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分级防护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完整word版)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完整word版)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一般防护:使用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穿工作服、工作帽、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在一般防护基础上,根据需要穿隔离衣、带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注意个人卫生,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H1N1流感观察室、甲型HINI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在一级防护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进入传染病区-穿隔离衣、戴医用防护口罩、鞋套;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戴防护镜;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时—戴手套;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使用面罩。

4、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防护用品,并注意口腔、鼻粘膜、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患者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甲型HINI病人进行有创操作时.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使用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带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

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注意事项:1。

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使用6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管理制度一、目的保障本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原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各临床医技科室、职能部门。

三、权责责任科室:医院感染控制科。

五、内容1.医务人员的防护依据标准预防原则,并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使用医院统一采购的、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防护用品。

2.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工作帽(圆帽)、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等。

3.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及时摘除手套等防护用品。

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4.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5.医务人员工作中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职业暴露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内线电话:87093)。

6.基本防护:6.1适用对象:在感染性疾病科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以外从事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

6.2防护配备:工作服、工作帽(圆帽)、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6.3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6.3.1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时,需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6.3.2个人防护用品应穿戴规范,按《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6.3.3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

6.3.4离开患者的房间或区域前脱卸并丢弃个人防护用品于医疗废物桶内。

6.3.5在脱卸或丢弃个人防护用品过程中应避免污染自身和周围物品。

7.加强防护:7.1适用对象:7.1.1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操作时的医务人员。

7.1.2接触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

7.1.3传染病流行期间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的医务人员。

7.1.4转运疑似呼吸道传染病和临床诊断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

8.1防护要求:8.1.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和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及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及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及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暴露风险,为了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及职业暴露的相关内容。

1.分级防护指导原则(1)根据感染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将医务人员分为三个等级: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高风险人员主要包括与疑似或确诊感染者密切接触的医生、护士等;中风险人员主要包括与患者有直接接触但没有确认感染的医务人员;低风险人员主要包括与患者有间接接触的医务人员。

(2)根据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高风险人员需要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装备,如医用隔离衣、帽子、口罩、防护眼镜、手套等;中风险人员需要佩戴医用口罩、帽子和手套;低风险人员只需要佩戴医用口罩即可。

(3)加强职业暴露管理和培训。

医院需要建立职业暴露管理机制,包括暴露事件的报告、登记和跟踪;同时,要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4)定期评估和调整防护措施。

根据疫情变化和医务人员暴露风险的变化,定期评估和调整防护措施,保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2.职业暴露(1)血液暴露。

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的血液样本、实施静脉采血、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容易发生针刺或其他血液暴露事故,从而引发血液传播的感染病。

为了预防这类事故的发生,医务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2)呼吸道暴露。

在处理可能感染病原体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容易通过患者的呼吸道接触到病原体。

为了预防呼吸道暴露,医务人员需要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并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3)皮肤暴露。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常常会接触到患者的皮肤和体液等。

为了预防皮肤暴露,医务人员需要佩戴手套,并注意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4)粘膜暴露。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容易通过眼睛、口腔等粘膜直接接触到病原体。

为了预防粘膜暴露,医务人员需要佩戴护目镜和口罩。

医院工作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医院工作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医院工作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医院工作人员根据不同岗位,按照分级防护要求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一、一般防护:
(一)防护对象: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医务人员;
(二)防护配备:工作服、戴外科口罩、手卫生。

二、一级防护
(一)防护对象:发热门诊与感染疾病科医务人员;
(二)防护配备:工作服、戴外科口罩、手卫生、乳胶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

三、二级防护
(一)防护对象:进入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安置地或为患者提供一般诊疗操作;
(二)防护配备:工作服、医用防护口罩、手卫生、乳胶手套,工作帽、鞋套,根据工作需要使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按照诊治患者需要选择穿隔离衣或防护服。

