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概述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是我国政府对科技创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取得重大成果的最高奖励。

一等奖是对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战略性先进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科技工作者的嘉奖和鼓励。

本文将围绕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展开分析和介绍。

二、获奖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xxxxx2. 获奖单位:xxxxx3. 获奖成就:xxxxx4. 技术创新:xxxxx5. 产业应用:xxxxx6. 社会影响:xxxxx三、获奖项目背景1. 项目研究意义2. 项目研究目的3. 项目研究方法4. 项目实施过程5. 项目成果展示四、获奖项目技术创新1. 技术创新原理2. 技术创新方法3. 技术创新实现4. 技术创新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五、获奖项目产业应用1. 产业应用领域2. 产业应用效果3. 产业应用前景六、获奖项目社会影响1. 对国家科技发展的贡献2. 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3. 对国际科技交流的促进七、获奖项目未来发展展望1. 后续研究计划2. 产业化推广计划3. 国际合作意向4. 社会效益预期八、结语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技工作者的褒奖和鼓励,也是对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认可和展示。

各获奖项目所取得的成就和展示的技术创新,将为我国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够获得这样的荣誉,为国家科技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包括了众多突破性的科技创新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产业应用和社会影响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具体介绍其中几个获奖项目,深入探讨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以及对于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获奖项目一:xxxxx该项目的研究团队围绕xxxxx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xxxxx 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年获奖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年获奖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年获奖项目(公开部分)1956年(当时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1、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完成人:华罗庚(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2、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完成人:吴文俊(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3、工程控制论完成人:钱学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82年1、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完成人: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季爱雪、邢其毅(北京大学),汪猷、徐杰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完成人: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韩景行、朱大绶、吕华、王懋基、朱夏、关士聪等(地质部),张文昭、杨继良、钟其权、翁文波、余伯良、邱中僵 田在艺、胡韩元、赵声振、李德生等(石油部),张文佑、侯德封、顾功叙、顾知微(中国科学院)3、配位场理论研究完成人:唐敖庆(吉林大学)及其研究集体:孙家钟(吉林大学)、邓从豪(山东大学)、张乾二(厦门大学)、江元生(吉林大学)、鄢国森(四川大学)、戴树珊(云南大学)、刘若庄(北京师范大学)、赵景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古正(四川大学)、李伯符(吉林大学)4、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完成人:王淦昌、丁大钊、王祝翔(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5、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完成人:王晓青、楚旭春、黄汲清、郭文魁、程裕淇、王曰伦(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王绍伟(地质部情报研究所)、李廷栋、耿树方、李春昱(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王鸿祯(武汉地质研究所),张宗祜(地质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所)6、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完成人:陈景润、王元(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潘承洞(山东大学)7、《中国科学技术史》完成人:李约瑟等(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1987年1、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完成人:刘东生、施雅风、孙鸿烈、郑度、常承法、吴征镒、尹集祥、文世宣、李吉均、张经炜、李文华、佟伟、高以信、程鸿、杨逸畴、黄复生、温景春、冯祚建、周云生、黄文秀、高登义、陈传友、韩裕丰、李炳元、章铭陶、武素功、王金亭、倪祖彬、关志华、张祖荣、滕吉文、郑喜玉、路季梅、邓万明、张谊光、谢自楚、宁学寒、王连城、邵启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北京大学等)2、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完成人:廖山涛(北京大学)3、东亚大气环流完成人:叶笃正、陶诗言、朱抱真、陈隆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4、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完成人:唐敖庆、江元生(吉林大学)5、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完成人:王德宝、汪恩璧、汪猷、郑可沁、朱莹书、陈海宝、陈慎、裘慕绥、梁镇和、申庆祥、杨再定、胡美浩、王贵海、吴仁龙、余允华、陆蕴华、陈常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6、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完成人:邹承鲁、许根咯 孙玉琨、杜雨苍、赵康源、周海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7、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完成人:王文采、汤彦承及其研究集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8、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完成人: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徐伯安、楼庆西、郭黛娅(清华大学)9、五次对称性及Ti-Ni准晶相的发现与研究完成人:郭可信、叶恒强、李斗星、张泽、王大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0、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完成人:涂光炽、王秀璋、陈先沛、张宝贵、杨蔚华、程家平、樊文苓、赵振华、喻茨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1、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完成人:陆家羲(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1989年1、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完成人:赵忠贤、杨国桢、陈立泉、杨乾声、黄玉珍及其研究集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基于时序逻辑的软件工程环境的理论与设计完成人:唐稚松(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1991年(空缺)1993年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完成人:秦仁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95年(空缺)1997年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完成人:冯康等(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1999年、2000年、2001年度:空缺2002年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完成人:蒋锡夔、计国桢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0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蒋锡夔(右二)以其在物理有机化学领域取得的国际领先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科学技术奖改进的建议

