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高考题型与解题方法主题二选择题常见题型与解题技巧1
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高考题型与解题方法主题五如何应对网上阅卷

主题五如何应对网上阅卷一、试卷是如何扫描的1.如果不使用规定的2B铅笔,可能识别被误判为“空选”,造成失分。
2.蓝色钢笔书写后,扫描字迹较浅,若无法辨认,容易误判或不给分。
3.作图未使用规定铅笔,或下笔太轻,会造成扫描看不清楚,请慎重。
4.语言表述需简明扼要,勿超出答题区域。
二、老师是如何阅卷的1.主观题和客观题一般客观题为选择题,由电脑自动阅卷完成;主观题为填空题、解答题,划分区域后,由人工网上阅卷完成。
阅卷中存在争议的部分,往往都是主观题部分。
2.正评和仲裁高考中,一般每道题由两位老师独立评分,即为正评。
评卷前会在系统内设定一个允许误差,比如1分,若两位老师评分不超过允许误差,则得分按均值计算;若评分超过允许误差,则试卷提交到第3位老师进行仲裁,作为最终结果。
考试按不同题型分类,允许误差为0分或1分。
三、评卷误差是如何产生的老师们在网上阅卷中发现了很多不规范的答题情况。
答题超出指定区域、字迹潦草、涂抹严重、选考题题号填涂与作答不符、答案不分层次……类似的丢分实在不应该,也得不偿失。
评卷误差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二是书写的规范性。
由于解题过程的不规范,其实是方法掌握得不够全面,各题迥异不具代表性,这里主要展示一些书写规范性的问题。
1.潦草的字迹,无法辨认,或容易引起歧义。
2.解答题未化简到最终结果可能会扣多分;填空题以下三种情况未化简则全扣。
3.千万别和阅卷老师开玩笑,情节严重者,本题即使有部分正确依然按0分处理。
四、答题不规范的典型情况及应对措施1.字迹潦草问题:字迹潦草、字迹过淡的情况不少。
高考阅卷是在计算机中阅读扫描后的考生答题卡,没有平时纸质阅卷那么清晰易认,加上高考阅卷时间短、任务重,因此字迹不清楚的试卷是不受阅卷教师欢迎的。
应对:书写差的学生应加强书法练习,不仅每个字要力争书写工整、大方,而且整个卷面要做到干净、清洁;答题卡答题范围设置是假定用三号字书写两倍正确答案字数的大小,考生无需担心字写大了书写空间不够;考试时统一要求学生使用配套的0.5mm考试专用水芯笔,避免笔迹过淡或过浓导致扫描不清晰。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增分策略2.6.5(精)

关注“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农村建设热点演练1.2016· 威海市高三模拟]“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中国古代农民的这些循环思想,植根于( )A.儒家思想B.传统观念C.农耕生活D.自然现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本思想。
自古以来,中国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农本思想深入人心,由此形成一系列与农有关的思想,“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说明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C正确;A属于思想层面;B是观念层面;D属于自然想象,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2.2016·忻州市高三模拟]《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在作者看来,当时(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的意思是:“至于那些贫穷人家,父母年老,妻子儿女瘦弱不堪,逢年过节无钱祭祀祖宗鬼神、赠人路费、聚集饮食,吃喝穿戴都难以自足,如此贫困,还不感到羞愧,那就没有什么可比拟的了。
”“没有隐居岩穴却有着奇士的行为,而长期处于贫贱地位,妄谈仁义,也足以值得羞愧了。
”材料体现了作者对追求财富改善民生的鼓励。
故选D。
A与题干意思矛盾;B说法错误,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与题干的主旨无关。
答案:D3.2016·成都市高三模拟]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我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高考题型与解题方法主题三非选择题答题过程不可缺少的4大步骤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高考题型与解题方法主题三非选择题答题过程不可缺少的4大步骤非选择题在历史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答好非选择题是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根本。
学生平时练习时对非选择题也常常视之畏途,在答题中常犯“全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的毛病。
编者依据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非选择题四步答题规范,即:审设问—扣教材—读材料—组答案,现与广大学子分享。
步骤一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解题之前,必须明确一个问题,材料是为问题设计的,读材料是为了解答问题。
解答非选择题,第一步要先看设问。
但很多同学平时做题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一看有材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读材料,然后再看设问;读材料时还不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几乎是盲目地读。
当看完设问后,又得回过头再读材料。
所以正确的解题步骤是,先审设问后读材料。
审设问要做到以下两点:1.审清答案来源非选择题按照设问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教材型”:其设问形式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教材,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二是“材料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指出”,答案源于材料;三是“结合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材料和教材。
2.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间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
将这四项审清了,答案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
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限定语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
