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灌浆期时间 水稻灌浆期管理技术介绍

合集下载

水稻扬花后管理方法

水稻扬花后管理方法

水稻扬花后管理方法水稻扬花后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扬花后管理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水稻扬花后的灌浆期、抽穗期和结实期三个阶段分别介绍相应的管理方法。

一、灌浆期管理水稻灌浆期是水稻粒重增加的关键时期,也是水稻籽粒形成和充实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1.水分管理:要保证适宜的灌浆水分,避免土壤干旱或过湿。

当土壤湿度过低时,应适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当土壤湿度过高时,要适时排水,避免水分积渍。

2.施肥管理:在灌浆期适当施用磷、钾等营养元素,促进籽粒形成和充实。

同时要注意避免氮肥过量施用,以免影响籽粒的品质。

3.病虫害防治:灌浆期是水稻易受病虫害侵害的时期,要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

二、抽穗期管理水稻抽穗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水稻花粉形成和传播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1.温度管理:抽穗期水稻对温度的要求较高,要保持适宜的生长温度。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花粉的形成和传播,从而影响结实率。

可通过合理的田间排水、增加土壤有机质等措施来调节田间温度。

2.光照管理: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水稻花粉的形成和传播。

要注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修剪水稻植株,确保光线的充分照射。

3.病虫害防治:抽穗期水稻易受病虫害侵害,特别是稻飞虱、稻瘟病等。

要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水稻的生长。

三、结实期管理水稻结实期是水稻籽粒充实和稳定的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1.水分管理:结实期水稻需要充足的灌溉水分,要保持土壤湿润。

同时要注意避免水分积渍,以免影响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

2.施肥管理:结实期适当施用磷、钾等营养元素,促进籽粒充实和稳定。

同时要注意避免氮肥过量施用,以免影响籽粒的品质。

3.病虫害防治:结实期水稻易受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侵害。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田灌溉技术的要求范本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田灌溉技术的要求范本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田灌溉技术的要求前言稻田灌溉是水稻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水稻生长期间,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稳定的灌溉系统能够保证水稻生长的均衡发展,并且有效提高产量。

本文将重点讨论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灌溉技术的要求。

生育期划分水稻的生育期通常分为幼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

不同的生育期对灌溉技术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将在以下几个部分中详细介绍。

幼苗期幼苗期是水稻生长阶段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灌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尽量避免水分过多,以免病虫害的滋生。

2.灌水的同时要注意排水,以避免积水导致根部缺氧从而影响生长。

3.灌溉的间隔时间应该不要过长,以避免土壤中的水分流失过多。

分蘖期分蘖期是水稻生长中一个生长迅速的时期,水分是保证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灌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分蘖期需要保证土壤湿度,以保证充足的水分供给。

2.灌溉要均匀,可采用喷水式灌溉进行喷雾式灌溉,以提高土壤湿度并避免土壤掉渣。

3.分蘖期灌溉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宜过长。

拔节期拔节期是水稻生长中重要的生长期,也是生长最迅速的时期之一。

在灌水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拔节期需要充足的湿度,但不要过多,以免腐烂。

2.拔节期适合采用稻田膜覆盖灌溉,以便提高土壤湿度,避免水分蒸发。

3.拔节期间隔时间宜适当延长,不要过于频繁。

抽穗期抽穗是水稻生长的急速期,灌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抽穗期的水需求相对较低,但需要保持土壤湿润度,以免影响生长。

2.抽穗期间可采用早上灌水晚上排水的方式,以便提高花药的美好程度。

3.灌溉的间隔时间应该不要过长,以避免影响后期的生长。

灌浆期灌浆期是水分需求大的生长期,也是提高稻谷吸收力的最佳时期之一。

灌溉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灌浆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以保证稻谷的飞米充实度。

2.灌浆期可采用稻田膜覆盖式灌溉,以提高土壤水分含量。

3.灌溉的间隔时间可以适当延长,避免出现水分过于饱和的情况。

浅谈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浅谈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浅谈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于高产稳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田间管理技术的科学运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水稻生产潜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从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管理技术要点进行阐述。

水稻分蘖期是指水稻从分蘖开始到灌浆期前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主要是分蘖和分蘖后产生的早、中、晚生蘖的竞争期。

下面是水稻分蘖期的管理技术要点:1.控制适宜的密度:适当地减少密植,使水稻分蘖均匀、留下适当数量的生蘖,并避免过度分蘖。

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科学地选用适宜的品种和密度,以确保每株稻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2.合理施肥:水稻分蘖期对营养素的需求量较大,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状况,科学施肥。

