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单元:棱镜、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色散的原理。
2. 能够运用光的色散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色散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的色散现象。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三棱镜、白纸、直尺。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天空中的彩虹,提问学生: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引出课题——光的色散。
2. 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教师演示实验:将白光通过三棱镜投射在白纸上,让学生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直尺测量七种颜色光的折射角度,观察折射角度与颜色的关系。
3. 讲解光的色散原理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光的色散原理: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颜色的光在通过三棱镜时,折射角度不同,发生色散。
4. 应用光的色散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光的色散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雨后的彩虹、七彩光环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光的色散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能否运用光的色散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反馈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实验、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时间。
3. 学生对光的色散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棱镜色散实验报告

棱镜色散实验报告1棱镜色散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棱镜色散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过程,验证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二、实验原理棱镜色散实验是利用棱镜将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的光在棱镜中的折射角不同,从而得出光的波长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根据斯托克斯-布喇格公式,当光通过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将产生不同的折射角。
因此,通过测量不同波长光的折射角,可以确定光的波长。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棱镜、分光计、激光笔、尺子、记录本等。
2.将分光计调整至水平状态,并打开激光笔,使光线正对分光计的中心。
3.调整分光计的望远镜,使其对准棱镜的一端。
4.转动分光计的望远镜,观察并记录不同波长的光在棱镜中的折射角。
5.重复步骤4,测量不同波长的光在棱镜中的折射角。
6.根据测量结果,计算不同波长光的波数。
7.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不同波长光在棱镜中的折射角数据。
根据斯托克斯-布喇格公式,可以计算出不同波长光的波数。
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的光折射角越大。
这说明短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速度较慢,而长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速度较快。
这与光的波动性相符合,因为根据波动理论,波长越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越容易受到介质的干扰,导致速度下降。
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波长的光在棱镜中的折射率不同,这与实验原理中的斯托克斯-布喇格公式相符。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棱镜色散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光的色散现象,验证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波长的光在棱镜中的折射角和折射率不同,这与斯托克斯-布喇格公式相符。
这一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本质和传播规律。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光的色散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例如,在光谱分析中,可以通过测量不同波长光的强度和位置,推断出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在光学通信中,可以利用光的色散现象实现高速传输和信息处理;在生物医学领域,光的色散现象可以帮助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等。
棱镜和光的色散

棱镜和光的色散目标定位: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重点)2.了解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难点)4. 了解三棱镜对光的作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结合学习目标,阅读教材P64-P66,(二)、导学练习(再结合文本独立完成下列练习)1. 温故知新:光的折射定律: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分别位于。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1光从空气斜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角入射角,折射光线法线。
○2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将法线,折射角入射角。
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方向。
折射光路是的。
2.预习:白光是光,它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二、探究学习(学生先对每一个题目进行独立思考后,才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一)、棱镜和玻璃砖对光线的作用1.玻璃砖对光线的作用。
观察实验完成光路图2. 棱镜对光线的作用,观察实验完成光路图3.结论:○1光线经玻璃砖后折射光与入射光,且位置偏○2光线经棱镜后,折射光向偏折(二)光的色散观看多媒体,进行回答。
1.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说明白光是光。
这一现象叫光的2.光的三基色是,,,其他颜色的光都是可由三基色混合而成。
3.颜料的三原色是,,。
其他颜料的颜色都可由三原色调配而成。
(三)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比如红色的玻璃只能透过红色的光。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比如红色的衣服只能反射红色的光。
(四)看不见的光(课外知识)1.生活小常识:冬天烤火常用红外线烤火炉,消毒杀菌常用紫外线。
你知道为什么吗?请阅读下文红外线、紫外线在电磁波中,能够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并引起视觉的部分,只是一个很窄的波段,通常就叫做可见光,在可见光范围外还存在着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
