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第3单元《拿来主义》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其作品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 性的战斗精神。 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其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是 杂文创作.鲁迅的杂文“象投枪,象 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刺手法,找出几句讨论揣摩:
①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 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一词是反语,因为用活人代替古董 幷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荣愈演愈烈 的一种表现。作者用它讽刺了投降者崇洋媚外 的丑恶嘴脸。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 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 度。
褒词贬用,即反语,统治者常常以“丰富”、 “大度”自诩,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拙劣的 自欺欺人的伎俩,一味的送出只会造成国事 日弱,文化贫乏,祸害子孙,这是掩盖他们 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
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 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实质是施舍。 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 用的东西。
拿来:我们要运用脑子,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论点)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问题(二):“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 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错误态度?是怎 样说理的?
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子孙沦为乞丐 亡国灭种
8-9段的论证方法
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 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不敢面对
虚无主义是昏蛋
全盘否定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课件

• 类比论证:将尼采自诩为太阳,只知给予而不 知取得,最后发了疯的事例进行类推,论证国 民政府如果只知道“送去”不知 “拿来”, 终将也会“发疯”。
• 对照论证:文章8、9段一正一反,有力地论证 了该如何“拿来”。
• 因果论证:即因为那样的原因,可以顺势得出 这样的结论。
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 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道贺,讨一点 残羹冷炙做奖赏。”
• 正因为具备了“拿来”精神,积极学习中国大唐文化,日本才有 了今天独一无二的日本文化;正因为具备了“走出去,引进来” 的“拿来” 精神,中国才有了如今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成绩;正 是借了“拿来主义”的光,一直被人诟病的网络游戏现在才能堂 堂正正地出现在我们大学的课堂……
•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同学们, “拿来主义”无时不有,无处不 在。只要我们能借助好“拿来主义”这双翅膀,青春的我们就能 “海阔千里凭鱼跃,天高万丈任鸟飞”!
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 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 和观点,鲁迅写了这篇杂文,阐明 了批评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 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 确主张。
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 要指“五四”以来,那种精辟、 锋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 论文章。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 其创作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 刺向黑暗势力”。
作品介绍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 《坟》《二心集》《而已集》 《南腔北调集》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佳作评析
假如你是周树人的老师,请从文章 构思和语言特点两方面举例点评周 同学写的这篇《拿来主义》。
要求: 1.前后位组成小组进行评析; 2.时间为6分钟; 3.每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展示评析成果。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三单元《拿来主义》PPT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三单元《拿来主义》PPT

思考: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 主义”主张之前,为何又先 批判“闭关主义”、“送去 主义”和“送来主义”呢? 或者说这些批判体现了本文 在立论上的什么特点?
完成表格:
本体 文化遗Βιβλιοθήκη “精华”“精华”和“糟粕”互现
喻体 大宅子 鱼翅 鸦片
方式
占有 吸收
“糟粕” “糟粕”
批判地吸收 留一定的作为 历史的反面教 烟灯和烟枪 材,绝大部分 清除 姨太太 坚决清除
思考:
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 我们如何运用鲁迅先生的“拿 来主义”思想呢?
共同进步!
运用脑髓 (要慎思)
放出眼光 (要明辨) 自己来拿 (要选择)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 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 政策,为了强化思想统治,蒋介石提 倡以“四维”和“八德”为内容的 “新生活运动”,妄图用封建伦理道 德来抵制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文 化界的一些反动文人于是叫嚷“发扬 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背景介绍
在革命阵营内部,一些人特别是青年 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盲目排 外的情绪。所以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 国文化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态度:一种是全 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 目排斥。鲁迅先生针对这种情况写了两篇 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 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 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 国文化遗产的态度。
拿来主义
鲁迅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 论文,它针对当前事件而 发,以议论为主。具有篇 幅短小、语言幽默、说理 形象、战斗性强的特点。
鲁迅先生对杂文的评价: 杂文“是感应的神经, 是 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 序言》) 杂文“是匕首,是投枪, 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自下而 上的血路来的东西。”(《小 品文的危机》)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四讲解与例题第3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四讲解与例题第3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

8 拿来主义鲁迅杂文的美,固然与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来自于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的爱。

这篇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当头棒喝、澄清思想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在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本文,一要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二要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了华北,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队伍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18部。