步骤二扣教材——梳理知识提纲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很多学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
从非选择题“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增分策略2.6.11“一汇总

“一带一路”——“和平崛起,互利互惠”的战略构想热点演练 1. 2016·福州市高三模拟 ]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B .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 .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D .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解析: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方便了不同区域之间文明的交流,故选 C ;古代中国丝绸之路所卖的丝绸是中国农民作为赋税上缴中央政府的,而不是作为商品卖出的。
没有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A 、 B 、 D 均不符合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 故排除。
答案:C2. 2016·西安市高三模拟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友好交融的象征。
当年, 唐玄奘在这条路上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 .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B .丝绸、白瓷是常见的商品C .当地人用铁犁牛耕进行劳动D .当地人普遍穿棉质的衣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时间角度出发, A 项是汉代的, 唐玄奘可以看到; 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B 项可以看到; C 项中铁犁牛耕汉代已经普及,可以看到;中国人普遍穿棉质衣服是明代, 所以唐玄奘不可能看到,故本题答案选 D 项。
答案:D3.2016·通化市高三模拟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我国与前苏联范围的各国都保持正常关系。
这些事实说明 (A .中国十分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B .我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周边环境C .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D .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
材料所示的国家都是我国周边国家, 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故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故选 B 。
[推荐学习]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总结
![[推荐学习]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a5bc1d5aef8941ea76e058c.png)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总结政治模块线索线索1 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1)阶段特征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1894~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2)双重性影响①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及在政治、经济上的破坏。
②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线索2 反侵略——对外民族战争(1)清政府爱国将领的抵抗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部分清军爱国将领联合义和团在廊坊阻击侵略者。
(2)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①鸦片战争中定海、三元里等地人民的英勇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4)全民族抗战(1937~1945)①1937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
③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④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战胜利。
线索3 求独立、求民主——民主革命与国内战争(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①条件:鸦片战争激化国内矛盾;连年自然灾害;拜上帝教创立。
②过程金田起义→攻克南京,建立政权→天京事变,由盛而衰→天京陷落。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考前增分策略课件:2-3

解答“背景、条件、原因类”问题,关键要理解各自的思 路流程: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 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 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 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 +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答案: (1)因为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利益 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 动了革命的发展。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 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提出了扶助 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等政策(或说事实上确立 了三大政策也可)。
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 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 适应”。 核心词链接 认识、看法与“启示”类不同的是“认识、
