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祭龙、赛龙舟等活动,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并进一步了解这一节日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历史背景1. 赛龙舟的起源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因忠诚而遭受背信弃义,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当地居民为了悼念和纪念屈原,纷纷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并为了驱散江中的恶魔,在船上敲鼓吹箫。

这一传统不仅成为了后来端午节赛龙舟活动的起源,也逐渐发展成中国民间盛行的体育竞技项目。

2. 药物驱邪的作用端午节也被称为“重五”或“午日”,据史书记载,此时正值夏季,天气回暖,疫病肆虐。

古人相信草药有驱除邪气和疾病的功效,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常常采集艾草、蒿草等,熏制室内,并佩戴菖蒲、艾叶等草药,以避邪辟疫。

这一习俗也被视为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文化意义1. 传承民俗文化端午节通过赛龙舟、佩戴艾草等民俗活动,传递着中国人对自然疫病的敬畏、对祖先的尊重和对家庭幸福安康的祝福。

这种传统的继承不仅弘扬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观,也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2. 团圆与拼搏的象征端午节往往被看作亲情和友情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和家人团聚,享受一顿丰盛的粽子,互相交换礼物并共同观赏赛龙舟等传统活动。

同时,赛龙舟也寓意着拼搏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人们通过这一活动展现团结互助的精神。

3. 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受到热爱,也席卷了世界各地。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举办赛龙舟活动,各地的音乐、舞蹈和美食也开始受到国际关注。

这使得端午节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凝聚了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通过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民俗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一节日带来的常人情感和文化价值,并且将其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给后代,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是什么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一是通过端午节铸造中华民族凝聚力。

端午节是全世界华人的节日,通过纪念屈原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培养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人们的敬祖意识、亲情意识、家庭观念、爱国精神,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二是通过端午节促进和谐社会建构。

端午节体现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赛龙舟、吃粽子、走亲访友、外出游玩不仅使人们亲近自然,身心放松,也使人们增强了亲情、友情,爱情,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在科技发达,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端午节可以使人们树立“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三是通过端午节唤起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端午在自然节气上虽曾被视为“恶日”,但中国人却有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依靠自己的智慧战胜邪恶,从而化凶为吉,化恶为善,化丑为美。

过去端午佩饰中的健人、豆娘、艾虎、画额、长命缕都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的美的事物。

今天,人们依然需要美的生活,只要我们有一颗爱美之心,就会用双手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美好世界。

端午节的风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大习俗,至于赛龙舟这个习俗从何而起,还是****于历史典故。

根据古时传说,屈原含冤投江之后,楚国人十分悲伤,他们相信楚原是忠心贤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了,他们担心湖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借划龙舟来驱散湖中的鱼。

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之习俗盛行于当时的吴、越、楚三国。

之后人们以端午赛龙舟的方式来祈祷风调雨顺。

2、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端午节传统文化意义

端午节传统文化意义

端午节传统文化意义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在家祭祖、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等活动,以表达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端午节不仅具有丰富的民俗活动,还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1. 祭屈原,缅怀历史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是祭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不满楚国政治暴行而遭斥逐,最终跳入汨罗江自尽。

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忠士,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会在家中或屈原庙中祭奠,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 赛龙舟,展示团队精神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之一是赛龙舟。

龙舟比赛用于纪念另一位古代中国名人屈原,在他跳江后,百姓为了防止他的尸体被鱼咬,就划船到江中抢救,后来以龙形船头命名为龙舟。

赛龙舟既考验力量、技巧,又强调团队合作,具有非常浓厚的欢乐气氛。

3. 少艾草,化解瘟疫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还会在门口和屋内挂艾草,这被称为“艾枕”。

传统文化认为艾草能驱除蚊虫和疫气,并有祛病解毒的功效。

特别是在古代,艾草还被用于制作香囊,防范瘟疫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4. 包粽子,品味传统美食端午节还有一项非常特别的活动,那就是包粽子。

据传,包粽子源于为了纪念屈原而投江自尽的时候,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就下江抛米粽,以此委曲祭奠。

后来便成为每年端午节必备的传统美食,也是家人之间聚会的重要方式之一。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多年来一直被世界范围内的华人所庆祝和传承。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用现代方式来丰富和传承端午节的习俗。

无论是祭祀、赛龙舟、挂艾草,还是品尝粽子、享受亲情,都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生活哲学。

