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1课时
《《呐喊》自序》的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呐喊〉自序》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一方面,第四单元是序言单元,《〈呐喊〉自序》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这篇文章的理解研究对其余四篇序言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鲁迅作品中蕴涵着极强的“立人”思想,中学阶段鲁迅作品的教学就是通过对鲁迅思想的深入开掘,给学生提供一种思想资源,一种精神营养。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述能力。
(二)重点难点: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因时代差异,学生对于社会背景的不了解必然造成其理解上的困难。
其次,从教材角度来看,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因此对他思想上的剖析就应该更加透彻、有力,把握其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对于理清思路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此确定:重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难点:明确作者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关键:抓住点睛的议论性的语句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1)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学习过一些鲁迅的作品,但是所学不甚深入,加之其思想认识水平仍需提高,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也尚处在发展的阶段,因此他们无论是在剖析问题的深度上还是在理解问题的程度上都难以达到深刻。
(2)从学习方式来看,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还没有完全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仍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为此,本堂课努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评价观、认识观。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活动的规律,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知识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鲁迅思想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过程和方法:请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通过学生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进而把握作者思想变化的脉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呐喊第一课时

理解文字,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问题进行分类。
活动2:小组合作,汇总筛选所提出的问题。
要求:
1. 对问题进行分类,分为情节类、人物类、主题类
2. 对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要合并,对不明确的问题要明确表达。
能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准确将问题分入情节、人物、主题三大类,语言表达明确。
学生将能够
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有条理地进行总结。
单元教学内容——《呐喊》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中学课本中对其作品也较为重视,初中教材中就有《一件小事》《孔乙己》《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高中还学习了《纪念刘和珍君》,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情况有较大差异,但大多只是初步的、零散的认识,仅限于课本和常识,缺乏深入地系统地了解。对鲁迅的看法,除了教科书中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之外,有写到“战士”,还有同学写“愤青”“狂人”“喜欢骂人”“好斗”“睚眦必报”等。从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的认识仅限教科书,缺乏自己的或更深入的看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只看到鲁迅“战斗”的一面,还有一部分学生对鲁迅持不满甚至贬损的态度。学生对鲁迅的了解途径一是来自课堂,一是道听途说的评论,真正通过阅读鲁迅作品进而了解鲁迅其人的少而又少。
4、读写融通,思辨表达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宝贵的经验和模式。叶圣陶先生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在鉴赏作品的同时我们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的经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能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在阅读的基础上输出学习成果,把思想转化成文字。
《呐喊》教案_人物分类解读(1) (1)

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
坏这铁屋的希望。”
我们来看鲁迅先生对其中的人是如何
3
来分类的。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无论怎样的梳理、归类,都是进一步增强 对文本的理解。
环节三:深入探究,思考领悟
教的活动 3
(三)鲁迅先生对呐喊小说中知识分子几乎 都持批评、批判态度。鲁迅写小说只是为了 批判和否定吗?如果不是,那作者的写作意 图是什么? 探讨 1: (1)《呐喊》中知识分子有没有可能打“破 铁屋子”呢?(小组讨论) 1.如果有,谁最有可能?为什么? 2.如果没有,为什么?
1
(2)学生读小说往往为了兴趣,一旦从小说中找不到乐趣,就会放弃阅读行为;更不会通过小说了解 解故事背后社会人生,培养自身情感与审美情趣。 (3)学生已处在高二上学期,对鲁迅所处时代背景有了较多的了解,对那个时代的作品也有了较多的 涉猎,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品文识人成为可能。
学习目标确定
1.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塑造的不同人物命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2)单篇教学与多篇教学的纵横比较,整合,赏析,拓展。 (3)提高学生的思维整合以及独立深入的分析能力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单篇阅读----多篇比较阅读 ----- 整体专题阅读-----拓展阅读-----专题研究
(请结合作品来谈)
学的活动 3 探讨 1 (1)针对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否定,分析明确:
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
2. 在课前自行预习的基础上交流下面表格(小组交
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 流,小组长填写)。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教学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教学教案〔〔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开展过程;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肯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美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开展过程。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开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教学班级:民族中学高一(4)班〔注:借班上课〕指导过程与步骤:一.导入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中有梦吗?〔答复是肯定的〕人不同,梦想不同,时代不同梦想也不同。
鲁迅先生一生也做了很多梦,他把自己“不能全忘记〞的梦,写成了小说集〔呐喊〕。
在初中同学们也解读过鲁迅“梦〞——小说。
说说看我们学过鲁迅的小说有哪些?明确:〔故土〕,〔社戏〕,〔孔乙己〕。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明确:〔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部小说集,共搜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自序〕。
投影:〔自序〕课件。
并展示〔呐喊〕篇目表,让学生有大概了解。
〔呐喊〕篇目表〔1〕〔呐喊〕自序(1922.12)〔9〕故土(1921.1)〔2〕狂人日记(1918.4)〔10〕阿Q正传(1921.12)〔3〕孔乙己(1919.3)〔11〕端午节(1922.6)〔4〕药(1919.4)〔12〕白光(1922.6)〔5〕明天(1920.6)〔13〕兔和猫(1922.10)〔6〕一件小事(1920.7)〔14〕鸭的戏剧(1922.10)〔7〕头发的故事(1920.10)〔15〕社戏(1922.10)〔8〕风波(1920.10)二:介绍“序〞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1课时【学习任务与情境】:一位中学生以“现代人”的眼光对鲁迅作了这样的评价:“他学的矿务,并非热门专业,这是输在起跑线上;学完矿业没有直接就业,这是没有早点立足社会;学矿业又去学医,中途改行,浪费了多少大好青春!留学归来仍未从医就业,成了待业青年;之后弃医从文——专业不对口;从文后,写的既不是政府御用文章,也不是传统文言文,甚至还抨击政府,批评时弊,是个反动青年,而且是生活动荡、收入不稳的反动青年!”对上面这段文字,你怎么看?怎样看待鲁迅的这段经历和变化?请结合《呐喊·自序》及相关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学习内容与目标】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体会鲁迅的“寂寞”和“梦”,能够联系作品明确《呐喊》的写作目的。
