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和草原
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原文及赏析

……渐渐地牵引他向后方:回到幽暗的花园里,回到村子上,那里的菩提树高大而荫凉,铃兰花发出贞洁的芬芳,那里有团团的杨柳成行,从堤畔垂垂地挂在水上,那里有繁茂的橡树生长在膏腴的田地上, 那里的大麻和荨麻发出馨香……到那地方,到那地方,到那辽阔的原野上, 那里的土地黑沉沉的像天鹅绒一样,那里的黑麦到处在望,静静地泛着柔软的波浪。
从一团团明净的白云中央,照射出沉重的、金黄色的阳光。
那是个好地方……——节自待焚的诗篇读者对于我的笔记也许已经感到厌倦了;我赶快安慰他;约定限于已经发表的几篇为止;但是在向他告别的时候,不能不略谈几句关于打猎的话。
带了枪和狗去打猎,就本身而论,即从前所谓fur sich①,是一件绝妙的事;纵然你并不生来就是猎人,但你总是爱好自然和自由的,因此你也就不能不羡慕我们猎人。
……请听我讲吧。
例如,春天黎明以前乘车出游时的快感,你知道吗?你走到台阶上。
……深灰色的天空中有几处闪耀着星星;滋润的风时时像微波一般飘过来;听得见夜的隐秘而模糊的私语声;阴暗的树木发出微弱的喧噪声。
仆人把地毯铺在马车上了,把装茶炊的箱子放在踏脚的地方了。
两匹副马畏缩着身子,打着响鼻,优雅地替换着蹄子站在那里;一对刚才睡醒的白鹅静悄悄、慢吞吞地穿过道路去。
在篱笆后面的花园里,看守人安闲地在那里打鼾;每一个声音都仿佛停滞在凝结的空气中,停滞不动。
于是你坐上车;马儿一齐举步,马车发出隆隆的声音。
……你乘着马车,经过教堂,下山向右转,开过堤坝。
……池塘上刚开始升起烟雾。
你觉得有点儿冷,就用大衣领子遮住了脸;你打瞌睡了。
马蹄踏在水洼里发出很响的声音;马车夫吹着口哨。
但是这时候你已经走了约莫四俄里……天边发红了;唐鸦在白桦树丛中醒过来,笨拙地飞来飞去;麻雀在暗沉沉的禾堆周围唧唧喳喳地叫。
空气清朗了,道路更加看得清楚,天色明净起来,云发白了,田野显出绿色。
农舍里点着松明,发出红色的火光,大门里面传出瞌睡矇眬的说话声。
这期间朝霞发红了;已经有金黄色的光带扩展在天空中,山谷里缭绕地升起一团团烟雾来,云雀嘹亮地歌唱着,黎明前的风吹出了——于是徐徐地浮出深红色的太阳来。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树林和草原》课文全解

12.树林和草原【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榛zh n:落叶乔木,叶子互生,圆形或倒卵形,雄花黄褐色,雌花鲜红色,结球形坚果。
果仁可以吃,也可榨油,这种植物的果实,通称榛子。
穹:穹隆,借指天空。
穹qi ng苍:天空。
黑黝y u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
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树林和草原》课件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树林和草原》课件
树林和草原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
俄国作家,其成名作是《猎人笔记》。
他的作品极大丰富了俄国文学宝库,为俄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课文节选自屠格涅夫的特写集《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树林和草原》。
感受美景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音:rǔài qiáo yàkēngqiāng màn zhēn
濡湿苦艾荞麦轧轧铿锵蔓草榛树
chèchàn lán tái qióng
清澈颤抖贪婪青苔穹隆义:蕴蓄:隐藏:贪婪:颤抖:疲倦:
头晕目眩:
积蓄或包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
藏起来不让发现。
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哆嗦,发抖。
疲乏,困倦。
头发昏,眼发花。
小组讨论
勾画出表示时间、景物以及其特点的词句时间黎明时候。
猎人笔记树林和草原主要内容

猎人笔记树林和草原主要内容
《猎人笔记:树林和草原》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著名作品《猎人笔记》中的最后一篇,全文以猎人的狩猎为线索,以俄罗斯大自然风光为背景,展现了俄罗斯乡村的四季风光。
具体来说,全文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盛夏时节的树林和草原风光,从清晨到夜晚的各种景物都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和气息。
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生机勃勃和自然的美妙。
同时,文章中还融入了猎人欢畅的心情,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与自然相契相合的诗意。
屠格涅夫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景和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
此外,在《树林和草原》中,作者还隐蔽地揭露了地主表面文明仁慈、内心丑恶、对奴隶残暴的本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奴隶制的反对和对农民的同情。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文章在写景的同时也融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总之,《猎人笔记:树林和草原》是一部充满诗意和乡土气息的作品,通过对大自然风光的生动描绘和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反映,让读者感受到了俄罗斯乡村的美丽与宁静。
屠格涅夫树林与草原

