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消化道出血护理查房护士长总结

消化道出血护理查房护士长总结
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需要及时的护理和管理。
作为护士长,在查房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患者观察: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神志、意识状态、精神状况等。
留意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呕血、便血、呕黑便、大量血便等。
2.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
3. 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出血的程度和情况,以确定护理干预的优先级。
4. 出血控制:协助医生进行出血的控制和止血处理。
根据医嘱协助给予输血、输液等治疗,确保患者的血容量恢复和稳定。
5. 导管管理:如患者有留置胃管或者其他导管,需要做好导管的护理和管理,定期检查导管通畅情况,避免导管脱落或者堵塞。
6. 饮食护理:根据医嘱,按时给予患者液体饮食或者禁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保持胃肠道的安静,促进出血部位的愈合。
7. 安全防护:在护理过程中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遵循洗手、戴手套等相关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
8. 心理支持:出血导致的症状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护士长要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总结来说,护士长在查房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合理安排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消化道出血护理范文

消化道出血护理范文一、病情观察。
1.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表情、面色等。
2.观察患者出血的程度和性质,如血液的颜色、量、是否伴有血块等。
3.观察患者的症状,例如呕血、黑便等,并记录相关信息。
4.观察患者的呕吐次数、呕吐物的性状,并尽量收集样本。
二、出血部位定位。
1.根据症状和临床表现,与医生共同判断出血部位,如胃、十二指肠或结肠。
2.根据医嘱,协助医生完成相应检查,如上腹部B超、胃镜或结肠镜等。
三、保持患者休息。
1.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的安静和适宜的温度。
2.保持患者卧床休息,减少身体活动,以减轻出血部位的刺激和促进出血的止血。
四、静脉输液。
1.根据医嘱,及时给予患者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根据患者的情况,可选择输注血浆、血小板等促进止血的药物。
五、观察排尿。
1.观察患者的尿量和颜色,及时发现任何变化。
2.鼓励患者多喝水,以促进尿液的排出。
六、监测血常规。
1.根据病情的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以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
2.如有必要,及时通知医生对异常指标进行处理。
七、口服护理。
1.饮食上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不宜过热、过冷、过硬,以减少胃肠刺激。
2.如患者没有呕吐的症状,可适当给予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绿叶蔬菜等。
八、心理护理。
1.和患者进行沟通,关心和鼓励他们。
2.向患者解释病情、治疗过程和护理措施,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加治愈的信心。
九、病情观察和记录。
1.按规定的时间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出血情况、症状等,并及时记录。
2.如有需要,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的变化。
最后,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护理过程中护士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合作,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由于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护理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实际需要为准。
消化道出血护理计划

消化道出血护理计划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于消化道溃疡、胃食管静脉曲张、胃肠道肿瘤等疾病。
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下面将从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具体护理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护理计划的制定。
1. 评估患者病情,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出血量、症状表现、病史等方面的了解,以便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2. 制定护理目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需求,制定明确的护理目标,包括控制出血、维持循环稳定、预防并发症等。
3. 制定护理措施,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措施,包括卧床休息、观察出血情况、监测生命体征、保持通畅呼吸道、避免剧烈运动等。
二、具体护理措施。
1. 保持患者安静,消化道出血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出血风险。
2. 观察出血情况,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量、出血颜色、出血频率等,及时报告医生。
3. 监测生命体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 维持通畅呼吸道,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分泌物堵塞,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 饮食护理,根据医嘱,控制患者的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6. 心理护理,消化道出血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减轻其焦虑情绪。
7.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患者的出血情况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之,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护理技能,要做到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护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给消化道出血患者带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消化道出血护理计划单

消化道出血护理计划单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护理计划单将为护理人员提供详细的护理指导,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科学、有效的护理。
一、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
2.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意识水平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意识障碍、烦躁不安等情况。
3.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特别是便便的颜色和量的变化,及时发现出血情况。
二、护理措施。
1.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患者体位的舒适。
2.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禁食禁饮,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口腔创伤。
3.保持患者的导尿通畅,监测尿量,及时发现和处理尿潴留的情况。
4.保持患者的皮肤整洁,预防压疮和感染的发生。
5.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呕血、便血、鼻衄等,及时处理出血情况。
6.保持患者的心理安慰,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和支持。
三、药物治疗。
1.根据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包括止血药物、胃肠道保护药物等。
2.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用药途径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3.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
四、危重护理。
1.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加强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危急情况。
2.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处理呼吸困难的情况,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
3.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脏功能,包括心率、心律、心音等,及时处理心脏相关的紧急情况。
总之,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全面、科学、有效地进行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药物治疗,对于危重患者要加强监护和危重护理,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希望护理人员能够严格执行护理计划单,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
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