让我们一起珍惜并传承这些文化传统,让它永远不会被遗忘。

端午节的寓意和象征

端午节的寓意和象征

端午节的寓意和象征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

端午节始于战国时期,因为屈原的缘故而流传下来,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端午节常常与五月五日联系在一起,每年阴历五月初五,人们就会庆祝这个节日。

它的寓意和象征极其丰富,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一、寓意1.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不满楚国的政治腐败,放逐到汨罗江畔。

之后,听到楚国被侵略的消息,屈原自杀殉国,成为爱国烈士。

因此,端午节的寓意是悼念故国和伟大的爱国者,让后人从他的爱国精神中汲取力量,振奋精神。

2.消灾驱鬼:古代人们相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鬼怪幽灵会活跃起来,难免给人造成危害,因此,端午节也具有消灾驱鬼的寓意。

在这一天,人们会插上艾叶和菖蒲,以保护家庭免受邪恶的威胁。

3.远离瘟疫:古代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瘟疫的高发期,因此端午节也有着远离瘟疫的寓意。

人们会写上五个颜色不同的符号,贴在门上,以期守护家庭免受疫病之扰。

4.祈求丰收:端午节也是一个祈求丰收的节日,因为五月初五正是农作物长势最旺盛的时候,人们会在这一天祈求风调雨顺,收成丰茂。

二、象征1.龙舟: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古代人们相信,在江河湖海中居住着巨龙,因此在端午节,人们会乘坐龙舟,以求拜龙福神,保护自身免受妖魔鬼怪的侵害。

2.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食品之一,寓意着人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团圆和以往的众多回忆。

每个粽子的形状也都不一样,有菱形、三角形、五边形等等,代表着五谷丰登,人们对于丰收和充沛的生活的追求。

3.艾叶:艾叶是端午节中很重要的物品,是一种中药材,又被称为草艾。

人们会在端午节的时候拿来装饰家庭,放在门上或者其他地方,以求驱邪保平安。

而艾叶中的挥发油则能够消除蚊虫和细菌,具有杀菌防腐的作用。

4.菖蒲:菖蒲也是端午节中重要的物品之一,它是一种香草,被广泛地应用于冥界祭祀和驱鬼消灾的仪式中。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与价值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重五等,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与价值不仅体现在节日习俗上,更体现在民俗传承、国粹传播、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由屈原逐楚逢饿,于汨罗江投汨罗江而终,为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风貌而举行。

后来端午节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

二、节日风俗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习俗,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包粽子是端午节传统风俗之一,寓意着家人团圆和平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经典活动,象征着团结合作和互助精神。

挂艾草则是用艾草驱邪避灾,保佑家宅平安。

三、民俗传承端午节的习俗在中国历经千年传承,代代相传。

这种传承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家家户户包粽子、赛龙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四、国粹传播端午节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端午节活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一些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五、精神文化传承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丰富多彩的风俗,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承。

从包粽子到赛龙舟,从挂艾草到扫房洁己,端午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文情怀。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文化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历史传承、民俗传承、国粹传播、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并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传统,让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与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与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与传统习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闻名,同时也与大家熟知的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传统习俗紧密相连。

本文将从文化意义和传统习俗两个方面来探讨端午节的重要性。

一、文化意义端午节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是对屈原的纪念。

屈原是中国古代爱国诗人,他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倾尽心血,最终投江自尽。

端午节由此成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日子,表达了对他的景仰和怀念之情。

其次,端午节也是一个寄托民族团结和精神凝聚的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行龙舟比赛,这是为了纪念屈原时,众人划船追救他的情景。

龙舟赛既是一项竞技,更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协作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端午节与中医药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传统,端午节是一个病痛的高发季节,人们会采集艾草和菖蒲等草药,用以驱除瘟疫和邪气。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以及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与依赖。

二、传统习俗除了文化意义,端午节还有多种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和丰富的民间文化。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几个较为常见的传统习俗。

首先是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

它由糯米与馅料一同包裹在艾叶或竹叶中,再用细绳系紧,将其蒸煮而成。

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吉祥。

各地的粽子口味不尽相同,如湖南的咸肉粽、江浙的红豆粽等,丰富多样。

其次是赛龙舟。

龙舟是一种独特的船型,形状长而窄,头部为龙头造型。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也是一项体育竞技项目。