查阅资料,评判鲁迅的人生价值,撰写“周伯宜——周树人——周海婴”。
【学习活动概述】这一学习任务旨在引领学生从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走近鲁迅。
研读《〈呐喊〉自序》,评价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不仅解释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而且对他的这种做法做出评价,从鲁迅的人生理想追求去评判,从鲁迅的艺术成就去评判,更应从鲁迅对现代思想启蒙的贡献去评判。
【学习活动设计】一、读《呐喊·自序》、《父亲的病》、《五猖会》、《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概括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脉络。
读后交流1:读《五猖会》、《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周伯宜——周树人——周海婴”之间关系发表意见。
谈谈鲁迅对父亲的感情、家族命运的衰败对鲁迅人生选择的影响。
例如:读后交流2:通过对鲁迅人生经历的分析,不难发现,他有过哪些“梦”?这些梦虽然破灭了,却映照出他的内心。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一文艺救国梦如图表:读后交流3:这些好梦的破灭,使鲁迅陷入巨大的悲哀和寂寞,也使他对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鲁迅反思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怎样的外在表现?明确:结果:①群众的麻木。
先觉者的主张,往往是不为周围的人所理解的,这就是寂寞的根源,亦是改革者的艰难和悲哀之处。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

教学效果评估
01
教学目标实现
评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 现,学生是否掌握了预期的知 识和技能。
02
教学进度适中
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进度是否适 中,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节奏 。
03
教学内容深度
评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深度是 否合适,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 需求。
04
教学方法有效性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 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思考。
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引导。
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 分参与讨论和互动,需要进一步 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效
率。
部分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表现出分 析能力不足,需要加强相关训练
和指导。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加强对鲁迅先生思想和创作背景的介 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呐喊》自 序的内容和思想。
加强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 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表现评价
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程 度,是否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 思考。
情感态度
观察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 极,是否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习 惯。
01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 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提出有深 度的问题。
02
03
04
知识掌握度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评 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02
课文解析
《呐喊》简介
总结词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详细描述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它标志着白话 文小说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熟。
《呐喊》创作背景
总结词
揭示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崇高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手法。
3. 领悟课文所传达的思想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理解。
2. 鲁迅先生批判精神的把握。
3. 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呐喊》。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自序》,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并解释其含义。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
4. 案例分析(1)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分析鲁迅先生批判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查找不足。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分析《呐喊》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分析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呐喊》的主题和思想内涵;(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认识文学的社会责任;(2)尊重文学传统,珍视文化遗产;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简介:《呐喊》是鲁迅在1923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包含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经典作品。
通过学习鲁迅的生平,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
2. 《呐喊》的艺术特色:分析《呐喊》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讽刺手法、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探讨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 作品分析:《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通过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文学鉴赏: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写作练习:以《呐喊》中的某个作品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呐喊》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作品分析方法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鲁迅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2)文学鉴赏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和艺术特色;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3. 案例分析法:分析《呐喊》中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4. 写作练习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等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2. 作品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作品分析方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4.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整体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
【学习任务与情境】:
一位中学生以“现代人”的眼光对鲁迅作了这样的评价:“他学的矿务,并非热门专业,这是输在起跑线上;学完矿业没有直接就业,这是没有早点立足社会;学矿业又去学医,中途改行,浪费了多少大好青春!留学归来仍未从医就业,成了待业青年;之后弃医从文——专业不对口;从文后,写的既不是政府御用文章,也不是传统文言文,甚至还抨击政府,批评时弊,是个反动青年,而且是生活动荡、收入不稳的反动青年!”