四、三级防护
(一)防护对象:为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
(二)防护配备:工作服、医用防护口罩、手卫生、乳胶手套、工作帽、鞋套,防护面屏或护目镜、防护服。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与计划委员会. 《经空气传播疾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511-2016
1
2。

医务人员防护分级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防护分级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防护分级原则1. 医务人员防护应遵循“标准预防、分级防护、综合防护”的原则。

2. 标准预防:针对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环境清洁消毒等。

3. 分级防护:根据患者病情、操作风险等因素,将医务人员分为不同级别进行防护。

4. 综合防护:在防护分级的基础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防护措施,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三、防护分级内容1. 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2)严格执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3)遵守医院感染防控规章制度,如隔离、消毒、废物处理等。

2.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传染病留观室、重症监护病房等医务人员。

(1)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一次性医用外科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2)严格执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如隔离区域、隔离物品等。

3.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呼吸道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等医务人员。

(1)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面罩,必要时戴手套。

(2)严格执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3)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4)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如隔离区域、隔离物品等。

4. 三级防护适用于接触高度传染性疾病(如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烈性传染病等)的医务人员。

(1)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防护服、隔离衣、鞋套,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面罩、防护服、手套、防护靴。

(2)严格执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3)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4)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如隔离区域、隔离物品等。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分级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分级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分级防护制度1.开展职业卫生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相关防范措施、标准预防原则等,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措施,认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及被上述物质污染的物品均视为有传染性,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品,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衣、帽、必要时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隔离衣等)。

2.2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以及锐器等伤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3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的手被患者体液、血液污染时,应及时用流动水洗手后进行手消毒。

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4诊疗和护理操作中,有可能发生患者的血液、体液喷溅到医务人员面部及工作服时,要使用必要的防护用品:手套、隔离衣、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等。

2.5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锐器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裸手接触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利器具。

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采用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能对人体的刺、割等伤害,使用后的锐利器械的处置与管理按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必须放入利器盒中。

2.6对所有患者使用过的可循环使用的器具严格消毒或灭菌,处理被污染的器械、器具时,需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各类人员均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当及时摘手套,严禁医务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4.实施分级防护的原则4.1基本防护适用对象:在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急)诊以外等常规诊疗环境中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医用职业服装、工作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4.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急)诊的医、护、技人员等。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及穿脱防护服PPT课件资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及穿脱防护服PPT课件资料

带托起口罩
部口罩带
4. 固定头 部口罩带
5. 固定鼻夹 6.密合测试
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
口罩分为
• 普通医用口罩
对致病性微生物的防护作用不确切, 可用于普通环境下的一次性卫生护理, 或者致病性微生物以外的颗粒如花粉等 的阻隔或防护。
• 医用外科口罩
适用于医务人员或相关人员的基本防 护,以及在有创操作过程中阻止血液、 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防护
橡皮筋,检查其固定性,同时将橡皮筋 稍拉松便于佩戴
步骤二 戴口罩
3.戴口罩,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 当的部位,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戴在合适 的部位
4.双手置于鼻夹处,同时稍用力均匀压紧 鼻夹,使鼻夹贴合鼻梁处。在此过程中, 双手不接触面部任何部 位。
戴口罩的程序
1. 穿过口罩 2. 罩住口鼻 3. 固定颈
步骤六 脱帽子
• 双手伸进帽子耳后双方的内侧边缘,将 帽子内面朝外取下,放入污物袋
步骤七 收拾物品
• 1.脱去鞋套,换上鞋子 • 2.重新换一副手套将黄色垃圾袋口扎紧 • 3.洗手,消毒
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
• 1.可以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将使用 后的防护用品放入双层布袋中封扎,可 煮沸10分钟消毒或使用250mg /L的含氯 消毒剂浸泡15分钟后送洗衣房,清洗消 毒。
一级防护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 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 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 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 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 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 帽
二级防护
戴手套
戴护目镜
穿防护服
穿鞋套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及医疗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及医疗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及医疗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一、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1.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的定义(1)一级医务人员:包括接诊、初诊、正常门诊(无发热病人)、普通病房护士等;(2)二级医务人员:包括二级发热门诊及护士、住院病区护士、普通手术室护士等;(3)三级医务人员:包括三级发热门诊及护士、ICU护士、重症科医生等;(4)四级医务人员:包括感染病科医生、感染病科护士、病理科工作人员等。

