陶,更能引发人们对生活、爱情、人性等议题的深刻思考。
在这部全集中,我特别喜欢《先知》这一篇章。
它以一位智者的口吻,阐述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其中许多语句都堪称经典,如“爱的真谛是给予,而不是索取”、“工作是爱的体现,是看待生活的一种方式”等。
这些语句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沙与沫》这一篇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以简短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性爱、死亡等议题的独特见解。
这些语句虽然简短,但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纪伯伦的文学魅力,更被他的哲学思想所折服。
他的作品让我认识到,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
总的来说,《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领略了文学的美妙,更让我在思考中得到了成长和启示。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陪伴我前行,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纪伯伦散文诗选》读后感

《纪伯伦散文诗选》读后感
《纪伯伦散文诗选》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感性的作品,收录了纪伯伦的两部杰作《先知》和《沙与沫》。
这些诗歌不仅是优美的抒情诗,更是富有哲理的箴言,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受启发。
首先,《先知》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以智者之口,回答了关于爱憎、善恶、美丑、罪罚等人生和社会问题。
通过对智者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反复咀嚼,我深入地思考了人生的真谛和社会的复杂性。
这部作品让我明白,爱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元性。
同时,美丑、善恶、罪罚等概念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其次,《沙与沫》这部作品则以自然景物为比喻,讲述了人生的短暂渺小与永恒伟大。
通过“沙”与“沫”这些自然景物,我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易逝,也理解到即使人生短暂,我们也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让生命变得充满意义和价值。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大自然的关系,意识到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阅读完《纪伯伦散文诗选》后,我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新的思路,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特别是在纪伯伦的创作手法的影响下,我尝试运用象征和比喻来表达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
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我发现自己的诗歌更具诗意和深度。
最后,我认为《纪伯伦散文诗选》不仅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生的东方箴言书,更是一本能够启迪心灵、激发思考的智慧之书。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诗歌将继续陪伴我成长,成为我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伯伦美文两篇荐评
作者:张俊山
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0年第07期
完美
兄弟,你问我:人。
何时才能完美无缺?
请听我回答:
当人渐臻完美之时,会感到自己是浩无边垠的苍穹,是横无际涯的海洋,是盛燃不衰的烈火,是璀璨耀目的光焰,是间或狂作、间或静默的风暴,是时而电闪雷鸣、时而大雨滂沱的乌云,是欢歌笑吟或悲泣哀号的流水,是春来繁花似锦、秋至枝叶凋零的万木,是耸入云霄的山峦,是深邃低沉的峡谷,是有时肥沃丰饶、有时荒芜贫瘠的大地。
当人感到这一切之时,也便到达了通往完美之路的中途。
要想达到完美境界,那么,他还应该在内省之时自感是依恋母亲的孩童,是责及后嗣的长者,是彷徨于愿望与爱情之间的青年,是奋战过去、苦挣未来的壮年,是独蹲禅房的隐士,是身陷囹圄的罪犯,是埋头书稿的学者,是不辨昼夜的愚夫,是缩身于信仰鲜花与孤独芒刺之间的修女,是挣扎在软弱獠牙与饥馑利爪之间的娼妓,是饱尝苦涩、逆来顺受的穷汉,是利欲熏心、谦恭下士的富翁,是漫游在晚霞烟雾和黎明曙光之中的诗人。
当人经历并且熟悉了这一切的时候,也便达到了完美境地,与上帝形影不离。
(李唯中/译)
《西游记》写唐僧取经,身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抵达西天,得到佛门真经。
这无疑可以看做人生修炼之路的一种象征。
然而,怎样的灵魂才能称得起到达完美境界?这个问题却似乎很少有人正面回答。
纪伯伦知难而上,用他的《完美》一文,作了一则精彩无比而又耐人寻味的回答。
针对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作者分别从两个层次上给以阐释。
先是用一系列惊心动魄而又瑰丽多彩的自然现象暗喻人的灵魂为“渐臻完美”所经历过的精神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排比的句式中,出现了多种在两极之间变化震荡的物象。
它意味着人生在向“完美”境界抵近的时候,精神世界的不断扩展和深化。
不难设想,如果一个人遍历了大自然一般丰富且复杂、对立而和谐的内在体验,那么。
他的精神世界的强大深邃自然是普通人所难以想象和企及的。
除此以外。
为了“达到完美境界”。
人们还得悉心体察人生的种种境遇,需要尝尽人生所有的欢乐与痛苦、幸运与不幸。
在这个层次的阐述中,作者同样强调了各种人生况味的巨大差异。
而了解和包容这种种差异。
也是到达完美境界的必经之途。
作者所描述的这种“与上帝形影不离”的境界距离现实人生确实是遥远的。
但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中国人对于“圣人”境界总是持此“向往”态度的,而纪伯伦在《完美》里表现的正是同样积极的人生哲学。
论工作
于是一个农夫说:请给我们谈工作。
他回答说:
你工作为的是要与大地和大地的精神一同前进。
因为惰逸使你成为一个时代的生客,一个生命大队中的落伍者,这大队是庄严的,高傲而服从的,向着无穷前进。
在你工作的时候,你是一管笛。
从你心中吹出时光的微语,变成音乐。
你们谁肯做一根芦管,在万物合唱的时候,你独痴呆无声呢?