对上面这段文字,你怎么看?怎样看待鲁迅的这段经历和变化?请结合《呐喊·自序》及相关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学习内容与目标】
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体会鲁迅的“寂寞”和“梦”,能够联系作品明确《呐喊》的写作目的。
查阅资料,评判鲁迅的人生价值,撰写“周伯宜——周树人——周海婴”。
【学习活动概述】
这一学习任务旨在引领学生从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走近鲁迅。
研读《〈呐喊〉自序》,评价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不仅解释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而且对他的这种做法做出评价,从鲁迅的人生理想追求去评判,从鲁迅的艺术成就去评判,更应从鲁迅对现代思想启蒙的贡献去评判。
【学习活动设计】
一、读《呐喊·自序》、《父亲的病》、《五猖会》、《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概括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脉络。
读后交流1:读《五猖会》、《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周伯宜——周树人——周海婴”之间关系发表意见。
谈谈鲁迅对父亲的感情、家族命运的衰败对鲁迅人生选择的影响。
例如:
读后交流2:通过对鲁迅人生经历的分析,不难发现,他有过哪些“梦”?这些梦虽然破灭了,却映照出他的内心。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一文艺救国梦
如图表:
读后交流3:这些好梦的破灭,使鲁迅陷入巨大的悲哀和寂寞,也使他对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鲁迅反思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怎样的外在表现?
明确:
结果:
①群众的麻木。
先觉者的主张,往往是不为周围的人所理解的,这就是寂寞的根源,亦是改革者的艰难和悲哀之处。
正是这种人生的体验,鲁迅写出了《药》的悲剧;
②认识到“自己并非英雄”。
外在表现:回到北京抄古碑,寂寞、苦闷,找不到变革途径的彷徨。
二、在鲁迅先生启蒙无望的严酷现实面前,苦闷到要麻醉自己的灵魂。
《新生》流产了,文艺之梦破灭了,后来作者到了北京,蛰居故都,一时找不到出路。
这时候老朋友金心异来了,引出了富有深意、十分精彩的对话。
试图联系上下文段,用原文来回答句中“我的确信”、“希望”、“我之必无的证明”、“他之所谓可有”的意思。
明确:
“我的确信”——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希望”——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我之必无的证明”——一间铁屋子,万难破毁的,大嚷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但是无济于事;
“他之所谓可有”——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然而”是对上文的转折,是对自己从前想法、观点的否定,也是对下文的强调,说明自己抛弃了从前的认识,而接受了对方的观点。
到此,这个句子意思就完全清楚了:我抛弃了自己从前的认识,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开始呐喊战斗:唤醒熟睡的人们,打破铁屋子。
这里“熟睡的人们”和“铁屋子”各比喻什么?
明确:“麻木的民众”和“黑暗顽固的旧社会”。
这样我们就分析提取出了《呐喊》写作的第一目的:唤醒麻木的民众,摧毁旧社会。
三、《呐喊》写作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呢?
明确:“已”的意思是什么? (停止)。
“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三重否定,不急于呐喊。
“本以为”说明原来是不急于呐喊,现在要呐喊战斗。
“但”字证明前面的意思不重要,关键是后面的话,还可以删掉“所以”前面的话。
因为“所以”之前是原因,“所以”之后是结果。
四、整体把握:“呐喊几声,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这是《呐喊》写作的第二个目的:鼓舞前驱者,使他们勇于冲锋陷阵。
现在我们依次概括归纳出三点。
请看:
1.唤醒麻木的民众,摧毁旧社会。
如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小说《药》,写的就是革命者夏瑜的鲜血成了愚昧的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良药的故事,小说用极尽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群众的愚昧、麻木和不觉醒。
这类作品还有《示众》等,鲁迅都是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来揭示庸众的愚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2.鼓舞前驱者,勇于冲锋陷阵。
所以他“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这就是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所在。
3.(呐喊当然须听将令),其中1、2点是为什么要呐喊,而3是说怎样呐喊。
五、回顾学习任务与情境,小结。
【读写测评】
:选择下面问题之一写成小论文。
(1)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如何评价鲁迅的“弃医从文”行为?
(2)读《五猖会》、《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周伯宜——周树人——周海婴”之间关系发表意见,或读后写《我和我的父亲》。
(3)根据你对鲁迅的认识,写一个1500字左右的鲁迅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