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点总结
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疑难点知识点归纳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试题:第二单元 胠箧 含解析

胠箧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适”的意思是“到,去”。
“舍”的意思是“放开”。
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们。
B项,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顺承关系。
C项,①介词,替,给;②动词,成为。
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答案:D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以知其然邪B.何适而无有道邪C.此世俗之所谓知也D.天下未之有也解析:C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
答案:C4补写出下列《庄子》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夫,丘夷而渊实。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2)彼窃钩者诛,,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答案:(1)谷虚而川竭(2)窃国者为诸侯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示:显露。
B.擿.玉毁珠,小盗不起擿:扔掉。
C.殚.残天下之圣法殚:害怕。
D.则天下不铄.矣铄:炫耀。
解析:C项,“殚”的意思是“尽,全”。
答案:C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庄子“绝圣弃知”主张的一项是()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②擿玉毁珠,小盗不起③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⑤毁绝钩绳而弃规矩⑥天下之德始玄同矣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⑥D.②③⑤⑥解析:①是老子的观点,庄子在这里只是引用这种观点,是为了说明“仁义圣智”不能向别人显示;⑥是庄子展示的“绝圣弃知”后的理想社会,不属于其主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1《求谏》

唐太宗君臣对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一 个成语概括。
• 防微杜渐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 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 呢?
• 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 会苦谏。
•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 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 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 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③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 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 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 欲公等纵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
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 人?”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 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 • 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 年间唐太宗XXX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 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 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 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 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 治上颇为敏锐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 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 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 起施政的榜样。《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 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 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合作探究 经典启示
THREE
《求谏》所反应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 义?
• 唐太宗总结历史教训任贤纳谏,《求谏》从 不同角度表现了他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
张。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减少了 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
高中语文第10单元相关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10单元相关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缧绁..(léi xiè) 战慄.(lì)福祉.(zhǐ) 婉慝.(tè)糟粕.(pò) 遽跻..(jù jī)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爱⎩⎪⎨⎪⎧ 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动词,疼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动词,吝惜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动词,喜爱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动词,通“”,隐藏(2)信⎩⎪⎪⎪⎨⎪⎪⎪⎧ 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 动词,相信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形容词,真实,确实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并序》 副词,随意信.誓旦旦《诗经·氓》形容词,真诚的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动词,通“伸”,伸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形容词,可靠的(3)假⎩⎪⎨⎪⎧ 皆采取而假.借之动词,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动词,凭借,借助乃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 动词,假装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滕王阁序》名词,假期(4)兴⎩⎪⎨⎪⎧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名词,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桓晋文之事》 动词,发动夙兴.夜寐《诗经·氓》动词,起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动词,起,掀起 (5)书⎩⎪⎨⎪⎧皆笔而书.之动词,写,记下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名词,文字家书.抵万金《春望》 名词,信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国书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目击之而身.历之(名词作状语,亲身)(2)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名词作动词,见面)(3)公度自序.(名词作动词,作序,写序)(4)皆笔.而书.之(名词作状语,用笔;名词作动词,写,记下)(5)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休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虽一行..作吏古义:一旦,一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5.5《坛经》两则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52021/8/520,不要越轨。2021/8/52021/8/5August 5,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5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5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5日星期 四2021/8/52021/8/52021/8/5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便传顿法及衣( )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 1.法 曷尝不法圣人哉(《庄子·胠箧》)( ) 殚残天下之圣法(《庄子·胠箧》)( )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晋灵公不君》)( )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 答案:名词,法门/名词,佛法/动词,效法/名词,法规、制度/名词, (记事的)原则/动词,按照法律
参考示例:禅宗的创始人慧能不仅是佛教信徒,也是我国历史上有重 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智慧,禅宗 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通过对《坛经》的学习,我们能获利对佛法的正确认识,在日常 生活中自醒警觉,即不拘寻常种种心行、作务,不管身处何处,都能 够参禅,在实际行动中加强修养,让生命充满正能量。
答案:名词,见性,佛教用语/动词,看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 怎么样,相当于“我”/通“现”/被/名词,看见的东西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2)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2)四、全书体例1.题解对本课所涉及的专题名目、代表论著及其作者、课文的基本情况等作简单的提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经典原文从有关论著中节选约一千字左右的章节,附以较详细的注释,供学生细读,藉以了解本专题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论著。
3.相关读物节选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其他经典,字数在千字左右,加以简明的注释,供学生在课下扩展阅读。
这些文章,或者与“经典原文”形成对照,引导学生发现某一思想的发展流变;或者是对“经典原文”的有益补充,可以丰富和深化学生对本专题的认知。
4.阅读指南围绕单元专题和经典文章而设计,形式为问答式。
或者介绍本专题的概貌,或者介绍所选文化经典的背景知识,辅助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领略文化经典中蕴含的思想魅力。
5.思考·讨论·练习练习的设计主要关照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课文所涉及的重大文化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思考题的设计尽可能与必修课所学内容相关联,如在第六单元“思考·讨论·练习”第三题:古代有不少著名的文学家都曾因进谏而受到贬谪等处分,如屈原、欧阳修、苏轼、韩愈等人都是如此,请将以前所学过的他们的作品找出来,再温习一遍,也许对古代的君主政治和这些文人的心路历程会有更深的体会。
另一方面,围绕文言文的学习,设计一些文言词汇积累性的练习题,目的是为了与必修课相衔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同时,避免选修课与高考完全脱节而使师生缺乏教学积极性。
6.大视野节选一到两篇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现当代文化论著,或者阐释经典的现代意义,或者与经典的文化精神相对比,目的在于增强本教材的时代感,启发同学思考古代经典与当代精神文化的联系。
7.知识链接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对一些重要的文化背景及相关资料作扼要的补充说明,有时增加一些古人的轶闻逸事,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活跃版面的作用。
五、各单元编选说明及教学建议对本课程的教学,先提几条整体的教学建议:1.以经典阅读为中心,不可脱离文本做天马行空式的讨论与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3.3《晋灵公不君》

