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甄嬛传看中国文化
看甄嬛演绎,察国剧发展

产业链上游—— 电视剧生产制作 模式之比较
产 业 链 下 游 比 较
——
建议:
在前面分析美剧成功及与国剧的差 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对我 国电视剧盈利模式提出两点创新: 1.创建品牌。 2.网络合作。
综上所述,我国电视剧的盈利过度 依赖于电视台的购买力度,而创造 中国电视剧品牌,寻求网络合作, 创建多极、多元的盈利模式,才能 使社会主义电视制播模式更加完善, 使电视体制更加健全。
后续完善
一、电视剧行业的战略选择: 首先,在选择剧本时要考虑当前的政治法律形式,关注社会的政策的改变。 根据市场的需要来选择剧本也是必需的。 其次,要注重所创作作品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不能让电视剧制作偏离 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第三,电视剧的战略制作不能脱离具体的实施细节,准确的市场调研、观 众调研,推广策略的制定、推出时期的选择都要纳入考虑的范围。 二、注重营销。 三、风险管理: 国产电视剧投资市场规避风险的策略:1、把握政府政策脉搏,合理避险; 2、企业、投资机构壮大实力,加强联合;3、与国际接轨、吸取经验,走 出国门;4、投资者摆正心态,兼顾两种效益;5、建立切实可行的“新人 推出机制”,引进专家提供咨询;6、电视台等播出机构应尽快完善电视 剧购买机制和流程;7、投资方和制作方要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体系。 四、国际发展---如何走出去: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制作上消减 “文化折扣”,打造品牌,培 养固定受众群。3、建构多元化营销模式拓展海外市场。4、 健全电视剧 交易规则保护剧作版权。5、注重电视剧人才策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6、 完善政府平台建设加大国家营销力度。7、架起沟通的桥梁 8、“讲中国的故事”。
16
甄嬛战略改善
更为严格的制 作。引导人们 向正面的方向 思考以减少这 方面的负面影 响。 加入一些人们 的看法,增加 人们的参与度, 吸引人们的注 意力。
我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问题研究——以《甄嬛传》为例

视听研究视听我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问题研究----以《甄媚传》为例□甘婷婷摘要:在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中,由于各国受众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在对文化产品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吸引力方面都会大打折扣。
中国虽然一直是电视剧的生产大国,但却不是强国,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十分薄弱。
尤其是《甄媳传》在美国、加拿大上映遇冷,可见一斑。
本文主要分析《甄嫖传》在美国跨文化传播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文化折扣现象,从而为我国电视剧降低文化折扣、更好地走出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考。
关键词:国产剧;《甄媳传》;跨文化传播;文化折扣一、文化折扣在我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中的表现曾有学者就跨文化的传播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文化的相似性达到70%以上可以说是同文化之间的传播,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低于70%则可以说是跨文化之间的传播。
跨文化正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才造成了传播效果的差异,而这些元素正是文化折扣的根源所在。
文化折扣可以说是跨文化传播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它不仅存在于电视剧中,更是广泛地存在于各种跨文化的产品中,它是跨文化传播难以跨越的壁垒。
就文化折扣的问题,201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影视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已经表明:中国影视剧之所以在对外传播中效果并不理想,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髙,究其原因还是文化折扣的问题。
