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_钟志贤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作用论文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作用【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内容和分类,提出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和认识工具对于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工具;认识工具;效能工具一、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内容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之一。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信息技术定义主要有以下六种[1]。
1.信息技术是基于电子学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
2.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以及语音信息,并且包括提供设备和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3.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以及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
4.信息技术是在信息加工和处理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技术与工艺原理和管理技巧及另应用,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
5.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
6.信息技术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能力的手段和方法。
在教育与教学中,人们普遍认同最后一种定义。
二、信息技术的分类依据不同,信息技术简单的分类,如下表1[2]:三、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对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1.是适应时代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必备素养。
2.有利于引发和支持教育变革。
3.有益于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4.有助于培植、创设和维护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
总之,技术既是目的(作为技术/信息素养),又是工具手段(引发/支持教育改革、促进有效学习、创设新型学习环境)。
但是,技术的作用是一种理论假设,其实际的成效取决正确的技术应用观。
四、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过去人们从信息技术中学习(learn from it),现在人们不在满足简单的学习一些技术知识,人们已经开始转向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支撑的环境中学习(learn with it),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学习工具。
37-珠海市教育科研课题

1.本课题的重要观点(即理论依据和在实践中的认识,以此作为指导研究的依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教学改革与研究中不断拓展,对发展教育理论和深化我国的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中,自觉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深入开展历史教学设计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换为教学实验,对减少和克服传统历史教学僵化、呆板和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通过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切实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基本内容(将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进行研究)。
(1)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学习在教学设计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移动电话:13005794670 通讯地址 珠海市实验中学石花东路60号 邮政编码 519015 电子信箱 Xaw66888@ 第二负责人姓名 闫淑华 性别 女 出 生
年 月 1964年 8月 日 专业技术
职务 中教高级 学科
专长 历史
移动电话:13232290985
本课题是依据2003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中,通过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并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实践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于探求更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益。这一次新课程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酝酿,2004年秋,高中新课程改革首先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开始试验,到现在只有两年多的时间,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进行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践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通过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纵观教学设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伟大的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他们的其中的一些教育思想渗透了教学设计的早期构想,后经国外的著名教育学家传播并渗透到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并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文着重介绍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介绍与引进阶段(1979~1988年)首先,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迅速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S—R理论,并将应用于教学,出现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以其精确组织的个别化、自定步骤的学习,确立了许多有益的指导原则。
它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奥苏伯尔的渐进分化的思想,如运用先行组织者,然后呈现一系列具体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鲁纳依学生成绩而逐渐提高学习复杂性的思想;马克勒和墨里等运用教学理论促进概念获得的思想,都对教学设计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其次,认知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策略、信息组织策略,降低焦虑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认知与招待性策略等。
这些新理论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
使得教学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完善与扩充。
