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 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要点:解题思路和技巧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要点:解题思路和技巧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要点:解题思路和技巧解题思路和技巧:做记叙文的阅读题,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

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展开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

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

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现代文阅读中考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中考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考点透析】“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这个目标,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都出现了词句考查类试题。

理解词句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理解词句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

纵观近几年中考对词语的考查,其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境义;②代词或其他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指代义;③词语的表达作用;④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含义;等等。

在中考记叙类文章阅读题中,“理解品味句子”是必考题。

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①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③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④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常见题型为“说说文中画线句子妙在哪里”、“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文中画线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等。

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例题1】(2011·重庆市)在冬夜里歌唱的鱼查一路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

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

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

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

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

2020中考语文阅读总复习

2020中考语文阅读总复习

设悬、伏笔、铺垫、呼应、烘托、对比、反衬、联想、夸张、象征、讽刺、 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小见大、先抑后扬
九、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2.点明作者的情感。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点明文章的线索。 5.揭示(或暗示)文章的中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8.交代描写对象。 9.题目中运用了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①表明写作对象 ②体现主要内容 ③贯穿全文线索 ④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表达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六、各类描写答题技巧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 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 ××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
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十二、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 结上文,引出下文)。

(完整word版)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知识讲解

(完整word版)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考点透视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测试的题型灵活多样,既有主观性试题,也有客观性试题.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能力,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某篇文章后,能尽快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分析结构层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知识讲解筛选整合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一篇文章中常常有许许多多的信息,但是,在做题时,却不需要运用所有的信息,而是根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回答相关问题。

一、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对解答问题有用的重要信息一般包括以下几点: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信息;反映文章布局结构的信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文章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等。

这些信息内容有作者直接、明白地表述出来的“显性信息”,也有含而不露、隐藏在文字里面的“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只是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二、获取信息的途径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如文本信息、题干信息和其他有关题目的信息,等等。

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如文本的题目、作者的情况、文后的注释;题干的信息如本书前面所阐述的“明示"或“暗示”的信息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信息.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

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基本概念的表现形式就是词语,这些词语是信息的语言标志,因此,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考生应根据语言标志来获取相关信息。

2020年安徽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精讲

2020年安徽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精讲

•关于阅读的“考试内容和要求”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B)7.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文中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B)15.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E)2013年:《远去的乡村》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5分)解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反复的手法,句式整齐,亲切生动,富有诗意。

1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4分)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解析:强调父亲对乡村的热爱与眷恋,也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敬意。

2014年:《红书包》8、文中画线句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从情节发展角度具体分析修改后的好处。

(4分)修改前:晚上,妈妈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修改后: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8、(4分)把“妈妈”改成“爸爸”,使情节合理顺畅。

“爸爸推着自行车”这一情节承接上文爸爸答应女儿去买红书包的情节,兑现了给女儿的承诺,也与下文妈妈给爸爸擦松节油的情节相吻合。

2015年:《槐花》1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13.(6分)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共6分。

描写方法2分,表达效果4分。

意思对即可)2016年:《那个春天,很暖》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6 分)①那个冬天,很冷……②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解析】含义理解题首先要关注句子中有没有双重含义,有双重含义需要解释,另外注意句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句就包含有表层和深层两层含义,需要解释出来,第二句侧重于情感的理解。

【答案示例】①这句话表面上写天气寒冷,其实是写家庭的困境让“我”无助、压抑,内心像冬天一样寒冷。

重庆市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通用)

重庆市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通用)
答题
格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反 复
(鄂教:八下P102)
作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辨析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举例
朱自清《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与喜爱。
答题
第一人称
定义
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记叙。
作用
①使文章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举例
鲁迅《孔乙己》:从“我”这个酒馆伙计的角度描写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悲惨命运。
第二人称
定义
用“你”“你们”来叙述,就是第二人称的叙述。
作用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便于抒情。
举例
张之路《羚羊木雕》:开篇先写“我”因将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而遭到父母责备,后插入“我”和万芳之间深厚友谊的一些具体表现,既交代了写作背景,又为主体部分作好了铺垫。
倒叙
定义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序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
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的,最后写它的胜利。
顺叙
定义
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

2020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10篇,含解析)

2020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10篇,含解析)

2020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10篇,含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6分)母亲的橙皮①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

只要客来,平时似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老屋里,母亲总能变戏法似的从某个角落里摸出一些诸如橙皮、饼干之类的点心。