调查表明,大部分国外观众不愿意看中国影视剧的原因就是看不懂,对电视剧的内容难以理解,其中文化折扣就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这项调査数据很有力地表明了文化折扣在我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特别是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电视剧已经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国际视野中,但相比美剧、韩剧等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我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效果不甚理想,其中的文化折扣问题也越来越常见。
在近几年国内盛产的电视剧中.《甄孃传》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国产良心大剧,一度霸占国产剧收视宝座。
在《甄孃传》中,不管是演技、服装,还是剧情等各方面都受到了观众的认可.一经播出,收视率稳居榜首。
论《后宫甄嬛传》的文学性

论《后宫甄嬛传》的文学性《后宫甄嬛传》是一部以封建王朝后宫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甄嬛在后宫中的生活、情感和争斗,展现出宫廷生活的细节和阴谋,同时也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女性处境的不同层面。
本文将从多维度分析《后宫甄嬛传》的文学性,进一步认识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风格二、人物塑造的功力和深度三、形象细节的描述和生动性四、情感描写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五、叙事手法的变化和表现力六、作者的文学价值和创作思想七、社会反映和文化想象的特点八、语言运用和形式艺术的探索九、结局和主题意义的阐释以以上九个提纲为线索,可以对《后宫甄嬛传》的文学性进行深入分析。
其中,历史背景和文学风格可以对作品的叙事背景和写作特点进行探讨;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写则是小说中最具性格魅力的部分,可以从内心感受和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剖析;形象细节的描写和叙事手法的变化则切实反映了作家的写作技巧和特色;作者的文学价值和创作思想则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深层思考;社会反映和文化想象则是从小说中所体现出的细节中推测出的社会文化情况和人们的文学想象;最后,结局和主题意义的阐释则是对整个小说的总括,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合上述内容,对《后宫甄嬛传》的文学性产生深入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和小说的艺术价值。
一、历史背景和文学风格小说《后宫甄嬛传》所描绘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后宫生活,这是一段历史资料丰富、文化底蕴厚重的时期。
小说在叙事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于时代特征和宫廷文化的描写,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同时,小说还融入了大量的文学风格,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元素结合得十分巧妙,使读者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进一步打开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二、人物塑造的功力和深度《后宫甄嬛传》中的人物刻画非常深入、细致而且立体,每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人格特点和情感交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在的冲突和情感发展变化。
解读后宫剧中“后宫”的文化内涵

解读后宫剧中“后宫”的文化内涵作者:孙利利张文娟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2期摘要:现有的对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后宫剧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后宫女性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分析,还应该进一步关注后宫故事的发生场域“后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后宫剧后宫文化内涵目前对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后宫剧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后宫女性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分析。
笔者认为,要想让研究更加深入,还应该关注后宫故事的发生场域“后宫”的文化内涵。
