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的风味小吃20111029
黄梅鱼面作文

黄梅鱼面作文Yellow croaker noodle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dish that is popular among many people in China. 黄梅鱼面是一道传统的中国菜肴,深受中国许多人的喜爱。
It is a delicious and nutritious meal that combines the tender and flavorful yellow croaker fish with savory noodles. 这是一道美味又营养丰富的餐食,将鲜美多汁的黄梅鱼与香喷喷的面条巧妙搭配在一起。
The dish has a rich histo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making it a cherished part of Chinese culinary heritage. 这道菜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使其成为中国烹饪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
The key to making a delicious yellow croaker noodle lies in the freshness and quality of the ingredients used. 制作美味的黄梅鱼面的关键在于使用的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Fresh yellow croaker fish is preferred for its tender texture and sweet flavor, which enhances the overall taste of the dish. 优选新鲜的黄梅鱼,因其鲜嫩的口感和甜美的味道,能够增加这道菜的整体口感。
In addition, high-quality noodles are essential for achieving the perfect balance of flavors and textures in the dish. 此外,高质量的面条对于在这道菜肴中实现味道和口感的完美平衡至关重要。
黄梅 鱼面的介绍

鱼面的介绍鱼面也叫垂鱼,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黄梅龙感湖是鱼面的发源地之一,有逾千年的鱼面加工历史。
相传鄂东一富人,来湖区亲戚走访,送以鱼,富人恐鱼腐,系将鱼去皮、去骨,用石磨配以苕粉捣成泥,擀成面状,蒸熟、晒干。
取名捶鱼。
作为一种地方特产,鱼面食品以鲜鱼、红薯粉、食盐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民间传统手工制作而成。
明朝时作为贡品连年上贡朝廷。
后来经过多年来的优化、加工,鱼面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制作加工而成。
产品富含人体所需蛋白质、钙等多种微量元素,煨汤、烧、炒、火锅等都极具特色,适合各种年龄阶层的人食用,经常食用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哺乳期妇女食用尤为有益,能起到立杆见影的作用。
其做法为:去鲜鱼之刺皮,剁其肉至泥酱状,加一定比例的淀粉、食盐揉搓成面,将面分成团,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蒲扇大小之大而薄面饼,然后卷成卷,放蒸笼猛火蒸20~30分钟,出茏后摊开,待冷却后用刀横切成薄饼,于日光下晒干即成。
可单炖,加肉同炖,做火锅主料,亦可油炸而食。
炖熟为面条状,故称鱼面。
其味鲜美,虽为之鱼,然食无鱼味,实乃一绝。
黄梅龙感湖位于古语"不越雷池一步"的古雷池之畔,境内大源湖盛产鱼虾,鱼是餐桌上的常菜,其中有一道独具风味的佳肴--鱼面。
黄梅鱼面,相传有五百年的历史,是从明朝传下来的。
其制作很有讲究。
首先要选用青、草、鲢、鲤等鱼肉,和上等白面、精制红苕粉或玉米粉,按一比一混合捣细,再拌上麻油、细盐,经过揉、擀、蒸、切、晒(即压片卷筒,蒸熟、切丝、晒干)等工序精制而成,是喜庆婚宴的一道上好特色菜。
鱼面形状似普通面条,但更精细,以"色香味形"著称,为湖北特产中的精品。