光的色散实验光通过棱镜产生的色散现象

光的色散实验光通过棱镜产生的色散现象光的色散是指白光透过棱镜或介质后,被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光谱颜色,形成彩虹般的色带。
这一现象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波长不同的光线受到折射角度的影响不同而导致的。
光的色散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性质和现象。
1. 实验目的光的色散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光通过棱镜产生的色散现象,验证光的波长与折射角度之间的关系,并探究色散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实验器材- 光源:可以使用白炽灯、激光笔或者太阳光作为光源。
- 棱镜:选择具有高折射率的玻璃棱镜,如三棱镜或光谱仪。
- 光屏:用于接收和观察经过棱镜分解后的光线。
- 支架、卡尺等辅助器材。
3. 实验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 将光源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保证光线稳定且直射。
- 确保棱镜表面干净,没有灰尘或油渍。
- 将光屏放置在足够远的位置,以便观察到色散效果。
第二步:产生色散现象- 将白光源射向棱镜,使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光谱。
- 观察并记录光谱的色带,注意到色带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
第三步:测量角度- 使用卡尺等辅助器材,测量光谱的折射角度。
- 分别记录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带的折射角度,并计算平均值。
第四步:分析结果- 将所得的折射角度与颜色波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
- 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折射角度与波长之间的图表,验证色散现象与波长之间的关系。
4.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环境要尽可能保持稳定,避免光源抖动或干扰。
- 棱镜与光源、光屏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以获得清晰的色谱图。
-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眼睛直接暴露在强光下。
5.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光的色散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白光经过棱镜后的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谱,即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些光谱颜色的不同是由于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受到折射角度的影响不同导致的。
实验结果可以通过绘制折射角度与波长之间的图表来验证色散现象与波长之间的关系。
光的色散和衍射实验通过棱镜解析光谱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光的色散实验
光的衍射实验
棱镜解析光谱
添加章节标题
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原理:光的色散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时发生偏折,形成不同颜色 的光谱。
实验器材:棱镜、白光光源、光屏等。
实验步骤:将白光光源照射在棱镜上,观察光谱在光屏上的形成过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将棱镜固定在支架上,调整棱镜的 角度,使光线能够进入棱镜
在屏幕上观察光谱,调整棱镜的角 度,使光谱清晰可见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棱镜在光谱分 析中的应用: 将不同波长的 光色散成光谱
棱镜在光学仪 器中的应用: 作为分束器、 转向器等光学
元件
棱镜在通信领 域的应用:用 于光纤通信中 的光信号分束
和合束
棱镜在医疗领 域的应用:用 于光谱诊断和
治疗
准备棱镜、光源、屏幕等实验器材
将光源对准棱镜的一端,使光线进 入棱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结果: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证明了光的色散现象。
棱镜:用于将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 的光谱
屏幕:用于显示光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望远镜:用于观察光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光源:提供白光
准备棱镜、光源 和屏幕
将棱镜放在光源 和屏幕之间
调整棱镜的角度, 观察不同颜色的 光斑
记录实验结果并 分析
实验现象:白 光通过棱镜后, 被分解成不同
光源:激光器或单色光源
接收器:屏幕或相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衍射物:狭缝、圆孔、障碍物等
添加标题
《光的色散》ppt课件

B
)
A. 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
B. 白光和红光都是单色光
C.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 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D.白色光通过三棱镜在白纸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一现象
叫光的色散, 此实验说明了白光是复色光
27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和计算机的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 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19
物体的颜色 光射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 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 如果物体是透明的,还有一部分 光透过物体。不同物体,对不同 色光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 不同,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0
透明物体的颜色
•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
第五节:光的色散
1.实验探究: 研究光的色散 实验表明:
(1)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 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2)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偏折由小 到大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所以阳光经 三棱镜折射后会散开。
6
温馨提示:观察彩虹出现的环境
物理知识:
太阳光照射到小水珠上时,被 色散成绚丽的七色光。
16
色光的混合
• 红、绿、蓝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光的适当混合能得到其他颜色 的光。
17
18
实验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 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可以 通过、绿、蓝的适当比例混合而得到,因此,红、绿、 蓝三种颜色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
5.用放大镜观察正在播放的电视机的荧光屏时,就能看到屏上:
__________________的光点.
26
棱镜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棱镜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它是一种电磁波,同时也是由无数个波长不同的光子组成的。
光的色彩丰富多样,从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频率的光组建而成。
而光的色散现象,即光通过某些物质后,不同频率的光被折射的程度不同,使得光分离出不同颜色的光线。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进行棱镜实验来研究和观察。
棱镜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实验方法,用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块透明的棱镜,一束入射光和一个屏幕。
首先,我们调整入射光的方向,使得光线垂直照射到棱镜表面上。
随后,我们会观察到入射光被棱镜折射后分离成一束束不同颜色的光线,形成所谓的光谱。
这个光谱从红色到紫色顺序排列,与我们熟悉的彩虹颜色相似。
那么,为什么光会产生色散现象呢?这涉及到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光是电磁波,它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而折射的程度取决于光在各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
根据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于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频率的光在光通过棱镜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进而产生色散现象。
具体来说,折射的程度取决于光的频率和介质的折射率。
频率越高的光,它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折射角度相对较大;频率较低的光,它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对较快,折射角度相对较小。
因此,光通过棱镜后,不同频率的光被分离成不同角度的光线,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颜色。
棱镜实验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科学实验,它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它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和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彩虹、日晷等。
彩虹是太阳光通过雨滴后产生的现象。
太阳光经过雨滴的折射和反射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谱,形成了美丽的彩虹。
而日晷则是利用了光的色散现象,通过测量不同时间的光谱位置来测定时间。
除此之外,棱镜实验的研究还促进了光学领域的发展。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棱镜,观察到不同的色散效果。
这为研究和设计光学透镜、仪器仪表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探索光的色散和棱镜的作用

利用光的色散现象可以将物质发出的光分解成不同波长的 单色光,通过分析光谱可以了解物质的成分和结构信息。 这在化学、物理、天文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光学仪器
如棱镜光谱仪、分光镜等利用光的色散现象来分离和分析 不同波长的光,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领域。
02
棱镜基本知识
棱镜定义与结构特点
棱镜是一种透明的多面体光学 元件,其各面均为平面,且相 邻面之间的夹角不等于180度 。
计算各颜色光的相对宽度,分析其 与波长之间的关系。
技巧提示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可以进行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同时,注意保 持实验环境的稳定性以减少误差。
结果分析与讨论
01
02
03
分析实验结果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彩色光 带的分布图,并结合光的 波长与颜色关系进行解释 。
讨论实验意义
通过光的色散实验可以了 解光的组成和性质,验证 光的波动理论,并为后续 的光学研究提供基础。
02
原理: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导致不同波长的光在通过棱镜 等光学器件时发生不同程度的折 射,从而分离出不同的颜色。
光源类型及其特点
自然光源
如太阳、恒星等,发出的光包含各种波长的 光,形成连续的光谱。
人造光源
如白炽灯、荧光灯等,发出的光也包含各种 波长的光,但光谱可能不连续。
单色光源
如激光器等,发出的光为单一波长的光,形 成单一颜色的光谱。
思考与改进
探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 差来源以及如何改进实验 方法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
04
棱镜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望远镜中棱镜作用分析
反射作用
棱镜在望远镜中主要起到 反射光线的作用,改变光 线的传播方向,使得观察 者能够看到目标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单元:棱镜、光的色散、实验一、黄金知识点:1、棱镜、全反射棱镜;2、平行透明板对光路的作用;3、折射率与波长波速的关系;4、光的色散;5、实验:测玻璃砖的折射率;二、要点大揭密:(一)棱镜、全反射棱镜:1、三棱镜:(1)横截面为三角形的三棱柱透明体。
有正三棱镜、等腰直角三棱镜等。