人们分成不同的队伍,在龙舟上划桨前行,以竞争速度和力量。

这项活动既考验人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还有插艾草和挂菖蒲。

人们在端午节会将艾草插在门口,菖蒲挂于房梁,这是为了驱邪避灾。

艾草与菖蒲在中医药中有着重要的保健作用,人们相信这样做可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此外,还有踏青、冲凉水、编百叶等多种端午节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化意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称为龙舟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端午节虽然有着千百年的历史,但其文化意义至今仍然深远。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包括粽子的象征意义、赛龙舟的起源以及屈原的传说。

一、粽子的象征意义端午节的重要传统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裹以竹叶或者莲叶煮制而成的食物。

它有着浓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和对健康的追求。

首先,粽子蕴含着家庭团圆的情感。

每年的端午节,家人会一起包粽子,展示着亲情和团结。

粽子的外面是精心裹好的竹叶,象征着家人之间的保护和呵护;而内部的糯米则象征着家庭的温暖和圆满。

吃着家人亲手包制的粽子,不仅是一种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寄托。

其次,粽子还寓意着驱邪避灾的意愿。

端午节是夏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病疫流行的季节。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辟邪,驱除瘟疫。

在粽子中常常加入艾草、香叶等草药,并用绳线严实地裹紧,寓意着驱邪的力量。

此外,有些地方还在包粽子时放入铜钱或者其他吉祥物,据信可以带来财富和好运。

二、赛龙舟的起源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

据传,赛龙舟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楚国。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忠臣,因为楚王的宠信而引起其他大臣的忌妒。

最终屈原被谗言所害,投江自尽。

为了阻止鱼虾虫蚁吃掉屈原的遗体,人们便在江边撒下了大米,并且划着龙舟驱赶这些鱼虾虫蚁。

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作为纪念屈原的仪式,逐渐发展成为了如今的赛龙舟活动。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龙舟造型独特,船身由木头制成,龙头则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传统艺术氛围。

赛龙舟活动还融入了歌舞表演、击鼓传神等元素,让观众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屈原的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据传他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这一传说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文化内涵之一。

屈原是楚国的忠臣,为了挽救楚国的形势,他向君王提出了许多建议。

端午节的意义有哪些

端午节的意义有哪些

端午节的意义有哪些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在中国古代就有的,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也是端午节的主要人物。

据传说,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因为忧国忧民,深感失意,投汨罗江自尽。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人们在端午节这天总是会举行划龙舟、赛龙舟等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追思和缅怀之情。

2.驱邪祈福:在古代的端午节里,人们会挂菖蒲、插艾草、喝雄黄酒来驱邪避灾,祈求平安和健康。

菖蒲和艾草都被认为是能够辟邪驱鬼的植物,而雄黄酒则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来保佑自己和家人远离疾病和灾祸。

3.强身健体:传统的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赛龙舟。

龙舟是一种用木头制作的长条形船只,船头雕有龙头,象征着吉祥和力量。

在赛龙舟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协作默契地行船,体现了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龙舟赛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观众喜爱的“划龙舟”的表演,这是一项集技巧和力量于一身的表演,给人带来欢乐和娱乐。

4.品尝粽子: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就是粽子。

粽子是用糯米包裹各种馅料而制成的一种食物,外形如椭圆形,色泽黄绿,香甜可口。

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和做法也各有特色,丰富多样。

品尝粽子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家人团聚的象征。

无论是自制还是商家销售,粽子无疑成为了人们品味传统味道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它不仅让人们缅怀历史名人,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更是一种促进团结协作、强身健体的方式。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团聚在一起,分享欢乐和温馨,共同庆祝这个富有活力和意义的节日。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意义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荆楚地区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岁时节日。

今天端午节的形式与文化内涵,是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多种文化因子相复合的产物。

它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较之其它任何一个节日都要复杂,因此,我们并不打算对其作全面论述,只将端午节在历史发展变化中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蒲节、重五节等。

《太平御览》卷三十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京师市廛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午。

”《月令广义》云:“五月五日为端阳节。

”《幼学琼林》又云:“端午却为蒲节。

”仅以所引诸多命名,就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但就其命意而言,则显得极为单一。

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阳,因当日炎阳当空,故名之;蒲节,也是因荆楚人喜欢于此日挂菖蒲之类的植物以避毒驱邪而得名。

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传说。

端午节的日期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其活动内容有裹粽子、划龙船、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等,而作为代表其节日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则有多种说法。