第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教学理论工作者对教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广泛探讨的同时,开始关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这一时期出版的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著作或教科书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论述。
在人们眼里,教学设计大体相当于课时计划或教案设计,教学理论工作者无暇也无需过多予以关注。
到80年代中期,我国有些学者的研究视线开始触及教学设计,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
这一阶段主要介绍和引进国外教学设计理论,并吸收和学习国外的理论。
但是这一阶段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第一,介绍和引进的国外教学设计理论成果单一,对教学设计的概念理解单一;第二,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的,如教材的钻研、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而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不足;第三,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薄弱,实验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第四,教学设计研究较为零散,没有体系。
钟志贤博士教授

精选PPT课件
5
高阶能力、高阶思维、高阶学习和高阶知识的关系
高阶知识
高阶能力 高阶思维
高阶学习
精选PPT课件
6
(二)构元
根据国内外学者和相关机构的研 究,我们将高阶能力归纳为以高阶思维
为核心的十大能力。如图1所示。
精选PPT课件
7
创新 问题求解
决策
批判性思维
信息素养
团队协作
兼容
获取隐性知识
自我管理
高阶学习:是指运用高阶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这种学习通常是主动的、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和合 作的,是促进高阶能力发展的必要路径。
高阶知识:是高阶学习的结果,也是支持高阶学习 、高阶思维和高阶能力发展的必备条件。高阶知识是属 于建构性知识、情境化知识、同化的知识、从问题探究 中所获得的个人化知识、复杂化知识和隐性知识。
可持续发展
基本素养(3R)
图1 高阶能力的结构模型
精选PPT课件
8
二、为何?促进高阶能力发展的理由
(一)适应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知识时代的典型特征: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最为显性的特点; (2)智力资本(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3)适应变化与创新是生命线; (4)协作是主要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5)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 知识时代的特征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人才素质观、核心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宗旨: 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
钟 志 贤 博士/教授
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20精0选9PP-T0课8件 -18· 徐
1
Wisdom is knowing what to do next, skill is knowing how to do it, and virtue is to do it.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_心理学视角

在促进学习者发展方面, 学习环境设计注重的 是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 它是对传统教学设计局 限于低阶能力的一种制衡与超越, 是对知识时代特 点和个人发展要求的自觉回应。 即通过有效的学习 环境设计,促进学习者在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 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 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十大方面的能力获得有效 发展 [6]。
··
理论与争鸣
文章编号:1006—9860(2011)06—0030—09
总第 293 期 中国电化教育 2011.6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本科心理学论文辅
心理学视角 导 扣扣七八七零三
*
七零八三
钟志贤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7)
摘要: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隐喻。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学习环境设计需要适切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学视角 教育学尤其是教学理论主要关注如何表现要学
习的内容或领域, 如何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提供适 切的支持。 学习者发展的需求是多维、多面和多层次 的,体现出不同的差异,因而需要不同的教学活动模 式支持,如“个体—接受、个体—探究、群体—接受、 群体—探究”等等。 不同的教学活动模式有不同的教 学策略,例如直接教学(讲授式)特别强调目标结果 的明晰确定性、层级结构和基于目标的活动,其评价 是建立在客观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 以学习者为中 心的学习环境通常是基于情境的教育学方法, 例如 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 各种教学模式共同构成丰富 的教学策略,以支持学习者不同方面的发展。 教学观 直接建立在学习观的基础上,因此,将心理学和教育 学理论基础相互结合在一起, 便反映了对学习本质 理念、所运用的方法和策略、所要学习内容的组织方 式和对学习者支持条件的综合把握。
指向深度学习的《红楼梦》整本书教学内容探析

教学篇誗教学研究指向深度学习的《红楼梦》整本书教学内容探析文|沈志斌《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白话长篇小说,通过富有独特韵味的语言文字向人们展示了18世纪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风情。
曹雪芹围绕当时的贵族家庭塑造了许多典型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整本书称得上是恢宏巨制。
作为小说,它不仅情节足够吸引读者,当中的内涵、哲思以及各种风俗文化无不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对于高中生的学习来说,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
本书目前已被纳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整本书教学单元,作为整本书教学的阅读书目供学生阅读与研讨。
此任务群的提出旨在以现有阅读教学为基础,从课程层面改善单一的选文式阅读教学,扩大语文阅读教学的维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走出单一学习、浅层学习,逐渐具备深度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要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引,开发出适合高中生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充分领略《红楼梦》“这一本”的魅力,更能激发其阅读欲望,拓展其阅读视野,提高其阅读能力,促进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紧扣人物,感受艺术的真实小说是讲述人性的艺术,特别是作为《红楼梦》这样一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曹雪芹在人物的描写刻画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为读者塑造了很多经典人物。