科学技术奖改进的建议

科学技术奖改进的建议
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进步,有一些改进的建议可以考虑:
1.关注基础研究: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奖励力度,鼓励科学家在探索未知领域和解决基础科学问题上付出更多努力。

2.跨学科奖项:
•设置跨学科奖项,鼓励不同领域的合作与创新,推动科技的交叉融合。

3.重视应用创新:
•在科技奖中更加重视应用创新,强调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4.奖项多样性:
•增加奖项的多样性,包括技术发明、科学发现、科技团队合作等,以更好地覆盖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

5.支持青年科技人才:
•设立专门的青年科技奖项,鼓励年轻科技人才在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6.透明评审流程:
•提高评审过程的透明度,确保评审过程公正、公平,并能够充分体现科技成果的真实贡献。

7.奖励开源和共享:
•鼓励开源和科技成果的共享,通过奖励激励科学家将成果分享给更多人,促进科技的快速传播。

8.强调可持续发展:
•在科技奖设立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奖项,鼓励科技成果在环保、能源、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创新。

9.定期评估奖项设置:
•定期对科技奖项的设置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10.国际合作奖项:
•设立国际合作奖项,鼓励科技团队在国际合作中取得的卓越成就,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合作。

这些建议旨在提高科技奖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科技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作者:李庆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1期摘要:科学、完善的科技奖励体制,对于促进科技事业发展、激励科技创新十分重要。

随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出现了新的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

关键词:科技;奖励;改革;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221-03科技奖励是对在科技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是科技人员获得科学研究领域认可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手段之一。

新时期为了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科技工作,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体制,已经成为科技主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科技奖励的作用科技奖励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重视科技的程度。

通过设置科技奖励,可以承认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引导科技发展方向,激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技工作,促进科技事业更大发展。

(一)承认作用从研究领域来讲,科技奖励是对科研工作者研究成果的鉴定,也体现了对科研工作者研究能力的承认。

承认作用是科技奖励的基本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政府机构或学术团体对科技工作者的奖励都是对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和研究成果的认可或肯定。

相反,如果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得不到认可,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科研工作热情,不仅会对科研工作人员造成巨大的个人伤害,也会反映出科技奖励体制的缺陷,并给整个科技领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引导作用科技奖励是中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無论是从享誉全球的诺贝尔奖,还是日臻完善的中国的科技奖励体系,都明显了体现了科技奖励的引导作用。

科技奖励的宗旨一方面是表彰、奖励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另一方面吸引科技工作者围绕当前经济和社会领域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展开公关,引导社会资源支持科技研究与发展。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气动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合金粉末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气动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合金粉末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气动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合金粉末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技术介绍气动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粉及其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受到以美国为首及其盟国制定的“导弹技术控制制度”(MTCR)的限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致力于微细球形铝粉的生产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解决了航空航天快速凝固高强铝合金材料的气动雾化制粉问题。

1990年在国家重点战略武器研制“31”工程中,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固体火箭燃料微细球形铝粉的生产技术问题1993年制定的国家军用标准《特细铝粉规范》GJB1738-93,其产品列入其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轿车用高档金属颜料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电极背铝浆需求,使得此项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近年来国内外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TM)和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日臻完善,在我国先进的MIM制备技术产品和市场已经开始成熟,金属粉末的3D打印技术正在起步和发展,对d50≤20μm特别是d50≤10μm的球形非晶微晶金属粉末需求迅速增长。

多年来超细球形铝粉已多年被列入科技部发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中,序号:06010056。

2007年我国制定了《氮气雾化铝粉》YS/T620-2007的行业标准,2014年上升为国家标准《铝粉第4部分氮气雾化铝粉》GB/T2085.4-2014产品标准,此标准在产品品种、技术规格等方面,现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中科院力学所已有三十多年该项技术成果转化的实际经验。

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套不同生产规模(单套装置生产能力150-4000吨/年)的球形铝粉生产线在国内外安全运行。

