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
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看到群
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那时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
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我读《论语》这部
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
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
一个精通六艺、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一个无时无刻坚持自己理想的孔子。在群
雄争霸的春秋,孔子提出“中庸之道”“仁政”等一系列主张,给后世留下了一
笔浓重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过,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说的,在《论语》传承过
程中,对于《论语》某些观点的理解也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在阅读《论语》
时,往往会看到好几个解释,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于《论语》的理解,但
是我们不能肆意的去曲解千年前孔夫子的意思,或者通过曲解来达到污蔑孔子的
效果,下面就举几个《论语》中有争议的观点。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
货》。这里的翻译是孔子说:“只有女子与伪君子是最难培养的,近之则
不遵敬师长,远之则抱怨师长不重视对他的培养。”在这句话的理解上,
有些人就会认为孔子是不是有一种对女子不尊重。
对此,目前这句话的解释主要有三种: 一、这里表述的是孔子的择婿
观,有学者认为,在《论语.阳货》这章里,孔子没有任何轻视女人的思想。
这句话反映的是孔子的择婿观。“女子”,并非现在所指的“女人”。古
代传统称儿子、女儿为“子”,“子”也指女儿,这里说“女子”,在“子”
前加一“女”字,是特别指明是“女儿”。《说文解字》解:“与,赐与
也。”“与”在这里指嫁的意思是“嫁与”。 这章的意思是说:只有把女
儿嫁给小人,才难相处。近之,其品德低贱,行为无赖,近不得;远,心
系女儿,远不得。
二、他骂的是一个特定的女子,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先秦儒家
语录体政论文典籍,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但通览全书,孔子对
待妇女的态度不但不歧视,反而十分理解和尊重。孔子受《诗经》的影响
很深,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认为《诗经》是一部
伟大的著作,而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里边倒有很大一
部分歌颂了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的浪漫爱情
氛围,事实也是这样,在春秋时代,男女间是相当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
更是曾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了自己对婚姻
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观点。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
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因此这个说法,实在是大大地
有待商榷。《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
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翻译为:孔老
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
生突然发现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
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夫人,为了抬高自己的
身望,公开炫耀。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
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事,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
孙,远之则怨。”
三、这里的女子指的是妾室,“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
庄以临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很显然,朱熹把这里的“女子”解释
为是跟“小人”一样的“臣妾”。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论语.乡党第十》,原文是:“食不厌精,脍
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
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其解释为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这句话一般被人理解为:春秋时期,被人们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
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陈旧或
变味,鱼肉不新鲜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
便喝但不能喝醉。
在《关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误解》一文中,赵荣光里面谈到许多关于
饮食文化的问题,世人常见的如“满汉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他的书
中都可找到较为合理的解释,让你信服。原文全段翻译成白话为“斋祭时用的食
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
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
细些,饭伤了热湿、甚至有了不好的气味,鱼陈了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色泽
异样了不能吃,气味不正常了不能吃,食物烹饪得夹生了或过熟了均不应当吃;
不是进餐得正常时间不可以吃;羊猪等牲肉割得不符祭礼或分配得不合尊卑身
份,不应当吃;没有配置应有的酱物,不吃;肉虽多,也不应进食过量,仍以饭
食为主;酒可以不划为一限量,但也要把握住不失礼度的原则;仅酿一夜的酒,
市场上卖的酒和干肉都不可以食用(虑其不醇正精洁);姜虽属斋祭进食时可以
食用的辛而不荤之物,也不可吃得太多;助祭分得的肉,应不留神惠当天班赐;
祭肉不能超过三天,过了三天就不能在吃了。
由此看来,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
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孔子主张祭祀之食,
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
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
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
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脍”是肉类切后生食
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
咀嚼和消化。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
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选自《论
语•泰伯》。一般人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
他们明白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
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
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
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
人民的创造性。
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
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
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候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
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
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
知之”这句话的句断。
总所周知,孔子讲究的是有教无类,那么这句话就可以有两种断法:
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政府颁布政令前,得到人民
的认可,方可政化民众。即相互之间达到了一种共识的态度。如果得不到
人民的认可,要充份解释清楚,以达同共识。二 、民可,使知之,不可使
由之。意思是如果人民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支持他们的做法;
如果人民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教育他们。无论哪种解释,都
和“愚民”没有半点关系。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
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
由发挥,如果人民不能掌握好这些,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
明白这些东西。”这才是“有教无类”的教育家孔子的本意。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阅读《论语》,体味孔子的精神,万万不能
断章取义,或者带有某种功利的想法来曲解其中的含义,否则不仅仅会得
出错误的解释,还可能会让孔夫子的金玉良言变为旧社会的糟粕,如果真
是如此,那就是我们的罪过了。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
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
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固然读《论语》
不能马上让我们成为一位君子,但是在学习的道路上,有《论语》的陪伴,与孔
夫子对话,会让我们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