对于正处于人生关键成长期的高中生来说,阅读小说鉴赏人物既可以深化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从小说中探寻人性,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即通过阅读达成个人精神的成长。
相较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之“深”体现在学习者思维加工的水平上,深度学习要调动学生运用高阶思维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在教育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能力。
”所以,教师要开发人物鉴赏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读出人物形象“是怎样的”,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加工,了解作者创作人物的原理,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核心特征。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概论(优选.)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志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2.具有较深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基础;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学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善于总结教育和教学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二、学制基本学制为二至四年,非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一般为三至四年,但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三、培养方式根据教育硕士的生源特点,采取脱产、半脱产,以及在职就读等多种方式。
(其中脱产一年的培养方式为基本培养模式,脱产一年的研究生,第一学期学习共同课,第二学期学习专业课和选修课,第三至第四学期完成论文或报告。
在职就读的研究生,第一至四学期学完共同课,第五至第六学期学完专业课程,第七至第八学期完成论文或报告。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一)公共课(18分)1.学位课(12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90学时 3学分基础外语 180学时 3学分教育学原理 54学时 3学分教育心理学 60学时 3学分2.非学位课(6学分)现代教育技术 60学时 3学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4学时 3学分(二)专业课1.专业基础课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含信息技术教学应用)60学时 3学分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60学时3学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60学时3学分人工智能原理60学时3学分2.专业方向选修课课件设计与制作40学时2学分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40学时2学分信息技术前沿 40学时 2学分信息学竞赛方法 40学时 2学分(三)必修环节(2学分)1.开题报告20学时 1 学分2.文献阅读20学时 1 学分五、考核要求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有教学大纲、主要教材和参考书。
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纵观教学设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伟大的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他们的其中的一些教育思想渗透了教学设计的早期构想,后经国外的著名教育学家传播并渗透到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并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文着重介绍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介绍与引进阶段(1979~1988年)首先,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迅速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S—R理论,并将应用于教学,出现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以其精确组织的个别化、自定步骤的学习,确立了许多有益的指导原则。
它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奥苏伯尔的渐进分化的思想,如运用先行组织者,然后呈现一系列具体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鲁纳依学生成绩而逐渐提高学习复杂性的思想;马克勒和墨里等运用教学理论促进概念获得的思想,都对教学设计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其次,认知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策略、信息组织策略,降低焦虑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认知与招待性策略等。
这些新理论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
使得教学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完善与扩充。
第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教学理论工作者对教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广泛探讨的同时,开始关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这一时期出版的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著作或教科书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论述。
在人们眼里,教学设计大体相当于课时计划或教案设计,教学理论工作者无暇也无需过多予以关注。
到80年代中期,我国有些学者的研究视线开始触及教学设计,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
这一阶段主要介绍和引进国外教学设计理论,并吸收和学习国外的理论。
但是这一阶段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第一,介绍和引进的国外教学设计理论成果单一,对教学设计的概念理解单一;第二,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的,如教材的钻研、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而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不足;第三,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薄弱,实验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第四,教学设计研究较为零散,没有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种创设学习环境 ,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方法论。 3. 框架模型 根据框架建构的背景分析 ,框架隐喻的理解和教
