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能够在水下环境中实现能量传输的技术,它在水下通信、海洋观测、水下探测和水下机械设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水下资源的深度开发,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本文将对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趋势进行浅析。
一、发展历程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海军实验室就开始研究水下通信技术,并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通过对水下无线电波传播特性及海水电磁特性的研究,科学家们成功地实现了水下无线电通信,并将其应用于水下作业、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在水下勘探、海底观测和水下通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技术原理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声波等方式,在水下环境中实现能量传输的一种技术。
在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能量传输:一种是基于电磁波的能量传输,另一种是基于声波的能量传输。
基于电磁波的能量传输技术是通过在水下环境中利用电磁波传输能量,主要应用于水下机器人、水下传感器等设备。
基于电磁波的能量传输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两种方式实现。
通过在水下环境中放置发射器和接收器,利用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实现能量传输。
三、应用趋势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水下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水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海洋工程的不断发展,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 水下勘探和海洋观测水下能源传输技术在水下勘探和海洋观测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通过水下能源传输技术,可以为水下机器人、水下传感器等设备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实现较长时间的水下观测和勘探。
这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2. 水下通信和数据传输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可以用于水下通信和数据传输。
通过在水下环境中建立能量传输网络,可以为水下通信设备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实现水下通信和数据传输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在军事领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还在海洋科学、水下考古、海底资源开发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
目前,水下无线通信主要使用的是声波通信、水下光通信和无线电通信等几种方式。
声波通信是利用声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信息传输,但因为海水对声波的吸收较大,导致通信距离受限。
水下光通信利用光在海水中的散射和吸收特性进行信息传输,但其传输速率较低。
无线电通信则利用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特性进行信息传输,但其在水下环境的传输距离较短。
尽管上述通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水下通信的需求,但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声波通信受到海水温度、盐度、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下降。
水下光通信的传输速率较低,无法满足大数据传输的需求。
无线电通信在水下的传输距离较短,且易受到水下环境的影响。
尽管现有的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存在一些局限性,但科研人员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水下通信技术。
其中,利用激光进行水下通信是一种有前途的新技术。
激光水下通信利用激光的相干性和方向性进行信息传输,其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优点。
激光水下通信还可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高清视频传输,使其在水下环境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激光水下通信也存在一些挑战。
海水对激光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较强,导致通信距离受限。
激光在水下环境中的传输稳定性较差,易受到水下环境的影响。
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实现高效、稳定的激光水下通信。
目前的水下无线通信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局限性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技术的出现,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例如,利用新的调制解调技术提高通信速率和稳定性,利用和机器学习技术提高水下无线通信系统的自适应性等等。
我们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新的水下无线通信技术,以适应未来海洋开发和利用的新需求。
水下无线通信技术探析

水下无线通信技术探析提纲:一、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和挑战二、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分类三、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四、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五、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和未来研究方向一、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和挑战随着海洋开发和利用的日益深入,水下通信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重要领域。
海底地质、海底资源开发、海洋军事等应用领域都需要水下通信技术的支持。
然而,水下环境物理参数复杂且变化快速,水下传输信道极度严峻,水下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低且传输距离有限,这些都是水下无线通信技术所遇到的挑战。
因此,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分类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包括声学通信、水电磁通信和光学通信等。
声学通信利用声波在水中传输数据,是现在水下通信中主要的技术。
水电磁通信是指利用较低频率的电磁波在水中传输数据。
光学通信则是将激光束或LED光源扫描波导中的数据进行传输。
这三种技术各有优缺点,可应用于不同的场合。
三、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1. 海底地质勘探:声学通信技术在深海勘探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可以对海底地质进行高精度测量。
2. 海底资源开发:水下通信对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具有重要作用。
3. 水下机器人:配备无线通信设备的水下机器人可用于水下作业、海洋环境监测、海底地质勘探等领域。
4. 海上交通:声学通信技术可用于向具备语音和数据通信功能的船只发送海气象预报信息。
5. 海洋军事:水下无线通信在海洋军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用于水下目标定位和水下舰艇通信等。
四、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水下通信技术将更加稳定,传输速度和距离将会有所提升。
同时,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将会与网络、绿色能源、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也是水下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五、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和未来研究方向1. 信道建模技术:分析水下信道环境,建立合理的信道模型对于研究水下通信的技术方案和性能的分析有关键作用。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指利用无线电波在水下传输能量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尤其在水下能源传输和通信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对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应用趋势进行浅析。
1. 起源阶段: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人们主要采用声波或光波来实现水下能量传输。
这种传输方式有局限性,无法在长距离和大功率传输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率。
2. 无线电波传输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利用电磁波传输能量的优势,在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合理设计天线和适当调节频率,可以在水下实现高效率的能量传输。