(2)棱镜对光线的偏折规律:光线向低面偏折,虚象向顶角偏移(注意:顶角、底面是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而言的)2、全反射棱镜:(1)光线垂直于等腰直角三棱镜的一边入射时将在另一侧面上发生全反射,故此玻璃三棱镜称为全反射棱镜。
(2)全反射棱镜既能使光路发生900偏斜,也能使光线1800全反射折回。
(3)应用:作反射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其效率和清晰度都优于平面反射镜。
(二)平行透明板对光路的作用:1、平行透明板对光路的改变作用是侧移,侧移量的大小与入射角有关,与透明板的厚度有关,与透明板的折射率有关,这些量越大,侧移量越大。
2、平行透明板对光线的方向没有影响,出射光线和原入射光线保持平行关系。
(三)折射率与波速、波长,频率与光的颜色之间的关系。
1、折射率与波长、波速之间的关系:当光从真空进入介质时,频率不变,波速减小,因而波长也减小(满足v=λf ),在同一介质中,频率大的光波速小、波长短。
2、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从红光到紫光,光的频率依次增加,在同一介质中,波长依次变短。
(四)光的色散:1、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入射光变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光的色散现象一方面说明白光是由上述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复色光;另一方面说明玻璃(包括其他各种透明物质)对不同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即同一种介质对红光折射率最小,对紫光折射率最大(平常所说的介质折射率是对波长为5893埃的黄光而言)。
(五)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1、实验目的:(1)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2)学会测定物体折射率的方法; (3)测定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折射率。
2、实验原理:当光线AO 以一定的入射角穿过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时,其光路图如图所示,只要画出入射光线AO 、出射光线O ’B 及界面aa ’、bb ’,就能够画出折射光线OO ’,量出入射角i 、折射角γ,代入n = sini/sin γ 就能算出n 。
3、实验器材:长方形玻璃砖一块,白纸一张,大头针四枚,铅笔一支,直尺一把,量角器一个,图钉四颗。
4、实验步骤:(1)在平板上铺白纸,并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画一直线aa ’作为界面,过aa ’上的一点O 画出界面的法线MN ’,并画出一条线段AO 作为入射光线。
(2)把长方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使其一边跟aa ’重合,再画出玻璃砖的另一边bb ’;(3)在线段AO 上竖直的插上两枚大头针P 1、P 2,并使它们距离远一些,P 2距离玻璃砖近一些;(4)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P 1、P 2的像,调整视线的方向直到P 1的像被P 2的像挡住为止,再在观察这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 3、P 4,使P 3挡住P 1、P 2的像,P 4挡住P 1、P 2的像及P 3本身,同时注意使P 3距离玻璃砖近一些,P 4距P 3远一些。
(5)移去玻璃砖,在拔掉P 1、P 2、P 3、P 4的同时分别记出它们的位置,过P 3、P 4作直线O ’B 交bb ’于O ’。
连接OO ’,OO ’就是折射光线的方向。
∠AON 为入射角,∠O ’ON ’为折射角。
(6)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查出它们的正弦值,并把这些数据填入记录表格里。
(7)用上述方法分别求出入射角是150、、300、 450、 600、750 时的折射角,查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记录进表格。
(8)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sini/sin γ值,求出几次实验中sini/sin γ的平均值就是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插针P 1与P 2 、P 3与P 4的间距要适当的大些,不要靠得太近,选择玻璃时,宽度宜大些,这样可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时出现的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2)入射角不能太小(接近零度),也不能太大(接近900),因为入射角太小时,折射角就更小,测量时相对误差就增加;入射角太大时,导致反射光太强,折射光太弱,不易观察,很难确定P 3、P 4的位置。
(3)如果插针P 1、P 2的连线过分射向玻璃砖的右侧,切入射角大于某一数值会出现隔着玻璃砖沿P 2P 1方向观察不到P 1、P 2的两插针的情况。
遇到这种情况,可将玻璃砖沿界面aa ’向右平移。
(4)实验中一旦玻璃砖宽度所定的界面线aa ’和bb ’画好后,放置的玻璃砖就不要随便移动,a ‘b ’ 4如果稍微上下平移了玻璃砖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若玻璃砖稍微斜向移动,则测得的折射率肯定发生变化。
(5)本实验中如果采用的不是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如采用三棱镜、半圆形玻璃砖,只是出射光线不平行,但一样能测出折射率。
三、好题解给你:(一)本课预习题:1、光线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侧面,从另一侧面射出的光线跟入射光线相比,将向_______偏移,隔着棱镜看物体,物体虚象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向_______偏移。
2、一束平行光射到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上后发生色散现象,下图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3、如图所示的等腰直角棱镜,一束白光垂直于AC 边入射,入射点为O ,若让白光束以O 为轴,顺时针转动,则从AB 边首先射出的光线是___________色光。
