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秦汉
第三讲 秦汉艺术

壁画、画像砖石内容:
升仙神异(伏羲,女娲、西王母、长生、、) 天象祥瑞(神兽、、) 驱疫辟邪(拜神灾异、、) 经史 故 事( 历代 帝王 、 圣贤 、 忠义 、 孝行 、列 女、、) 生平威仪(车马出行、属吏、战斗、、) 家居娱乐(宴饮、燕居、庖厨、射猎、乐舞、百 戏、园林、、) 生产活动(渔猎、耕织、开采、借贷、建筑、、)
考古的成果
壁画、画像砖石、漆画器绘
得益于近代考古学,20世纪以来已发掘
超过40座的汉墓 西汉徐州楚王墓 1995
一 壁画
河北、河南、山东、辽宁等 前期:西汉中期到东汉早期,较少 后期:东汉中、后期 目前发现较早的壁画:秦咸阳故城,
1号宫殿遗址:残片440多块,最大的高37,宽
艺术表现
疏简与繁密
写实与想象 夸张与变形
运动与韵律
工整与随意
艺术史: 不仅是艺术,还是文化的问题
《武梁祠——中国古代艺术的思想性》
三联书店2006 巫鸿 屋顶:上天征兆 山墙:神仙世界 墙壁:人类历史 历史与思想的意义
主要在北方,甘肃、内蒙、山西、陕西、
25,色彩非常丰富,案纹饰为主(1959) 3号宫殿遗址:残存车马、依仗等
画像砖、石
源头 可能在陕西,是秦及西汉前期画砖的唯一发现地, 图案为后来的母本 分布:山东、河南、川渝、陕北、江苏徐州最密集 山东:精美繁复、细致绵密,技法集大成 河南:有生气、神秘 川渝:较多世俗生活 陕北:比较注重装饰美 徐州:宋代黄河改道,后被黄土覆盖,可能还有丰富的埋 藏,风格归属不明朗,大的建筑图较突出
秦汉美术
——礼仪中的美术
社会的变迁
阶层的变化:贵族—平民—士族
第三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一轮复习第三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主干知识梳理和巩固一、秦的统一1.条件(1)主观愿望: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客观条件: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3)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主观努力: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清明。
(5)秦国强大: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
2.过程(1)秦朝建立: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2)完成统一;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加强西南夷控制,修长城。
3.巩固(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者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2)巩固统一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4.意义(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概念解读1.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共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
2.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与地方分权相对。
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
二,泰朝的暴政与速亡1.秦朝的暴政(1)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2)“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2.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3.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 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中国美术史第3讲秦汉美术ppt课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3、工艺雕刻
双人盘舞铜扣饰 云南晋宁石寨山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陶羊 河南辉县 高12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秦陵一号铜车马 临潼秦始皇陵西侧 长225高152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鎏金铜马 陕西兴平 长76高62,重25.55公斤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铜马 广西贵县 高115.5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鎏金长信宫灯 河北满城窦绾墓 高48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玉雕羽人骑辟邪 美国赛克勒氏藏 长14.6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彩绘骑兵俑 咸阳杨家湾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史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
时期
功臣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其他
汉高祖
1
汉惠帝
3
汉文帝
4
汉景帝
4
1
汉武帝
5
3
1
3
汉昭帝
3
汉宣帝
4
1
汉元帝
2
汉成帝
1
1
3
汉哀帝
1