早期要注意补充氮肥,促进分蘖生长;中晚期要适量补充磷、钾肥,以促进稻谷的形成和积累。

3.适当的田间水分管理:分蘖期水分要求较高,保持适当的田间水分是促进水稻分蘖生长的关键。

要根据水稻生长需要,及时灌水、排水、干湿交替,以维持土壤水分在合理范围内。

4.及时去花穗补缺:如果发现分蘖不稳定,出现空穗和小穗现象,可以及时进行去花穗补缺,保持合理的分蘖数量。

去穗时要注意留下主穗和壮穗,并避免过度补缺造成生长不良。

水稻灌浆期是指水稻花后至稻实充实,籽粒形成期的时间段,也是最重要的稻谷形成和积累阶段。

下面是水稻灌浆期的管理技术要点:1.合理施肥:在灌浆期,应避免过量施肥,以防止营养过剩导致秆倒、花后翻倒等情况。

适量补充磷、钾肥,有利于稻谷的充实和质量的提高。

2.调控水分:灌浆期适宜控制田间水分,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促进稻谷的形成和充实。

在湿润区域,要适当减少灌水量,以免稻谷粒破裂;在干旱地区,要适时灌水,确保稻谷的充实。

3.防治病虫害:在灌浆期,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防止病虫害对稻谷的伤害。

及时发现病虫害,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保证稻谷的安全生产。

4.人工控制灌浆期: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可以通过提前灌水或延迟灌水等人工控制灌浆期,以适应不同的生产需要。

水稻灌浆后期田间管理要加强

水稻灌浆后期田间管理要加强

水稻灌浆后期田间管理要加强作者:来源:《吉林科技报》2016年第34期1.田间灌水管理水稻出穗后的15天左右为灌浆期,水分需求量一般为90%的田间持水量,也就是地面潮湿。

此后一般要求80%以上的田间持水量,也就是地面不出裂纹。

因此,出穗后并不一定非得有水层,一定要用干湿结合的间歇灌水方法管理,以利于提高根系的活力,加速灌浆速度,提高成熟度。

有人说灌浅水有利于提高地温,如果在分蘖期水稻植株矮小,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时有水层来保护地温有一定道理。

那么在出穗后植株高,田间已达到高度封垄状态下,光照不能直射地面,灌水不可能达到保护地面温度的要求。

2.撤水时间从提高水稻成熟度角度看,只要在不影响水稻收割的前提下,撤水越晚越好。

出穗后30天内撤水,减产7%,所以,撤水的时间最低不能早于35天。

如果9月中旬的黄熟后期遇到早霜时,最好提前两天灌寸水,提高田间湿度,有利于防止或减轻轻霜的危害。

3.稻瘟病目前发现的稻瘟病并不是现在侵入形成的,而是前7~10天侵入后发展的结果。

稻瘟病一般在温度达到25℃~28℃,空气湿度80%以上时最易发生。

根据目前的气候条件不利于稻瘟病的蔓延,空气湿度基本保持在70%左右,也不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不用大面积防治。

当然,个别易感病品种或稻瘟病发展较快的田块可以用三环唑来防治。

4.促早熟到目前水稻生长阶段温度急剧下降,有人提出打促早熟剂促早熟的想法,这完全没有必要,应当主要靠调节水分的方法更为适合。

即水分控制到出现细小裂纹后走一遍水的办法更为好一些。

5.清除埂边杂草现在是各种杂草种子成熟的阶段,应当清除池埂,灌水渠坝上的杂草,有效地减轻来年的田间杂草量。

12316新农村热线专家严光彬。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田灌溉技术的要求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田灌溉技术的要求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田灌溉技术的要求1、返青期。

稻田保持一定水层,为秧苗创造一个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环境,促进早发新根,加速返青。

但水层过深,超过最上面全出叶的叶耳,会影响叶片功能,造成叶片死亡,影响生长的恢复。

早稻因气温较低,白天灌浅水,晚上灌深水可提高泥温和水温,对发根成活有利;晚稻或迟茬田移栽正是高温季节,为防止高温伤害秧苗,白天宜加深水层或流水灌溉,以降温保苗,晚上应排水,促进发根返青。

