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阅读全诗详析诗歌内容: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
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一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把刚才听到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师:同学们回忆学过的诗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将音乐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一起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佳句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弹奏的音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同样被后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李凭箜篌引》。
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2、解题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著名的宫廷女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之高,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3、反复朗读(1)播放配乐朗读视频(2)学生自由朗读(3)配乐齐读三、具体赏析品读:诗是怎样表现音乐的?(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并板书相关内容。
)(一)正面描写(比喻)以形喻声昆山玉碎:像美玉碎裂清脆凤凰叫:像凤凰和鸣舒缓以形喻声芙蓉泣露:如带露的芙蓉清丽香兰笑:如绽放的香兰欢快(二)侧面烘托(想象、夸张)小结:诗人借助比喻,使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还可目睹。
诗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同时通过夸张,极力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整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形象生动而鲜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正体现了李贺的独特诗风。
四、考点点击请你谈谈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
(提示学生答题步骤:找动词或形容词;分析其含义;点出它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作业读课后相关链接中韩愈的诗《听颖师弹琴》,完成鉴赏: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总结诗人的写作风格特色,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巩固落实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读音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够用现代汉语表达诗歌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使之热爱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了解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和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琵琶行并序》《听颖师弹琴》两首诗与《李凭箜篌引》。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李贺,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
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
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相关背景《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3.解题①“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颂。
②“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
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坚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③“引”:曲调的开头部分。
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神妪.(yù)瘦蛟.(jiāo)露.脚(lù)倚.桂树(yǐ)2.明晰典故①江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②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李凭箜篌引》1(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1(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凭箜篌引》1(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凭箜篌引》是一首唐代名曲,内容源于唐玄宗的一次游幸西楼,看到风景美丽,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在那里弹奏箜篌,唐玄宗忍不住与之交谈。
这首诗歌描述了唐玄宗的心境和美景。
如何教授这首诗歌呢?下面我们来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课堂导入在进入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一些课堂导入,让学生对于这首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听音乐播放《李凭箜篌引》的音乐,让学生欣赏这首曲子。
2. 观赏画展示唐代画家刘松年所画的《李凭箜篌引图》,让学生通过画面对这首诗歌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3. 阅读诗歌请学生在课堂上认真阅读这首诗歌,并给出他们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通过以上的导入过程,让整个课堂注入诗歌的氛围,使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性认识。
二、教学中的应知应会1. 词汇在教授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一些生僻词汇或是对于学生而言陌生的成语。
对于这些词汇,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例如:《李凭箜篌引》中的“润物细无声”,“车如流水马如龙”,“凭阑人不寐”,对于这些生僻的词汇和成语,我们可以通过教材辞典或是网络等渠道进行解释。
2.写作技巧在教授这首诗歌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写作技巧,例如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等,以便他们在学习其他诗歌的时候可以有所借鉴。
3.文化背景在教授这首唐诗时,也需要介绍唐朝的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三、课后拓展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课后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歌。
1. 编写图文并茂的读书笔记让学生自己制作一本图文并茂的读书笔记,包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感受和评论,以及它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
2.撰写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撰写一篇小论文或是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举行朗诵比赛通过朗诵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这首诗歌的了解和认识。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引言《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长诗,讲述了一名箜篌手在岳阳楼为友人吹奏箜篌时所引发的思考和情感。
此篇诗以其创新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教学素材。
本文将从《李凭箜篌引》的教学设计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这篇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作品体验、感受和表达人类情感,提高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洞察力;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素质培养。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学习《李凭箜篌引》的文本,分析诗歌的使命、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了解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关系,揭示诗歌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社会内涵和人文价值。
(3)探究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中所展现的情感特点和情感交流模式。
(4)运用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受和表达情感,开发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
2. 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导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快速认识文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特点。
(2)案例研究法:通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内涵。
(3)对话互动法:通过课堂对话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
(4)实践体验法:通过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开发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提高学生文学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读环节通过导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快速认识文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特点。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快速认识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和情感。
2. 案例研究环节通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内涵。
《李凭箜篌引》(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凭箜篌引》(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背景介绍《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琴曲诗的巅峰”。
该诗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细腻的情感描写,一直以来备受诗歌爱好者的推崇和研究。
作为高中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设计教学,以切身锻炼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中表现的思想、情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能够较为敏锐地捕捉到诗中表现的意境、形象和隐含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写作的角度深入分析诗歌,理解这种文学形式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4. 把《李凭箜篌引》有机地融入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三、教学策略1. 形象化教学。
引导学生在阅读《李凭箜篌引》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作者的笔墨力度、用色和形象描绘等。
2. 体验式教学。
通过模仿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制作传统乐器等活动,全方位地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与热情。
3. 接受性教学。
通过听课、讲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李凭箜篌引》的主题、意义和表现手法,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教育。
4. 互动性教学。
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教学背景分析。
简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历史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为后续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2. 诗歌的意象分析。
通过教学画面让学生感受具体而又充满韵味的画面,分析其所表现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基调。
3. 形式美分析。
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构成要素,如音韵、节奏、韵律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所具有的形式美,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 文学鉴赏分析。
通过对诗歌背景、题材、主题及表现手法的深入探讨,使学生真正理解《李凭箜篌引》的真正含义,并掌握写作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李凭箜篌引教案设计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孤
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演奏结束了,诗人还没从音乐的境界中走出来,神志还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中。整个演奏过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
2、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欣赏完盛唐李杜两大诗人的名作后,今天我们接触到的是一位很有传奇色彩的独树一帜的中唐诗人――李贺。
二、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

《李凭箜篌引》教案《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凭箜篌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1一、情境导入: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积累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合作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三、自主学习:(我能行)作者简介及题解:1、李贺(790—816):字。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 ”。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根弦。
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
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神妪()()蛟舞()3、解释下列词语。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4、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李贺在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四、合作探究:(我最棒)1、诗歌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2、“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的“老”“瘦”是否妥当,试分析。
3、诗中有一句起过渡作用,找出来,加以分析。
4、最后一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乐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五、展示反馈:六、总结拓展:清代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XXXX》、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技能: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探讨李贺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涵咏
探讨
教学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堂导入:
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
清人方扶南说: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
特。
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
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
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所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创风格,并对中晚唐某些诗人发生了一些影响。
三.题解:
李凭是是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弹奏箜篌名躁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引,与歌、行一样,表明这是乐府诗。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四.涵咏诗韵,初步感知。
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感悟朗读。
2读后生生互评,注意把握情感。
教师指导点拔:
因为此诗是描写音乐感受的,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诗中纷繁的意象蕴含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诗的情感基调与音乐的情感基调基本上相同。
此外,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很快,所以要注意划分句群,找诗中情感的起伏脉络,把握诗歌的节奏。
3叫一学生再次朗读,把握情感基调。
本诗的主色调凄怆激昂,但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绪,甚至有稍纵即逝的情绪。
4学生齐读。
五赏析诗文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
果。
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
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
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六.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
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八、作业:
.背诵全诗。
2.《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从摹写音乐的不同手法方面比较鉴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