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简介背景、作者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公开课课件_1

• 人教版2011新课标 • 七年级语文下册 •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原文赏析
诗文共赏
伍 鉴赏技巧
第一部分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 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 “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 万里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他个性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虽为官多年,却 始终未得大用,但他淡泊名利,不曾患得患失,开禧 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享年八十。 他一生创作诗词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多首, 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年轻时也是一腔热血,写下许多 豪情壮志的爱国诗篇,在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 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诚斋体讲究“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 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杨万里著有《诚斋集》,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 二字,故后世学着称其为“诚斋先生”
第二部分 写作背景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这首诗作于南宋绍熙三年 (公元1192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 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 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 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组 诗。这组诗共六首,全是写春日山行情景。其中第五 首也就这一首流传最广。作此诗时,杨万里65岁,经 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因此能得出深刻的感悟。
第三部分 诵读诗文、理解诗 意
莫 言 / 下 岭 / 便 错 喜欢 。 政 入 / 万 山 / 围 一 山拦 。
无 难 ,赚 得 / 行 人 / 子 里 ,一 山 / 放 出 /
七下语文课堂笔记

七下语文课堂笔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
一、第一单元。
1.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好友邓稼先,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2. 字词积累。
- 宰割(zǎi gē):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 筹划(chóu huà):想办法,定计划。
- 彷徨(páng huáng):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 仰慕(yǎng mù):敬仰思慕。
3.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 第三部分: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邓稼先的品格。
- 第四部分: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且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的结果,感到骄傲。
- 第五部分: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从各方面高度评价邓稼先的伟大功绩,表达作者对他的深情。
4. 人物形象。
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科学家。
他为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隐姓埋名,奉献出自己的一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 作者简介。
2. 字词积累。
-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不断地镂刻。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兀兀穷年(wù wù qióng nián):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 沥尽心血(lì jìn xīn xuè):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3.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1 - 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春》创作背景

《春》创作背景介绍《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 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贾生(1)

六、作业
1.默写全诗。 2.推荐读诗。课后积累和背诵李商隐的其他诗篇。
2.贾谊 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
学家,世称贾生。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 的一生中,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3.背景简介
晚唐时期,许多皇帝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 李商隐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被卷入牛李党争,屡遭排挤,怀才不 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 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三、朗读课文 体会诗意
1.自由吟读,读出重音 2.个别展示,读出韵味 (押韵:臣,伦,席,神) 3.译读课文,读出诗意
四、悟读课文 理解形象 1.发挥你的想象,试着写出贾生被汉文帝召见前后 他的心理活动。
2.欲抑先扬:
五、小结本课,再读全诗
宣室接见,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 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 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二、自读汇报 主动学习
1.作者介绍 2.名士贾谊 3.背景简介
1.李商隐 约813-约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
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 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有《李 义山全集》。
一、积累诗句 猜猜作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二首》其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游山西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古代春社日 祭社公(土 地神),祈 求丰收。
若许: 如果这 样
柳暗花明:柳色 深绿,所以说暗, 花光红艳,所以 说明。
译诗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所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 年有丰足的菜肴款待客人。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 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尾联写诗人的愿望.诗人盼望着 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 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 之情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 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 纸上.
扩写
作业: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第一人称,将
本诗扩写成一篇短小的游记散文(每小组写一
联,200字左右)
例如: 窗外晴空万里、绿树成荫、鸟鸣不绝于耳,心情颇为舒畅,前几
日农民朋友盛情邀请我务必抽空去做客,于是我决定,今天独自前往 三山乡的山西村看看。我独自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望着前方山峦重叠、 水流曲折。我穿过一座山又一座小山,跨过一条又一条小河。
小路旁,浓绿的柳条正随风飘舞,看,它是如此的温柔、妩媚, 仿佛是妙龄少女正翩翩起舞。那路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在阳光的照耀 下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心生怜爱,眼前仿佛闪烁着一片璀璨夺目的宝 石。
继续向前信步而行,走着,走着,忽而抬头望向前方,前方似乎 已无路可走,难道此路不通?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向前去,拐过 一道弯,竟然发现前方山清水秀,顿时豁然开朗,不远处又出现了一 个衣带般美丽的村庄,那就是我要去的山西村吧。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 阴人(今浙江绍兴)。南宋著名诗人。有 《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邓稼先(共29张PPT)

二、‚两弹‛元勋 思考:第2部分作者主要记叙了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哪些 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件上? 提示: 主要贡献: 邓稼先领导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 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二、‚两弹‛元勋 具体事件: 1、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2、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3、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 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4、1986年3月,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 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 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 纪念。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 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 如兄弟‛。此文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 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 人作了比较评述。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 一步了解邓稼先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邓 稼 先
杨振宁
学习目标导航
了解人物生平
根据预习提示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掌握本文的文学体裁 疏通字词,积累成语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 宁县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 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 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 组织者、领导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 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 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 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 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文学体裁:人物传记(回忆性散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创作背景

《回忆鲁迅先生》创作背景
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萧红也是鲁迅作品的忠实读者。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鲁迅去世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
当鲁迅刚去世时,萧红写不出回忆鲁迅的文字。
不是文章难作,而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
1938年,萧红情绪的波澜稍有平息,便写出了两篇回忆鲁迅的文字。
1939年10月,萧红在重庆完成了两万四千字的长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作为她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一片心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端木蕻良 炽痛 胸膛 喷涌 泛滥 白桦林 嗥鸣 山涧 斑斓 碾 丰饶 污秽 谰
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镐头
(2)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
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
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耻辱。
(3) 作者是在何种情况下发出如此誓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