看法”类是需要考生表明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然后是得出规律 性、 本质性的结论, 或者是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历史认识、 看法, 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对 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 一般可从原因、 内容(过程)、 影响(意 义)等几大方面入手,多数题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
[典例 2]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
在天安门广场, 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遥 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 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 而毛泽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杰出代表。
新(全国甲卷)2017版高考数学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

第1讲选择题的解法技巧[题型概述】选择题注重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侧重于解题的灵活性和快捷性,以“小”“巧”著称,试题层次性强,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能充分体现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策略:充分利用题设和选择支两方面所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从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先定性后定量,先特殊后推理,先间接后直接,先排除后求解,一定要小题巧解,避免小题大做.方法一直接法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运用有关概念、性质、定理、法则和公式等知识,通过严密地推理和准确地运算,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对照题目所给出的选项“对号入座”,作出相应的选择•涉及概念、性质的辨析或运算较简单的题目常用直接法.例1 (1)在厶ABC中,内角A, B, C的对边分别为a, b, c,若a= 3, b= 2 6, B= 2A,则cos A的值为()A. f B•竽3 3C念D込C. 6D. 8(2)某班有6位学生与班主任老师毕业前夕留影,要求班主任站在正中间且女生甲、乙不相邻,则排法的种数为()A. 96B. 432C. 480D. 528a b解析⑴在厶ABC中, =-,sin A sin B3 2 .6 2 6 2 6…sin A sin B sin 2 A 2sin A cos A\'6cos A=3⑵当甲、乙在班主任两侧时,甲、乙两人有3X 3X2种排法,共有3X 3X 2X 24种排法;当甲乙在班主任同侧时,有4X 24种排法,因此共有排法3X 3X 2X 24 + 4X 24 = 528(种).答案(1)A (2)D思维升华涉及概念、性质的辨析或运算较简单的题目常用直接法.只要推理严谨,运算正确必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平时练习中应不断提高用直接法解选择题的能力,不能一味求快导致快中出错.a n+i — 1B.跟踪演练1⑴数列{a n}满足归2,示E,其前n项积为T n,则T10等于()A.6C. 6D.—6⑵(2015 •四川)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S的值为()A- ¥1C —2 a 10= a 2=— 3,所以数列{a n }的前10项之积为 (2)每次循环的结果依次为:k = 2, k = 3, k = 4, k = 5>4, ••• S = sin ^n= 2-故选 D6 21 D 2答案(1)D(2)D解析(1)由 a n + 1 — 1 a n =0^1?a n +1 = 1 + a n口”,所以1a 2= — 3, a 3=— 2 ,1a 4= 3, a5=2, a 6=— 3,…, 由此可知数列 {&}的项具有周期性,且周期为4,第一周期内的四项之积为 1,则a 9 = a 1 = 2,1x 1x 2X ( — 3) =— 6.方法二特例法 从题干(或选项)出发,通过选取特殊情况代入,将问题特殊化或构造满足题设条件的特殊函数或图形位置,进行判断•特殊化法是“小题小做”的重要策略,要注意在怎样的情况下才,x W 0,易知f ( — 1)是f (x )的最小值,排除A , B;2\ , x< 0,若a = 0,则f (x ) = i 1易知f (0)是f (x )的最小值,故排除 C.D 正确.x +x , x >0, ■L x⑵ 因为 a 5 • a 2n —5= 22n (n 》3),所以令n = 3,代入得a 5 • a 1= 26, 再令数列为常数列,得每一项为 8,2则 log 2a 1 + log 2a 3 + log 2空=9= 3 . 结合选项可知只有 C 符合要求. 答案(1)D(2)C思维升华 特例法具有简化运算和推理的功效,比较适用于题目中含有字母或具有一般性结 论的选择题,但用特例法解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取特例尽可能简单,有利于计算和推理;第二,若在不同的特殊情况下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论相符,则应选另一特例情况再检验,可使用•特殊情况可能是:特殊值、特殊点、特殊位置、特殊函数等.A .C. 2 (1)设 f (x )=[—1,2] [1,2]1x+x + a ,x >0. B. D. 若f (0)是f (x )的最小值,则 a 的取值范围为[—1,0] [0,2]已知等比数列{a n }满足a n >0. nn = 1,2,3,…,且 & • a 2n — 5= 2 (n 》3),当 n 》l 时,log 2a 1+ log 处+…+ log 2a 2n —1 等于( A . n (2n — 1) C. n 22B. (n +1) 2D. (n — 1)x +12, x <0,解析(1)若 a =— 1,则 f (x )=1x +x — 1, x >°,或改用其他方法求解.跟踪演练2 (1)已知0是锐角△ ABC的外接圆圆心,/ A= 60°, CoS-B- AB+ 空一C. A C=sin C sin B2m- A O 则m 的值为()C. 1⑵ 如图,在棱柱的侧棱 A i A 和BB 上各有一动点 P 、Q 满足AP = BQ 过P 、Q C 三点的截面把棱柱分成两部分,则其体积之比为( )A . 3 : 1 C. 4 : 1 答案(1)A(2)B解析 ⑴ 如图,当△ ABC 为正三角形时,A = B = C = 60°,取D 为BC 的中点,1 A 4 A— '2AD= ^mAD3••• m=—,故选 A.⑵ 将P 、Q 置于特殊位置:P A A , Q^ B ,此时仍满足条件 AP = BQ = 0),方法三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充分运用选择题中单选题的特征,即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择项这一信息,从选择 项入手,根据题设条件与各选择项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计算、判断,对选择项进行排 除,将其中与题设矛盾的干扰项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结论的方法.A.