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地球与地图)资料

合集下载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新教材完整版)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新教材完整版)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本单元必须记忆+理解)(一)我的家在哪里21、乡村聚落也叫村落,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物产也不同。

各区域之间就会产生在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交流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

3、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5、造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间景观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乡村聚落和乡村聚落之间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气候的差异。

综合探究一一、常见地图:①政区图:②地形图;③旅游图:交通图等二、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对该区域的地形有一个大致了解,能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三、海拔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也叫绝对高度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3、等高距:两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4、几个特殊的海拔点:A、世界海拔最高点:珠穆朗玛峰B、世界海拔最低点:死海;C、中国海拔最高点:珠穆朗玛峰,D、中国海拔最低点:吐鲁番盆地。

5、等高线特点:同线同高:相同的等高线海拔高度相等同图同距:同一幅地图等高距相同密陡稀缓:等高线密的地方,地势陡峭,等高线疏的地方,地势平缓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等高线向数值小处凸出等高线向数字大处凸出两个等高线中间的低处等高线相互重叠的地方6、判断坡度陡缓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7、山脊,不可能形成河流。

8、居民区应该修建在: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便利等。

9、分层设色地形图:1)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颜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平原;黄色:高原、山地;蓝色:海洋2)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地球与地图)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地球与地图)

2.地形
① 地形类型:5种陆地基本地形; 3种海底基本地形 ②地形图分类:分层设色地形图、示意图(素描图) 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 ③地形的形成原因:内力(板块构造学说) 外力(流水、风力等) 人类活动 ④中国地形图阅读:图例、主要地形区(山脉走向)、 地形特点、地形剖面图(30°N、40°N、 90°E 100°E等)、评价(气候、河流、交通、经济等) ⑤地形与人类活动:地形对人口分布和聚落、交通等的 影响
D.无法确定
(2)中国地形图的阅读
主要地形区 中国地形特点及 评价
1.写出各字母代表的山脉名称
P
① A ⑥ ② C ⑤ Y ④ T ⑧ ③ B Q
F

K
S
⑦ D H I E
G

⑾ L M
骨架—山脉走向 2.写出各序号代表的地形名称
3.气候
①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 ②世界、亚洲、中国(沿某经线或纬线经过地区的气候 类型-----地域差异) 、北京气候图的阅读(气候两大 要素:气温、降水) ③季风:世界气压和风向图、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 分界线、冬季风和夏季风比较、雨带移动规律、 评价(季风与降水、农业、灾害等)
指示方向 关系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旋转椭球体
赤道半径---6378.14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约21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6371.11千米 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约长40米 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2.经度和纬度
与"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最吻合的地点?
(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等高线特点
等值 、等高距、 一般为闭合不相交、疏密、弯曲方向、示坡线

历史与社会专题一地球仪和地图

历史与社会专题一地球仪和地图

历史与社会专题一地球仪和地图一、中考考点要求:二、考点精析:考点1. 知道地球仪的主要特点和功能(a)考点2. 知道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a)考点3. 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c)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A点在B点方向(2)B点的经纬度是(3)A点在(东、西)半球我国人均可开采能源量占世界的比重石油天然气煤炭人均可开采量2.6吨1074立方米90吨占世界人均值11.1% 4.3% 55.4%图表反映了我国资源的什么问题?专题二社会调查一、中考考点要求:考点4.知道社会调查的常用方法(a)考点5.学会设计调查问卷(c)例(2005温州试题)我市某学校初三(2)班的学生开展了以“浪费纸张情况调查”为主题的活动。

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并填写下表:浪费纸张情况调查专题三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一、中考考点要求:二、考点精析:考点6.知道中国的地理位置(a)考点7.知道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及浙江省的位置(a)考点8.了解中国地形和气候的特点(b)考点9.了解长江和黄河的概况(a)专题四区域差异一、中考考点要求:二、考点精析:考点10.比较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认识加强区域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c)(一)区域的划分(二)我国南北方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三)我国东西部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四)加强区域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专题五世界自然和人文环境一、中考考点要求:二、考点精析:考点1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考点12.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其分布。

地球与地图

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地球与地图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

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在学校地理课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作为一种工具,地图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毋庸讳言的。

另一方面,现代公民会越来越多地与地图打交道,而在学校课程中,只有地理课程讲授有关地图的知识,以及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因此,地图也是地理学习的另一基础。

可见,地理课程标准与以前的地理大纲一样,把地球与地图安排在最先学习,是符合地球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

一、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一)地球和地球仪1.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来看,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在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方面。

不过,知识仍然是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的载体,因此,“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也就自然地成为本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

关键是如何看待本学习目标中的“有关”二字。

地球和地球仪的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此需要用“有关”来加以限定。

究竟选取哪些知识才能达到这一学习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在1~6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7~9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

第二,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但认识的角度可以想象为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因此只是宏观的认识。

