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期末复习考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期末复习考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期末复习考点总结一、字音字形5.气魄山巅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宛转劈开屏障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臂膀哺育滋长榜样6.惊惶攀谈苛捐杂税篱笆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起来矗立不可捉摸咀嚼呜咽澎湃督促搀扶灌输7.誓言挚痛胸膛泛滥白桦林呻吟嗥鸣山涧高粱斑斓山雕谰语怪诞缠绕浆液亘古默契田垄埋葬蚱蜢镐头土壤禾稻碾压辘辘丰饶污秽耻辱端木蕻良二、解释成语并造句5.万丈狂澜九曲连环一泻万丈6.苛捐杂税酣然入梦不可捉摸三、文学常识1.《黄河颂》选自组诗《》,诗作者(),诗人、文学评论家。

曲作者()2.《老山界》选自《》,作者()3.《土地的誓言》作者(),作家,代表作有小说《》4.《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与《》合称为“乐府双璧”。

5.《黄河颂》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儿女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表现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6.《老山界》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民对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的家园的眷恋之情,发出了(誓死为家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写作特点:(呼告)手法的运用;语言凝练,饱含深情;寄情于物,波澜起伏。

8.《木兰诗》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孝敬父母、勤劳、勇敢、坚强、热爱家乡、不慕名利、热爱和平、保卫祖国的巾帼英雄形象。

写作特点: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征途上的见闻和感受、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多年的征战生活的内容则写得简略。

这样写使结构疏密有致,更好地刻画人物。

四、课内阅读5《黄河颂》1、赏析加点词语或句子(1)我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必须完全真实,报道时间上都讲时效性,要求迅 速及时。按著名记者梁衡的说法,一条消息应具有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要 有一件真实的事情;二是这事件必须是新发生的,新鲜的;三是这事件要 有足够的受众,有传播价值。
通讯:较多地报道人物;叙述比较详尽具体;可以运用描写、议论、 抒情。
消息:以报道事件为主;叙述比较简明;写作比较单纯
2.提示:要注意抓住“最能体现黄河特点”这几个字,主要从“望黄河”和“
颂黄河”两个方面体现。
6 老山界
一、课文文体:回忆性散文
二、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他 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 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 、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党 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 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四、知识链接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主峰海拔 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 年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 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 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 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1931年考入巴黎音 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 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 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 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 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的巨大贡献,赢得了“ 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图文解读汇总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图文解读汇总

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第一课时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知识点一、积累词语。

⑴校(xiào 校规;jiào 校订)壳(ké弹壳;qiào 地壳)藏(cánɡ躲藏;zànɡ宝藏)行(hánɡ行列;xínɡ行动)⑵诗兴不作(作: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锲而不舍(锲:刻;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兀兀穷年(兀兀:劳苦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很不一样)一反既往(既: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潜心贯注(潜:隐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二、课文解读1.探究文章第一部分。

①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部分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②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①作者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

《唐诗杂论》被当作重点部分加以介绍,实际上体现了作者成功驾驭材料的写作功力。

作者能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材料,做到繁简相宜。

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这样写,有力地突出中心。

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则介绍得简略些,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得侧重点与前面不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知识点一、内容概览第一单元主要聚焦于古代文学经典,包括文言文和诗词的鉴赏。

课文涵盖了《论语》中的经典篇章,让学生领略古代智慧的魅力;同时也有古代诗词,如李白的《夜雨寄北》让学生在欣赏古诗优美韵味的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知识点还包括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如名词、动词的使用等,以及对文中言外之意的理解和体会。

第二单元则是现代文学的深入研读和语言表达技能的锻炼。

课文涵盖了各类现代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现代文学的魅力,同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涉及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包括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点不仅涵盖了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也包括了语言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丰富文化底蕴,还可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1. 介绍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是一套全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系统性教材。

它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作为该教材的开篇单元,尤为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培养。

在教材结构上,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字词句篇入手,逐步扩展延伸。

教材内容的选取既注重经典性、时代性,又兼顾多样性、趣味性,旨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在编写理念上,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中的知识点涵盖了语言积累、知识理解、运用实践和情感培养等方面。

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中,教材通过精选课文和设置相关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邓稼先》1.文学常识《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3.重点字词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4.重点句子(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消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场,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活力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发奋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④空灵:灵敏而不可捉摸⑤秀气:娟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记诵手册)(解析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记诵手册)(解析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记诵手册1.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诗集有《五月花》,收录了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

2.陆定一(1906—1996年),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1925年,陆定一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起他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

长征途中他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79年后,他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3.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毕业于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现代作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代表作:长篇小说《东方》、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我的老师》。

4.通讯是报刊上常用的一种体裁。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通讯和消息相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不仅要写事,还往往要写人;不仅用叙述的方式,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

即:它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完整。

《谁是最可爱的人》正是这样一篇佳作。

5.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

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6.《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7.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