4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由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以家国情怀感悟我国古代制度创新与实践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2.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旧地,则分封同姓子弟与功臣,实行分封制。刘邦旨在()
A.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为了加强统治,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B项正确;封国制不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郡县与王国之间不是相互牵制的关系,故C项排除;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排除。]
第三讲 战国秦汉工艺美术

六、漆器 达到鼎盛期 1、生产中心 2、出土几乎遍及全国 3、色彩 4、设计:九子奁 七、画像石 1、概念,产生时间;分布 2、山东画像石:郭氏祠、武氏祠、沂南画像石 解析画面的艺术处理手法与故事 3、河南画像石 汉朝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
六朝工艺美术 1、六朝是指哪段历史 2、历史背景: 1)北方战乱,南方安定,技术力量的南迁 2)战乱—佛教兴起—石窟、寺院艺术—工艺美术 )战乱—佛教兴起—石窟、寺院艺术— 的宗教色彩; 3)玄学,清谈——影响工艺美术 )玄学,清谈——影响工艺美术 4)印度犍陀罗艺术传入,带来新鲜气息。 六朝时期最突出的成就:瓷器。替代了传统的铜 器。中国进入瓷器时代
二、画像砖 1、与汉朝画像砖的区别 2、出土地点 3、艺术特色:造型、审美追求 名作:竹林七贤与荣启期(200多块陶砖) 名作:竹林七贤与荣启期(200多块陶砖) 三、漆器 1、夹伫行像、绿沉漆(六朝文人审美)、斑漆 四、织绣: 1、蜀锦、提花机 2、南朝:荆州扬州;北朝新疆阿斯塔那古墓 3、纹样:与汉朝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图案构成组织方式、纹样上)
四、铜器工艺 1、铜灯:种类 生态设计、功能性装饰、仿生外形 2、铜镜 1)特点 2)前、中、后期三阶段(重点) 透光镜 3)铜镜图案组织方式 铜壶 铜炉:汉朝特色工艺 分类:熏炉(博山炉)、温手炉、温酒炉
五、画像砖、瓦当 1、画像砖 1)概念,用途 2)种类: 空心砖:流行于山西、河南等中原地区;制 作方法 方砖:多产于成都;制作方法(阴刻花模套 印) 分析书上作品 2、瓦当 纹样种类
隋唐工艺美术 一、陶瓷 1、青瓷 2、白瓷 3、彩瓷 4、唐三彩 制作方法
二、染织工艺 1、唐锦: 1)与汉锦相比,不同在哪里 a)工艺上:纬锦 b)艺术风格上 2)纹样种类
第三讲 秦 汉 史

第三讲秦汉史主讲人:王子今,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历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现为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已出版学术专著《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合著)、《毛泽东与中国史学》、《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忠”观念研究》、《中国女子从军史》、《中国盗墓史》、《2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等20种,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
讲授提纲一、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秦王朝和汉王朝统治的历史阶段。
在两汉之间,又有王莽新朝的短暂统治。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特别值得重视的意义。
从秦始皇实现统一至曹丕代汉-221--220,在这近5个世纪的历史阶段内,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有重要的变化。
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活跃的历史表演,同时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突出的进步。
秦汉时期的文明创造和文明积累,在中国历史上有显赫的地位。
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对中国此后两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为:1. 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愈益完备;2. 以农耕经济和畜牧经济为主,包括渔业、林业、矿业及其他多种经营结构的经济形态走向成熟,借助交通和商业的发展,各基本经济区互通互补,共同推进社会繁荣,共同抵御灾变威胁,物质文明的进步取得了空前的成就;3. 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
以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为突出标志的适应专制主义政治的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划时代的成就,也对后来的历史发生了规范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我们民族对于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有光荣的历史记录。
东北地方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

第三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从公元前222年秦军攻克辽东燕国灭亡,到西晋惠帝元康年间八王之乱,约500余年。