4、下列关于《测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要求叙述正确的是:A 、玻璃砖的宽度宜大些;B 、大头针应垂直插在纸面上;C 、每边的两个大头针的距离近些容易观察;D 、在插P 4的时候,只要能挡住P 3的光线就行,与P 1、P 2无关。
5、下列关于《测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为了提高测量精确度,入射角应取得很大;B 、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入射角应取得很小;C 、如果入射角太大,则反射光线强,折射光线太弱,不易观察;D 、如果入射角太大,则折射光线将会在玻璃砖的内表面发生全反射,而使实验无法进行。
参考答案:1、底面,顶角;2、A3、红4、A 、B5、C红紫A B C D B(二)基础题:1、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将得到一彩色光带,按折射率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是___________,其中偏折角最大的是________光。
2、用薄玻璃片制成的一个中间空的三棱镜放入水中,当一束白光从一个侧面斜射入并从三棱镜通过时,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各色光都向顶角偏折;B 、各色光都向底面偏折;C 、红光的偏折角比紫光大;D 、紫光的偏折角比红光大;3、关于《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有一组入射角(i 0)和折射角,便可以得出玻璃的折射率;B 、在本实验中采用玻璃砖,这是因为只有玻璃砖才能测出玻璃的折射率;C 、本实验的各项步骤,都是为了找到给定的入射角的折射角而设计的;D 、棱镜、半圆形玻璃砖等都可以用来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参考答案:1、 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光 ;2、 A D ;3、 A C D 。
(三)应用题:1、一束白光从顶角为θ的一边以较大的入射角i 射入并通过三棱镜后,在屏P 上可得到彩色光带,如图所示,在入射角i 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假如屏上的彩色条纹光带先后全部消失,则:A 、红光最先消失,紫光最后消失;B 、紫光最先消失,红光最后消失;C 、紫光最先消失,黄光最后消失;D 、红光最先消失,黄光最后消失。
2、人透过玻璃窗看到户外的景物是否是景物的本身?3、如图所示,点光源发出的白光,经三棱镜分光,人在侧面AC 一侧沿折射后的出射光线 的方向观察S ,可看到:( )A 、一个白光点;B 、光点上部是红色,下部是紫色;C 、光点上部是紫色,下部是红色;D 、看不到S 的像。
参考答案:1、[分析和解答]作出白光的折射光路图,如图所示,可看出,白光从AB 射入玻璃后,由于紫光偏折大,从而到达另一侧面AC 时的入射角较大,且因紫光折射率大,sinC=1/n ,因而其全反射的临界角最小,故随着入射角i 的减小,进入玻璃后的各色光中紫光首先发生全反射不从AC 面射出,后依次是靛、蓝、B C A C S绿、黄、橙、红逐渐发生全反射而不从AC 面射出。
故B 选项正确。
[小结]对棱镜的折射和色散问题分析,关键是要抓住各色光的折射率n 不同,熟记:折射率越大的光偏折越厉害,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越小,同时应能结合光路图分析。
2、[解答]玻璃窗是一块两面平行的透明板,从S 发出的一束光经过玻璃板发生两次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相交于S ’,人们隔着玻璃窗看到的不是S 而是S 的虚象S ’,所以透过玻璃窗所看到的户外的景物,不是景物本身而是景物的虚象。
3、答案:C ;[分析与提示]S 发出的白光,经过三棱镜之后,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光向底面偏折程度最大,而人的眼睛在光源的另一侧看到的像,好象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出发出,把红光与红光、蓝光与蓝光、紫光与紫光等等一一对应起来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发现紫光与紫光的反向延长线的像点在最上端,依次向下是靛蓝绿黄橙红。
故选C 。
(四)提高题:1、利用折射定律设计一种测定液体折射率的方法:2、利用全反射的知识设计一种测定液体折射率的方法:3、试用插针法测定一块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 参考答案:1、设计思路: 利用折射定律测定液体折射率。
在一个烧杯内盛水,将直尺AB 紧挨烧杯壁竖直插入杯中,如图所示,这时 在直尺对面的P 点观察水面,能同时看到直尺在水中 的部分和露出水面的部分。
读出看到的直尺水下部分最低点的刻度S 1以及跟这个刻度相重合的水上部分的刻度S 2的像S 2‘ ,量出烧杯的直径d ,即可计算出液体的折射率。
计算方法如下:光线从O 点射出液面时,入射角为∠1,折射角为∠2,由光的折射定律 n = 1sin 2sin ∠∠。
式中sin ∠1 = O S d 1=2012S S d d + ,sin ∠2=20022S S d d O S d +=, 所以n =20222012s s d s s d ++。
2、设计思路:S S利用全反射来测定液体折射率,用一个圆形软木塞,在其中心处竖直地倒插一枚大头针,使其漂浮在待测液体中,如图所示,调整大头针的插入深度,使观察者在液面上方任一位置恰好都不能看到大头针的顶部S ,从S 发出的光线,在软木塞边缘的液体恰好发生了全反射,此时的入射角α即为该液体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测出木塞半径r 和大头针顶部的深度h ,则有sin α = nh r r122=+ , 故液体折射率为n = rh r 22+。
3、设计思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来测定,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记录下直径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