皇权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皇权文化的影响下建造的皇家建筑是皇权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研究皇权文化的重要资料。
依据布局和功能,可以将皇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是皇帝举行朝会、会见使臣,与大臣商讨国家大事之所,也是奉行“女子不得干政”铁律的女性禁区。
“内廷”也被称为后宫,《辞海》中对后宫的解释为:“后宫:或称后庭,内宫,古时妃嫔所居。
也指妃嫔。
”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后宫包括两个重要的因素:妃嫔居住的建筑和居住在里面的妃嫔,而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不可见的因素——父权制所代表的权力或者说皇帝与嫔妃,嫔妃与嫔妃,嫔妃与宫女、太监之间的等级制度。
这个不可见的因素使后宫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空间或居住场所,后宫作为男权文化的实施场所,蕴含着浓厚的“男尊女卑”观念。
后宫作为男性欲望的表达场所,是父权意志的典型体现,同时,也成为女性被扼杀的祭坛和自相残杀的战场。
一、作为建筑的后宫美国人类学教授白馥兰(Francesca Bray)感叹道:“在中国,房屋发挥的一个最关键作用,是用空间标志出家庭内的差别区分,包括对女性的隔离。
”[1]古时候的建筑对男性活动空间和女性活动空间进行了严格的区分,“男主外,女主内”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建筑设计。
《周易·家人》中的“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和《礼记·内则》中的“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的文字记载是对封建时期“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布格局的最有力证明。
从《甄嬛传》看清代宫廷服饰文化

其次,该剧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后宫甄嬛传》中,每个角色都 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行为。他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品质 和性格特点。例如,皇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不惜陷害其他妃嫔;华妃虽然 表面狠辣,但内心却有着温情的一面;而甄嬛则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善良与 狠辣并存的特质。这些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人 性。
参考内容三
《甄嬛传》不仅仅是一部描绘清朝雍正年间宫廷斗争的电视剧,更是一个探讨 女性符号塑造的独特文本。这部由郑晓龙执导,吴雪岚(流潋紫)编剧,孙俪、 陈建斌、蔡少芬、刘雪华等主演的清宫斗争剧,自2011年播出以来,引起了广 泛的社会和讨论。
首先,《甄嬛传》成功地塑造了一组复杂而真实的女性角色。与以往宫廷剧中 的女性形象不同,这些角色并不只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有着各自的性 格、动机和情感。女主角甄嬛,从纯真的闺阁少女到善于权谋的圣母皇太后, 她的成长历程深刻地描绘了女性在宫廷斗争中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面对困境 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
从《甄嬛传》看清代宫廷服饰 文化
目录
01 清代宫廷服饰文化背 景
03 参考内容
02 清代宫廷服饰特点
《甄嬛传》作为一部备受瞩目的清宫剧,不仅展示了清代宫廷女子的智慧与权 谋,还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清代宫廷服饰文化。本次演示将从《甄嬛传》 入手,探讨清代宫廷服饰文化的特点、影响及现实意义。
清代宫廷服饰文化背景
清代宫廷服饰文化是在满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清 初,为了巩固政权,清朝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尊崇满族文化的政策,使得满族 服饰风尚在宫廷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清代宫廷服饰 也在不断吸收汉族服饰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体系。
甄嬛传中古典诗词的运用与分析

《甄嬛传》中古典诗词的运用与分析摘要:由北京艺术中心2011年出品的古装剧《甄嬛传》,至开播以来,常居收视率榜首。
这部后宫题材的影视长篇作品巧妙的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技术想结合,在影视界独树一帜,立于不败之地。
其中古典诗词在剧中的运用对情感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气氛的渲染、和对剧情发展的推进及后文的铺垫起很大作用。