年产能达到十几万吨的规模。

年产值达十几亿元人民币。

力学所现有的气动雾化法制备微细球形金属粉末生产专利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此项技术在生产安全、生产能力、规模、产量、细粉收率(d50≤10μm)、工作环境、生产成本等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科院力学所此项目获奖等情况:1986年航空部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科院相关领域专家主要研究成果信息

中科院相关领域专家主要研究成果信息

附件1中科院相关领域专家主要研究成果信息第 1 分会场:能源化工驻场专家:徐杰、田志坚、丁云杰、朱向学、高进徐杰简介徐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均相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催化学报》等杂志编委。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 催化选择氧化,围绕-CH3、-CH2、-CH 等键的选择氧化活化等科学问题,开发烃类、醇类等选择氧化的新路线和新方法,为工业应用提供创新技术;2. 催化选择加氢,开发不饱和有机化合物选择加氢、选择加氢脱氯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背景的催化新方法和新技术。

3. 生物质转化,以糖类及其衍生物、甘油等生物基平台化合物为原料,催化转化制乙二醇、丙二醇、乳酸、马来酸、呋喃二甲醛、呋喃二甲酸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精细化学品和大宗化学品。

长远目标:以纤维素、木质素及其他生物质为原料,制备高分子材料单体以及新型液体燃料,发展非石油路线制备大宗化学品和能源产品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4. 催化新材料,围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质催化转化等重要过程,研究开发多相催化新材料、新型催化剂载体、均相催化新材料以及仿生催化新材料的制备新方法和应用新技术。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1. 对二甲苯催化氧化技术工业应用。

团队研究开发出PX氧化制PTA关键新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催化体系,提高氧化反应活性和效率,大幅降低溴用量。

该技术在乌鲁木齐石化10 万吨/年PTA生产装置连续应用6年,Co Mn Br用量可降低15%以上,并可减少醋酸溶剂消耗,装置运行稳定,产品质量优良; 2. 乙苯催化氧化技术工业应用。

团队研究开发出乙苯催化氧化制苯乙酮新技术。

与企业合作,设计建成2000 吨规模工业装置,实现了该技术的工业应用,苯乙酮产品纯度达99.5%以上,达到进口产品质量指标要求; 3. 甘油催化加氢制1,2- 丙二醇。

中山大学化工系导师详细介绍

中山大学化工系导师详细介绍

一、基本情况陈清林(Chen Qinglin),男,湖南安仁人,工学博士,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石化产品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邮编:510275·电话:+86-(O)·E-mail:教育经历·: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石油加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武汉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至今: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6: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副教授;· 1: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能源工程研究所,访问学者;·:香港科技大学化工系,研究助理;·:湖南长沙石油厂,工程师;·:江汉石油学院应用化学系,助教;讲授课程本科生课程:《化工热力学》研究生课程:《高等化工热力学》、《化工过程热力学分析与能量综合》科研方向1. 化工过程热力学分析2. 㶲经济学理论及应用3. 过程耦合强化及能量系统优化4.过程工业集成建模以及设计、运行与控制优化科研项目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组分化学结构特征的石油馏分萃取分离过程相平衡模型及应用研究(),2. 广东省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专项, 炼油工业节能减排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2010A0),3. 863重点项目“化工反应过程强化技术”课题四“反应过程耦合强化技术及工业示范”子课题, 醋酸乙酯/醋酸丁酯反应-反应耦合强化工业化技术(2006AA03020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能量流结构的过程扩产与能量综合集成建模与优化研究(),5. 中国石化咨询公司, 茂名分公司炼油全厂用能优化,6. 广州中元石化工程公司, 炼化企业低温余热利用技术研究开发,7.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 海南炼化全厂用能优化技术方案研究开发,8. 中石化金陵分公司, 三套工艺装置用能分析和节能方案开发,9. 中石化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 炼油系统能耗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10. 广东省工业攻关项目, 工业有机废液处理与资源化的过程强化技术及新工艺流程研究, (2009B0),11. 广东福田化工公司, 不饱和聚酯系统节能减排技术及新工艺研究开发,12. 中海油气开发利用公司, 常减压装置换热网络低温余热综合利用,13. 中海沥青(泰州)公司, 沥青装置换热网络优化改造方案开发, . 0614. 中石化武汉分公司, 炼油能量系统优化改进方案研究开发,15. 中石油兰州分公司, 炼油板块主要耗能装置用能分析与优化,获奖情况1. 过程工业能量系统综合优化及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工程应用,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2. 螺旋隔板强化管换热器的研究开发, 201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相关成果近期主要专利1. 一种等压气液平衡测定装置, 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 , 授权日期: ;2. 一种气液液平衡测定装置, 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 , 授权日期: ;3. 一种使用夹带剂生产乙酸乙酯的方法, 发明专利, 申请号:, 申请日期: ;4. 一种强化传质及高效节能型吸收稳定系统, 发明专利, 申请号:, 申请日期: ;5. 强化气分装置利用余热余压回收丙烯的制冷装置及工艺, 发明专利, 申请号: , 申请日期: ;6. 催化重整预加氢反应产物的二级冷凝分离方法及装置, 发明专利, 申请号: , 申请日期: ;学术任职1. 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 《石油石化节能》编委3. 广州市能源学会理事4. 全国化工节能减排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二、基本情况陈卫国,男,,籍贯:广西,硕士毕业。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指南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指南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指南一、背景介绍随着国家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为了科技界的重要奖项之一。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在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追求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