在这段时间里,东北南部地区,基本由中央政府所控制,中原一元文化特色比较突出,同时,东北部的高句丽、夫余、挹娄各部,西北部的乌桓和鲜卑各部逐步南迁,社会渐渐发生变化,边疆多元文化特色越来越强。
一、秦汉的统一与在东北的统治秦朝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高度统一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稳定、经济最为发展,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
边疆地区的东北,作为秦汉王朝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个方面均与中央政府保持着一致,特别在东北南部地区,情况更是如此。
(一)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设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初并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于是,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采用整齐划一的行政方式,统治全国各地。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与“车同轨、书同文字”意义同等重要的政治举措,并成为后世郡县政区沿革起始的基点。
秦在域内置三十六郡,包括东北南部地区的辽东、辽西和右北平。
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初置于战国中期燕昭王向东北开疆拓土时期,秦朝只是攻占辽东之后,承袭燕国原有的行政设置罢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秦封泥有“潦东守印”,而且《山海经·海内东经》篇末所附河流水道,记此水名作“潦水”。
西晋郭璞注《山海经》,所书辽东郡名也作“潦东”。
由此看来,秦时的辽水可能称作“潦水”,辽东郡可能称作“潦东郡”,辽西郡可能称作“潦西郡”,至于燕国时期辽水、辽东和辽西当时怎么称呼就不得而知了。
【11】秦朝辽东郡的郡治在襄平(辽阳),辽西郡的郡治在阳乐(朝阳南),右北平的郡治在无终(蓟县)。
郡置守、尉、监等官员,分别管理郡内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据《史记·周勃世家》记载:“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
第三讲《秦汉的秘书工作》

第二节 秘书官吏
“五失”是: 1.“夸以迣lì”,即夸夸其谈、滥唱高调而不务实 2.“贵以大”,即好大喜功、不实事求是 3.“擅制割”,即独断专行、飞扬跋扈 4.“犯上弗知害”,即犯上作乱、目无法纪 5.“贱士贵贝货”,即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只重视钱财
第二节 秘书官吏
(二)汉朝的“常课”和“集簿” 常课 汉朝规定,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官要对其所属的秘书官 吏每年考核一次,称“常课”或“小考”,每三年一次 “大课”,即大考核 小考根据其德行、勤懒、是否忠顺朝廷、忠于主官、勤 于职守为标准,对一年工作作出评定,好的评为“最”, 差的评为“殿”。大课是根据三次小考的成绩予以综合, 分别奖或罚 集簿 县的秘书官员由县长考核,对县丞以下的实绩考核予以 记录,即集簿,并根据考核结果赏罚。
谒者、符玺令、太史令、女史、秘书监 (四)宦官秘书
中常侍、侍中、黄门侍郎、中书令 (五)信访机构
公车府、谤木和肺石
第一节 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二、其他中央秘书机构 (六)地方政府和军队中的秘书机构 秦代地方政府:郡—县—乡—厅、里
郡:郡守、郡丞;主簿、记室令史、书史 县:县令或县长;县丞、主簿、书史 汉代地方政府:州—郡(王国)—县 州:刺史(州牧);别驾、治中、郡国等;主簿、书佐 郡:郡守、郡丞、长史、都尉;主簿、主记室。 郡国:仿中央政府。丞相、御史大夫;内史、中大夫、
(六)公开张贴的文书 汉代:露布、扁书、板檄
汉代公文的总称为“文书”,也称“文案”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三、档案工作 (一)档案的收集 (二)档案的利用
秦代: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汉代:修史 (三)档案库的建立 秦代:藏府、书府 汉代:石渠阁、兰台、东观 (四)档案保护制度
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城市情况:
• ①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 形状不规则,北侧城墙由东向 西倾斜,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 • ②后又在城外西侧建造建章宫, 城内修筑桂宫、明光宫;以后 年代在城南修建了大量的辟雍 等礼制建筑。 • ③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 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 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 为帝王专用弛道。
• 其次,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它多少 有些附会《周礼、考工记》的规制。主要表现在: 城的平面形状虽不甚规整,但基本近于正方形; 十二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三个城门; 长乐和未央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东市和西 市位于城的北部,这也与“面朝后市”相符。
• 第三,长安城在规划建设上还有一个较显著的特点 ――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仅长乐、未央两 宫就占了全城面积的1/3,加上桂宫、北宫和明光 宫,合占全城总面积1/2以上。由于长安城宫殿占 据很大用地,且集中在城的中南部,因此,广大平 民和部分官吏就只能居住在城的东北部靠近宣平门 的地区,以及城外靠近城门的地区和各Βιβλιοθήκη 殿之间。 居住区共有160个闾里。