~2B. .2D. 3 :1D.—则有 V C — AAB = V A 1 —ABC.故选 B.B. 2 :1一般选择支与题干或常识矛盾,选择支互相矛盾时用排除法. 例3 (1)(2015 •课标全国n )根据下面给出的 2004年至2013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万吨)柱形图•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 .逐年比较,2008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效果最显著 B. 2007年我国治理二氧化硫排放显现成效 C. 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D. 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与年份正相关⑵ 已知函数f (x ) = x (1 + a |x |).设关于x 的不等式f (x + a )<f (x )的解集为A ,若[—1,弓解析(1)从2006年,将每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前一年作差比较, 得到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07年排放量的差最大, A 选项正确;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较 2006年降低了很多,B 选项正确;虽然2011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较 2010年多一些,但自2006年以来,整体呈递减趋势,即 C选项正确;自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与年份负相关,D 选项错误,故选D.1 1 1 1 1⑵ 当 x = 0 时,有 f (a )<f (0) = 0,由[—^, 2】? A ,当 x = — -, a = — 时,有 f ( a ) = — - x (1 11 311 1 115—2 x | — ?|) =— 8<0,排除 B D,当 x = 2, a =2 时,有 f (a ) =-x (1 + ?x|?|)=孑0,排除C ,所以选择A. 答案(1)D(2)A思维升华 排除法适应于定性型或不易直接求解的选择题.当题目中的条件多于一个时,先 根据某些条件在选项中找出明显与之矛盾的予以否定,再根据另一些条件在缩小选项的范围 内找出矛盾,这样逐步筛选,直到得出正确的答案.? 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 (1—, 0)C.(1— .520) U (0 , )B. —A 0)D ( -8,^5)2CMJ4年加H ■年昨2041-?^ 甸備■年 卽年Ml I 坪 孙I 上年血LH 年[gX’XAO,跟踪演练3若f(a)>f( —a),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设函数f(X)=] logj-x^xcOn⑵ 已知函数f (x ) = sin( 3 x + 0 )( 3 >0, I 0 |< ―)的最小正周期是n ,若将其图象向右平移n■3个单位后得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 f (x )的图象( )A .关于直线x = 12对称 B.关于直线x = 12对称C. 关于点(12,0)对称D.关于点(冷守,0)对称答案(1)C(2)B解析(1)取a = 2验证满足题意,排除 A D,取a =— 2验证不满足题意,排除 B. •••正确选 项为C.2 n(2) v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n , • ------ = n , 3 = 2,3. n n 2 n .• f (x )的图象向右平移 §个单位后得到 g (x ) = sin [2( x — -) + 0 ] = sin(2 x —-亍+ 0 )的图2 2象,又 g (x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 + 0 = k n , k € Z , 0 = 3 + k n , k € Z.又 | 0 |< "2, • I 2^- + k n |< 牙,• k =— 1, 0 =—专,• f (x ) = sin(2 x -专),当 x =右时,2x —专=—-6 , *5 n• A, C 错误,当x =〒2时,2x — — = ~2, -B 正确,D 错误. 方法四数形结合法根据命题条件中的函数关系或几何意义, 作出函数的图象或几何图形, 将数的问题(如解方程、 解不等式、判断单调性、求取值范围等)与某些图形结合起来,利用图象的直观性,化抽象为 直观,化直观为精确,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方法称为数形结合法. 例4若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两点P, Q 满足条件:①P, Q 都在函数 y = f (x )的图象上;②P, Q关于原点对称,则称点对 [P, Q 是函数y = f (x )的一对“友好点对”(注:点对[P, Q 与[Q,log 2Xx/0P ]看作同一对"友好点对” ).已知函数f (x ) =2.....I — xx xWU则此函数的“友好点对”有( )A . 0对B. 1对C. 2对D. 3对A . ( — 1,0) U (0,1) C. ( — 1,0) U( 1,+s )B. ( —g,— 1) U (1 ,+s) D. ( —g,— 1) U (0,1)解析根据题意,将函数 f (x) =—x —4x(x w 0)的图象绕原点旋转180°后,得到的图象所2 _________________ . . . .对应的解析式为y = X - 4x ( x >0),再作出函数 y = log 2X ( x >0)的图象,如图所示.由题意, 知函数y = x 2- 4x ( x >0)的图象与函数f (x ) = log 2x (x >0)的图象的交点个数即为"友好点对” 的对数.由图可知它们的图象交点有2个,所以此函数的“友好点对”有2对.'y-A -a -2 -i o/ -1 Y/~2答案 C思维升华数形结合法是依靠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分析的,用这种方法解题比直接计算求解更 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并能迅速地得到结果•使用数形结合法解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图形、图 象的性质,否则会因为错误的图形、图象得到错误的结论.跟踪演练4 ⑴ 已知非零向量a , b , c 满足a + b + c = 0,向量a , b 的夹角为120° 且| b |=2|a |,则向量a 与c 的夹角为( )A . 