2.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的防护要求(1)一级医务人员:主要工作在无发热病人的门诊和病房,需戴好口罩、手套,遵守常规防护措施,如手卫生、定期消毒等;(2)二级医务人员:主要接触一般发热病人及住院病区,需佩戴好手术帽、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戴长袖隔离衣、手套和防护鞋,进行有效的手卫生,定期消毒;(3)三级医务人员:主要接触高危发热病人,需佩戴好防护面罩,并按规定穿戴防护服、手套、鞋套,对接触面进行严密封闭,做好手卫生和消毒;(4)四级医务人员:主要负责感染病科工作,需按要求佩戴空气过滤口罩、护目镜、帽子、面罩等防护设备,并且穿戴防护服、一次性手套、鞋套,保持隔离进行工作,加强手卫生和消毒。

1.用品种类与规格(1)口罩:根据医务人员工作级别和防护要求,提供不同级别的口罩,一般为一次性医用口罩或防护口罩。

(2)手套:提供一次性手套,并根据需要提供不同材质和规格的手套,如乳胶手套、Nitrile手套等。

(3)隔离衣:提供不同级别的隔离衣,包括一次性隔离衣和可重复使用的隔离衣,根据工作特性和风险等级进行选择。

(4)护目镜/防护面罩:提供不同类型的护目镜和防护面罩,确保医务人员的眼部和面部得到有效的防护。

(5)鞋套:提供一次性鞋套,保护医务人员的脚部不受污染。

2.用品管理流程(1)采购管理:建立医疗防护用品的采购管理制度,明确采购流程和责任人,确保用品采购的及时性和质量。

(2)储存管理:医疗防护用品应统一存放,以确保干燥、防潮、防尘,避免过期和受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
1.—般防护:
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2.—级防护:
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3.二级防护:
适用于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
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
4.三级防护:
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

1.一般防护:
适用于普通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认真执行手卫生。
(3)工作时应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穿工作服。

2.一级防护
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穿工作跟、隔离衣(一次性)、必要时戴乳胶季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
适用子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一次性)或防
护服、鞋套,戴手套。

4.三级防护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
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
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
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医院感染暴发,你真的了解吗?
1. 专门针对医院感染暴发出台的规范指南有哪些?
2009年原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规范重点规范了医院
感染暴发报告程序及组织管理。
2016年国家卫计委颁布了《医院感染暴发指南》,本指南重点进一步规定了医院感染
暴发控制的管理要求、流行病学调查、控制及效果评价、调查的总结与报告等要求。

2.医院感染暴发有哪些定义需要了解呢?
医院感染暴发: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
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
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的现象;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共同感染途径的感染
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聚集: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
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医院感染假暴发: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但通过调查排除暴发,而是由于标本污染、实验室
错误、监测方法改变等因素导致的同类感染或非感染病例短时间内增多的现象。

3. 预防医院感染暴发需要制定哪些制度呢?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责任制、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医院感染暴
发调查和处置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处置工作预案。

4.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如何处置?
遵循原则:“边救治、边调查、边控制、妥善处置”
处置措施:
(1) 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2)积极实施医疗救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3)及时开展或协助相关部门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标本采集、
病原学检测等工作。

5.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如何上报?
医院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
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订正报告应在暴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如果医院感染暴发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处理;

6. 医院感染暴发调查的总结和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报告题目、背景材料、调查方法、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流行病学资料、环境卫生
学调查资料、调查结果与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重要数据表格或有关证明材料等、调查人员
及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