黄梅鱼面问世以来,深受食客欢迎,它具有健脑、降血压、预防冠心病等多种功效,是一种低胆固醇、纯天然的绿色营养食品,又因味道鲜美,柔韧皆可。
它色白如银,条细如丝,越煮越清,面越透明。
烹调方便,可油炸,生炒,热煮。
地方名特优小吃娥姐粉果

地方名特优小吃娥姐粉果
【原料】
面粉75 克,生粉180 克,香菜叶60 片,猪油和马蹄粉各20 克,猪瘦肉和鲜虾肉各100 克,叉烧肉、熟猪肥肉和熟虾肉各50 克,蟹黄30 克,熟笋肉300 克,湿冬菇25 克,胡椒粉1.5 克,精盐8.5 克,白糖、味精和生抽各10 克,香油5 克,料酒15 克。
【制法】
1.将猪瘦肉、肥肉、叉烧肉、湿冬菇、鲜虾肉和熟虾肉分别切成细粒状,熟笋肉切片,马蹄粉调成粉浆。
2.将猪瘦肉和鲜虾肉上浆,过油,滤油后倒入锅中,再将其他原料同时投入锅内,加入少许料酒和清水100 克煮沸,下入精盐 6 克、味精7.5 克及胡椒粉、白糖、生抽、香油煮沸勾芡,即成粉果馅。
3.将面粉75 克加清水75 克调成稀粉浆后,冲入沸水250 克搅匀成熟稀糊。
将生粉置于案台上开窝,倒入熟稀糊拌和成团,加入精盐2.5 克、味精2-5 克和猪油20 克拌匀即成粉果皮。
4.将蟹黄剁烂,用少许植物油拌匀,将小笼装好底板,扫好油。
将粉果皮、馅各分为60 份,用生粉作“铺粉”,将粉果皮拼成直径为7.5 厘米的圆形皮子,在皮子前端放上香菜叶一片、蟹黄0.5 克和粉果馅一份,捏成角形即成粉果生坯,装入小笼中,置火上蒸4~5 分钟即成。
【特点】
皮薄透明,白里透红,红绿相映,鲜香爽滑。
广东名点。
黄梅特产

特产简介:黄梅鱼面明朝时作为贡品连年上贡朝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色白如银,条细如丝,越煮越清,面越透明,口感鲜嫩,色味俱佳。
黄梅鱼面问世以来,深受食客欢迎,适合各种年龄阶层的人食用,其烹调方便,可油炸,生炒,热煮。
并可陪辅各种肉类和素菜,使主菜更为增色。
易贮耐存,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条细如丝味道鲜美柔韧皆可特产简介:黄梅豆米茶芳香四溢,润喉爽口,香甜回荡,清心明目,提神益气,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黄梅豆米茶是盛于黄梅一带的传统民间饮品,始于公元1777清朝乾隆年间,因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用于招待宾客,又因其主要原料“芫荽”在黄梅乡土话中接近于“元宵”,由此得名。
每到春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备有此茶,分成两个碗装,新鲜香菜用盐腌一下放在一个碗内,有人来串客,就冲泡给客人喝,自家饭后吃油腻了也冲泡喝。
更多清香四溢民间饮品历史悠久特产简介:黄梅大蒜种植历史悠久,行销九江、河南、河北及东北各省。
1949年以前,黄梅大蒜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年产大蒜250万公斤以上。
其品种有“独蒜”、“头广”、“二广”、“苏蒜”。
“独蒜”特征为鳞茎不分瓣,个大、色白、肉厚、辛香味较淡;“头广”个小色红,内分5-7瓣,辛香味较浓,又称香蒜;“二广”色微红,个小,内分4-6瓣,味与“头广”无异;“苏蒜”蒜陀大而白,又称“白蒜”,辛香味较淡。
更多肉厚色白个大特产简介:黄梅粉丝产地是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粉丝用蚕豆、绿豆等加工精制而成。
黄梅粉丝始产于明末清初,具有韧性强、丝直均匀、洁白晶亮、耐烹煮、不浑汤、不易断等特点。
黄梅粉丝远销英国和东南亚各国,为黄梅传统出口产品。
始于明末清初韧性强丝直均匀特产简介:太白湖藕——明代被列为贡藕。
产地系黄梅太白湖。
该湖之藕与众不同,折断之后“九孔十三丝”。
明代皇帝朱元璋未开国之前,兵败太白湖时,曾吃过太白湖藕,终生难忘,登基后命每年农历八月初一采第一批藕进贡,后称太白湖藕为“贡藕”;清代被列为慈禧太后菜谱。
湖北小吃(2)

湖北特产(2)欢喜坨欢喜坨是一种独具湖北武汉风味小吃食品,已经拥有百年的历史,主料是糯米裹上一层芝麻,是武汉主流早点之一特点武汉欢喜坨是一种特色小吃,色泽金黄、糯柔香甜、口感极佳。
外脆内软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现状虽然众多老武汉对欢喜坨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但随着人们饮食口味上对油重、量大食品的冷落,欢喜坨正在退出武汉“主流早点”行列。
