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悲秋·明月相思--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举隅
悲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惊人的早熟。
奇怪的是,这种艺术上的早熟似乎并没有对后世文人形成创作上的压力,他们不厌其烦地心追手摹,冒着蹈袭的危险一遍遍抒写宋玉式的悲凉。
这种糜然风从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心态的一个层面。
《天净沙·秋思》:青山遮不住悲秋。
秋,易使人悲叹,伤心泪涟涟;秋土悲,秋女怨,九曲回肠的碎心曲,让人揪心。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登高》:被杨伦称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其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渚清、沙白、鸟飞,风急、天高、猿鸣,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独有的秋景。
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集中展现了秋天典型的特征——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我们更深深地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怀——气势开阔,包容宇宙一切之慨及无形中传达出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在前两联描写秋景的基础上深入一层,由表及里,点明“悲秋”。
“悲秋”两字写的沉重。
“独登台”而目睹苍凉空旷的秋景,不由想起自己年老多病,却还要“万里”“常作客”漂泊无定,故而生出无限秋愁。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说“繁霜鬓”并无虚夸,而多病断酒,其悲愁更难排遣。
至此,我们看到诗人兴会盎然的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无限的悲凉之意溢于结句。
悲秋三种可见,中国古诗词中的“悲秋”情结十分明显。
稍作开阔,我们发现,这些悲情可划分为三个类型.一、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很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各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
汉武帝刘街的《秋风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难归的秋景,最终从“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在,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常见情感表达方式,代表着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离别和孤独等情感。
悲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氛围、情感抒发和寓意象征等多种方式。
通过对诗人王维、李商隐、李白、杜甫等诗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对悲秋的表现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出发,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因此,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和生命哲理的探讨。
第1章典型的文学形象1.1 悲秋意象的生成秋,是一个圆满美好季节的终结,也是未来希望的开端,是一个充满变迁的季节。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常常被用来表现悲凉、孤独和离别等感觉,“秋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秋天常常被描绘为悲凉、萧条、寂寥、萎靡不振的季节,这与秋季本身的气候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文化、精神和情感的联系密切相关。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一个渐渐衰老的季节,万物凋零,人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
这种意象不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广泛存在,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悲秋意象的生成,又与自然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秋天气温逐渐降低,植物逐渐凋谢,昼夜渐长,晦暗覆盖,为后来中国人的悲秋情结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有因为风景的凄美,秋色亦便执向了悲秋的极致。
悲秋的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描述了一种男女恋情怀念的情感,人们常常用“关关雎鸠”来引申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季的悲凉气氛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词中的意象,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士子们的离愁别绪、生命的短暂和不可复得。
1.2 文学类型的建构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秋情结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学类型,比如“秋思”、“离别”、“怀人”、“思乡”、“伤春悲秋”等等。
古代诗人的“悲秋”情怀

自然的丰富意象形态与人的心灵的丰富情感构成了互感与交融,主体心灵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与其内心情感的对应。
庄子齐物论思想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物不是纯然外在的客体,物象和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的联系,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物象的感性品质之间构成了一种互相映照、感应的关系。
诗人为了表现哀怨,寂寞的丰富感情,往往要借助丰富的自然意象形态。
1.“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诗人表现其哀怨不平之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是比兴寄托抒泄其怀,或是览古、吊古在历史兴亡的感叹之中寓其身世之悲和失意之痛,或是悲秋伤春述其哀愁,或是伤别离愁羁旅而陈情告哀等[5](p101-112)。
宽泛的说,咏古托寄、悲秋伤春等等都属咏怀。