因循这一思路,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第三,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另一目的是为后面的地理学习打基础。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 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 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 也叫缩尺。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地距离
有关比例尺的计算
已知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求比例尺: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地距离
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比例尺
杭州市交通图
地形图
这就是地形图:用 一种叫等高线的特 殊图例来详细反映 地面的高低起伏和 地形类型(也叫等 高线地形图)。
地面高度的表示
海拔 A
B 100米
300米
200米
1.海拔: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
面的垂直距离 (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地面上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的垂直距离(高差)
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球仪如何辨别方向?
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
地图上的方向 如何在下面几幅图中确定方向?
一般地图
指向标地图
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先确定指向标方向 再判定其它方向
经纬网地图
经线方向代表 南北方向 纬线方向代表 东西方向


西北
西
商场

村庄
东北 东
东南
西南
学校

பைடு நூலகம்
0
500米
阅读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地理的专业性更强一些)
第一步:学习阅读地形图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了解等高线、海拔、等高距、相对高度 了解缓坡、陡坡、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形起伏状况
第二步:学习阅读地形剖面图 了解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了解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大洲和大洋)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教学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大洲和大洋)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教学课件

南 巴拿马运河 美

麦哲伦海峡
南极洲
海峡和运河
a、运河:是海洋运输中的重要通道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欧洲、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同一个大洲也可 分为若干地区
北亚
中亚
西亚
南亚
欧洲的分区
北欧
西欧
中欧 东欧
南欧
1、在宇宙中看地球更像一个“水球”,原 因是( )
A.地球表面全部是海洋 B.地球被水汽所包围 C.地球上七分是海 D.地球上没有水
白令海峡


巴拿马运河 ④
德雷克海峡 ⑤
4、洲界线
我会画:一笔画“世界”
0○ 0○
180○
5、大洲的分区
苏伊士运河 马六甲海峡
渤海 黄海 东海
台湾海峡
a、亚洲的分区
西亚:中东、波斯湾、阿拉伯地区
b、欧洲的分区
英吉利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意义)
1、洋与海的概念
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它 远离大陆,水域面积大,水很 深(平均2000米以上)。
(3)扩大生存空间,提供便捷的海上通道
海洋对人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A. 提供淡水资源
近海水产资源
B.海洋为人类提供渔 盐之利、能量之源。
海水化学资源 海水动力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
C.填海造陆,不断扩大生存空间。
D.开辟海上交通航线,促进世界各地之 间的物资交流。
人类在利用海洋资源中 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水域面积较小,深度浅。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 最深、岛屿最多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图》
向东、向西各分为180o ( 20o W,160oE)把地球划分
为东、西两个半球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二页。
本初子午线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二页。
(chìdào)
赤 道 纪 念 碑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二页。
(ɡé lín ní zhì)
台格 林 尼 治 天 文
第三十页,共四十二页。
思考(sīkǎo):如何划分东西半球?
高纬度
中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90o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二页。
北极圈66.5o
60o
30o
北回归线23.5o
0o
南回归线23.5o
30o
60o
南极圈66.5o
认识 经 (rèn shi) 线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二页。
N
W
60o 45o 30o 15o 0o 15o 30o 45o 60o
E
本 初 子 午 线



90o
第十九页,共四十二页。
定义
(dìngyì)
形状
(xíngzhuàn)
长度
(chángdù)
指示
方向
起点
度数 划分 半球
划分

线
地球表面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从赤道开始,向两极逐渐缩短,到极点
时成一点。 东西方向
赤道( 0o )
向北、向南各分为90o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地球 的大 (dìqiú)
地球(dìqiú)的模型-------地球仪
第十页,共四十二页。
找一找两者之间的差别(chābié)
第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地图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地图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地图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地图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地图简介
(课本)(图册)
世界政治地图P附录---图册P16---17 世界主要自然景观及分布P15 世界地形图P附录---图册P12---13 世界部分国家及国旗P18 常用图例P8 发达和发展中国家P19 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P15 浙江省及行政区划分P23 七大洲和四大洋P21 中国主要河流长度比较P31 亚洲的分区P23 中国主要湖泊面积比较P31
世界气候P26---图册P14 世界人口分布P31 世界人种分布P32 经线和纬线P37 五带·低中高纬度划分P38 中国疆域P42 中国行政区划分P44---图册P22 中国行政区名称及简介P45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P47 中国民族分布P48 中国地形P50 中国地形面积比例P51 中国季风及非季风区与季风活动P53 黄河流域P56
黄河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P57 长江流域P58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P62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P64
中国西部地区范围示意P65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P65 中国交通运输网P66
中国主要牧区和家畜优良品质分布P33 中国南北水调示意P34 中国西气东输示意P34 中国西电东送示意P35
中国主要风景名胜分布P36---37 世界主要平原分布P38---39 世界主要山脉分布P40---41 世界主要河流分布P42---43
世界草地及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P44 世界沙漠化的进程P46
世界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分布P48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100万人口中国气候类型P48 2012-03-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球基础知识----地球仪和地图 二、自然和人文环境 三、地图的阅读
一、地球仪

1.经线和纬线




读图比较: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关系
一、地球仪 1.经线和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关系
经线
纬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
与纬线垂直相交的
周的圆圈
半圆
半圆,两条相对应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P ① A