学设计定义的重构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建 构的基本理念可以表述为: 根据教学设计的发展走势 和知识时代的人才素质偏向 ,以素质教育、建构主义 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三大支柱 ,运用连续统思维方式 , 以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为重心 ,为促进学习者发展创设 条件 ,并使教学设计成为一种推进社会和教育变革的 力量。 根据这一基本理念 ,我们可以描述一种面向知 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模型 ,如图 1所示:
程的诸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描 述、计划或规定 ,为所需的教学活动制定具体、可行、 可操作性的程序或方案”。②
传统的教学设计定义必须予以重构。 其理由有 三: ( 1)传统的教学设计定义是基于客观 - 理性的、工 业时代 的定义 , 对教学设 计本质 的认 识存在 偏颇。 ( 2)教学设计的本质是理性与创造性兼备的过程 ,对 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一面 ,传统教学设计远未 予以重视。 ( 3)知识时代及其对人才素质培养的新要 求 ,素质教育、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和学习者的发展 , 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教学设计的定义。
因此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 ,从理论研究层 面来说 ,是为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教学决策建立共同愿 景、 拓展 理论视 野、 提供 思维 线索 和实 践框架 。从 实践 的角度来说 ,它是一种使用者设计 ,是设计者框架映射到现 实的设计情境 ,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操作思路 /方 案。 因此 ,本质上说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 ,是一
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九大能力构成 ; 高 阶能力的核心能力是高阶思维 ,主要指问题求解、决 策、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四大能力。 知识时代 对人才素质结构的新要求说明 ,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 践必须重视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 ,教学方式的变革 势在必行。
2.学科发展的走势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的兴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伴随着知识时代 的日渐来临 ,教学设计研究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 理论与实践范型的变革。这种变革发展呈现出如下八 大特点: ( 1)处在变革力量的激荡中 ; ( 2)基本假设倾 向建构主义 ; ( 3)重心转向学习环境设计 ; ( 4)重视以 学习者为焦点的研究范型 ; ( 5)吸纳多学科研究领域 养分 ; ( 6)关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 ( 7)多元哲学倾 向的模式构建 ; ( 8)与变革的社会协同演进。②这些特 点构成了影响未来教学设计发展走势的力量。它们相 互交织、相互影响 ,汇成了当代教学设计研究变革的 洪流 ,正在创造着教学设计发展的新图景。 3.传统教学设计的局限
在批评传统教学设计定义的基础上 ,从分析设计 和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 ,所谓教学设计 ,从广义来看 , 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教学问题可能是良 构的 ,也可能是劣构的 ,因而求解的思维方法可能是 理性的 ,也可能是创造性的。
从面向知识时代的角度看 ,教学设计是为促进学 习者发展创设学习环境的思维方法。这种面向知识时 代的教学设计定义观是对传统教学设计定义的突破 和制衡 ,是适应知识时代需求的教学设计理解与实 践 ,其宗旨是促进学习者发展。 它的思考背景是教学 设计研究与实践发展的走势、知识时代的特点及其对 人才素质需求的偏向。 它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引领 ,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以作为认知工具的现代信 息技术为支持 ; 其贯穿的隐性主线是主体性教育。 它 的思维方法是连续统思维。 就设计过程来说 ,在综合 平衡理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 ,更强调创造性、情 境化和反思性的设计思维方法。它的重心和任务是创 设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创设的主体是情境化 中的教师 ,亦即学习环境的设计是一种使用者设计。 设计者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设计是一种行动中的反 思和情境性的行动。
二、框架模型的建构
1. 框架的隐喻 框架 ( Framew o rk) ,是一个隐喻丰富的概念: ( 1) 指一种观念 /事物的基本结构 ,一种概念性的方案、结 构或系统 ; ( 2)指将相关的组成部分 /构件按照一定的 理念、规则或标准统整在一起的结果 ; ( 3)表示构思的 范围或概念范围 ; ( 4)框架的形成是一种建构活动 ,一 种设计、构思、阐释和表达的心智活动。 因此 ,框架的 隐喻包括形成的过程和结果两方面 ,它是对某种事 物、现象、观念或理论体系进行建构的过程与结果 ,其 成熟的结果是一种研究范型。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 计框架 ,是指为适应知识时代需求 ,对教学设计的基 本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建构的活动和结果 ,它试图创造 一种适应时代的 ,超越传统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型。 面 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表达的是一种期望和努 力—— 一种对传统教学设计范型重构的期望和努力 , 蕴涵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这种结构反 映了社会和个人发展对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提出的 挑战和需求 ,反映了教学设计范型的某种转变。 2. 教学设计定义的重构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工业时代和客观 - 理性 主义的。 它认为“教学设计是指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 方法 ,其目的是为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 包括分析、设计、制定 /开发、实施、评价 /修改教学问 题解决方案的全过程。 亦即 ,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
① 参 考: M erri ll, M. , Zhong mi n Li & M . Jones . ( 1991) . Second Gen erati on In st ructional D esi gn ( ID 2) , Educat ional Tech nology, V ol. 31 ( 1): 7- 11; 31( 2) , 7~ 14. ; Rei gel uth , C. ( 1991) . From ISD t o ESD: Educational Technol og y and i t s U nderw are, Educati onal Tech nology, 31 ( 11) , 33~ 34. ; Jonas sen, D. , et al. , ( 1997 ) . Cert ai nt y, Det ermini sm, and Predi ct abi lit y in Theori es of In st ructional Desi gn: Less ons f rom Sci ence, Ed ucational Technol og y, 37 ( 1 - 2 ) , 27~ 28. ; W illi s, J. ( 1995 ) . A Recursive , Refl ective Inst ructional Desi gn M odel Bas ed on Cons tructivi st -Int erp retivi st Theory , Educational Tech nology, 35( 11- 12) , 5~ 22.