3.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系列新技术被引入到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中,包括:多天线系统、通信协议、信号处理算法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效率和可靠性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1. 水下无人机: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水下无人机在海洋勘探、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水下无人机的电池容量有限,无法满足长时间运行的需求。
利用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对水下无人机的长距离、高效率能量供应,从而延长其工作时间。
2. 海洋传感器网络:海洋传感器网络是利用分布在海洋中的传感器设备来感知和监测海洋环境的一种技术。
传感器设备的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应用的关键因素。
通过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传感器设备的长期、稳定的能量供应,从而大幅提升海洋传感器网络的覆盖范围和监测能力。
3. 水下通信:水下通信是水下工作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的电缆通信方式有时不太适用,特别是在大范围和大深度的水下工作中。
为实现更为高效的水下通信,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无线电能传输,可以为水下通信设备提供稳定的电能,提高通信距离、速率和可靠性。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将电能通过水下无线电信号传输到指定位置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水下资源勘探、海洋科研和海洋开发的迅速发展,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趋势进行浅析。
一、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
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水下进行工作和勘探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传统的电力传输方式无法在水下有效实现,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一难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逐渐得到了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次对水下通信进行了探索,研发出了第一批水下通信设备。
这一技术的突破为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各国纷纷加大对水下通信技术的研究力度,推动了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
19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新型的通信设备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相继问世,使得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海洋勘探、海底管道建设、海上风电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海洋资源勘探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深入开发,海洋资源勘探成为了一个热点领域。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海底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的难题,为海洋资源勘探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利用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海洋资源勘探,获取了丰富的海洋资源信息。
2. 海底管道建设海底管道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对海底管道的监测和控制,为海底管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了便利。
目前,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海底管道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大大提高了管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海上风电海上风电是利用海上风能发电的一种清洁能源。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解决海上风电场电力传输的难题,使得海上风电场能够更加灵活地布局,从而实现对海上风能资源的充分利用。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将电能传输到水下设备的技术,随着水下能源开发和海洋资源利用的广泛需求,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应用趋势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浅析。
一、技术发展1. 传统水下能源供应方式的不足在过去,水下设备通常通过电池或导线连接陆地的电源进行能量供应。
这种供能方式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电池寿命短、更换困难、影响设备的轻便性和局限性等。
由于传统的导线连接方式不能满足深海环境下的能量供应需求,因此水下能源供应方式亟待改进。
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出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出现填补了传统水下能源供应方式的不足,通过无线电波传输能够将电能传输到水下设备,无须通过导线连接。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深海设备的远程供能,大大提高了水下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水下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为水下作业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手段。
3. 技术研发的不断完善随着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逐步成熟,相关的研究和开发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例如电磁感应、超声波、激光等技术,它们在不同的水下场景下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
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效率和性能也在不断提升,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二、应用趋势1.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推动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对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需求越来越迫切。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成熟应用将为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能源供应方式,推动海洋资源的更加合理和有效利用。
2. 海洋科学研究的支持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还将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条件。
例如在海洋观测、海洋生物学研究、海洋地质勘探等领域,通过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对设备的长期供能,提高了海洋科研设备的工作效率和观测范围。
3. 水下工程施工的支持三、未来展望1. 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未来,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在效率、距离、深度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将能量从水下的发射机传输到水下的接收机,实现水下设备和水下无线感知网络的能量供应。
本文将从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应用趋势方面进行浅析。
第一阶段是1960年代初,主要研究水下声纳信号和水声通讯技术。
这个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水下声纳传输的信号强度衰减和传播损耗等技术难题,如采用高功率信号源、加大声纳数组面积等方式提高信号传输效果。
第二阶段是1970年代至1990年代初,主要通过光电传感器将水下光能转化为电能,然后通过电能传输到水下设备。
这个阶段的关键技术是光电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如太阳能电池、光传感电池、光纤和光电转换器等。
第三阶段是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主要研究水下电磁波无线传输技术。
这个阶段提出了水下电磁波传输的概念,并通过水下接收机接收到电磁能量后将其转化为电能供应给水下设备。
这个阶段的关键技术包括水下天线设计、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研究和水下接收机的设计等。
目前,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在水下无线充电技术方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通过声纳信号将能量传输到水下的设备,并成功实现对水下无人机的无线充电。
而在水下感知网络领域,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通过水下无线充电技术为水下传感器供电,实现长时间持续运行。