60° B. 90° C. 120°D. 150°—x + 2x , x w 0,⑵已知函数f (x )= <,,若|f (x )| > a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111 X +1, x >0.A . (—s, 0] B. ( —s, 1] C. [ — 2,1] D. [ — 2,0]答案(1)B(2)DCO 的夹角为90°,即a 与c 的夹角为90°(2)函数y = | 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解析 (1)如图,因为〈a , b >= 120°,| b | = 2|a | , a + b + c = 0,所以在△ OBC 中,BC 与① 当a = 0时,|f (x )| > ax 显然成立.② 当a >0时,只需在x >0时,ln( x +1) > ax 成立.比较对数函数与一次函数 y = ax 的增长速度.显然不存在 a >0使ln( x +1) > ax 在x >0上恒成立.2③ 当a <0时,只需x <0, x -2x >ax 成立,即a >x -2成立,二a >- 2. 综上所述:—2< a < 0.故选D. 方法五构造法构造法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依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和结论给出的信息,把问题作适当的加工处理,构造与问题相关的数学模式,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沟通 解题思路的方法.解析构造函数g (x ) = f则 g '(x )= J 因为?x € R ,均有 f (x )>f '(x ),并且 e x >0, 所以 g'( x )<0 ,f x故函数g ( x ) =在R 上单调递减,e所以 g ( — 2 018)> g (0) , g (2 018)< g (0),也就是 e 2 018 f ( — 2 018)> f (0),f (2 018)<e 2 018f (0).答案 D思维升华 构造法求解时需要分析待求问题的结构形式,特别是研究整个问题复杂时,单独 摘出其中的部分进行研究或者构造新的情景进行研究.跟踪演练5 (1)(2015 •课标全国H )设函数 f '(x )是奇函数f (x )(x € R)的导函数,f ( — 1)例 5 已知函数 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可导函数,且对于?x € R,均有f (x )>f '(x ),则有()e 2 018f ( — 2 018)< f (0), e 2 018f ( — 2 018)< f (0),2 018 一 一e f ( — 2 018)> f (0), A .B . C. D. f (2 018)>e f (2 018)<ef (2 018)>ef (2 018)<e2 018f (0) 2 018f (0) 2 018 一f (0) 2 018f (0) —2 018~— 2 018e>f (0),f—<f(0),=0,当x >0时,xf ,(x ) — f (x ) V 0,则使得f (x )>0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是( )A . ( —g,— 1) U (0,1) B. ( —1,0) U (1 ,+s) C. ( —g ,— 1) U ( — 1,0)D. (0,1) U (1 ,+g⑵若四面体ABCD 勺三组对棱分别相等,即 AB= CD AO BD AD= BC 给出下列五个命题: ① 四面体ABC [每组对棱相互垂直; ② 四面体ABCDI 个面的面积相等;③ 从四面体ABCD 每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两两夹角之和大于 90°而小于180°;④ 连接四面体 ABCDI 组对棱中点的线段相互垂直平分;⑤ 从四面体 ABCDf 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的长可作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 . 2 B. 3 C. 4 D. 5答案(1)A(2)B解析(1)因为f (x )( x € R)为奇函数,f ( — 1) = 0,所以f ⑴=—f ( — 1) = 0.当X M0时,令v 0? f (x ) > 0.综上,得使f (x ) >0成立的x 的取值范 围是(一g ,— 1) U (0,1),选 A.(2)构造长方体,使三组对棱恰好是长方体的三组平行面中异面的对角线, 在此背景下,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 x 、y 、乙 对于①,需要满足 x = y = z ,才能成立; 因为各个面都是全等的三角形(由对棱相等易证),则四面体的同一顶点处对应三个角之和一定恒等于180°,故②成立,③显然不成立;对于④,由长方体相对面的中心连线相互垂直平分判断④成立;从每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的长恰好分别等于各个面的三角形的三边长,⑤显然成立•故正确 命题有②④⑤. 方法六估算法由于选择题提供了唯一正确的选项, 解答又无需过程,因此,有些题目不必进行准确的计算, 只需对其数值特点和取值界限作出适当的估计,便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估算法.估算 法往往可以减少fg (x )=-,贝y g (x )为偶函数,且 g (1) = g ( — 1) = 0.则当 X > 0 时,g '(x )=xfV 0,故g (x )(—g ,0)上为在(0,+g )上,当 0v x v 1 时,g (x ) > g (1) = 0?> 0? f (x ) >00)上,当x v — 1 时,g (x ) v g ( — 1) = 0?运算量,但是加强了思维的层次.例6 ⑴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 是h 的函数(0 < h w H ),则该函数的大致图象是( )⑵已知三棱锥S 「ABC 勺所有顶点都在球 O 的球面上,△ 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SC 为球0的直径,且SC= 2,则此棱锥的体积是()D.解析(1)由题图知,随着h 的增大,阴影部分的面积 S 逐渐减小,且减小得越来越慢, 结合 选项可知选B.⑵ 容易得到厶ABC 勺面积为-4,而三棱锥的高一定小于球的直径2,所以X 2=#,立即排除B 、C D,答案选A. 答案⑴B (2)A思维升华 估算法一般包括范围估算, 极端值估算和推理估算. 当题目从正面解析比较麻烦, 特值法又无法确定正确的选项时 (如难度稍大的函数的最值或取值范围、 函数图象的变化等问 题)常用此种方法确定选项.跟踪演练6 (1)已知x i 是方程x + lg x = 3的根,X 2是方程x + 10x = 3的根,贝U x i + X 2等于 ( ) A . 6 B. 3 C. 2D. 1⑵(2015 •湖北)在区间[0,1]上随机取两个数 x , y ,记p 1为事件“ x + y w 1 ”的概率,p 2为1事件“ xy w 2”的概率,则( )1 1A . P 1中2<2 B. P 2<2<P 11 1C ・2<P 2<P 1 D. P 1$<P 2答案(1)B(2)D解析 ⑴ 因为X 1是方程x + lg x = 3的根,所以2<X 1<3 ,X 2是方程x + 10x = 3的根,所以0%<1,A. "6"B.所以2<x i + X 2<4.故B 正确.S A OECS 四边形OCD E1所以p <2<p 2.故选D.(2)在直角坐标系中,依次作出不等式0w x w 1,0w y w 1,1 1 一x + y w -, xy w ㊁的可行域如图所示:依题意,ABOS 曲边多边形S 四边形OCD ES 四边形OCDE。
步步高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高考题型与解题方法主题五如何应对网上阅卷课件