我将对《甄嬛传》中部分古典诗词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甄嬛传、诗词、作用、分析一、历史背景虽然这部作品只是一部小说,但它所选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呈现给观众的产物。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平定了罗卜臧丹叛乱、设置军机处、实行“改土归流”等一系列政策。
这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延续起到关键性作用。
此时期皇帝大力清除了康熙统治后期存在的各种弊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因此当时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轻。
经济发展态势较好。
相应的,文化在经济的推动下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清朝时期文学样式繁多,流派各异。
文学在此期间发展态势较好。
二、题材选择这部小说选材于雍正元年的宫廷纷争。
身为女主人公之一的甄嬛生于清朝一户官宦人家,是家中的长女,只有一个妹妹玉娆,父亲甄远道在朝廷做官颇受皇帝器重。
雍正元年,太后为制衡后宫与朝中势力,充实后庭,防止年羹尧的妹妹华妃独宠专大,危及皇位。
特地为皇帝举办了在位三十年间唯一的一次选秀。
此时无心进宫的甄嬛却被皇帝一眼相中。
剧情便围绕甄嬛进宫后的遭遇伸展开去,角色都凝结了千百年来后宫嫔妃的身影,讲述了一位才貌双全的清纯少女变为善于谋权的神功妇人的过程。
三、《甄嬛传》审美体现《甄嬛传》带给人们的美感是双重性的。
一是视觉上的,二是精神上的。
它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所需才能获得如此的成功。
剧中的人物均为清朝时代的装扮,包括场景,这是一场场令人流连忘返的视觉盛宴。
人物、宫殿、服装、首饰的刻画都是精益求精。
主打华丽、唯美,如诗如画的中国风。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文化(上)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文化(上)2013-09-26网络世界都市iTalk《甄嬛传》中各位小主的服饰、头饰都别具一格,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剧中各位小主的宫廷服饰。
…秀女甄嬛:荷塘春色寓少女情怀此时甄嬛待字闺中,对爱情对未来心怀憧憬。
清代满汉妇女服饰分制,从这张定妆照看,汉军旗出身的甄嬛,虽是旗籍,但在家时穿的服装却与汉族女子类似:上身舒袖小袄,下着马面裙。
与今天的女性常服相比,这种款式将女性的身体曲线弱化了很多,女性身体凸显性感的部分,也都被遮蔽住。
这种服装审美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差异。
袄子的渐变色印花,似是荷塘春色的图案。
少女情怀以一种含蓄清雅的方式表现出来,也暗喻了甄嬛官家小姐的身份。
而马面裙上的如意纹路,与葡萄硕果累累的图案,则可能有祝福的意思在里边。
也暗示了甄嬛今后多子多福的好命。
入宫后避宠于碎玉轩的甄嬛:橘粉色素服情窦初开甄嬛穿得鲜艳活泼,可是脸上似有几分落寞:原来是她等待的那个人失约。
无论是头上垂下一排碧玺珠子的粉色碧玺玫瑰花簪子,还是同色系的杏花天影印花旗装,都暗示了她此时已经不再是那个与世无争的小嫔妃,而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怀春女子。
值得一提的是她脖子上的那条白绢。
这种装饰我们经常在清装戏中看到,这条白绢当然不叫“围巾”,有一个气度高华的名字:“龙华”。
清代传统服饰没有领子,或者衣领分开。
因此在着装时,尤其是冬季,都需要这样一条龙华围在脖子上,一头夹在大腋下,一头垂在胸前。
既保暖,也美观。
后期随着领子的出现,这种龙华也就退出历史舞台。
获得盛宠的甄嬛:精致点翠低调华丽获得皇上宠爱的甄嬛,果然春风满面。
上图中的甄嬛和避宠时期相比,发型基本一致,除了发饰更为复杂以外,还多出一道流苏来。
发饰的变化,表明她身份与地位的提高。
不过甄嬛很懂得掩盖锋芒,首饰不太招摇,主打镶红宝石,攒珍珠粒的银簪,两把头两侧,则攒满银质、碧玺、绢质的栀子花装饰物,皇上见了这样华丽而不流俗的打扮,也会眼前一亮。
文化差异下美版《甄嬛传》古诗词的翻译浅析

文化差异下美版《甄嬛传》古诗词的翻译浅析作者:郝健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通过研究美版《甄嬛传>中古诗词的翻译,让更多的西方观众了解我国的古诗词文化,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输出国门。
关键词:文化差异;美版《甄嫘传》;古诗词中图分类号:H315.9;1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1-0068-02一、前言《甄嬛传》是当代知名网络作家流潋紫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07年至2009年陆续出版。
自小说在网上连载开始,就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粉丝的喜欢。