我国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秋天是气候由热变冷,植物由盛变衰的季节,古代诗人又生活在那个容易感到悲哀的古代社会,所以他们每每感物兴怀,逢秋天而悲寂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刘熙载说:“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
”即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但悲秋之传统并不起自宋玉。
《诗经》中已有由秋天引出的伤悲之声。
《小雅四月》有“秋日凄凄,百卉俱腓。
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这由秋天引出的就是时代的苦难,但时代的苦难与秋日的悲凉还没有融合在一起。
在屈原的作品中,秋与人的悲伤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关联,即秋引发、加深和表现诗人的哀伤。
如《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确实能称得上“写秋景入画”“千古言秋之祖”的,还应该推宋玉的《九辩》。
《九辩》首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发端,次言秋风萧瑟,草木花叶陨落,枝叶枯槁。
这既是对何以悲秋气的进一步发挥,又贯穿了自伤之情。
“坎禀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宋玉点出悲秋之由,乃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悲秋实是自悲,将秋天悲凉的画面落实到自身的遭遇和不平。
《九辩》以伤为主,曹丕的《燕歌行》则是以思为主。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举隅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举隅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文学形式的结构,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达。
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的崇尚。
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它深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都以一种统一的模式被古典诗词中的景象、情绪和比喻所表达。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写出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爱;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唐诗宋词中也有不少讽刺和愤怒,表达了对压迫和强权的反抗和抗争。
其次,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体现在对自然的描绘和美的追求。
古典诗词中经常描绘自然,并以此来表达人们对它的崇敬和美的追求。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深山密林、湍急的河流、清澈的湖泊,杨炯的《山行》中描绘了风景秀丽的山脉、绿草如茵的山谷,这些都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最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体现在对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古典诗词中的比喻、象征和比方,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思想,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比如,李白的《登黄鹤楼》中,提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出李白对政治的反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穷困潦倒的生活,体现了他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思考。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它们不仅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崇尚,更向人们展示了对自然的描绘和美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古典诗词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它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而且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

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导读: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
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用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
”刘勰曾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可见,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
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能表达“秋愁”的意象颇多,如秋风、秋雨、秋霜、秋月、衰草、枯木、枯荷、落叶、鸿雁等等,“梧桐”这个传统意象更是纷繁出现,且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
下面,笔者仅就古诗词中梧桐这一意象所蕴涵的悲愁加以解读。
一、丧偶之痛梧桐,一种普通的树种,青干绿叶,枝干扶疏。
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死,因此,我国民间通常以梧桐来象征男女之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
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
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然而,梧桐落叶早,“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古人深信“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就会联想到生命的终结。
因此,古人常以梧桐半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
以梧桐象征丧偶,最早可近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
”后人由此加以引申联想,产生了许多名篇佳句。
贺铸在为其爱妻所作的悼之词中写道:“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半死桐》)就是以清霜之后的半死梧桐象征丧偶之痛。