你们常听人说,工作是祸殃,劳力是不幸。
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工作的时候,你们完成了大地的深远的梦之一部,他指示你那梦是何时开头,
而在你劳力不息的时候,你确在爱了生命。
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
倘然在你的辛苦里,将有身之苦恼和养身之诅咒,写上你的眉间,则
我将回答你,只有你眉问的汗,能洗去这些字句。
你们也听见人说,生命是黑暗的,在你疲瘁之中,你附和了那疲瘁
的人所说的话。
我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
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
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
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爱:
当你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你便与自己、与人类、与上帝联系为一。
怎样才是仁爱地工作呢?
从你的心中抽丝,织成布帛,仿佛你的爱者要来穿此衣裳。
热情地盖造房屋,仿佛你的爱者要住在其中。
温存地播种,喜乐地刈获,仿佛你的爱者要来吃这产物。
这就是用你自己灵魂的气息,来充满你所制造的一切。
要知道一切受福的古人,是在你上头看视着。
我常听见你们仿佛在梦中说:“那在蜡石上表现出他自己灵魂的形象的人,是比耕地的人高贵多了。
那捉住虹霓,传神地画在布帛上的人,是比织履的人强多了。
”
我却要说:不在梦中,而在正午极清醒的时候,风对大橡树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对纤小的草叶所说的更甜柔:
只有那用他的爱心,把风声变成甜柔的歌曲的人,是伟大的。
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
倘若你不是欢乐地却厌恶地工作,那还不如撇下工作,坐在大殿的门边,去乞那些欢乐地工作的人的周济。
倘若你无精打采地烤着面包,你烤成的面包是苦的,只能救半个人的饥饿。
你若是怨望地压榨着葡萄酒,你的怨望,在酒里滴下了毒液。
倘若你像天使一般地喁,却不爱唱,你就把人们能听到自日和黑夜的声音的耳朵都塞住了。
(冰心/译)
工作着是美好的,工作着是神圣的。
只有工作才能赋予生命意义,才能为人类造福。
文中用“先知”亚墨斯达法回答问题的方式,称颂“工作为的是要与大地和大地的精神一同前进”:人只有在工作的时候。
才是“一管笛”,能从“心中吹出时光的微语,变成音乐”。
为了充分揭示工作的美好和神圣本质,聪慧的亚墨斯达法以驳论方式展开论辩,那富有激情的说理令人信服。
首先批驳“工作是祸殃,劳力是不幸”的说法,继而辨析“生命是黑暗的”的糊涂观念,最后对梦呓似的胡话作了澄清。
三个驳论都是针锋相对,语语中的,不仅使错误观点失去了立足之地,而且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揭示出工作的美好和神圣。
尤其重要的是,三个驳论都紧扣“爱”的真谛逐层展开,突出了“工作”与“爱”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就把工作上升到人格和人性完善的哲学高度去认识了。
如果人人都能这样认识“工作”的意义,从而像“先知”要求的那样去工作,那么人类这“庄严的,高傲而服从的”生命大队就会“向着无穷前进”,其前途自然是无量的。
本文不仅以论辩性见长,而且语言形象、富有激情。
可以说是一篇理、情、象熔铸得十分完美的哲理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