改良后的欢喜坨,面粉和芝麻的选料更讲究,“个头”增加了一倍,且由实心变成了空心,看着大气,吃着精致,且酥糯爽口。
2004年,武汉明星花园酒店就是以这种“大麻元”申报“中国名点”,获得成功。
如今,大麻元在江城大、中型酒店还很是得宠,其价格由过去早点摊上的每个5角,变成了每份(12个)14元左右。
精于面点制作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国烹饪大师”方元法说,欢喜坨“老树发新枝”说明,只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文化积淀深厚的武汉小吃仍有自己的市场空间。
比如,近日,在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上,武汉四季美的西红柿汤包、开洋烧麦也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
它们的经历,与欢喜坨一样。
竹溪碗糕竹溪碗糕是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的特产。
碗糕是竹溪县当地所著名的一种民间特色风味小吃,拥有悠久的历史,据可靠资料考证结果表明,竹溪碗糕时至今日,已经有着500多年的历史特色竹溪碗糕的特点是外观色泽雪白,食用起来口感软糯,味甜而不腻,自古流传竹溪碗糕有保胃健肠的药用功效。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的竹溪碗糕以蒋家堰镇梅书英碗糕最著名。
梅家碗糕形美味香、洁白松软、香甜糯口,深受食客的欢迎,日蒸300碗,半天售完。
从明朝年间开始,竹溪人入川挑盐,下武昌贩布或外出求学,在临行前都要吃一碗碗糕,以示出门吉利,办事圆满吃法竹溪碗糕的吃法非常讲究,有热吃和冷吃两种。
如热吃的话有专用的工具——篾片(薄竹片),用篾片将碗糕切成若干小块,吃时根据自己的口味蘸蜂蜜或辣椒酱一同吃,味道更佳。
如要带走冷吃,店主便用篾片在碗边轻轻一旋,一个完整的碗形米糕便呈现在你面前,可打包带走鸡蛋麻花鸡蛋麻花是湖北省赤壁市陆溪口镇著名的膨化食品,主要原料有鸡蛋面粉油酥白糖香油等,经过发酵揉搓油炸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具有口感松脆味长香甜的特点。
武穴小吃介绍

武穴特色食品武穴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东边缘,四周与蕲春、黄梅、阳新、九江、瑞昌等地为邻。
地扼吴头楚尾,历来是鄂、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通衢”。
武穴港是长江十大深水良港之一,在长江北岸武汉至安庆433公里的区间内,唯有武穴港可停靠5000吨以上的客货轮船,客流量在湖北仅次于武汉港。
武穴市辖8个镇、4个办事处。
土地面积12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733万公顷,人口约74万。
山药本名蓣薯,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
至宋,又因宋神宗讳薯,改为山药。
蓣薯一名诸薯,一名儿草,一名修脆。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陈简乔说:“山药色、香、味三绝”。
李时珍指出:“薯蓣入药,野生者为胜。
若供馔,则家种为良。
”我国古代的中药典籍,把山药作为食物记载。
《药品化义》载:“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咳,何其稳当。
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治脾虚腹泻,怠情嗜卧,四肢困倦。
”《本草钢目》载:山药有“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清阴。
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主治头面游风、头晕眼眩、下气,止腰痛,治涝劳赢瘦,充五脏、除烦热。
”还可补五劳七,开达心孔,多记事,强筋骨,治泄精健忘,益脾胃,止泄痢,润皮毛。
武穴种植山药有三百多年历史,有三个品种:一为扁根种,形似根种,形似马蹄;三为长根咱,形似棒状。
前两种质量较好。