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哺(bǔ)育屏(pínɡ)障宛转(zhuǎn)气魄(pò) 臂(bì)膀浊(zhuó)流澎pài(湃) 狂lán(澜) 高山之diān(巅)惊惶(huáng) 攀(pān)谈督(dū)促欺侮(wǔ)峭(qiào)壁骨碌(gū lu)苛(kē)捐杂税hān(酣)然入梦蜷(quán)起来缀(zhuì)着 矗(chù)立 不可捉mō(摸) guàn(灌)输 放纵(zòng) 隐隐(yǐn)约约 坚韧(rèn) 犁(lí)耙 淳(chún)朴 谦逊(qiān xùn) 覆(fù)灭 zhì(掷)下 fēng(蜂)拥 bāi(掰)断 huò(豁)亮 过瘾(yǐn) 挚(zhì)痛 镐(gǎo)头 怪诞(dàn) 亘(ɡèn )古 默契(qì) 田垄(lǒnɡ) 蚱(zhà)蜢 污秽(huì) háo(嗥)鸣 斑lán(斓) lán(谰)语 唧(jī)唧 机杼(zhù) 可汗(kè__hán) 鸣溅(jiān )溅 燕(yān)山 鸣啾(jiū)啾 朔(shuò)气 策勋(xūn )ān jiān(鞍鞯) p .èi(辔)头 r .óng(戎)机金tuò(柝)阿zǐ(姊) 红zhuāng(妆) 云bìn(鬓) 霍(huò )霍屏⎩⎪⎨⎪⎧píng (屏障)bǐng (屏气) 曲⎩⎪⎨⎪⎧qū(九曲连环)qǔ(歌曲)强 ⎩⎪⎨⎪⎧qi áng (坚强)qi ǎng (强迫)ji àn ɡ(倔强) 朝⎩⎪⎨⎪⎧ch áo (朝廷)zh āo (一朝一夕)落⎩⎪⎨⎪⎧là(丢三落四)luò(落后) 嚼⎩⎪⎨⎪⎧jué(咀嚼)jiáo (细嚼慢咽) 咽⎩⎪⎨⎪⎧yè(呜咽)yān (咽喉)yàn (吞咽) 宿⎩⎪⎨⎪⎧sù(宿营)xiǔ(半宿)xiù(星宿)奔⎩⎪⎨⎪⎧bēn (奔波)bèn (投奔) 召⎩⎪⎨⎪⎧zhào (召唤)shào (姓召)血⎩⎪⎨⎪⎧xiě(血淋淋)xuè(热血)⎩⎪⎨⎪⎧澜(lán )狂澜斓(lán )斑斓 ⎩⎪⎨⎪⎧哺(bǔ)哺育辅(fǔ)辅导捕(bǔ)捕捉⎩⎪⎨⎪⎧歉(qiàn )道歉谦(qiān )谦虚 ⎩⎪⎨⎪⎧搀(chān )搀扶馋(chán )馋嘴⎩⎪⎨⎪⎧缴(jiǎo )缴纳檄(xí)檄文 ⎩⎪⎨⎪⎧缀(zhuì)连缀辍(chuò)辍学⎩⎪⎨⎪⎧隅(yú)偏安一隅偶(ǒu )偶然遇(yù)遇见愚(yú)愚昧 ⎩⎪⎨⎪⎧谦(qiān )谦逊赚(zhuàn )赚钱嫌(xián )嫌弃兼(jiān )兼职⎩⎪⎨⎪⎧斓(lán )斑斓谰(lán )谰语澜(lán )波澜 ⎩⎪⎨⎪⎧涌(yǒng )涌现俑(yǒng )陶俑踊(yǒng )踊跃⎩⎪⎨⎪⎧绕(rào )缠绕饶(ráo )丰饶娆(ráo )妖娆 ⎩⎪⎨⎪⎧契(qì)默契锲(qiè)锲而不舍挈(qiè)提纲挈领气魄:气势;魄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 一、课文内容梳理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文章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这篇课文历来深受师生欢迎。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二、单元字词汇总 5.黄河颂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 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6.最后一课 诧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 婉转:形容抑扬动听。 惨白:(面容)苍白。 惩chéng罚:严厉的处罚。 踱duó:慢步行走。 祈qí祷dǎ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赚zhuàn钱 攒zǎn钱 钥yào匙shi 思量:动词,考虑。 字帖:供学习写字的人临摹的范本。(贴) 哽gěng住 7.土地的誓言 蕻hóng(端木蕻良) 蕻hòng(菜蕻) 碾niǎn谷 (辗zhǎn转)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动词,汹涌。 呻shēn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èn古:远古。 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丰饶:形容词,富饶。(求饶 挠) 白桦huà树 (喧哗huá)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蒿hāo 篙gāo)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 (一)课文字词详解 木兰诗 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 ①复:又。②当:对着。③户:门。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⑤唯:只。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 ①忆:思念。②军帖:军中的文告。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点兵:征兵。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①市:集市。②鞯:马鞍下的垫子。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①旦:早晨。②但:只。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 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①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②啾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戎机:战事。②度:越过。③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 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②策勋:记功。③强:有余。 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欲:想要。②用:愿做。③愿:希望。④千里足:千里马。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①红妆; ①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我旧时③裳。 ①霍霍:磨刀的声音。②著:穿。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 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①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②帖:同“贴”。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④火伴:同伍的士兵。 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 ①扑朔:动弹。②迷离:眯着眼。③傍地走:贴近地面跑。④安:怎么。 (二)重点句子翻译(特别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三)揣摩语言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四)课文分析 1.整体把握。 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建功封赏,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 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 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 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 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根本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