以上说法虽然众说纷纭,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人们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我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对端午节的源流作出考辨,而是考察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也就是说,在相关的人物与传说中,这种文化意义的选择、走向和定型是如何完成的。

闻一多先生详细考证后得出结论,端午节远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存在,而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龙舟竞渡早于屈原时代一千多年,吃粽子的风俗恐怕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形成。

继而闻一多先生指出,端午是源于吴越民族的祭图腾龙。

在远古时代,龙是人们由产生恐惧感而产生崇拜信仰的对象,龙舟是想象中的龙的具体形象化,这反映出尊神的时代,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程度还很落后,他们无法理解大自然,只有凭借想象并把想象转化为一种变形的现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并揭示大自然的面目,于是,龙舟竞渡从对龙的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

然而,一种年节习俗如果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意义,如果不被另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所代替,那么,这种年节习俗就会在时间中消亡,许多古代习俗之所以不再流行于现代民间生活,也正是因其原有文化意义逐渐在民众中淡忘所致,至于像寒食节风俗相传是为纪念被烧死的介之推,而现在清明节取代寒食节,人们在这一天为烈士或去世的亲友扫墓,以表示纪念之情,很自然地完成了其节日的文化意义转换。

实际上端午节并没有因意义转换而流于娱乐性习俗,而是逐渐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英雄式人物的纪念。

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述几种对人物纪念的说法。

(二)在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中,牵涉到五个被纪念对象: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之推。

当我们考察有关这五个人物的传说故事时,可以发现两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其一,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最典型而悲剧性最强烈的是屈原。

屈原寄楚国的振兴于楚王,以图统一中国,他担负着一个体现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大势,而又不得不归于失败的历史使命。

历史的必然要求(统一天下)和承担这个要求的英雄实际上又不可能将它实现,这使愿望和效果、使命和前途、个人与历史之间产生激烈冲突。

冲突中,屈原对自己的愿望抱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要将其付诸现实,为自己的“美政”理想上下求索,哪怕是经受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而始终不渝,这更加重了悲剧的浓烈色彩。

忠臣伍子胥遭受诬陷,自杀身亡,被吴王夫差将尸体抛入钱塘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悲剧,“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剧命运无可避免地落到了伍子胥的身上,以龙舟竞渡的形式来纪念他,表达了人民对遭受悲剧命运的忠臣的同情。

越王勾践体现了悲剧中的崇高精神,他在国家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体现了人物身处苦难,矢志复仇的韧性美。

介之推被活活烧死,本非晋文公之所愿看到的结果,但有功之臣不被赏,其生命却遭到被摧残而毁灭的悲剧。

曹娥的悲剧色彩相比之下也许会淡些,但不可否认在她身上也体现出悲剧性,她异乎寻常的执著孝顺曾震撼过许多人的心灵。

选择悲剧性人物作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选择和这一节日文化主题的变奏:即由对神性的崇敬向人性的尊重的转变,由祭图腾龙到纪念世俗性人物的转变。

其二,由于人物的悲剧性品格中加注了新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在历史嬗变中演化为相对稳固的价值观念形态,而他们正是这些价值观念形态的现实载体,他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积淀以具体代替抽象的存在。

屈原爱国、忧民,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楷模,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屈原那样被人们热爱过,这种热爱的前提来自屈原对人民、对国家的强烈热爱之情。

在爱国忧民前提下寄希望于君王的忠臣形象也适合了统治者的心态,在封建权力话语系统和民众话语系统中都占据着显著的地位。

伍子胥的忠诚、勾践的奋斗精神、介之推的至死不渝、曹娥的孝顺,历来都是为人们所称颂的。

在民众心中,人物成为某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这就使端午节文化意义的转换与选择显得非常顺利。

然而,当端午节的文化意义转换过程完成之后,它不可能容纳形形色色的传说故事,文化意义的归一化趋势必然出现。

既然上述人物都象征着某种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和历史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系,体现出极强的价值张力,那么,它必然最大限度地融汇各个时代对此种价值观念新的理解和看法,为适应归一化的趋势,每个与端午节相联系的人物之间,也必然产生其所象征的文化意义的竞争、淘汰与选择。

上面已经论述到,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这种精神品格是建立在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