2011年,应广大观众要求,根据《甄嬛传》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开始播出,电视情节巧妙,语言隽永,将汉语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之无愧地成为当年的收视冠军。
2014年制作团队把《甄嬛传》由76集压缩到6集,每集90分钟,登陆美国主流电视台,英译名为《Empresses in thePalace》,这是我国第一部在美国主流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并且得到了西方观众的广泛好评。
二、汉语古诗词的特点古诗词蕴含中国丰富的古典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浓缩和精粹。
中国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种文体,也是中国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有自己独有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具有音乐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古诗词具有抒情性,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从而发出自己的感慨,使读者产生共鸣;古诗词语言表达含蓄,往往借助现代语言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往往作者用几十字就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用词精练优美。
三、美版《甄嬛传》中古诗词的翻译方法《甄嬛传》以清朝雍正年间为历史背景,里面的台词含有大量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诗词。
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古诗词很好地呈现在西方国家观众眼前,关键在于译者对台词的翻译。
《甄嬛传》中大量的诗词歌赋翻译成能被西方观众理解领会而又不失美感的英文,是对译者的一项巨大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甄嬛传》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被编篡成书都分为上下五千年,可见如果细细谈来,历史的长河怎能被文字描述全面?而在这滚滚河流中孕育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因此,与其泛泛而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如选择一个平日里感兴趣的东西来切入探讨,所以,我选择结合《甄嬛传》这部电视剧来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从《甄嬛传》看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题目略显浅薄,我也只能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甄嬛传》透露出来的感染到我的东西,不够全面,但也是我的一点认知。
毕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这部剧的这些感触都还没有被激发出来,所以,这些感触也可以说是我学习这门课程之后的收获吧,借由对《甄嬛传》的感悟表达出来。
之所以选择《甄嬛传》来体现,也是因为在各种古装、宫斗雷剧横行于荧屏的现今,它却能够独立于其中,我欣赏它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风范。
《甄嬛传》是国产剧,但却不雷人;它是宫斗剧。
但却不狗血。
所以我说它是一部国产宫廷大戏,这个称号给予它一点也不夸张。
可以说《甄嬛传》影射了许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它由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被搬上荧幕,其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作用下更显得博大精深,韵味无穷。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鲜明的等级制度、清代的满汉融合、巧妙的语言艺术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它就像是一面反射传统文化的镜子,一部记载传统文化的史书。
一、鲜明的等级制度(一)妃嫔的依靠——位分和等级“一入宫门深似海”。
后宫中的女人们生存的全部希望都建立在皇上的宠爱和位分的至高无上中,受皇上宠爱固然是最好的,但“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样好”,想要永远受宠,几乎是不可能的。
况且后宫不断有新的血液注入,旧的总是不如新的,皇帝为了各种原因也是要“雨露均沾”的。
所以可怜的妃嫔们明争暗斗的中心,无外是争取更高的位置,获得更大的权力。
她们运筹帷幄,勾心斗角,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不惜杀害别人。
《甄嬛传》中恃宠而骄的华妃,心机沉重的安陵容,心狠手辣的曹贵人。
都是踩着献血和生命一步步晋升的。