2、分蘖期。

水稻分蘖的适宜田间水分状况是土壤含水饱和到浅水层之间。

这种水分状况下,稻田土壤昼夜温差大,光照好,促进分蘖早发、快发,单株分蘖数多,分蘖成穗率也较高;随着水层的加深,分蘖会受到抑制。

分蘖达到相当数量后,生产上多采用排水晒田以抑制无效分蘖。

3、幼穗发育期。

稻穗发育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临界期。

加之晒田复水后稻田渗漏量有所增大,此时稻田总需水量最多,一般占到全生长期需水量的30%~40%,所以,在稻穗发育期中,从生理或生态需水来讲,一般宜采用水层灌溉。

淹水深度不宜超过10厘米,维持深水层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4、出穗开花期。

此期对稻田缺水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

受旱时,重则抽穗开花困难,轻则影响花粉和柱头的生活力,空秕率增加。

一般要求有水层灌溉。

5、灌浆结实期。

为了延长后期叶片的功能期,保持稻株较强的光合作用,并使茎叶中贮存的有机物能顺利运到籽粒中去,以减少空秕粒和增加粒重,此期宜采用间歇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后期断水早,对产量有影响,尤其是对杂交稻影响更严重。

此期稻田最适的水分状况是,使稻田处于水层与露田相交替的状态,做到“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

水稻灌浆期管理技术论文

水稻灌浆期管理技术论文

水稻灌浆期管理技术[摘要] 介绍水稻从扬花结束颖壳闭合开始到籽粒成熟的一段时间温度、湿度、肥料、病虫害管理技术,提出适温管理,合理灌溉,科学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以期供农业生产参考。

[关键词] 水稻;灌浆期;管理;技术水稻灌浆期是指从扬花结束颖壳闭合开始到籽粒成熟的一段时间。

是受精卵发育形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的过程,是最终形成产量的时期,生产上此时要保证有充足的光合面积和通畅的物质运输渠道。

一般早稻抽穗灌浆期约需25~30d,中稻30~35d,晚稻40~45d。

水稻从开花到成熟,每穗干重约增加2g左右,其中来自茎杆的约为0.5g,来自衰老叶片的运转物质约0.2~0.3g,籽粒2/3以上的重量,是来自开花后绿叶的光合作用。

这一时期水稻栽培目标是:养根保叶、防止早衰、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灌浆、提高结实率、预防倒伏、增加粒重。

一、温度管理水稻灌浆与温度关系密切。

水稻正常抽穗结实对温度的最低要求,粳稻要求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上(夜间18℃以上),籼稻要求日平均温度在23℃以上(夜间20℃以上)。

粳稻灌浆最适宜气温为23~26℃。

但温度过高对籼稻灌浆也有障碍,影响籼稻灌浆结实的高温极限是35℃,在高温条件下,籽粒灌浆的历期明显缩短,即所谓的高温逼熟,导致籽粒充实度和米质变差,秕粒率增加。

高温诱导叶片和籽粒早衰是产生高温逼熟的根本原因。

灌浆期临界温度为18℃,低于18℃将减慢籽粒干物质的灌浆速度,籽粒不能完好成熟。

光照强度和光照时数影响稻叶的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向谷粒的运转。

在灌浆速率最高的时期,光照不足对粒重影响极大,千粒重平均日增重相差可达0.3g。

晴雨相间、温度日较差大的天气有利水稻灌浆成熟。

灌浆结实期不同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品质有一定影响,灌浆结实期40℃高温处理后籽粒结实率显著降低,粒重下降,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变差。

同一温度不同时段处理对籽粒发育与稻米品质影响不一致。

16~20d 温度处理对籽粒发育与稻米品质影响最大,25d 后温度处理影响较小。

水稻的灌溉时间与方式

水稻的灌溉时间与方式

水稻的灌溉时间与方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源供给,而灌溉作为水稻生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科学合理地制定水稻的灌溉时间与方式,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水稻的灌溉时间1. 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水分量不同,因此灌溉时间也应该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调整。

一般而言,水稻的灌溉时间可分为苗期、壮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等不同阶段。

在苗期,水稻对水分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此时可以采取少量、频繁的浇水方式,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到了壮苗期,水稻的水分需求开始增加,此时可适量增加浇水量,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拔节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需求水分最为旺盛,此时应及时增加浇水量,保持土壤湿润。

孕穗期和抽穗期水稻对水分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加,需要保持土壤湿润的状态。

2. 灌溉时间的选择也应考虑到气候和天气等因素。

一般来说,水稻的灌溉时间宜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避免日照强烈时期进行灌溉,以免水分被蒸发。

在多雨季节要及时排水,避免水稻因积水而滞留生长。

在干旱季节要加大浇水量,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1. 灌溉方式可以根据水稻的生长状况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常见的灌溉方式主要有浸灌、滴灌、喷灌和滚灌等。