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当贺铸要离开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你我一起来这里,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成为枝叶凋零的半死梧桐,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也经历了失伴之苦!留下的一半该是多么孤单、凄凉啊!因为“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古诗词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有何特点

古诗词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有何特点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在描写人物时,作者往往通过细腻而独特的心理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的人物心理描写的特点。
古诗词中的人物心理描写首先体现在情感的细致刻画上。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变化的描绘,诗人能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例如,在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描写夜晚的冷峻和孤寂,以及主人公对牵牛织女的思念之情,传达出了一种含蓄而深沉的心理感受。
其次,古诗词中的人物心理描写也表现为对人物思想与意境的准确刻画。
诗人通过描绘人物的思维活动,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登鹳雀楼的情景,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融入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作者的登高情结,还暗含了他对壮丽景色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古诗词中的心理描写还体现在对人物心境变化的描绘上。
通过细腻地描写人物的情绪起伏和内心波动,诗人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穷庐,笼盖四野雪。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作者内心感受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哀怨和无奈之情,使读者对人物心理的波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古诗词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具有细致、准确和变化多样的特点。
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感受、思想活动和情绪变化,诗人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共鸣人物的心灵世界。
这种心理描写不仅丰富了古诗词作品的多样性,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古诗词的心理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对读者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人们从中得到情感的滋养和启发。
《中国古诗的审美范式和民族心理》

《中国古诗的审美范式和民族心理》中国古诗的审美范式和民族心理引言中国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民族心理。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之间的关系。
古诗的审美范式中国古诗有其独特的审美范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韵律和节奏:古诗以平仄、押韵和韵脚的形式表达,营造出美妙的音韵之感。
古诗的节奏感强,以句读齐肩的形式呈现,给人一种舒缓、韵律明快的感觉。
2. 形象和意境:古诗注重以简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意境和形象,通过意象的堆砌和对比,唤起读者的感官和情感体验。
古诗中常有山水、花鸟、季节等自然景象,以及人物、情感等抽象形象,使读者产生共鸣。
3. 比兴和寓意:古诗常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具体的形象进行寓意。
这种寓意性的表达既启迪读者的智慧,又增加了古诗的美感。
古诗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中国古诗的审美范式对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唤起对家国情怀的向往:古诗中常表现出对故乡、家园的深情厚意,唤起了中国人对家国的眷恋之情。
这种家国情怀被视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情感体验,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
2. 培养审美情趣:中国古诗将美的追求融入每个字句之中,通过对自然、人物、情感的描绘,培养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古诗中的意象和抒情语言赋予了人们独特的审美体验,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3. 基于文化传承的凝聚力: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中国人通过欣赏、研究和传唱古诗,建立起共同的文化认同,形成了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和身份认同。
结论中国古诗作为审美范式和民族心理的结合体,对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民族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引发对家国情怀的向往、培养审美情趣和强化文化凝聚力,古诗在塑造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诗宋词的艺术与思想观念

唐诗宋词的艺术与思想观念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从唐诗宋词的艺术与思想观念入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之一,它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唐诗的艺术表达主要是通过对词藻、意象、韵律等元素的运用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意境。
唐诗的思想内涵则主要表现在其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方面。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仅使人感受到诗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思想观念,即人们应该回归自然,追求最纯真的内心感受。