六、卷面规范实例模板 实例 材料一 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繁衍问题。春
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 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 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 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 君位安矣。”
第二部分 高考题型与解题方法
主题五 如何应对网上阅卷
一、试卷是如何扫描的
1.如果不使用规定的2B铅笔,可能识别被误判为“空选”,造成失分。
2.蓝色钢笔书写后,扫描字迹较浅,若无法辨认,容易误判或不给分。
3.作图未使用规定铅笔,或下笔太轻,会造成扫描看不清楚,请慎重。
4.语言表述需简明扼要,勿超出答题区域。
材料二
据统计, 1500 年,英国人口为 300 万人, 1700 年为 500 万人,
1800 年为 850 万人, 1850 年为 1 675 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 “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有1/3 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 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五、这样做可以在高考中多拿20分! 如何规范答题、什么样的卷面才是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呢?一份工整、 清晰的答题卡,无疑会给阅卷教师眼前一亮的感觉。 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具体包括以下6点: 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 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 楚表述。 5.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二选择题常见题型与解题技巧1.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史料主旨型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
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
一般此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上引入史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配置备选项;二是在题干中设置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观点,在备选项中设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进行甄别判断。
典例1(2016·海南单科)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
”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答案 B解析由“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可以看出是在保护地主的利益,故A项错误;1942年是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团结各阶层力量尤为重要,地主阶级随着国民党的政策时有动摇,适当减租可以保存他们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实行减租,保护地主阶级利益,不能说明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故C项错误;1942年的规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王明“左”倾路线不符,故D项错误。
解题技巧史料主旨型选择题解答一般运用“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其具体做法如下:读: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找: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
联: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析:据题干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2.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课本主干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运用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所学以外的史实,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历史结论或者论证历史现象的题目。
这类题目具有情境新、结论新的特点。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典例2(2016·海南单科)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 A解析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作者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要求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抑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 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到尖锐的程度,明清时期比较明显,故D项错误。
解题技巧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确定主题:通过对题干材料观点或历史结论的理解,明确题目考查的主题及考查的主要角度。
明确考向:判断题目是据题干结论寻找史料或者史实依据,还是从题干材料理解出历史结论、明确解答的思维方向。
巧用方法: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论结合法、特征分析法等。
灵活运用这些解答方法,分析材料观点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史学研究理论思考判断符合题意的答案。
3.表格类选择题题型特点历史表格类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通过定量分析,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一般这类选择题主要是公式、统计图,包括线条图、圆形结构图,函数图像图、动态曲线图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政治、经济史命题较多。