如果客人留下来吃饭,那些平日里难得见的小鱼干、小虾米、咸鸭蛋、干米粉肉,甚至香菇、木耳,都会莫名其妙地跑上饭桌。

②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骗出去。

此时,我们尽管脸上似乎有些不太情愿,但内心却是压抑不住的兴高采烈,因为我们知道,客人吃完走后,会有好多剩菜在等着我们,那时的客人多少还有些传统的做派,荤菜一般比较斯文,个别主莱甚至纹丝不动。

至于点心,虽然母亲会抢在我们进家门之前就让它们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偶尔,母亲也会很体贴地给我们每人留下一两块。

这是很馋人的,尤其是橙皮。

③橙皮是一味乡间点心,一味用柚子皮晒制的甜点心。

在赣西山区,柚子俗称橙子,柚子皮自然也就相应地被唤作橙皮。

④橙皮的制作是个很诱人的活计,也是件很烦人的事情。

曾见母亲忙碌它的过程:取来尚未成熟的袖子,剖开,切成厚度均匀的月牙形的薄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置于大锅中加水,放入铜钱铜镜之类的铜器和新鲜竹叶,煮沸,捞出,青白分明,边皮色青且透亮;滤干后,倒入调制好的糖水中“汇糖”,然后用筷子一片一片夹出,在晒盘中摊匀,不重叠,上覆干净的白纱巾,防虫透气,于太阳下晾晒;晒干后,再放入糖水中“汇糖”,如此反复两三次,即大功告成。

⑤母亲藏东西很有一套,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有一年,母亲准备待客时,居然发现她晒制并藏好的橙皮凭空少了一半。

经过母亲的逐一审问,最终,三弟不但饿了一餐饭,还挨了一顿皮肉之苦。

原来三弟竟然好几次贴着屋梁摸进了二楼的仓房里,寻到了母亲藏橙皮的XXX。

他一次拿几决,竟不知不觉弄去了XXX。

只是,我一直也没搞明白他究竟躲在哪儿吃的,他一天到晚跟在我的屁股背面,我居然都没有发现。

【中考试题研究】重庆市2020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docx

【中考试题研究】重庆市2020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docx

文体知识梳理记叙文要素类别概念及作用示例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六要素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鲁迅《藤野先写人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生》格,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沈石溪《斑羚按写作叙事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述来表现飞渡》内容分作品的主题。

写景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描绘景物,寄托感《春》《济南的情,表现主题。

冬天》状物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作王鼎钧《那树》者的志向。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叙事有头有尾,结局的先后顺序来写,条理清晰,读起鲁迅《藤野先顺叙分为按时间顺序叙事、来脉络清楚、印生》按地点转换叙事、按事象深刻。

记叙文情内在逻辑联系叙事。

顺序把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提到前面,再按故事倒叙发生、发展顺序来叙述。

造成悬念,吸引张抗抗《地下读者,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森林断想》可读性。

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朱自清《背节相关的另一件事。

对主要人物和主要情影》,开篇点题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能使文章内容更之后,插入了丰富,结构紧凑又跌宕多姿。

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智取生辰纲》最后一段补叙内容。

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行文严密;对这一故事作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中心更突出。

了一个总结。

用“我”来记叙。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第一人称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鲁迅《孔乙己》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记叙文用“你”“你们”来叙述。

缩短作者与读魏巍《我的老第二人称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人称师》感,便于感情交流。

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人物的经历、事件魏巍《我的老第三人称的经过告诉读者。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师》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核心人物以人物为线索,连缀故事环节。

鲁迅《孔乙己》核心事物以事物为引子,串联事件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考点透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是对中考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阅读能力等。

其中理解能力是这些能力的核心。

理解是指领会并作解释。

从这个解释来看,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

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词句的含义是必考题目,无论是哪种文体的阅读,都会涉及到这一考查内容,因此掌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掌握理解词句含义的规律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理解词句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包括短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如何快捷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含义,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呢?除了掌握词语的基本义之外,还要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

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主要是了解汉语的语法知识。

了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意。

知识讲解【高清课堂:现代文阅读精讲ppt11--17】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汉语中的每个词语都是有其基本意义的,这些基本意义都是抽象的。

但是,运用在具体而特定的语境之中,词义的内涵或外延会有所放大或缩小,因此,词语的意义就具体化了。

它或者被赋予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含义,或者承担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责任,或者具有了与词语本义相关的特定含义……这样看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会变得复杂一些。

那么,怎么理解如此复杂的词语含义呢?方法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整体内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临时意义。

在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副词和代词的含义,还要注意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非代词的指代意义。

考查理解词语意义,重在考查对语境意义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要在理解词语辞典意义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上下文、上下句和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等,细心体会玩味,准确地把握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它的语境意义。