② 钟志贤 .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 — 促进学习者发展 . 华东师范大学 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 23~ 32.
18
传统的教学设计范型有其时代和认识论的局限 , 其局限主要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 1)是基于工业时 代发展需求的产物 ; ( 2)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典型的笛 卡尔思维—— 要素还原主义 ; ( 3)认为知识是外在于 学习个体的客观存在 ,是可以通过灌输的方式“给予” 学习者的实体 ; ( 4)是自上而下的、技术 /专家驱动的 设计思路 ,具有明显的工程设计 /技能训练设计经验 的推演痕迹 ; ( 5)追求所谓“一般性和通适性的”设计 模式 ,其教学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设定 ,忽视了教学 情境的独特性和教学主体对理论转换生成的必然性 , 因 而是一种 “看上去很美” 的设计范型 ; ( 6)局限于 低阶知识 /能力的学习 ,忽视高阶知识 /能力 ,特别是 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 ; ( 7)是一种烦琐的哲学和形式 主义教条 ; ( 8)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分离。①
[关键词 ] 知识时代 ;教学设计 ;框架 ;建构 [中图分类号 ] G42 [文献标识码 ] A
一、框架建构的背景
1. 知识时代的挑战 知识时代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形态。它 与信息时代有所不同。 在知识时代 ,社会发展和个人 自我价值实现 ,其关键的力量不是拥有多少信息 ,而 是拥有多少从信息处理中获取的知识、获取知识的能 力。知识改变人类 /个人的命运 ,而不是信息。知识时 代的典型特征表现为: (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 最显著特征 ; ( 2)智力资本 (知识 )是最重要的生产要 素 ; ( 3)适应变化与创新是生命线 ; ( 4)协作是主要的 生存与发展方式 ; ( 5)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①。知识 时代的特点对人才的素质结构与培养提出了崭新的 要求和严峻的挑战 ,直接影响教育观念 的变革 ,影响 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范型的嬗变。 从信息时代走向知识时代 ,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 展变化的必然。 知识时代的显著特征映射到教育方 面 ,构成了人才素质结构的新要求。 它对人才素质要 求的偏向主要表现在高阶能力方面 ,它主要由创新、 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
电化教育研究 2004年第 10期 (总第 138期 )
[文章编号 ] 1003- 1553( 2004) 10- 0018- 06
理 论 探讨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钟志 贤
(江西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江西 南昌 330027)
[摘要 ] 本 文认为 ,随着 知识时代的来临 ,基于工业时 代的传统教学设 计面临重 构 ,教学 设计的学 科发展和 社会需求呼唤新型的教学设计框架。 文章根据知识时代的特点和教学设计学科的发 展走势 ,针对 传统教学设计 的局限 ,建构了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旨的、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文章讨论了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 框架建构的背景 ,建构了框架的模型 ,阐释了模型的基本假设 ,勾勒了框架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