典例3(2016·江苏单科)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答案 A解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项错误。
解题技巧表格类选择题解读方法:“三看两注意”。
三看”:一要看表头及出处。
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
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或数据中的文字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三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两注意”,一注意数据表格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优势,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
二注意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数据表格图,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
4.图片、漫画类选择题题型特点图片、漫画类选择题多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依托,综合考查学生判读图片、提取信息和阐释历史的能力。
该类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等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典例4(2016·上海单科)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
下面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A.古典时代B.中世纪前期C.文艺复兴时期D.启蒙运动时期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画作凸显现实中人体的美,展示人的性格和个性,是人文主义的代表画作。
古典时代的绘画仍然是宗教题材,故A项错误;中世纪前期的绘画也是宗教题材,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宣扬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价值,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的绘画突出的是理性,故D项错误。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对题目所提供的图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判读,一般应做到“四审、三判、二补、一理解”:(1)对图片要“四审”:一审图片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准确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定位答题方向;三审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确定各图片与题干的关系类别。
对备选项要“三判”:一是判定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排除与之相悖的选项;二是判定各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选项;三是判定各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一是要以图补文,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得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以文补图,这是图片题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提供方式,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来给予补充说明,这是判读信息最不该忽视的地方。
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答。
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
通过图片所表现的内容,来判定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特别是根据历史漫画准确判定主题喻意。
学生要能通过画面上的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准确判读出其所含的真实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出漫画的本质主题喻意。
5.概念型选择题题型特点(1)概念型选择题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的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
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
(2)这类题目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用到历史概念。
典例5(2016·海南单科)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
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答案 C解析参议院代表由各州两名代表组成,在国会中代表各州的利益,不是少数人利益,故A 项错误;众议院代表根据各州人口分配名额,与参议院相互制约,并不是分享联邦权力,故B项错误;参议院的代表由每州各派两名代表组成,充分尊重了各州的权利,使每个州在政府有充分的话语权体现了联邦制原则,而国家权利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共和制原则,故C项正确;美国参众两院主导立法权并相互制约,不只是众议院主导,故D项错误。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选择题需要在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根据考查角度运用以下方法解答。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
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排除。
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6.比较型选择题题型特点(1)比较型选择题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事件、人物或观点等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同”“相同”“共同”“相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