2. 浸灌是将水源引入田间,水稻生长周期内保持一定的水位,使水稻根系在水中生长。

浸灌方式适合于稻作主产区,可有效利用水资源,但也容易造成土壤中盐碱化。

3. 滴灌是通过管道将水滴在植株根部,经过土壤的渗透性,让水分均匀分布到根系周围。

滴灌节水省力,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

这种方式配合肥料滴灌还可促进水稻的吸收利用率,提高水稻产量。

4. 喷灌是通过管道将水喷洒在植株周围的一种灌溉方式,水分均匀且容易控制水量,适用于平地地块。

喷灌方式也常结合添加肥料,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

水稻灌浆期管理要点

水稻灌浆期管理要点
种子处理
播种前进行晒种、选种、消毒等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 性。
播种方法
采用点播、条播或机播等方式进行播种,根据不同的种植方式和地 形进行调整。
移栽技术
移栽时间
01
在秧苗长到一定阶段后,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移栽,以充分利
用生长季节和土地资源。
移栽方法
02
根据种植方式和地形,选择合适的移栽方法,如手工插秧、机
合理施肥等。
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稻飞虱
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主要危害水 稻的叶片和穗部。防治方法包括加强田 间管理、使用杀虫剂等。
VS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主要危害 水稻的叶片。防治方法包括加强田间管理 、使用杀虫剂等。
综合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
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状 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 料,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械插秧等。
移栽密度
03
根据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移栽
密度,保证秧苗在灌浆期有足够的空间生长。
田间管理技术
施肥
灌溉
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需求,制定合理的施 肥方案,包括基肥、分蘖肥、穗肥等,以 满足秧苗在灌浆期的营养需求。
病虫害防治
合理灌溉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重要措施 ,在灌浆期要保持适宜的水分,以利于灌 浆结实。
除草
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一旦发现病虫 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减轻损失。
定期进行除草管理,防止杂草与秧苗争夺 养分和空间,保证秧苗正常生长。
06
灌浆期的收获与储存
收获时机
完熟初期
水稻灌浆期结束后,完熟初期的收获是最适 宜的时机。此时,水稻的籽粒已经充分成熟 ,且水分含量适中,便于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灌浆期时间水稻灌浆期管理技术介绍水稻灌浆期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田间管理应以养根保叶、促进灌浆、提高结实率和粒重为目标。

下面介绍水稻灌浆期时间以及水稻灌浆期管理技术。

一、水稻灌浆期时间
灌浆期的长短和品种、气温有紧密关系。

一般南方早稻,齐穗到收获,大约30天,而灌浆时间为10-15天左右。

杂交中晚籼,相对而言要长些,这个穗子灌浆结束在齐穗后25-35天。

而北方的粳稻,灌浆期甚至超过40天。

二、水稻灌浆期要补施粒肥
看苗、看田、看天施用粒肥。

叶色偏黄、剑叶短小的应补施,叶色浓绿、剑叶肥大的不施。

瘦田补施,肥田不施,晴天多的补施,阴雨天多的不施。

一般在破口期每亩施尿素2~3千克为宜。

三、水稻灌浆期如何合理灌溉灌
水稻灌浆期合理灌溉,可以养根保叶、减少空粒和秕粒。

灌浆期以湿润为主,干干湿湿间隙灌溉,即上水后自然落干1~2天再灌水,以保持根系活力。

但透水性好的沙壤土常因缺水而早衰,不宜采用此法,应保持薄水层。

扬花期遇高温或结实期遇低温,要及早灌深水调节温度,以减少空粒和秕粒。

收割前不宜过早断水,早稻在收割前4~5天断水,中晚稻在收割前6~7天断水。

四、水稻灌浆期要抓好“四防”
1.防治病虫害
这一时期主要病虫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应将总茎蘖数偏多、长势旺盛的田块作为防治重点,抓住水稻破口关键时期进行防治。

2.防倒伏
水稻倒伏主要发生在结实期,除加强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害外,还可对旺长田块多次喷施3%过磷酸钙浸出液,抑制穗下间节伸长,增强抗倒能力。

3.防贪青
对生长过嫩、叶片肥大、剑叶下披的田块,在乳熟期喷施500毫克/千克乙烯利促进老熟。

4.防早衰
除增施粒肥,加强水浆管理外,还可叶面喷施2%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液,后期喷施粉锈宁和绿叶先锋混合液,可明显保叶防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