宋词是唐诗后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以其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成为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词的艺术表现主要在于其格律技巧和文学特点的运用上。
其中,格律技巧是宋词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体现出了词人的词艺修养和创意思维,还使得宋词具有一种唯美主义的特征。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所描述的元宵节和难舍的思乡情感,就体现了宋词的唯美主义特点。
宋词的思想内涵也极为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蕴含的圣贤思想。
圣贤思想是宋代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主要表现在宋词中对人性、世情和政治的关注与反思上。
有些词作品中,词人通过对自然、人伦和情感的表达来反映社会现实,体现出圣贤思想的精髓。
例如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词人借用中秋节和月亮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和对民众疾苦的关注,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
总的来说,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巅峰,它不仅在艺术上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更蕴含着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华。
唐诗宋词的艺术与思想观念,从一个侧面也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丰富性。
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研究者,都值得多多品味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人 与 自身心理的文化 关系是 文化人类学研 究的对象之一。 中国古典诗 词 中表现 了许 多具 有本
民族特 色的文化心理特征 ,探 究、考察这些特征及 其表现 形式 ,对于鉴 赏古典诗词 ,继承和发扬 这份珍 贵
的历 史遗产有着重要 曲意义;
关键词 :古典诗 词 ;民族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2 2 26 文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9 (02 1 0 9 —0 0 8 6 9 20 )0 0 7 2
鉴赏中国古典诗词 ,惟有深谙其中的民族文 化 心理特 征 ,才 能 体 会 出诗 词 深 层 次 的思 想 意 映 的 春 愁 、悲 秋 、明 月 相 思 略 加 分
析 ,以一斑 而觅全 豹 。
的大好春光 ,不由悲从 中来 ,悔上心头。 伤 春 的情感 当然不 限于 女子 。冯延 巳 《 踏 鹊
Ex pe f hc l sc oo ia aa tr nAn in e fChn 哪 Jso ia y h lgclCh rcesi ce t Et P Pomso ia
W, 堍 .i, H N ii  ̄ NG T b . S E Wejn . . -a
( N r hn i igC lg ,1 un 1 10 ,C i Ar le B㈣ 1  ̄t C iaJ l n oee 3 ig 0 6 l h n 2 h Vn l c ai di s z D glm  ̄2 u gDi r r 3in 10 0 .C ia) c d i .1 y g 0 0 5 h n 'e t ei A ̄ ta t n tea ce tI;rso ia h r ml ̄i t l utrl s c o gc l h r ceso ie e r c :I h n i xe fChn ,teee xde al l a yh l i aa tr l n o d oo c u p o ac Chn s Rme rhn n  ̄ac iga d sul gt rer rs td n tc  ̄n h 印 e甑 a d sw勰 h lfl 删 。 o ̄sa dsgf{a t oih T n eeo hsu qt cl rlh rtg . o epu yp e n  ̄ i cn n ei a dd v lp t i a  ̄ ut a ei e tr t t l e u a Ke r s a ce t口 日1;ehc] s coq l l h rces ywod : n in 。 l s t i p y h lgc aa tr a ac
台近 ・ 晚春》词的结尾 : “ 罗帐灯 昏,哽咽梦中 语 :‘ 是他春带愁来 ,春归何处 ,却不解 ,带将 愁 去 ’ 借 闺怨写 春愁 ,通 过明 白如话 的 口语 表 。 现词人 对 国运式微和 身世遭 际的忧 伤心情 。
原的 《 离骚》 “ :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 序。惟草木之零 落兮 ,恐美人 之迟暮。 ”也是刘
勰所说 的 “ 色之 动 ,心亦摇 焉” 物 王 昌龄 《 闺怨》诗 中那位 “ 凝妆 上翠楼 ” 的 少妇 ,本 来 满 心 欢 喜 ,登 楼 观 景 ,忽 见 柳 色 青 青 ,顿觉 春风拂 面 ,想 到丈夫 为求取 功名 离家 日 久 ,折柳送 别 ,忽 又经 年 ,辜 负 了彼 此青春 年少
V0 . № 1 I4
M a.0 2 r2 0
春愁 ・ 悲秋 ・ 月相 思 明
— —
中国古典 诗词 中的 民族 文化心 理 特征 举 隅
王廷 弼 。沈 卫建
1 1 0 ; 2 北 京 市 东城 区档 靠局 ,北 京 061 10)5 0f ) 。
( 华 北矿 业 高等 专 科 学垃 , 北京 1
朽 词:“ 谁道 闲情 抛 弃 久 ?每 到春 来 ,惆 怅 还 依 旧 。 日日花前常病 酒 ,不 辞镜里 朱颜 瘦 。 河 畔青芜 堤 上柳 ,为温 新愁 ,何 事年 年有 ?独 立小
桥风 满袖 ,平林 新 月 人 归后 。 ”不 必 去 细 考词 人
春愁 ・ 悲秋
中国古典 诗词 中感 时伤 怀的作 品特别 多 ,其 中伤 春和悲秋 的篇 什尤 其引人 注 目。 《 经・ 诗 豳风 ・ 月》 春 日迟迟 ,采蘩 祁祁 , 七 :“ 女心 伤 悲 ,殆 及 公 子 同 归 。 《 ” 毛传 》 注 释 道 : “ ,女悲 ;秋 ,士悲 ;感其 物化也 。 舂 ”郑 玄进一 步笺 释 :“ 是其物化 ,所 以悲 也 。 《 ” 淮南 子 - 称 谬 训》也 云 :“ 春女思 ,秋 士悲 ,而知物 化矣 。 ”屈
的愁怨 是 由于 国势 的衰微 ,还是仕 宦 的挫折 。这 种惆怅 的情 怀经 年 日久 ,春来 依 旧 ,却 是确 定不 移的 。晁补之 《 水龙 吟 ・ 韵林 圣 予 惜 春 》 “ 次 : 问 春伺苦 匆匆 ,带风伴 雨 如驰骤 。幽葩细萼 ,小 园 低 槛 ,壅培 未就 。吹尽繁 红 ,占春 长久 ,不如垂 柳 。算春 常不 老 ,人 愁 春 老 ,愁 只是 ,人 问 有 。
春恨 十常八九 ,忍轻辜 ,芳醪经 口。那 知 自
是 ,桃花 结 子 +不 因 春 瘦 。世 上 功 名 ,老 来 风 味 ,春 归时候 。纵 樽前痛饮 ,狂歌 似 旧 ,情难 依 旧。 ”词人 借 暮 春时 节 众芳 凋 零 的 景 物 ,抒 发 了 年华 流逝 、功名未就 的伤 春情 怀 。辛弃疾 《 祝英
维普资讯
第 4卷第 l 期 2 3月 02年 0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aosⅫdI nvsy f cne& TcnlySclc ne or lfh 0g irto ic n IU e i S e ehog( i Oc) o o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