近年来,境内大为发展山药经济带,梅川、余川等地山药面积达到3万亩,使武穴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山药生产基地,远销京九沿线的五、六十个县市,正组织出口东南亚地区,还有手延伸开发山药下游产品。
生姜生姜属姜科,为多年生的宿根性草本植物,生产上通常作一年生种植。
宋王安石《字说》:“姜能强御百邪,故谓之姜。
”李明珍说:“姜宜原湿沙地。
四月取母姜种之。
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
对生,对亦辛香。
秋分后则次之,霜后既老矣。
性恶湿洳而畏日,故秋热而无姜。
”武穴以产姜著名,有两个品种:黄瓜姜和台姜。
湖北特色小吃

东坡饼苏轼在宋神宗元丰年间,被贬黄州。在这里,他除“赤壁之游 乐乎”外,也常去隔江相望的西山游览。一天,西山的灵泉寺和尚们为款 待这位峨嵋名士,特地制作了一种油炸饼,请他吃。
沔阳粉蒸肉是沔阳三蒸之一,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地方传统名菜, 属于湖北菜系,是湖北美食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名菜系中占有重要的一 席之地。沔阳人民爱吃蒸菜,有"无菜不蒸"的食俗,被称为蒸菜之乡。
酸辣藕带,经典鄂菜名菜。这是鱼米之乡湖北最特色的菜品之一: “藕带”。事实上就是还没有成形的藕,也就是最嫩的藕。
藕带、干辣椒丝、姜丝、盐、醋。 1、新鲜藕带洗净斜切成寸段,泡在水里以免变色。如果藕带偏老或 不太新鲜,则需要去皮。 2、红辣椒切丝备用。 3、热锅下油,放入姜丝,干红辣椒小火煸至出香味。 4、倒入沥过水的藕带和切好丝的红辣椒,快速翻炒,至断生,加入 白醋,盐调味翻炒均匀即可。 藕带入锅后整个过程里,动作要麻利哈,最好翻炒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以保持藕带的脆嫩,不破坏它的清香。 1、藕带是未出水未见太阳荷叶的茎秆。
传统经典菜谱:四川、重庆主要是榨辣椒炒肉(炒回锅肉、炒腊肉、 炒香肠、炒腊肠)、榨辣椒炒土豆、榨辣椒炒四季豆;湖北主要是榨辣椒 炒肥肠;湖南主要是榨辣椒炒肥肠、榨辣椒炒鸡蛋、榨辣椒糊鱼等。还有 些地方创新的菜谱有:榨辣椒蒸山药(重庆美女独创)、榨辣椒炕野鱼、 榨辣椒烤鱼等。
黄梅的风味小吃20111029

黄梅的风味小吃来源:黄梅政府网2011-10-29黄梅的风味小吃品种丰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勤劳聪明、热情好客的黄梅人民,在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到来,或重要宾客临门时,喜欢拿出自制的蜜酒、糕点和佳肴待客。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提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具有黄梅地方风味的传统风味菜点和小吃,如独山的印子粑、孔垅的豆油皮春卷、城关的豆渣敲青菜、孔垅酥糖、城关蓑衣圆、下新青豆炒鳝片、下新鱼面、大源湖野鸭炒酸菜、孔垅云片糕、大河石鸡、城关灌心糖、孔垅茶饼、龙酥等。
这些充满黄梅地方色彩的小吃,既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也是招待贵客的不可多得的地方特产,特别受人欢迎和喜爱。
特别是独具特色的五祖寺“素菜”,已成为黄梅风味小吃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独山印子粑:产地以黄梅上乡独山、停前一带,是黄梅人民喜庆送礼的传统食品。
它用白米和糯米为原料制成粉,揉成面团,再捏成鸭蛋大的面砣,把它按进印模里,反过来拍打两下即成。
烤、炕、油炸、水煮均可。
印子粑兼得白米、糯米之长,又白又糍,可以存放多时。
(2)孔垅豆油皮春卷:是大别山乡村特有的传统菜,历经千年而不衰。
据史料记载:唐明皇下江南时就品尝过这道名菜;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朝拜五祖寺时,还不忘夸奖寻阳(黄梅)豆油皮春卷是道下酒好菜。
孔垅豆油皮春卷外形金黄,其味清新爽口,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易于消化吸收。
这是因为它由豆油皮、孔垅梅发兴酱干、鲜地菜、花生米、芝麻油等制成。
其制法为:将豆油皮切成方块,花生米炒熟、捣碎,酱干切丁,地菜烫过、切碎。