一方面,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极大地推动水下智能设备和水下感知网络的发展。
通过无线充电技术为水下无人机、水下传感器等设备提供能源,将设备的使用时间延长、工作效率提高。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为水下资源勘探、水下海洋观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
水下资源勘探、海洋观测等任务对能源的需求巨大,传统的电池供电方式往往难以满足长时间持续运行的需求,而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恰能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还有望应用于水下通讯系统的能源供应,提供持续稳定的电能给水下通讯设备,保证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将能量从水下传输到水下设备的一种技术。
随着人类对水下资源的探索和利用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水下设备的需求日益增长,水下无
线电能传输技术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
本文将对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
趋势进行浅析。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起初,由于水下环境的特殊性质,人们难以有效地利用无线电波在水下进行能量传输。
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水下通
信需求的增加,人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逐渐取得了突破。
通过改进天线设计、优
化功率传输方式和提高接收效率等手段,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
水下通信是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目前,水下通信主要依靠
激光通信和声波通信等方式进行。
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传输距离短、受水下
环境影响较大等。
而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更稳定、可
靠的通信。
未来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水下通信领域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水下能源供应是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在许多水下设备中,
如水下机器人、水下观测设备等,能源供应一直是一个难题。
传统的能源供应方式往往依
赖于电池,但电池的寿命有限,不能满足长时间的工作需求。
而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则
可以通过传输无线电波将能量传输到设备,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
未来水下无线电能传输
技术有望在水下能源供应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发表时间:2019-06-28T09:41:40.967Z 来源:《中国电气工程学报》2019年第4期作者:赵文圣
[导读] 摘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当下研究的热点,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电气设备等方面重要研发方向,因其使用较比方便,在某些特殊的环境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根据研究价值,笔者粗浅分析了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中国矿业大学 221116
摘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当下研究的热点,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电气设备等方面重要研发方向,因其使用较比方便,在某些特殊的环境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根据研究价值,笔者粗浅分析了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水下传输;应用趋势
海洋搜救、水下探测、潜水运动等使用的水下设备,大多使用传统电池供电方式,而水下设备其他供电方式的研究不断进行,无线电传输技术也随着引入水下设备供电系统之中。
在未来,谁能首先解决水下无线电能传输问题,谁就能在未来海洋工程中占得先机。
1、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
19世纪30年代,作为第一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开创了无线电能传输的新纪元。
1890年,克罗地亚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把地球作为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1],后来特斯拉建成了187英尺的无线电能传输铁塔。
20世纪90年代,飞利浦公司研发出了无线充电牙刷,通过内部线圈感应充电器发出的磁场后充电。
2007年6月,知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内研究小组利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给远处的灯泡供电,成功点亮了灯泡,同时点亮了世界对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新里程碑。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目前无线电能传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电磁波发射式。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实验室对于水下电磁耦合、充放电系统、线圈优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对于水下电路结构设计、水下电磁耦合等方面也进行重点研究;国防科技大学也研究了独有的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2、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对于海洋的不断开发,水下作业不断增加,同时要求工作要求难度越高、时间越长,因此水下设备要求更高,能解决更多问题,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在向结构多样化、功能集成化等方向发展,同时也存在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
2.1 结构多样化
由于各国工业用电标准不一致,设备多样化,因此无线电能传输也在向着多样化结构发展。
以线圈绕组方式分类,可分为单面和双面绕组方式。
单面绕组需要宽度达的耦合器,而耦合器的位置在整个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有会有很大影响。
而且单面绕组式需要设置屏蔽板,用以阻止漏磁通[2]。
但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电子设备的体积也需要不断变小,而此时单面绕组式则体现了其体积小、重量轻、扁平化等特性,适用于未来发展需要。
由于水下作业的特殊情况,设备精度一般较低,使用比较困难,因此选择合适的磁芯对于整个设备的电能传输尤为重要。
罐型磁芯的电磁屏蔽性较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抗干扰性,适用于水下作业对于设备的多项要求。
2.2 功能集成化
水下设备功能的实现主要靠能量和信号两个概念,能量为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信号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控制、检测提供了命令。
在一个完整的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需要有控制指令、检测信号的同时,实现能量的传输,这就需要整套系统集能量传输和信号发送于一体。
目前行业内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设备能量信号传输方式:
(1)独立式。
整个系统设置两组线圈,分别进行无线能量传输和信号传输,两个线圈相对独立。
但两组线圈无论水平放置,还是垂直放置,都会发生线圈耦合,产生很大的干扰,同时对于能量有很大损失,数据难以正常传输。
(2)高频注入式。
信号和能量的无线传输可以通过同一磁路进行,这是高频注入式的最大特点,它将信号和能量的传输集中于一种线圈,通过相同的两极线圈工作。
通过高频信号波和低频电能传输波结合,形成一个复合波,经过传输设备进行传输。
在此传输过程中,能量损耗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影响数据的传输,最终达到信号和能量最大化传输的目的。
2.3 急需解决的问题
(1)电能传输稳定性问题。
无线电能传输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水下作业要求更高。
(2)传输距离问题。
在各种实验中发现,一旦距离增大,就需要同时增大线圈半径,而线圈半径体积不可能无线增大。
(3)生物安全问题。
在整个传输系统中,都存在高频电流和磁场,对生物生存环境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结语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由于其特有的便捷性,特别是针对水下设备能量补给问题,比传统供电方式有很大的优点,虽然还存在的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广大研究学者的不断努力,必将逐步解决当下各种技术难点,让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浩.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状态与传输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5.
[2]贺县林,戚连锁,罗宁昭.基于海水环境下ICPT系统电磁耦合器的研究[J].船电技术,2015,35(1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