C

⑤ Y
骨架—山脉走向
F
⑥ B
⑨ K
Q S ⑦ G⑩
D
④ T⑧
⑾ H
I EL M
2.写出各序号代表的地形名称
3.气候
①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 ②世界、亚洲、中国(沿某经线或纬线经过地区的气候 类型-----地域差异) 、北京气候图的阅读(气候两大 要素:气温、降水) ③季风:世界气压和风向图、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 分界线、冬季风和夏季风比较、雨带移动规律、 评价(季风与降水、农业、灾害等)
Ⅴ.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移动
春天大雁北飞,秋天大雁南飞
3.图例和注记 注意:横写从左到右,竖写从上到下
二、(世界、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 河流等
人文环境要素:交通、人口、工业、农业、城市化水平、 科技、政策等
(一)自然环境要素 1.地理位置
阅读“中国政区图”, 说说中国的地理位置
甲点在乙点的______方向 东北
④许多自然现象可以帮助人们辨别地面上.根据树冠和年轮定方向;
适用范围
Ⅳ.根据地形和地物定方向:
苔藓是北坡多,南坡少;
农村的房屋、庙宇等大都是坐北朝南的;
南坡生长的草木一般较北坡繁茂
积雪是南坡少北坡多,但地面凹下的物体情况正相反。
外力(流水、风力等) 人类活动 ④中国地形图阅读:图例、主要地形区(山脉走向)、 地形特点、地形剖面图(30°N、40°N、 90°E 100°E等)、评价(气候、河流、交通、经济等) ⑤地形与人类活动:地形对人口分布和聚落、交通等的 影响
(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等高线特点
等值 、等高距、 一般为闭合不相交、疏密、弯曲方向、示坡线
1.比例尺
(5)比例尺的放大和缩小 新的比例尺=原来的比例尺×放大(缩小)到的倍数
图幅的变化=比例尺变化数的平方倍数,即比例尺放大 或缩小某一倍数时,所表示地区的范围应为比例尺变 化数的平方倍数。
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则新比例尺变为 A.1:50000 B.1:5000000 C.1:66500 D.1:2000000
2.经度和纬度
与"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最吻合的地点?
读图完成:划分、书写、用途、特殊经纬线、判读
3.确定地理位置
地表位置的确定:经度和纬度 高空位置的确定:经度、纬度、高度
判读:A地 地理位置 东西和南北半球 温度带 纬度带
地球自转方向
二、地图三要素 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 方向
1.比例尺
每一条经线长度都 分布规律 同一半球每一条
相等
纬线长度都不等;不同半球
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互相垂直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旋转椭球体
赤道半径---6378.14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约21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6371.11千米 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约长40米 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D
2.方向 ①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箭头通常指北 ③经纬网定向法: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风向判断 不同类型经纬网图中方向的绘制和判断

(1)正西 正南 (2)西北 东北
(1)甲地位于乙地的 方向,乙地位于丁地的 方向。 (2)丙地位于乙地的 方向,丁地位于甲地的 方向。
地理位置的描述及评价 经纬度位置(绝对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板块位置 交通位置
(一)自然环境要素 1.地理位置
阅渤读海“和中黄国海政的分区界图线”:,山东的蓬莱角和辽宁的老铁山连线 说黄说海中和国东的海地的分理界位线置:启东市的启东角和韩国的济州岛连线
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广东的南澳岛和台湾的鹅卵鼻连线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山谷和山脊 陡坡和缓坡 山顶和洼地 鞍部 河流及流向 峡谷
下图是等高距相同的四幅地形图,有关a、b、c、d 四处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a>c>d>b B.a=b=c=d C.b>d>c>a D.无法确定 A
(2)中国地形图的阅读
主要地形区 中国地形特点及 评价
1.写出各字母代表的山脉名称
C
1.比例尺
(6)地图按比例尺大小分类 大比例尺:>1:100000 小比例尺:<1:1000000 中比例尺介于1:100000和1:1000000之间
例:在右下图中,如果AC、BD两条经线的度数分别 为100°E、150°E,则AB、BD、CD、AC四条线段所取 比例尺的大小关系为( )
A.AB<BD=CD=AC B.AB=BD<CD=AC C.AB=BD>CD<AC D.AB>CD>BD=AC
(1)概念、公式及公式变式 比例尺(缩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变形式: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的计算:注意单位的统一和换算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①线段式 0
100千米
②数字式:1:10000000或1/10000000
③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1.我国疆域四个端点
2.按照逆时针方向说说我国 的陆上邻国
3.隔海相望的国家
4.我国濒临的四大海洋 分界线 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大陆架与资源
2.地形
① 地形类型:5种陆地基本地形; 3种海底基本地形 ②地形图分类:分层设色地形图、示意图(素描图) 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 ③地形的形成原因:内力(板块构造学说)
1.比例尺
(3)比例尺的大小比较 a.依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b.依据相同的图上距离所隔的经纬度来判定 c.图幅相同 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 (4)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实地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图幅相同: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