将炒锅置旺火上,加油烧热,放入花生米、酱干丁、地菜末、精盐、葱花、胡椒粉,炒拌成馅。
将其包在豆油皮里,封口,投入芝麻油锅里炸成颜色金黄即成。
每年春节来临之际,鄂东黄梅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做上几钵豆油皮春卷,乡亲们为图吉利又把这叫做“发财卷”。
孔垅豆油皮春卷品类繁多,以其选料不同,可分为八鲜春卷、五香春卷、元宵春卷等。
当地人若将豆油皮春卷待客,还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吃食规矩:其一,豆油皮春卷必须作为第三道菜上桌,既不能早出场,也不能迟亮相;其二,应将豆油皮春卷在蓝花品碗的口上砌成金字塔状,席上要请长者先举筷子,食者要一层层地往下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梅的风味小吃来源:黄梅政府网2011-10-29黄梅的风味小吃品种丰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勤劳聪明、热情好客的黄梅人民,在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到来,或重要宾客临门时,喜欢拿出自制的蜜酒、糕点和佳肴待客。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提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具有黄梅地方风味的传统风味菜点和小吃,如独山的印子粑、孔垅的豆油皮春卷、城关的豆渣敲青菜、孔垅酥糖、城关蓑衣圆、下新青豆炒鳝片、下新鱼面、大源湖野鸭炒酸菜、孔垅云片糕、大河石鸡、城关灌心糖、孔垅茶饼、龙酥等。
这些充满黄梅地方色彩的小吃,既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也是招待贵客的不可多得的地方特产,特别受人欢迎和喜爱。
特别是独具特色的五祖寺“素菜”,已成为黄梅风味小吃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独山印子粑:产地以黄梅上乡独山、停前一带,是黄梅人民喜庆送礼的传统食品。
它用白米和糯米为原料制成粉,揉成面团,再捏成鸭蛋大的面砣,把它按进印模里,反过来拍打两下即成。
烤、炕、油炸、水煮均可。
印子粑兼得白米、糯米之长,又白又糍,可以存放多时。
(2)孔垅豆油皮春卷:是大别山乡村特有的传统菜,历经千年而不衰。
据史料记载:唐明皇下江南时就品尝过这道名菜;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朝拜五祖寺时,还不忘夸奖寻阳(黄梅)豆油皮春卷是道下酒好菜。
孔垅豆油皮春卷外形金黄,其味清新爽口,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易于消化吸收。
这是因为它由豆油皮、孔垅梅发兴酱干、鲜地菜、花生米、芝麻油等制成。
其制法为:将豆油皮切成方块,花生米炒熟、捣碎,酱干切丁,地菜烫过、切碎。
将炒锅置旺火上,加油烧热,放入花生米、酱干丁、地菜末、精盐、葱花、胡椒粉,炒拌成馅。
将其包在豆油皮里,封口,投入芝麻油锅里炸成颜色金黄即成。
每年春节来临之际,鄂东黄梅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做上几钵豆油皮春卷,乡亲们为图吉利又把这叫做“发财卷”。
孔垅豆油皮春卷品类繁多,以其选料不同,可分为八鲜春卷、五香春卷、元宵春卷等。
当地人若将豆油皮春卷待客,还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吃食规矩:其一,豆油皮春卷必须作为第三道菜上桌,既不能早出场,也不能迟亮相;其二,应将豆油皮春卷在蓝花品碗的口上砌成金字塔状,席上要请长者先举筷子,食者要一层层地往下吃。
红十五军诞生4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赵正洪将军千里迢迢回故里,最喜欢吃的菜就是孔垅豆油皮春卷。
实在是情系故土民风,重温乡土文化。
(3)城关豆渣敲青菜:其制作方法将“霉”过的豆渣切成小方块,烹饪时,加进青菜,佐以生姜、大蒜、辣椒粉煮熟即成,口感极爽,且有回味,还没有一般豆腐的那股泔水味,营养价值比豆腐还要高。
(4)下新青豆炒鳝片:将青豆去皮,下新大湖里的黄鳝去骨切片,加醋、盐、酱油、料酒、鸡蛋清,腌5分钟。
青豆用猪油加木耳爆炒,放入姜末、葱、白糖、白醋、精盐、高汤烧片刻盛起。
再放猪油、倒进腌鳝片,加湿淀粉爆炒,放进青豆和调料拌炒即成。