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
消化道出血是指在消化道任何部位引起的出血。
其中以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包括胃、十二指肠、食管和胃食管酸反流的并发症等。
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症,可能会危及生命。
护理人员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
一、安全措施
消化道出血属于传染性疾病,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措施保障自己的安全,如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进行隔离护理。
二、监测病情
护理人员需要认真监测患者的病情,记录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等指标,并随时记录出血的时间、量和情况。
三、控制出血
护理人员需要协助医生进行止血处理,包括钳步止血和不同的止血技术。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给患者输入生理盐水、血管收缩药物和血糖等药物。
在处理前需要给患者注射止痛药,这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四、维持功能
护理人员需要给患者输液,为身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同时,需要给患者喂食低脂、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蛋白的食物,以维持身体的能量和营养,尤其是对于失血严重的患者更是必要的。
五、安抚患者
消化道出血属于严重的病症,容易引起患者的心理恐惧和紧张。
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安抚,舒缓患者的情绪,增强信心和勇气,尽快恢复健康。
总之,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比较大的病症。
在处理这样的病症时,护理人员需要重视患者的安全和生理机能,保持良好的护理心态和技能,能够给予患者很好的照顾和支持。
消化道出血护理操作注意事项

消化道出血护理操作注意事项1.在护理前,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出血量、出血时间、血压、心率、血液化学检查等。
评估结果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为后续护理操作提供依据。
2.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可以给予低纤维饮食,避免刺激胃肠道的食物,如辛辣、油腻、硬渣食物等。
还应注重肠道保护,提供充足的水分、蛋白质和维生素,以促进消化道的恢复。
3.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颜色、质地、气味等方面的变化。
出血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检查呕血、便血的频率和颜色来判断。
如果出现发热、呕血量增加、呕血颜色变暗等情况,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4.对于大量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液和输注血浆、血小板等。
护士应根据医嘱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补液方案和输血量,注意观察输血反应和补液效果。
5.对于出血量较少的患者,可以给予口服止血药物,如患者一般口服的药物,如胃酸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同时,还可以给患者口服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铋剂、制酸剂等。
6.在术后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
每2-4小时测一次生命体征,及时掌握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
7.对于意识不清、病情危重或出血量较大的患者,要密切观察住院期间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定期进行相关化验,及时发现和处理出血的原因。
8.保持患者血压稳定,避免大剂量、快速滴注药物,尤其是容易引起血压波动的药物。
同时,要监测尿量,避免肾功能受损。
9.出血患者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护理时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电解质平衡,如钠、钾、钙、镁等,并及时纠正。
10.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克服焦虑和恐惧,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
总之,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操作,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并结合医嘱进行合理的护理。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反映给医生,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消化道出血护理个案

个案:消化道出血
护理目标:
1.维持稳定的循环系统功能,包括控制出血和保持血液容量。
2.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以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
3.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
1.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2.控制出血:根据医嘱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和出血指标,及时纠正失血和维
持血容量。
严密监测患者的尿量,若存在少尿或无尿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3.给予输血:根据医嘱,血型鉴定合适后给予输血,确保血液的流动和氧气的供应。
同时监测输血反应,如过敏、输血反应等。
4.管理胃肠道:依据医嘱,禁食或限制摄入固体食物,保持胃肠道休息。
给予静脉营
养支持,以维持患者的营养需求。
5.卧床休息:保持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激烈运动和剧烈活动。
确保患者
休息充足,有助于消化道出血的恢复。
6.监测排便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大便颜色、质地和频率,并记录报告异常情况。
如
出现黑便或咖啡色便应及时通知医生。
7.护理口腔:定期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口腔出血。
8.安全护理:在患者身边放置呼叫铃和其他必要的康复设施,以确保患者在需要时能
迅速获得帮助。
9.与家属沟通:向患者的家属提供有关消化道出血的教育,解答他们的疑问,并提供
心理支持。
以上护理措施仅作为参考,具体的护理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医嘱和医护团队的指导来制定。
在处理消化道出血个案时,及时与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士合作,并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消化道出血护理个案病例范文