上自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屈原并加以褒扬,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话语,对于加强和巩固屈原在端午节文化意义中的地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至庶民百姓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充分接受并赞扬屈原,是因为他代表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民族的依恋与热爱,以及彼此之间的信赖和帮助,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唤醒民众对这类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者,他也自然受到了历代儒生的大事宣传阐扬,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成为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论,屈原精神已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真、善、美,代表着崇高与伟大。

我们再来看其他几位人物。

伍子胥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忠,但是,我们看到这种忠是建立在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之上的,他的忠指向的是一个统治着吴国的君王。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对忠的选择并非是盲目的,如果君王不仁或昏庸,那么,忠就失去了价值依附,他的忠便不能在民众中得到多大的响应。

因而他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在竞争中就显得苍白无力,所以,以端午节纪念伍五胥也只能是一时一地的做法而已。

勾践身上也有一种鲜明的精神品格,他一生之中,曾兵败国亡,又曾卧薪尝胆,忍辱复国。

尽管他也成为了历代人们所称赞的人物,但同样我们注意到勾践是一个封建君主,他卧薪尝胆乃是受一种强烈的复仇意识所驱动,而不是把人民放在首位的。

范蠡曾指出:“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乐。

”(注: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他逼迫功臣文种自杀就自然暴露出他残暴的本性和狭隘的心灵。

他的内心深处带着极强的自私怨恨情结,为消释其怨恨,人民成了他实现复仇目的而被利用的工具。

曹娥的孝代表的是一种对血缘亲情的注重,源于原始氏族社会血缘基础的人伦精神,在曹娥身上表现出壮烈而震撼人心的力量,虽然她的表现得到了特别重视伦理观念的我国大多数人的表彰和赞赏,但较之屈原,她的文化意义指向显得太单一化,缺乏屈原精神品格的完美与丰厚。

至于介之推所代表的义的精神品格,除了意义的单一性外,他死于火的事实,使他不可能与端午节的水性文化特征顺利融合,因而,以端午节纪念介之推就显得牵强,迫使之自然最早地退出这场文化意义的竞争,转而在寒食节中获取他应有的位置。

在屈原与其他几个人物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物精神品格的差异性决定了他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的宽、狭或丰厚、单薄之分。

无论伍子胥的忠、介之推的义、曹娥的孝,还是越王勾践的复仇意志,所含蕴的文化意义都缺乏民族整体文化价值取向的支撑,也就难以与屈原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相媲美了。

虽然如此,也并非意味着这几个人物在短时间内完全失去其影响作用,从唐代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在其中“五月五日”条下同时收进纪念屈原、纪念介子推和纪念曹娥三说来看,屈原故事最终“独占鳌头”,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过程。

至此,我们有必要指出:光耀千古的屈原精神是在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土壤中孕育而成的。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思想和文化空前活跃的黄金时代,地方千里的楚国是四方百族文化的并汇之处,楚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融聚百家各族的文化精髓,代表着当时中国文化的巅峰。

文崇一先生赞颂楚文化道:“这是一个狂飙式的文化,有最温柔的诗篇,也有最强大的武力。

”它敢于同大国争雄,又勇于接受小邦文化,正因为“它拥有最多的人民、土地和财富”,又具有博大的胸怀,进取的雄心,创造的勇气,所以能产生彪炳史册的人物——屈原(注:文崇一《楚文化研究•序言》,台湾省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之十二,1967年,第1页。

)。

苏仲湘先生指出:荆楚“成为广阔的中国南方各族融合的中心,是当时民族联结和融合的一个典型。

”(注: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楚历史与文化》,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4期。

)楚文化除包含着周文化和南方固有文化传统之外,它还包容了东方夷文化因子,商文化因子以及西北文化因子等。

众多的文化复合成楚文化的雄浑、深厚。

同样,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对周边地区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不难明白为什么以端午节纪念屈原不只是楚国,他已属于全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依托,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完善的精神品格。

屈原也正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

概而言之,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

屈原首先是位政治家,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他极富有政治天才,又始终把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保持高尚节操正道直行,对“美政”理想执着追求,九死而不悔,批判邪恶势力,也敢于同他们作毫不妥协的斗争,甚至对楚怀王的昏庸与失信,也敢于指斥,而这一切表现,都只出于一个目的,这就是振兴楚国,使人民幸福,最终统一中国。

同时,屈原也是一名伟大诗人,他具有最典型的诗人品格。

他融合提炼楚地的语言,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楚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