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
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4-9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强学生量化的数学意识。
2.学会初步推测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明白得并把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差不多摸索方法。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差不多上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4、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摸索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明白得并把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例1
出示例1场景图
师:乒乓球竞赛看过吗?进行乒乓球竞赛前,要决定谁先发球,我们通常会如此做,裁判员拿一只乒乓球放在自己的左手或者右手中,让运动员猜乒乓球在裁判员的哪只手里,猜中的那名运动员就取得了优先选择权。
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什么缘故?
讨论后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问:你能用分数表示他们猜对的可能性是多少吗?那么猜错的可能性呢?
指出:不管猜对或者猜错的可能性都能够用来表示。
你是如何样明白得那个地点的?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二、同步体验
老师手中有一个口袋,里面放入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问: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是如何想的?
追问:假如口袋里再放入一个绿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什么缘故?
问:两次实验什么缘故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会不同呢?
师:口袋里的球的个数不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不同
问:假如再往口袋里放一个蓝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假如再往口袋里放两个蓝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使学生明白得与颜色无关,关键是个数)
假如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口袋里该如何样放球?
师:如何样确定摸一个球的可能性呢?
小结:一共有几个球,摸到其中一个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
三、教学例2
师:专门好,我们再来看,这是大伙儿熟悉的扑克牌,各是什么牌你明白吗?
出示例2中的实物图(逐一出示,学生说出各是什么牌)
问: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什么缘故?
指名回答摸到红桃A、黑桃A的可能性,小组说说摸到其他牌的可能性。
明确:一共有6张不同的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差不多上。
师:假如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并说明是如何样想的
明确:一共有6张牌,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三,确实是二分之一。
师:我们能够用这几种方法确定摸到一类牌的可能性呢?,如此的问题你会解决吗?
师:假如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2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四人小组讨论:去掉一张黑桃3,还剩五张,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可能性的问题?
讨论后提出问题并解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可能性的大小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那你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四、实践和应用
1、试一试
2、练习十八第1题连线题,学生练习,展现台交流。
3、师:同学们学的专门好,老师那个地点有如此的色子,P96 2
4、P96 3 问一问,你是如何样想的?
5、练一练。
出示欢乐转盘图。
(1)指针转动后,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停在黄色或兰色区域呢?
(2)假如一家超市要用那个转盘作为他们促销活动的有奖转盘,该如何样设计一、2、3等奖的区域呢?
(2)假如指针转动80次,可能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可能有多少次黄色或蓝色区域?同桌讨论后汇报,(板书:算式)
明确:由于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因此指针转动80次,可能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是80次的,也确实是10次。
(3)问:假如把转盘上的指针转动80次,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一定是10次吗?
小结:10次的可能只是估量和估量,和实际有可能有误差。
五、生活中的可能性: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可能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看生活,查找生活中的可能性。
1、我们的周围处处都有可能性的问题,例现在天需要在班级里选择一位同学值日,你被选择上的可能性是?选男生的可能性是?选女生呢?
2、成语里的数学(用分数表示成语里某个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
十拿九稳百发百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
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 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
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
专门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明白“是如此”,确实是讲不出“什么缘故”。
全然缘故依旧无“米”下“锅”。
因此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专门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因此,词汇贫乏、内容空泛、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那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存足够的“米”。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让小孩说说每个成语表示如何样的可能性?)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把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专门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晰,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如此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觉有的幼儿不用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夸奖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用心听,用心记。
平常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如此幼儿学得生动爽朗,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经历,又进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