• 3、东汉洛阳: 东汉洛阳: 刘秀推翻王莽新朝。公元25年6月称帝于 鄗(hao,今河北柏乡县北),10月移都洛阳。 史称东汉或后汉。位于今洛阳市区东面白马寺 东侧,北靠邙山,南临洛水。不仅有天然的屏 障,而且是交通要冲。至公元220年,曹丕代 汉称帝,东汉亡。共历十二帝,洛阳为东汉都 约195年。
(3)定都咸阳的原因:
秦代定都咸阳充分表明——政治因素、军事因 素、经济因素、交通条件、历史背景是中国古代定 都的综合因素。 从政治上看,从秦孝公起,经秦国七代国君长 达144年(公元前350年~前206年)的经营。是政 治上的大本营。 从军事上看,咸阳地处渭水流域,北依九崤山, 南屏终南山,有“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 战略地理条件。 从经济上看,咸阳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 整除载沣河、渭水交汇地点以西的三角地,土地肥 沃,农产丰富,《汉书·地理志》誉它为“奥区”, 又有“南山檀拓”。
(3)象天法地思想:
以天体观念来建设咸阳。阿房宫—— 天极。渭河——天汉(银河)。众多宫 室——星座。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表 南山之巅以为阙。
• 自秦代之后,中国城市规划已逐渐脱离多元化的 自在发展的局面,受到古代帝王专制权力和迷信 思想的影响,开始蒙上一层专权神秘主义色彩, 这种思想,与汉代的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结合在 一起,遂形成适应于封建社会的一套城市规划方 法,而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和初步发展 的时期。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对中国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时期,城 市数量不断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城市政 治、经济、文化都获得高度发展、城市建筑也 有着重大的进步,使中国城市文明屹立于世界 城市文明的前列。
一、秦代的城市
• 1、城市较快发展的背景 城市较快发展的背景 • 秦始皇结束了长达500余年的纷争割据局面,建立 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幅员辽阔的封 建统一国家。这就把全国置于统一的政区管辖之 下,大大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为以后历 代的行政区划打下了基础。秦统一六国时,地广 人众,各地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了加 强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主张,废除数百年的周 朝分封制,在全国建立了40个郡,郡下设县,以 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在全国确立。
• 作业一: • 1、默写《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篇》,并 解释其含义,及对后世城市规划的影响。 • 2、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都城有—、—、— 、—、 —、 —、 —。其中,由管子主持 规划营建的是—,遵循周礼体制的是—。 • 3、管子关于城址选择的名句是—、 —。 • 4、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总体特征。
(4)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独具一格。磅礴的气势,宏 大的设想,奇异的构思,反映了秦代开国,革新进 取,开万世基业的万丈雄心。 以宫廷为建构的核心: 1)以宫廷为建构的核心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十二年)“作为筑冀 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先立宫室,而后 作城。 以水系为骨架: 2)以水系为骨架:以渭水为主轴展开。
街道与市场: 街道与市场
据记载,东汉雒阳城有24条大街,长衢夹巷, 四通八达。大街最长达3000米,宽度一般约40米。 城内多树木,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 相当。雒阳有三市:南市,位于城东外;马市, 位于城南外;金市,位于西城中,此市最大。
• 三、 城市总体特征: 城市总体特征:
• ① 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城市沿用 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 ② 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 善的建造技术; • ③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 有集中的市场; • ④ 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 ⑤ 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出现了礼制建筑; • ⑥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周围有一些离宫园囿。
定都之争: 定都之争:
西汉的都城变迁:汜水(山东定陶附近)—— 雒阳——栎阳——长安。刘邦左右的大臣多为山东 人,愿意都雒阳,认为地理位置好,可以都之。娄 敬提议入关,“据秦之故”。张良极力赞同。《汉 书·娄敬列传》、《汉书·张良列传》有详细记载。 除了政治、军事上的考虑,自然因素也是决定性的 因素。回顾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气候温和, 水土肥沃,适宜耕作,物产丰富以及良好的山水格 局等自然条件是中国古代城市选址首先注重的因素。