随着2023年的到来,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工作也已经拉开了帷幕。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科技工作者和申报单位顺利完成申报工作,特制定本指南以供大家参考。

二、申报条件1.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从事科技研究、技术开发、科技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2.所申报的科技成果必须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科学道德准则的基础上完成的;3.所申报的科技成果必须具有独立创新性,并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申报材料1.《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书》一式三份,由主要申报人签署并加盖公章;2.主要申报人的唯一识别信息明、执业资格证书、学位证书等相关证明文件的复印件;3.相关科技成果的证书、专利证书、著作权证书、实物样品等相关材料的复印件;4.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四、申报程序1.申报单位或个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申报材料报送当地科技管理部门,并按要求完成上线申报;2.科技管理部门应在收到申报材料后,组织开展初审工作,并对初审合格的材料进行专家评审;3.经专家评审合格的科技成果将进入最终评选环节,并对最终评选出的科技成果进行公示;4.最终评选出的科技成果将提交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进行终审,并最终确定获奖名单。

五、申报工作的注意事项1.申报材料必须真实、完整地反映所申报的科技成果,不得有虚假材料或夸大事实;2.申报材料的格式和内容必须符合规定,否则将被视为无效申报;3.申报流程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不得越级申报或跳过任何环节;4.在申报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随时向所在单位科技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并获得帮助。

六、结语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设立对于激励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 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 国家统计局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2 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5
21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形成机制与控制途 径
平原湖区涝渍灾害治理综合控制标准研
22 究与实践
2007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3 洞庭湖流域生态功能优化与水土资源 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08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4 基于遥感数据的海峡两岸数字地貌制 图和国土资源监测研究
2008 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5 综合前沿遥感技术研究极地冰体变化 的应用分析软件平台
2010 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26 湖北省典型湿地演变过程及生态修复 技术与应用
2013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7
民进中央评为 2015 年度参
加强 三峡工程影响下岩溶塌陷等地质 2014
政议政成果一等奖
灾害防治
28 基于水沙过程的典型多面源营养物质 输移机理与生态防治
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5
(第二单位)
29
民进中央评为 2015 年度参
关于加强长江故道群湿地保护,保障长 2015
政议政成果一等奖
江中游生态安全的提案
30 基于变化检测与亚像元制图的土地覆 盖图更新研究
波音图像分析与解译最佳科 2016
学论文奖
13 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 究
14 长江产业带建设的综合研究
15 四湖地区湿地农业持续发展研究
16
1998 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8 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 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
国家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背景遥感宏 观调查与动态研究 17 基于网络的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 18 全国县级农业土地资源遥感调查 19 流域环境演化与减灾对策 20 拉姆萨尔湿地保护科学奖
序号 获奖名称
年代 获奖类别
1 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 其对策研究
1989 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2 洪湖水体生物生产力的综合开发及湖 泊生态环境优化研究
1991 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3 洪湖水体生物生产力的综合开发及湖 泊生态环境优化研究
4 新兴垸主体农业与生态经济规划
1992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0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生态渔业的研究
11 重点产粮区主要农作物遥感估产
1994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 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6 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 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2 三峡工程对沿江湿地和河口盐渍化土 地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1997 中Βιβλιοθήκη 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 三峡工程对四湖地区土壤潜育化与沼 泽化影响及对策研究
1992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6 四湖地区资源环境评价与生态结构农 业布局调整研究
1993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 水网区水量转化的系统模拟研究与应 用
8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统专著
9 重点产粮区主要农作物遥感估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