(5)大源湖野鸭炒酸菜:将大源湖野鸭洗净剁块,水中烫一下捞起,沥干。
再把酸菜切段,把锅烧热,放入猪油,倒进鸭块,加入姜末、葱、精盐、酱油爆炒,再加高汤、料酒焖之。
然后放入酸菜、大蒜、冬笋片炒熟,以湿淀粉“勾芡”,撒入胡椒粉即成。
(6)城关蓑衣圆:以毛芋头煮熟去皮,加苕粉混合热水冲调,揉搓为皮,以冰糖、金桔饼、香元条、蜜枣、虾仁、桂花、核桃、杏仁、芝麻糊、生猪板油(去皮)等切碎成馅,用苕粉皮包成丸子,用明火蒸熟,特点是香甜油润,柔软光滑,有弹性,为黄梅风味名菜。
(7)孔垅酥糖:为水乡古镇孔垅的传统名点。
下乡一位叫“张介苕”的糕点大师做法奇特。
其选料严格,制作认真,具有香、甜、酥、脆四种特色,并能治咳润肺,料中有香条、桂花、芝麻,食时甜酥,骨子虽用饴糖熬制而成,但松脆,不粘齿舌。
(8)孔垅云片糕:此糕片片松软爽口,为孔垅民间名点,因其状似片片云朵,故名。
其制法为:将芝麻炒熟碾细,拌上白砂糖待用,在方铁盆子里,用米筛筛入拌好的湿粉(籼米粉、糯米粉各半),一层粉,一层芝麻糖,反复4次,厚约2毫米。
蒸半小时后,切片即成。
(9)菜粑:最应景的节气小吃“三月三,吃菜粑”是鄂东地区流行了千余年的风俗。
每年从三月初一甚至更早几天的二月尾开始,鄂东黄梅县及周边地区,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做菜粑了。
三月三的菜粑是用芥菜和粘米(糙米)制成的。
春季长成的芥菜叶又肥又大墨绿油亮,将菜叶摘取后细切精碎;将本地产的早粘米,淘净后,磨粉炒熟,将熟米粉与碎菜叶混和搓揉形成米粉团,中间包上或荤或素各色各样的馅料后,捏合成扁圆的形状,上笼蒸熟,就是三月三最应景的节气小吃---菜粑。
“三月三,逛庙会,吃菜粑”在鄂东地区称得上是继春节之后又一大喜庆的节日。
自唐宋以来,每年三月三黄梅民间都要在四祖寺、五祖寺举办盛大庙会。
(10)吃粽子赛龙舟: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黄梅各地赛龙舟、吃粽子遍及全县城乡。
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们早早就把龙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龙舟便纷纷下水了,一条条"黄龙"、"白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一般前驶,锣声、鼓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江河两岸观看赛龙舟人们黑压压一大片,那场面实在壮观极了。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故乡乡亲秭归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身体消瘦了,便用箬叶包米饭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龙舟装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属龙管,以为是龙王送来的角黍,便不敢食。
这就可让屈原食用了。
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11)黄梅醋香青混鱼:多年以前的一道特色菜品,前几天上市场采购的时候发现了鲜度极好的青混鱼,就买回来试验这老菜品。
其实也很简单,青混鱼洗干净以后切成段-~~~ 加点盐味精料酒腌制一下后拍上少许的干面粉~~~~ 放油锅中炸到外表发脆时捞出~~~~ 取一小碗放适量的老醋,少许芥末油,加点青红辣椒末拌匀~~~ 空锅烧热,把青混鱼放进去~~~ 快速的烹入老醋~~~ 迅速翻炒~~~~ 立即装盘。
流传地:黄梅县孔垅镇、苦竹乡、杉木乡、停前镇、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浔阳街(12)黄梅富贵喜旺螺:前天晚上,一位厨中老友前来叙旧,话题自然离不开美食。
此君最近几年便走大江南北,阅历无数,打开美食的话题,便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古人云:“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与此君畅谈,果然乃一大快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美食轶事,听得我是津津有味,恨不得立即自己也出去闯荡一番。