甚至后宫地位最高的皇后,在锦衣华服,呼风唤雨中,却不甘于此,扮演着一位冷酷的杀手,她为了当上皇后,为了更高的位分,甚至残害自己的亲姐姐;为了防止自己的位置被取代,她狠毒地残害了那么多的孩子,我觉得最后甄嬛对她说的话很到位:“当皇上有什么好,再娶一个你这样的皇后,算计得先皇差点断子绝孙。
”后宫争宠是中国历代皇室都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既然无法避免,就要去面对。
争宠没有不对,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丈夫爱自己并且只爱自己,可是对于皇室尤其是皇帝而言,能获得皇帝的宠眷已经是很不错了。
可人类是一种欲望膨胀厉害的动物,得到了一点甜头就想得到更多。
后宫中的妃嫔们大多又是官宦富贵人家,从小娇生惯养,定也是不能忍受皇帝对自己的爱被别人分享。
所以她们要去争,要去抢,起初,甄嬛不想卷入这场后宫之争,她也曾说过:“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
”可是,命运偏偏不让她,她后来还是为了自己的家族为了自己的父母重入后宫,开始自己的争宠之路。
不只是上天逼她命运逼她,皇帝也逼她,后宫那些恨她的妃嫔也在逼她,所以我想说,从起初天真烂漫,善良无邪的少女蜕化成最后那个霸气腹黑,冷酷无情的熹贵妃,真的是被逼出来的。
我觉得她争得没错,“人不害我我不害人,人若害我我定不饶。
”这就是她的做人处事的理念吧。
甄嬛和皇后的不同在于,甄嬛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争,皇后是为了残害他人而争,二者不可同谈。
争来争去,输输赢赢,天机算不尽,交织悲与欢。
说到底,这些后宫的女人的命运都是悲惨的,她们一生只为了那位分,那虚无的称号。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鲜明的等级制度也是毒害了这些本该鲜艳明媚的女子们。
(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强调的是人要各安其本分,各尽其本分,尊重等级名次。
深受佛教影响的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忠君爱国,孝悌有序,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兄就是兄,弟就是弟。
这种严格拘束,在王室里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像皇后对她的庶出身份一直耿耿于怀,华妃也曾讽刺皇后的庶出身份。
由此看出古代中国嫡长子才是正统血脉,嫡出的地位永远高于庶出。
庶出身份甚至是要被瞧不起的。
华妃的哥哥年羹尧在外杀敌立功,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回京时全朝文武大臣都要跪拜,皇帝钦赐宴饮。
皇帝对他客气道:“自家人”。
可是年羹尧却不知好歹,恃宠而骄,和皇帝互称“自家人”。
皇帝和你客气是因为你对他有功有用,可你若是不知道这个道理,承了这份客气,那就是以下犯上,人贵有自知之明啊,所谓伴君如伴虎。
年羹尧就是被自己的功绩迷住了双眼,觉得皇帝不会对自己怎么样,几次三番不给皇帝面子,嚣张跋扈。
最后落了一个被斩首的下场。
古代为官,君臣之礼是要谨记于心的,皇上就是皇上,奴才就是奴才,奴才再有本事也不能爬到主子的头上的。
还有甄嬛选秀成功回到家门的时候,她的父亲甄远道携一家老少对她跪地行礼,看着年迈的老父老母对自己行如此大礼,甄嬛难过虽难过,也改变不了什么,只是说一句:“我们快进屋吧!”因为她知道,外面有许多双眼睛在盯着,哪怕是一个小环节出了差错,不仅是她,她的家庭甚至她家一族都可能会有灭顶之灾。
甄嬛是聪明之人,她几乎一直遵循着群臣之道,绝不逾越。
即使皇上盛宠她之时,她也从不侍宠骄横,这也是皇上钟爱于她的一大理由,因为她的毕恭毕敬,张弛有度。
不仅满足了皇帝做丈夫的自尊,更满足了他作为皇帝的尊严与自负心。
二、天下一家——清朝的满汉融合(一)宫廷内的融合清代皇帝主张满汉融合,这些统治者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江山,在朝廷里,他们启用汉族里的有用之才在朝为官,而在后宫中,便是在大选秀女的时候,特别要求挑选一些汉族女子入宫。
《甄嬛传》中的雍正帝也是如此,而甄嬛便是汉族女子中的一个,作为一国之君,为了稳固政治,实现融合,他从自己开始,打破了满汉界限。
当然,满汉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甄嬛作为汉族女子能够入宫,是因为甄嬛的父亲甄远道是大理寺少卿,虽算不上位高权重,却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何况甄嬛的样貌酷似剧中皇上深深怀恋的纯元皇后,倘若甄嬛只是一介平民,深藏于寻常陋室之中,又怎能有机会入宫选秀呢?即使她长得再标志,也不可能被皇帝看到;另一位入选的汉族女子沈眉庄虽然也是美丽端庄,但从皇上皇后的对话中不难看出,之所以沈眉庄初入宫就获得贵人的位分,并不是因为她的相貌,而是因为其父的官职较高。
可以说父亲、家族的官职地位,决定了自己选秀的女儿的位分!而家境背景不好的秀女也还是会被欺负的,比如父亲职位较低的安陵容,初入宫就遭人白眼,受人欺侮。
综上所述,真正的汉族平民女子还是不能选入满清皇室的,这里的满汉融合还只是一个开始,并不成熟。
(二)满汉融合的政治意义在满足统治下的清代中国,满汉融合在民间也有多处表现,比如男子留的辫子头,女子禁止缠足,还有民间女子模仿后宫妃嫔的妆容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体现。