浪漫主义文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代 之而起的是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刻揭示社 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
法:司汤达、小仲马、巴尔扎克、福楼拜…… 英: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哈代…… 俄: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大学和德国留学期间 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
创作概述
特写集《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作。屠格 涅夫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前 夜》《父与子》《贵族之家》《烟》《处 女地》,中短篇小说有《初恋》《木木》 《阿霞》等,散文名篇有《门槛儿》《乡 村》等。
作品注重抒情和写景,对俄罗斯大自然的 热情描绘,影响了后来许多俄罗斯作家和 中国作家。
树林与草原
屠格涅夫
——选自《猎人笔记》
本讲大纲
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三、思想内容 四、艺术特色
一、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 格涅夫(1818— 1883),俄国19世纪 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出生于奥尔省一个大贵 族地主家庭。从小目睹 了母亲对农奴的残酷虐 待,对农奴制产生不满。
也是对启蒙理想的反拨。(知识、进步、民 主、自由、平等、博爱……)
背景
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
◦ 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
哲学背景和理论基础。
◦ 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 、孔德的实证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溪流低语
牧羊人安详地打盹
脚旁睡著夏日懒狗
天空很快被黑幕遮蔽
雷鸣和闪电宣示暴风雨的 当春临大地 仙女和牧羊人
《树林和草原》PPT课件

(俄)屠格涅夫
作者简介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其成名作是《猎人笔记》,批判了残 酷的农奴制度。本课文节选自屠格涅 夫的特写集《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 《树林和草原》。 本课文节选自屠 格涅夫的特写集《猎人笔记》的最后 一篇《树林和草原》。
生字生词
漫( màn )步 苦艾(ài) 榛(zhēn )树 穹(qióng )隆 荞(qiáo )麦 蔓( màn )草 青苔( tái ) 贪婪( lán ):追求,不知足。 灼( zhuó )人:形容极热。火烧、火烫。 清澈( chè ):水清而透明。 濡( rú )湿:沾湿、潮湿。 铿锵( kēng qiāng):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头晕( yū )目眩( xuàn ):昏迷,神志不清晰。 朦胧( ménglóng ):形容光线模糊不清。 n 草垛(duò ) 喝水( hē) 轧轧(yà ) 城垛(duǒ) 喝彩( hè ) 轧帐( gá ) 轧钢(zhá )
炎热
黄昏来临
• 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 太阳就要落下去 • 空气清澈,远处笼罩着 一片柔和的雾气,鲜红 的光辉散落在草地上 树上、丛林和高高的干 草垛,都投下长长的影子 • 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 出颤抖的闪光来
幽静
夜幕降临
• 黑糊糊的丛林上, 天际朦胧地发亮 • 月亮正升起 • 下面靠右边,闪 耀着村子里的灯
温馨
抢答
《猎人笔记是 俄国十九世纪杰出作家, • 1.屠格涅夫, 》 他的成名作。 • 2.本文以 时间 为顺序描写了五个时间段的景物,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上独特的 夏 日风光, 热爱和赞美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 之情,这五个 黎明时候 在阳光底下 时间段分别是 、 、 太阳越升越高 、 黄昏来临 、 夜幕降临 。
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树林和草原》课件