•
耧车
纱袍
汉承秦后,汉高祖刘邦在今西安市西北建立都 城长安,周围25公里。这是一座先修宫殿后筑城的 新建城市。汉高祖时,修长乐宫与未央宫。惠帝时 建筑了城墙,到武帝时,经历了汉初六七十年的休 养生息,国力空前强大,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必要的 经济基础。 汉代经济发展为古城发展创造了条件。西汉时, 洛阳已经是一座商业城市,东汉建立后,更加快了 洛阳的城市建设。
• 东汉放弃长安而都雒阳的原因: 东汉放弃长安而都雒阳的原因: • 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长安破坏严重,人口锐减, 城市凋敝。 • 诸侯割据的形势——公孙述踞蜀,隗(wei)器踞 天水,虎视关中;匈奴族在西汉末年乘乱南下, 威胁长安。 • 雒阳离刘秀的起家之地、老家南阳更近一些。 • 雒阳经周朝的500年经营;秦代吕不韦被封雒阳万 户侯的修建;西汉刘邦称帝之始都于成周三个月; 新莽末年(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也迁都成周约 五个月。雒阳具备了建都的条件。
• 城市呈长方形,南 北九里七十步,东 西六里十步;共有 十二门,四面各三 门;城内有南宫, 在城中偏东,北宫 在城东北处;两宫 之间是方整的闾里; 城内除宫殿和闾里 外还几处皇家园囿; 太庙在城南,官署 在南宫附近。
园林: 园林:
芳林苑,位于城北部,与宫城相连。汉灵帝 刘宏在宫中建“裸游馆”,绿苔被阶,引渠绕流, 乘船以游。
• 2、汉长安:P22 汉长安:
• 汉长安位于渭水之南(北距渭水南岸约2公里,今西 安市西北约8公里),龙首原高地之北,与秦咸阳毗 连,并利用秦一处离宫(兴乐宫)建设起来的。汉 长安城是逐步建设起来的,大体可分三个阶段。汉 高帝时,先将秦代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后 在长乐宫的西面建未央宫,又在长乐、未央两宫之 间建武库。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并建东市和西市。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 北面建桂宫、北宫,并在西面城外建一规模宏大的 建章宫,至此,都城规模大备。
从交通方面看,咸阳是南北大道要冲,由渭 北的一条古道,东出可通晋关(今陕西大荔县东 黄河岸),过黄河经蒲坂(今山西运城西南蒲州 镇),直抵魏国;古道至渭南向东至崤函关隘 (今河南灵宝县西南),可逐鹿中原。同时,由 咸阳出发,沿渭水至黄河,水路交通方便。从历 史看,咸阳距离西周都城镐京近,又曾是周封国 毕邑的所在地,人口集中,经济开发较早。
(4)城市布局
咸阳城的北部为宫殿区域,考古发现咸阳城的北城桓 是夯土墙,两丈宽,与城墙相临有密集的宫殿遗址, 下水道的断面很大,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在宫 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时已经有了 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 秦咸阳的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 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 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西安是著名的古 都:周王城丰京 和镐京、秦咸阳、 汉长安、隋唐长 安等先后在此建 都。
二、汉代的城市
• 1、社会背景
• 汉代秦后,在行政区划建制上汉承秦制,除实行 部分封王外,沿用郡县制不改。在经济上面对战 争破坏,则长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 农业,屡劝农桑,兴修水利,奖励增殖人口,同 时鼓励和提倡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 秦王朝统治时间虽不长,但城市发展显著。 郡县制的推行,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南北部地 区的开发和城市建设,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 城市发展。据估计,秦代中国大中小城市约 300至400座。 300至400座。
• 2、秦朝都城咸阳:P21
• (1)地理位置 • 咸阳城地处渭水流域,北依九岭山,南屏终南山,是关中 地区的中心。位于今咸阳市东约20公里处,长陵车站附近。 • (2)修建过程 • 先秦建立于公元前677年,都城是雍城,位于陕西省凤翔 县城南; • 秦孝公时期,迁都咸阳;(公元前350年) • 秦嬴政执政及统一六国后,咸阳规模空前发展。
中外城市建设史
授课班级:084651班 084652班
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第四节 秦汉时代的城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秦汉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秦汉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1)了解秦汉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熟悉秦汉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秦汉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2)熟悉秦汉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掌握秦咸阳 西汉长安、 秦咸阳、 (3)掌握秦咸阳、西汉长安、东汉洛阳的 规划布局; 规划布局; • (4)掌握秦汉时期城市的总体特征。 掌握秦汉时期城市的总体特征 秦汉时期城市的总体特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