不看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深入探究的话,清朝满汉融合具有伟大的政治意义。
在这里借用周恩来总理说的的话:“首先,把中国许多兄弟民族连在一起,把中国版图确定下来了。
其次,增加了人口,发展到了四万万人,给现在的6亿五千万人口打下了基础。
最后,清朝同时采用满文和汉文,使两种文化逐渐融合接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不得不说,清代的满汉融合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一)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古代中国社会受封建思想束缚,古人们的语言风格大多委婉含蓄。
对于男女恋情,更是不提倡大胆直白的袒露心迹,《甄嬛传》中,安陵容为了吸引皇上的注意在花园里唱起“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曾遭到华妃的冷嘲热讽,甄嬛及时为她解围此时才作罢。
华妃霸占曹贵人的孩子争宠,不惜残害襁褓中的婴孩时,含怒不敢言的曹贵人给皇上送上一盘莲子,道:“皇上,莲心太苦,我已经把莲心都剔除了,别有一番滋味。
”皇上恍然大悟,道:“怜子之心最苦,你的孩子自己带回去养吧!”这些含蓄委婉的语言风格虽不如现代语言直白易懂,却也是别有一番风情。
甄嬛被逐出宫在凌云峰上居住时与果郡王交好,恩爱非常,那时皇上在发烧,果郡王侍疾,无法与甄嬛相见,便与她用鸽子传书信,书信的内容令我念念不忘,在这里我一定要把它完整的呈现下来:一张机。
织梭光景去如飞。
兰房夜永愁无寐。
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
月明人静漏声稀。
千丝万缕相萦系。
织成一段,回纹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
中心有朵耍花儿。
娇红嫩绿春明媚。
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
鸳鸯织就欲双飞。
可怜未老头先白。
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
芳心密与巧心期。
合欢树上枝连理。
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
雕花铺锦半离披。
兰房别有留春计。
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
春蚕吐尽一生丝。
莫教容易裁罗绮。
无端翦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
纤纤玉手住无时。
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
一心长在百花枝。
百花共作红堆被。
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从这首《九张机》中,便可以感受到相爱俩人互相思念却又无法相见的惆怅与无奈。
不得不说,甄嬛和果郡王俩人都是有才的主儿。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思想虽压抑着人性,可男女相爱之情并没有因此变少变淡,反而以一种优美的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后人的面前。
如苏轼为其亡妻写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便成为表达思念与爱意的千古绝唱,被世人所称道。
我觉得这些美丽的词句,比现如今直白的一句“我爱你”更让人心生悸动。
古代中国孕育出的诗词文化是后世他国无论再如何都无法企及的。
(二)古色古香的“甄嬛体”《甄嬛传》在各大卫视与网络上的热播,也使得“甄嬛体”深深地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并且争相模仿。
电视剧是由小说改编而来的,其实小说的原作者也就是电视剧的编剧流潋紫称自己从小就喜爱古代中国诗词文化,尤爱《红楼梦》,并且痴迷于它那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
于是在不断地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将这种语言风格运用在《甄嬛传》中。
这种语言风格有明显的复古之风,总结来看,就是说话不疾不徐,有些拿着腔调。
人物在对话时多用“这会子”、“真真”、“极好的”等,让观众有穿越到古代的错觉。
网络上也有一些网友对“甄嬛体”不以为意,认为它是在模仿“红楼梦”。
其实,我觉得模仿没什么不好,只要模仿的到位,有感觉,不也是一种成就么。
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了我们对古代中国文化探索的热情和模仿的趣味,带给了我们古色古香的韵味。
不能不说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对汉语言的一种审美过程。
接下来我想谈谈《甄嬛传》使我感受到的另一面,如果说之前谈的都是古代中国文化明的一面,那么现在谈的是它比较阴暗的一面。
2012年可谓甄嬛年。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就艺术水平论是较高的,我想这也是它受到观众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