★《且介亭杂文》,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共三集。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

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

⾼⼆必修四语⽂《拿来主义》课⽂解读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代表作品,⼀篇具有强烈战⽃性和⾼度艺术性的杂⽂,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必修四语⽂《拿来主义》课⽂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拿来主义》课⽂解读⼀ (1)中国⼀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不去,别⼈也不许来。

(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的闭关⾃守政策。

)[⽤形象通俗的语⾔,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

“⼀向”⼆字,突出了它由来⼰久和顽固不化。

]⾃从给枪炮打破了⼤门①之后,⼜碰了⼀串钉⼦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①给枪炮打破了⼤门:指1840年的鸦⽚战争。

②碰了⼀串钉⼦:指鸦⽚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给枪炮打破了⼤门”“碰了⼀串钉⼦”,由借代、⽐喻构成的形象语⾔,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揭⽰了送去主义产⽣的原因,腐败⽆能的政府从⼀个极端跳到了另⼀个极端。

“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位“⼤师”们捧着⼏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

(①学艺:泛指学术⽂艺。

②送⼀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③“发扬国光”:1932年⾄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美术作品展览。

“发扬国光”是1934年5⽉28⽇《⼤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语。

)[此句紧承上句⽽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银、送⼟地,送主权,这⼀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议论的中⼼。

“⼏位”、“⼏张”说明⼤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

“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理。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拿来主义》是一篇讲述“拿来主义”思想的文章。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拿来主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一:“拿来主义”的概念何为“拿来主义”?这就要从“懒汉”的故事说起。

故事讲述一个懒汉,他总是拖延工作,不想自己做事,而是天天跟随别人要饭。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干活儿,他回答:“既然有别人已经为我搞定了,我何必做重复的工作呢?”这便是“拿来主义”的典型表现。

二:“拿来主义”的对错这种价值观对于工作的影响是消极的。

我们做事不能依赖别人,更应该做到勤奋努力,自力更生。

那么,“拿来主义”有什么好处呢?“拿来主义”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于吸收各种优秀的经验,发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完成自己的目标。

三:“拿来主义”的时代背景“拿来主义”作为一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也是高中必修四将这篇文章编入教材中的原因。

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时期,“拿来主义”思想大行其道,特别是在中国的科技领域,人们开始关注世界上其他先进技术,希望通过吸收这些“西方经验”,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四:“拿来主义”的启示“拿来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们应该学会吸收优秀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并不断地从其他国家、其他领域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经济实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拿来"必须建立在"厚积薄发"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勤奋努力、创新求变、以及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竞争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五:引领趋势、勇攀高峰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让学生成为僵硬的机器人,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精神、以及对人生的一份真切的感悟。

语文必修4(人教版)课件:第8课 拿来主义

语文必修4(人教版)课件:第8课 拿来主义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 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 腔北调集》等。译著有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苏 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最初发表在同年 6 月 7 日的《中华民报·动向》上,署名“霍冲”,后被作者收入 《且介亭杂文》中。
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 年 5 月,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 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主将。1926 年 8 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 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30 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 迫害。1936 年 10 月 19 日病逝于上海。
第三单元
第8课 拿来主义
学国学
【原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译文】 爱护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护他;尊敬别人的 人,人们总是尊敬他。 【解读】 这句话阐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想赢得别 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去尊重别人,这种尊重,应该是发自 本心的,非功利主义的。如果一个人将这种尊重着眼于具 体的某人某事中,时常惦念:我给某人帮了忙,某人为什 么没有给我帮忙?这样的结果,多数是“爱人者人难爱之, 敬人者人难敬之”。
这篇杂文是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写的。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 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 和文化“围剿”。1934 年,国民党政府为了巩固其反动统 治,大肆鼓吹“尊孔读经”。同时,接连将祖国文化遗产 送去外国,当作崇洋媚外的工具。买办文人跟着吹捧帝国 主义文化,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使中华民族文 化面临严重危机。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共2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共29张PPT)
送去 主义
实质
危害
“送去”、“送来”和“拿来”有什么 不同? 送去 —— 主动送去, 媚外求荣, 自欺欺人 送来 —— 被动接受, 没有选择, 大受其害 拿来 —— 主动挑选,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 (因果论证)
所以:我们要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 迅
关于杂文
杂文古已有之,到20世纪 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 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 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 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 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 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 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 为‚匕首‛或‚投枪‛。杂 文的特点:迅速反映现实生 活;短小犀利;富有幽默感 和灵巧性;议论形象化。
议 论 文 阅 读 的 一 般 流 程
文 —通篇浏览,了解文意,宏观把握
段 —梳理段落,明确关系,深化理解
文 —确定中心,了解背景,体会智慧 段 —明晰思路,赏析构思,体味严谨 语 —细察深意,品味技艺,把握风格
阅读课文并思考:
一、正音
自诩
残羹冷炙 脑髓 孱头 阿剌伯
给予
冠冕 譬如 羡慕
磕头
吝啬 女婿 蹩进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发现一所 大宅子!
对待文化遗产,文章列举了几种态度?是 怎样说理的?
喻 “文化遗产” “大宅子”
孱头 昏蛋 废物 拿来主 义者
逃避害怕 全盘否定 全盘肯定 辩证吸收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比 喻 论 证
占有挑选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占有挑
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比 喻 论 证
什么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钱就有幸福 2.读书未必成才 3.流行的就是美
谢谢大家!
拿 来 主 鲁义