三、名句默写 1.谏而不入,________________。 2.人谁无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不忠;弃君之命,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则莫之继也 2.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3.贼民之主 不信
3.其我之谓矣。(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标志。宾语“我”前置于谓语 “谓”前。大概是说我吧。 4.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首山”“于翳桑”分别置于“田”“舍”后。 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
第三单元 春 秋 笔 法 第3课 晋灵公不君
【词句积淀】
一、字音辨识
﹒辟丸( )
胹 ﹒( )
熊﹒蹯( )
诸﹒畚( )
稽 ﹒首( )
﹒翳桑( )
﹒弑君( )
倒戟( )
﹒
自﹒诒伊戚( )
答案:bì ér fán běn qǐ yì shì jǐ yí
二、熟语积累 1.过而能改:有了错误就能改正。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没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 终。 3.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 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5.有一于此。(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此”置于“有”后。在不忠不信两者 之中有一种。 6.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桃园”置于“攻”后。赵穿在晋灵公的园囿 杀死了晋灵公。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

2.内容 全书分为十品: (1)行由品。记叙慧能得法传宗的经过。 (2)般若品。提出众生当前心性,即是般若真空,若能于一 切法不取不舍,般若即生,故修行必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3)疑问品。认为佛性本有,解脱全凭自力,“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只要“明心 见性”,即是成佛。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 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 义。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经典原文 5 《坛经》两则
◎走近先贤 大鉴禅师——慧能
1.生平简介 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他在禅宗五祖弘 忍门下学佛。 2.主要成就 慧能的言行被其弟子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 《坛经》。
3.地位影响 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 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到 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具有重大影响。 ◎背景呈现 慧能被授为第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 37 年之 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 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释即佛教, 它虽然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 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 中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 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 教的意味外,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 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 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 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 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 之道”的特点:“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 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 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在《中庸》的体系中,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性的完善,是人的道 德的延伸和扩张。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理想,从内容来说,就是人的 道德的实现过程,而从理论过程来说,又回到了本体的规定:“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它的指向并不是人在天地万物之外去作为,去改造、 塑造天地自然的形象,而是人作为具有完善的本性,即具有天地之 性的一员在天地万物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根 本意义在于肯定客观世界的自在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的统一,从 而肯定经由个体修养而达到主观精神的高扬,肯定人的至上和永恒 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点总结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
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春夜宴从第桂花园序》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