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华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解析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中。

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它表达了事物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属性。

阴阳学说广泛应用于中医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元素。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被用来分析人体疾病的发展演变和治疗的选择。

3.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基础,中医学认为它们在人体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4.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研究。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内脏器的总称,每个脏腑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5.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使气血津液得以运行,调节身体的功能状态。

以上这些基本理论为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掌握好这些基本理论对于学好中医学至关重要。

二、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因人而异。

这些原理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之一2.辨证施治:中医学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症状和体征来辨识病因、病机以及病理变化,然后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3.因人而异:中医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病理状况、外界环境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可能有所不同,治疗方法也需因人而异。

这些原理使中医学在临床上更加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对一些慢性病和复杂病症有着独特的优势。

三、中医学的基本方法中医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针灸推拿、草药治疗和饮食调养等。

这些方法是中医医生进行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

1.辨证论治:中医医生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以及病理变化,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来确定治疗方法,包括辨证用药和辨证针灸。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与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

2.中医的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是万物之本,血是形体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整气血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3.中医的阴阳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中医的五脏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功能,并与五脏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五脏的功能失常会引起疾病。

5.中医的六腑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与五脏相互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6.中医的经络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和保护功能。

通过调整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7.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辨证类型和治疗原则等。

8.中医的八纲分类:中医辨证论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八纲分类,即寒热虚实表里四个方面。

通过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9.中医的治则与方药: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具体的治则和方药。

中医方药包括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剂等,常用于中医的治疗。

10.中医的预防与保健: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保健包括养生、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学原理和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绪论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是多学科渗透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1.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

2.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3.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精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独特的医学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形成时期:战国至两汉时期形成标志:《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难经》--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积累(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法、整体观察法(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2)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理论。

针灸技术的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文档

气机:即气的运动。
升:自下而上 降:自上而下 基本形式 出:由内向外 入:自外向内
气的运动畅通无阻 升降出入协调平衡 气机调畅。
运动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五脏 脾胃居中,在中者有升有降,脾胃为全身升降的枢纽。
气 脏腑之气运动规律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六腑: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功能 化生血液:营注脉中,与津液调和,化为血液。 营养全身: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营养物质。
4.卫气
含义: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作用的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卫阳。 生成: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慓悍滑利部分化生卫气。 卫 分布:行于脉外,不受脉管约束,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气
➢ 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为血,肾精化生元气, 促进脾胃运化,有助于血液化生。
肾所藏之精
精髓
营气
津液
脾胃运化 水谷精微
血液化生示意图
饮食 水谷
脾胃之气
中焦 受气 取汁
水谷 精微
营气 津液
清气
肺气 心气
心脉
肾精


肾气

(三)血的主要功能
一、濡养 二、运载 三、化神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资先天——对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宗气的分布与功能示意图
呼吸道
助肺司呼吸
宗气
丹田
心脉
助心行血气
与人的视、听、言、动等相关。
资助先天元气
3.营气
含义: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营阴。 营 生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调事物的相对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生理病理变化的符号和方法。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构成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理论。

3.气血理论:气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气和血在人体内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气血的运行和充盈与健康密切相关。

4.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概念,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贯穿整个人体,连接脏腑、肌肉、骨骼等组织器官,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5.脏腑学说: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和认识。

脏腑功能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6.病因病机:中医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病机包括病邪入侵、正气受损、脏腑功能紊乱等。

7.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机,判断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采用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8.药物学:中医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草药以及一些矿物和动物性的药物,根据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方式等进行分类和应用。

9.针灸学: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强调整体调节和个体差异。

10.养生学:中医强调养生,预防疾病重于治疗疾病。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休息、心理等方面,保持身心健康。

完善考研《中基·经典原文》考点精华总结(打印版)

完善考研《中基·经典原文》考点精华总结(打印版)
《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阴阳偏盛偏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2005-106《素问·厥论》所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的含义是:【①脾能将水谷化为精微;②脾能转输水谷精微;③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2007-3《难经·经释》说:“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是指哪种疾病传变形式:【相侮】
2006-3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是指:【子病犯母】
2005-3《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母病及子】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
五行的制化和乘侮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这是对五行相乘与相侮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很好说明。
2008-4/2001-121/1994-1五行相乘,是指:【①气有余则制己所胜;②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

绪论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治疗的学科。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因为它的研究对象——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代表性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晋·王叔和•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唐·孙思邈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张从正——攻邪派——邪去则正安•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朱震亨——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3.明清时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温病学:明·吴有性——《温疫论》、清·叶桂——《温热论》、清·吴塘——《温病条辨》。

药物书籍:•《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记载了365种药物。

•唐政府颁布《新修本草》——世界最早的药典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著名方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结构②生理:五脏一体、形神一体,以心为主导,各脏腑密切协作。

③病理: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

④诊断⑤治疗: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二)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①四季气候、昼夜差异和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都有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绪论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是多学科渗透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1.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

2.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3.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精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独特的医学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形成时期:战国至两汉时期形成标志:《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难经》--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积累(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法、整体观察法(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2)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理论。

针灸技术的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2.宋金元时期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方》,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提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该书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金元时期(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以寒凉清热-寒凉派张从正--邪去正自安-汗吐下-攻邪派李杲--重视胃气-温补脾胃-补土派朱震亨--倡相火论-滋阴降火-滋阴派3.明清时期明代--命门学说的产生张介宾--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

赵献可--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吴又可--戾气说,对瘟疫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见,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

叶桂--创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

吴瑭--创立三焦辨证理论。

清代--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

4.近代和现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

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

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

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一系统的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

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医学理论继续发展、创新和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认识。

含义: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着密切关系。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形神统一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

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2)病理上的整体性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在病理是相互影响的。

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3)诊治上的整体性诊断--由外察内--通过分析局部的外在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

治疗--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强调形神共调。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社会环境诸因素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影响。

防治疾病,当调摄精神,适应社会,以维持身心健康。

4.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以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

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包括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根据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

中医学历来都是辨证和辨病同时并用的。

要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水平,必须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指深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1)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2)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学说的产生藏象一词始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灵枢·经水篇》“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说明中医对体内脏腑的认识。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解剖知识—外科手术、尸体解剖生活实践观察—由外及内、取象类比古代哲学渗透—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医疗实践积累—经验积累、疗效反证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中空有腔。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括(一)概念五脏之精—先后天之精化一身之精,藏于五脏,有濡养和滋润作用。

五脏之气—先后天之精化之气,加肺吸入自然之清气,合化一身之气,布于五脏,推动调控各脏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