消化道出血护理个案病例范文背景介绍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以及便血等症状。
该病病因复杂,既有感染、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也有药物、应激和其他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病变。
本文将介绍一位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个案,并阐述护理中的关键点和相关护理措施。
病例描述和护理过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55岁,无基础疾病史。
患者于近日出现呕血、黑便的症状,就诊于我院急诊科。
经过检查,诊断为消化道出血。
患者情绪紧张,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明显。
护理过程1.稳定患者情绪:由于患者情绪紧张,护士首先与患者进行沟通和安抚,详细询问其症状和病史,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同时,提供安静、温暖的环境,保证患者的休息和舒适。
2.监测生命体征:护士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以及血红蛋白含量。
定期记录生命体征,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维持血容量稳定:由于患者存在出血病变,护士需要及时负责输液治疗。
根据医嘱,护士将静脉肌肉注射给予患者血液代用物,例如血浆、全血或红细胞悬液,以维持血容量稳定。
4.管理胃肠道出血:护士需监测患者的呕血、黑便情况,并及时记录其颜色、质地、量和频率。
同时,护士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腹部疼痛和饮食摄入情况,以及排尿和排便情况。
遇到严重出血的情况,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急救措施。
5.配合医生治疗:护士应根据医生的治疗计划,按时给予患者相关的治疗药物,如止血药物、抗生素等。
同时,护士还需监测患者的服药情况和不良反应。
6.饮食护理:在患者稳定后,护士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为患者制定适当的饮食方案。
通常,包括限制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以促进患者康复。
7.宣教与康复: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消化道出血的病情和相关知识,如饮食、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的合理使用等。
同事,护士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医二院护理人员读书报告书写记录
题目: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
内容: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小肠出血并不多见,可为无痛性,定位有一定困难。
其中主要来自于大肠。
多数下消化道出血相对缓慢,或呈间歇性,约80%的出血能自行停止。
二评估
1.病因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其中以肠道肿瘤、息肉及肠道炎症性病变最为常见。
各种病因引起的便血有各自特点,但同一种疾病,其便血的方式及程度不一定相同。
2.症状
(1)排便异常: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
可以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慢性少量出血、间歇出血或隐性出血等。
如短期内出血量多,则可出现贫血及周围循环衰竭症状,为急性大量出血;若出血量不多则全身症状不显著,为慢性少量出血;微量的消化道出血(<5 ml),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为隐性出血。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以及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
下消化道出血,如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稀便或暗红色血块。
近端结肠出血时,血与粪便常混合;盲肠、肛门或胆管疾病出血如直肠息肉、直肠癌、痔或肛裂时,血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血;阿米巴性痢疾的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而黏液脓性血便则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排出洗肉水样粪便。
并有特殊的腥臭味。
故对血性粪便的颜色、性状及气味的仔细观察,有助于寻找病因确定诊断。
(2)伴随症状
①腹痛
便血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者,应注意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等;便血伴上腹绞痛或黄疸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见于细菌性或阿米巴性痢疾,亦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排血便后腹痛不减轻,常为小肠疾病。
②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为肛门的坠胀感,似为排便未净,便意频繁,但每次便血量不多,且排后未见轻松,常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炎或直肠癌。
③发热
下消化道出血伴发热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结肠癌、恶性淋巴瘤等,亦可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④腹部肿块
消化道出血伴有腹部肿块者,应考虑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及克隆(Crohn)病等。
⑤全身出血倾向及皮肤黏膜改变
伴有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等)、急性传染性疾病、重症肝脏疾病、尿毒症、维生素C或维生素K缺乏症等,皮肤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鲜红色或深红色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的下降,常出现在失血2~3小时后,并可估计出血量的大小。
肠内血液蛋白消化、吸收以及肾血流量减少可引起血尿素氮增高。
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的血常规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检查有SGPT升高、血清胆红质增高、白蛋白和/球蛋白倒置。
(2)特殊检查
①直肠指检
直肠指检是重要而必需的,70%~80%的直肠癌可在指检时被触及,还可以发现痔、肛裂及肛瘘引发的出血。
②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
能直接观察到消化道末端30 cm范围的病变,同时可取活检或直接处理出
血病灶,但有时因肠道残留血块而影响观察判断。
③纤维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具有直视的优点,能发现微小病变,同时可做内镜下止血,包括电凝、激光止血或药物喷洒止血等,目前已广泛用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④气钡双重对比检查
对3~5 mm的微小病变检出率可达90%,对10 mm以上的息肉检出率在90%以上。
气钡双重对比检查除能显示病变轮廓外,还能观察到结肠的功能改变。
但肠道的钡剂检查应在出血完全停止后进行。
⑤放射性核素检查
采用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的红细胞进行检查,能较准确确定出血的大致部位,但无定性诊断价值。
检查时,若出血为活动性,较易确定出血部位。
⑥选择性动脉造影
如果出血量较大,尚未停止,或者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的红细胞进行检查未明确出血部位,可进行动脉造影,特别对疑有动静脉畸形、血管发育不良、血管瘤等血管性病变或小肠出血更有意义。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原则是按不同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未明确诊断前,积极给予抗休克等治疗。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禁食或低渣饮食,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止血剂。
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尿量,腹部情况,记录黑便或便血次数、数量,定期复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尿常规、血尿素氮、肌酐、电解质、肝功能等,并注意补充全血。
2.手术治疗
术前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则根据不同的病变有针对性的处理。
手术的目的是控制出血,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做病灶的彻底切除。
常用手术方式有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和血管结扎术。
3.介入治疗
在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出血部位后,可经导管行止血治疗。
4.内镜治疗
纤维结肠镜下止血作用有限,不适用于急性大出血病例,尤其对弥漫性肠道病变作用不大。
具体方法为电凝、激光、冷冻和热探头止血以及对出血病灶喷洒立止血、凝血酶、肾上腺素等。
但对憩室所致出血不宜采用以免肠穿孔。
四护理要点
应根据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疾病的护理措施。
共性的护理要点是:
1.生命体征的观察记录。
2.排便的颜色、性质、量、次数、及排便时的伴随症状。
3.加强床旁巡视和生活护理、嘱咐病人卧床休息、防晕厥、防外伤。
4.开放静脉通路,遵照医嘱补液,输注血制品及其代用品。
5.备好抢救物品,预防失血性休克。
6.完善急诊术前相关准备。
护士签名吴金晶
护士长评分护士长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