言谈间,偶尔谈到了黄梅本地的名牌肉食品——喜旺烧肉,此君对黄梅此物也大加赞赏,称每回黄梅,必定要大快朵颐,一饱口福。
偶笑言,那我今天晚上就请你吃“喜旺”!打发人出去很快买了2斤喜旺烧肉回来,2个人喝点小酒,又加了一个温拌海螺,此君直呼FB!坚持说一个菜就足矣。
偶大笑:好,一个就一个,顺手把做好的温拌海螺倒进拌好的烧肉里面,看,这不就一个菜嘛!~老友哈哈大笑,言道:你还是以前那样豪爽。
杯酒交错间,老友品尝了偶亲手办置的加了海螺的喜旺肉,惊呼好逮!仔细品尝之下,果然风味大不相同,确实不错!老友笑言,又一款经典美食诞生了。
老友的话给了我灵感,何不重新研制一番?!流传地:黄梅县孔垅镇、苦竹乡、杉木乡、停前镇、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浔阳街(13)黄梅干锅家乡骨:选用小排骨,加鸡蛋,茶树菇,板栗等,再加姜片,酱油,八角等香料煨制而成特点:排骨软烂,浓香四溢!流传地:黄梅县孔垅镇、苦竹乡、杉木乡、停前镇、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浔阳街(14)黄梅锅巴肉片:【原料】猪里脊肉300克,大米锅巴100克,玉兰片50克,水发冬菇50克,豌豆苗50克,葱100克,姜5克,蒜10克,泡辣椒10克,酱油10克,胡椒粉2克,料酒20克,味精1克,白糖25克,醋15克,盐3克,蛋清25克,豆粉30克,素油250克,猪化油100克,鲜汤50克。
【制作过程】 1、猪里脊肉去尽白筋,横切成薄片,用盐、胡椒粉、料酒、味精拌匀;并用蛋清豆粉挂好浆。
2、冬菇去蒂片成片,玉兰片片成片。
葱切成节,姜、蒜切片,泡辣椒去籽切成斜刀片。
锅巴掰成5厘米见方(或圆形)的块。
用酱油胡椒粉、料酒、味精、白糖、醋、盐、水豆粉加鲜汤对成芡汁。
3、炒锅置火上,下猪化油烧热(约180℃),将肉片入锅炒散,滑熟,倒入漏勺。
锅内留底油,下冬菇、玉兰片,泡辣椒、姜,蒜、葱,稍炒,下肉片炒匀,烹入芡汁,下豌豆苗,稍收,起锅装碗,锅巴入烧沸的素油锅中,炸至黄色。
浮起即捞起,装入窝盘,并浇上少量沸油,将锅巴和炒好的肉片同时上桌,趁油烫迅即将肉片淋于锅巴上即成。
流传地:黄梅县孔垅镇、苦竹乡、杉木乡、停前镇、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浔阳街(15)黄梅红烧鱼头:选用活花鲢,切下鱼头,洗干净,剁成大块,锅中下猪大油烧热,爆香葱姜片,下鱼头块翻炒一下,下适量的高汤,以淹没鱼头为度,下蚝油,白糖,料酒,老抽,味精,鸡精,大火烧开,转小火靠到汤汁快干的时候淋上花椒油,撒上小香葱末就可以了!7流传地:黄梅县孔垅镇、苦竹乡、杉木乡、停前镇、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浔阳街(16)黄梅红烧鱼杂:原料:偏口鱼鱼籽200克,青鱼肝(鱼面)200克,安康鱼肚100克,豆腐200克,五花肉片60克。
制法:上述三种鱼原料洗净,放开水锅汆水,捞出控净备用5锅内加猪大油50克,下五花肉翻炒成熟,下葱姜片爆香,烹料酒,加骨头汤下鱼原料,加蚝油,白糖,老抽调味,(汤以没过原料为度)烧开移小火炖10分钟下豆腐加味精,靠至汁水将干时淋花椒油,撒香菜末出锅即可!L'流传地:黄梅县孔垅镇、苦竹乡、杉木乡、停前镇、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浔阳街(17)黄梅糊拉汰与饺饼筒:“糊拉汰”实际上应该写成“糊拉拖”,只因为黄梅方言中的“拖”字是念成“汰”的,才这样写。
“糊拉拖”,顾名思义是把麦粉调成稀薄而不失其粘性的糊状,用手把它放在锅子里拖拉成圆形的薄饼,一次一个,用不到一分钟就熟。
制作方便,香脆可口,是黄梅乡民的家常便饭之一。
不过要做得好,还得讲点技术。
譬如,麦粉调水的稠薄,锅里油量的多少,火候的旺猛与否,都要恰到好处。
否则,遢上的粉糊不是溜了,就是紧贴在镬面上起不来,那就成不了糊拉拖,倒成了一塌糊了。
当然,在巧妇手下,完全可以使它张张薄如纸、圆如镜,透光亮,揩些油、葱、蒜,吃起来香味四溢,松软适度,可口极了。
黄梅风俗,新媳妇下厨,夫家常让她做“糊拉拖”或“麦饼头”考考她的手艺。
假如用同样的方法,在特制的平锅——“鏊”上作业,“糊拉拖”就从半球形成为平面圆形。
这就叫“饺饼皮”了。
在它的上面放上各种菜料,卷成筒形,然后敷油,烤至焦黄,就成了黄梅人最拿手的风味佳肴——“饺饼筒"了。
饺饼皮一般是用麦粉做的,也有用粽丝刷把稀米浆刷在鏊上,变成又薄又软的“米筒”皮子,在这上面撒些红糖,做成甜的。
这与一般饺饼筒做成咸的,是大异其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