学习目标
•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思 路和结构。
• 2、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 文章中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
•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 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 4、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 教学过程 】
• 背景介绍 • 研读课文 • 深化探讨 • 布置作业
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犀利、幽默。 举例说明。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 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明确: “捧”,刻画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挂”,只有几张画,却还要一路的“挂”过去,表现其自鸣 得意、大张旗鼓。“几张”这一数量词,暗示了“学艺”上的 东西已相当贫乏。从而揭露了所谓“发扬国光”实际是自欺欺 人,非常可笑的。
•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鲁迅名言
• 倘是狮子,自夸怎样肥大 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一 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 是好兆头。
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 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 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提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 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居心。其实,这 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 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犀利的语言 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 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5句话82个字,集中 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 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送来主义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的各种小东西 危害:深受其害,引起中国青年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美国电影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吸食鸦片日本的宣传 画
(二)怎么样拿来?
1、第8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文化遗产。
2、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人物 孱头 昏蛋 废物
态度
图示
闭关主义(误国)
拿 破 送去主义(卖国)
送来主义 (害国)

孱头
逃避主义者
主 义立
拿来 主义
破 昏蛋 废物
立:拿来 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
投降主义者
鱼翅(精华):吸收 鸦片(精华与糟粕并存):批判吸收
烟枪、烟灯(文化遗产的旧形式):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糟粕):摒弃
三、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写作特点: ﹙一﹚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二)广用比喻、生动形象 (三)嬉笑怒骂,犀利幽默。
【深化探讨】
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请 同学们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思考,举例说明。
孔子学院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立的 思路写作一篇短文,不少于600字。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 步了。
明确:“进步”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 者见得大度。
明确:这是语言的布局问题。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 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本文的语言艺术
•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先破后立
闭关主义
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危害:给枪炮打破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
图为图1为910900年0被年八八国国联联军军火在烧天后津的大圆沽明口园登陆的情形
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 危害: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梅 兰 芳尼古董古画和新
采--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发了疯

送去主义-- 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亡国灭种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 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 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 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 胸存成算。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 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 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正如唐弢在《琐 忆》中所说:“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 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他的非凡的观察 力。”“显示了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
本质
怕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拒绝接受的逃避主义者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羡慕旧主人,欣欣然接受一切 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者
3、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本体 鱼翅
喻体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做法 吸收
鸦片
精华与糟粕并存部分
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研读课文】
一、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为什么要拿来?
第1—7段
拿来主义
(二)怎样拿来?
第8—9段
(三)总结全文
第10段
二、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一)为什么要拿来?
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哪几个“主义”?它们的表
现和危害是什么?
①闭关主义 落后挨打——误国
②送去主义 亡国灭种——卖国
拿来主义
③送来主义 深受其害——害国
姨太太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摒弃
(三)总结全文。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 为新文艺。
【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 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 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 有的叫嚷复古主义,有的主张“全盘西化”。而在左 翼文化队伍中,有人反对继承旧文化,有人反对吸收 外国文化,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为了澄清认识,鲁迅 先生写下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提 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