一、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优秀的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遣词造句的,因此,在阅读时就要根据这个特点去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考虑词语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考虑词语在体现文章中心思想上有什么作用。

2.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优秀的文章,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散文,总是有感而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往往是贯穿全文的。

因此,我们在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时,不要忘记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3.结合文章的内容材料。

文章的内容材料包括人、事、物、景等,这些材料的运用,都有一定目的,因此,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考虑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例如小说,在读到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内容时,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词句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含义和作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去把握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4.联系修辞手法。

一些优秀的文章常会运用—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含义。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抓住比喻修辞手法的特点,去领悟词语的深刻含义。

5.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代词和非代词的指代内容。

总之,理解词语的含义方法,是结合词语的本义,联系文章的上下文内容,解释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义还原为本义。

词语含义与作用题回答模式是:“××”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二、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作用回答词语作用这类题目,要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该词语的本身义(即词典义),二是了解该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三是研究该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独特的表达作用。

独特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强调了什么内容答题。

词语“作用类”题目有以下几种类型:1.要求直接回答某个词语有何作用。

2.问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解答“能否删除类”题目时,首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中的含义,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好,或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3.某句话中某个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为什么?解答这类题目,可以运用如下解题模式:(1)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是不可以。

(2)解释该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

如果是动词,是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如果是形容词,是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如果是副词,则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如果调换,语境有什么变化:如果不用某词语,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回答出某一方面即可);如果运用了某词语,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某句话中的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先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是不能。

然后回答这样安排先后顺序的原因(调换后语境有什么变化)。

原因有三个,一是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规律不一致;二是某两三个词语与上文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调换后就不能一一对应了;三是这两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5.回答某个词语的修辞作用。

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还要分析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运用修辞手法,一般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但是,有两种修辞手法可以是以词语的面目出现的,这就是比喻中的借喻和拟人。

如《故乡》中“我只觉得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的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三、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标题,也叫做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一篇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意思说的是,文章的题目就如同人的额头、眼睛那么显著、重要。

一篇好的文章,都有与之相匹配的题目。

好的标题往往是与文章内容珠联璧合的,反映了文章的内容。

好的标题也往往是通俗易懂、简洁流畅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

回答标题含义的题目,应根据具体的文意来进行解说,因此要在揣摩文意的基础上来答题。

明确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的关系,对阅读现代文和拟定标题是极有帮助的。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标题和文章内容方面来看,许多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重点。

有的标题即使没有概括文章的内容,也可能暗示文章的内容。

2.从标题和文章主旨方面来看,文章的标题,有的点示了文章的主旨(中心),有的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回答这类题目,要结合文章思想内容来回答含义。

3.从标题和文章思路方面看,标题还常常是行文思路的体现。

4.从标题和文章线索来看,许多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线索。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句子的意义主要是指句子所蕴涵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句子的作用则是指句子对表现文章旨意、情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中所考查的重要句子,是指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这些关键语句包括:首句、统领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修辞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也指铺垫、照应性的句子,修饰成分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这些句子在中考试卷中容易设置题目,学生应当多去揣摩和体会。

语段的首句或统领句往往有提示、统领和概括的作用。

中心句是概括一个语段内容的句子;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句是一个语段或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议论句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描写句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修辞句是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铺垫、照应性的句子使文章的结构更为严谨;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则传达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应该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理解。

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答:(1)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的表达作用。

句子在文章思想内容上所起的作用类题目,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题型如:“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从层次结构上看结构作用。

题型如:“说说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做题的时候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位置和类型进行解答。

(3)从艺术表达上看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题型如:“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其作用是……”。

这类题目有理解句式的整散、长短对于议论抒情的作用,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效果,理解写作技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等。

如果是问文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就要分别解释两个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不能调换的原因。

如是说明文中的两个句子,要看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说明不能调换的理由。

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1.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对关键的句子做语法分析,可以有效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尤其是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分析其结构,一般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了。

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两种。

如果是单句,先找准句子的主干——主、谓、宾;抓住句子的主干,理清次要的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

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掌握了这些,就能准确快捷地理解句子的字面意义;字面意义理解准确了,就比较容易理解句子的含义了。

2.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理解句子的含义好的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因情为文,紧扣中心思想有感而发,总是认真地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句。

因此,在理解一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时,首先要考虑这个句子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一想这个句子在体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含义。

3.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作者在遣词造句时,总是要为表达某些内容服务的。

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词句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在理解句子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去解析这些语句,必须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从宽广的层面上,从不同的角度,做综合、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含义。

4.联系人物形象理解句子的意义在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时,一定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词句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在文章思想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单从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思想内容的作用来说,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