炎热
暴风雨过去了,四周一 切多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
黄昏来临
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 太阳就要落下去 空气清澈,远处笼罩着 一片柔和的雾气,鲜红 的光辉散落在草地上 树上、丛林和高高的干 草垛,都投下长长的影子
幽静
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 出颤抖的闪光来
夜幕降临
黑糊糊的丛林上, 天际朦胧地发亮
月亮正升起 下面靠右边,闪 耀着村子里的灯
太阳落下去了;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 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
(作者省略的是“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 抖的闪光”具体景色的描绘,想想这种闪光是怎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 “纵然你并不生来就是猎人, 但你总是爱好自然和自由的, 因此你也不能不羡慕我们猎 人。”
颤抖
chè lá n qió ng
chà n
tá i
贪婪 穹隆
青苔
濡湿: 潮湿。 铿锵: 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清澈: 水清而透明。 朦胧: 形容光线模糊不清。 头晕目眩: 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 切都在旋转。
朗读分析课文
1、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 顺序描写景物的?
时间顺序
黎明时候
早晨 上午 中午 黄昏 夜晚
温馨
本文按时间顺序,用极富表现 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 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充满了生活的 喜悦、蓬勃的活力,散发出浓浓的 乡土气息,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 无比热爱之情。
3、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是 否属于纯客观的?是否 做到了情景交融?
作家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是冷漠的、 纯客观的,而是融入了主观的情感,使 自然也染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达到了 情与景的交融。 如黄昏来临时,猎人带着疲倦快 步回到有蜡烛、有饭菜的农舍,作家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面, 充满了生活的喜悦和蓬勃的活力。
屠格涅夫 树林与草原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季》
《四季》(意大利语: Le quattro stagioni) ,意大利音乐家安东尼 奥· 维瓦尔第在1723年 所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和 巴洛克音乐,是他著名 的作品之一。
菩提树(学名:Ficus religiosa),是一 种桑科榕属(又称无花果属)植物。原 产于印度、中国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岛。 菩提树的别名有:神圣之树、思维树、 毕钵罗树、印度菩提树、佛树、觉树、 道树、道场树。
中国古诗词· 春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回大地 春风拂面 春光明媚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鹃高歌著 加入斑鸠和金翅 他开始忙著做风雨前的准备 不安的心在灰暗的天色下 雀的行列中 蚊蝇的嗡嗡作响下显得更加 孤立无援 微风轻拂
但很快地大风卷起
若有风雨欲来之势 牧羊人被突如其来的狂风惊
终於 他担心的事发生了
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及冰雹 阻挠了他回家的路
中国古诗词· 秋
这是冬天
一个愉快的冬天
四、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的刻画 景物与意蕴的互动 批判与诗意的融合
(屠格涅夫)不像猎人而像演员那样爱着 大自然,因而他不单单在大自然的诗意外 貌上描写它,而且按照他所理解的那样描 写它。他所描绘出的风景总是真实的。人 们将在画面上认出我们俄罗斯的可爱的大 自然。——别林斯基
背景
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林和草原》导学案
班级座号姓名_________
【课标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濡湿、头晕目眩、铿锵”等词语。
(学习重点)
2、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变化之景的写法,体
会本文思路清晰的特点。
(学习难点)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濡.湿()蕴.()蓄铿锵
..()()贪婪.()穹.()隆
蔓.草()榛.()树头晕目眩.()荞麦()轧轧.()2、文学常识填空
《树林和草原》节选自,作者,国作家,他一生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成名作。
3、作者以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
按要求填写下表。
4、品味美丽:请找出你认为本文中最美的词语、句子或语段,并说说好在哪里?
【合作探究】
1、猎人的幸福是什么?
2、作者从多角度来描绘草原特有的景色,按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描写视觉的:
②描写嗅觉的:
③描写触觉的:
3、课文中的“你”指的是谁?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拓展提升】
1、依照下面的句子,再仿写一个。
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例: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优势。
2、写出一两句描写草原的诗句。
【课堂检测】
1、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并将错别字改正在后面的括号内:()
A、贪婪遮掩断崖头晕目炫()
B、火辣辣笼罩倾刻疾驰()
C、夜幕降临温暖清澈闪耀()
D、黑糊糊磨菇蒙胧颤动()2.本文选自,作者是国作家。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除了猎人,有谁体会过黎明时候在灌木丛中散步的乐趣?()
②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
()
③草木全部发黑了……赶快跑!那边好像有一间干草棚……赶快跑!()
④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
()
⑤泉水面上,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
()
【我的疑问或问题设计】
《树林和草原》答案
【自主先学】
3、作者以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
按要求填写下表。
见教参P203
【合作探究】
1、猎人的幸福是什么?
猎人的幸福:不是打猎,猎人的幸福是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充满植物芳香清新的空气,像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颤抖的星星,甚至森林中的雷电和暴风雨,都让猎人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3、“你”指猎人。
用第二人称,在行文便于作者与读者借助作品来交谈,可以接近作品中的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感,进而产生共鸣,也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课堂检测】
1、A眩B顷D蘑朦
3、①反问②拟人③反复④比喻⑤拟人
【拓展提升】
2、写出一两句描写草原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