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对的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丰碑_郑国渠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丰碑———郑国渠梁安和 郑国渠是战国末期秦国开凿的一条灌溉渠道,其建造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多,工程设计技术之先进,经济社会效益之高,在我国古代农业史和水利史上都堪称丰碑。
一、郑国渠开凿缘起战国末期,曾被视为西戎夷狄之邦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其经济、军事实力远远超过了其他邻国,它凭借关中这块地盘,很快将汉中和巴蜀地区吞并。
其后,又连续对“三晋”等国用兵,夺取了上郡、太原、上党,势力扩展到黄河以东。
不久,秦国又东进中原,取得了周王室旧地,占领了荥阳。
此时,东方诸国危如累卵,成为秦国“心腹之病”①的韩国,更是首当其冲,面临灭顶之灾。
韩国为了苟延残喘,便设“疲秦”之计,选派技术高超的水工郑国来到秦国,要求帮助秦国开凿一条益国利民的水渠,其目的是,“令凿泾水”,“毋令东伐”②,即利用这个水利工程,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阻止秦国东伐。
但结果却事与愿违,郑国渠的修凿,不仅没有达到“疲秦”的目的,反而进一步增加了秦国的综合国力。
不久,韩国首先被秦国灭亡。
郑国奉命来到秦国,看到秦国变法后的各种气象,便一改初衷,决心为秦国修一条真正益国利民的水利灌溉工程。
他“引泾入洛”的建议,得到秦国的重视并被采纳,让郑国主持修建这一水利工程。
就在工程顺利进展,即将“水到渠成”的关键时刻,郑国间谍身份暴露,被传到咸阳。
秦始皇召见郑国,郑国坦然承认,对始皇说:“当初韩王派我到贵国,的确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是,我到贵国后,看到各种事业兴旺发达,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我愿意为秦国的农业水利事业贡献一切。
杀掉我没有什么,可惜的是,这项水利工程就半途而废了!但是,水渠修成后,贵国得到的是长久的利益,而韩国只能再苟延残喘几年而已!”③秦始皇听了郑国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仍然让郑国主持完成了这一水利工程。
正是秦始皇利用了水利专家郑国,才有了郑国渠这一赐惠关中几千年的浩大的水利工程。
郑国渠:疲秦之计成强秦之策

《 国策》 商鞅 “ 裂阡陌 , 民耕战 ” 战 说 决 教 , 打 击 秦 国 的 势 力 。 然 而 事 与 愿违 . 争 的 战 废止“ 田里 不 粥 ” 原 则 . 观上 鼓 励 农 民 的 客 结 局 却 是 .韩 魏联 军 白 白 丢掉 了 2 4万 人
史
的疲 惫 不 足 以 消耗 秦 国充 实 的 围力
话
个 重 农 时 代 的 掌 权 者 来讲 . 实 是 一 件 天 确
应 该 感 谢 那 个 时 代 虽 然 还 很 封 建 .
面 对 强 敌 . 将 走 向 灭 亡 的韩 惠 王 派 大 的 好 事 。 所 以 , 韩 国人 看 来 是 一 条 万 生 产 力 还 很 落 后 . 对 名 人 志 士 的 高 度 重 即 在 但 出一 个 手 无 寸 铁 的水 利 工 程 师郑 国 . 往 全 之计 . 被 秦 国人 当成 一 条 可操 作 的 建 视 却 是 各 国一 致 的 政 见 所 以 . 国还 以 前 却 郑 秦 国 游说 之 所 以 出此 策 略 . 因 为 当时 议 , 然采 纳 。 是 欣 没 有 今 天 这 样 专业 化 的 军 队 . 是 半 军 半 而 农 。 打 仗 时 上 阵操 起 刀 枪 便 是军 人 . 打 不
次 。 从 公 元 枪 之 下 .说 是 生 死 存 亡 关 头 一 点 也 不 为 国何 以保 ?韩 国急思 对 策 。 2 5 年 起 .秦 过 。危 难 之 时 , 6 国 每 年 都 要 从
韩 国夺 取 大 片 土 地 韩 国 几 乎 成 为 秦 国 的
郑国渠:疲秦变强秦

郑国渠:疲秦变强秦作者:暂无来源:《国企管理》 2018年第2期近日,郑国渠旅游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
郑国渠,这项伟大的古代惠民工程,其实是源于当时韩国一项非常拙劣的“疲秦”间谍计划。
对韩国来说,修建郑国渠不但没有耗竭秦国实力,反而使得秦国的关中成为沃土,加速了一统天下的步伐。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修成后,引来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灌溉,增加土质肥力,使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变得富庶甲天下。
同时,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 余年,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甚至至今还在造福着百姓。
然而,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项无比伟大的古代惠民工程,却是韩国一项“疲秦”间谍计划成就的伟大工程。
这项间谍计划非常拙劣,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修建郑国渠不但没有耗竭秦国实力,起到疲秦的效果,反而使得秦国的关中成为沃土,秦国变得越发强大,加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
崩溃:步步惊心秦国地广人稀,为了鼓励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公元前256 年,商鞅实行变法,从而使秦国迅速强大,野心也膨胀起来,率先把吞并目光投向邻国韩国,因为韩国位于秦国东出函谷关之后的交通要道,成为秦东扩的障碍。
当时秦军是虎狼之军,作战勇猛果敢,且使用的武器也十分先进,锐利无比。
面对强秦威胁,韩国成了惊弓之鸟,都城数迁,也摆脱不了秦国咄咄逼人的凌厉攻势。
公元前307 年,秦国终于夺取了梦寐以求的函谷关。
这时,大平原上肥沃的土地和物产开始暴露在秦军面前,秦国与邻国之间短兵相接在所难免。
当时,和秦国邻近的魏国比较强大,公元前293 年,韩魏联手,同秦国进行一场大战。
结果,秦军致命一击,杀死韩魏联军24 万人。
公元前291 年,秦军势如破竹,攻取了韩国中原重镇,冶铁手工业中心宛。
短短一年后,在秦军威胁下,韩国大片沃土被迫割让给秦国。
然而,秦国一心想吞并天下,亡韩之心不死。
郑国和郑国渠:屹立青史的两座丰碑

郑国和郑国渠:屹立青史的两座丰碑01.科学先进的思想郑国渠在渠首的选址、干线的修建以及“横绝”技术的使用等方面,都体现了郑国卓越的智慧和专业才能。
渠首及干线选址科学郑国渠流线长、灌溉面积大,因此渠首至关重要。
郑国渠的渠首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泾河的水文特征,具有极强的科学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科学性对以后历代引泾工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国渠渠首选在瓠口是利用了泾河出北山山系以后的地形特点:泾河自北山山系的九嵕山、仲山(张家山)之间出山后,在原古山前洪积物上冲刷成S形的河谷阶地。
即该河曲以泾河出山口为顶点向南(下游)扩展,在左岸至今木梳湾村南尖嘴处形成第一个河曲;由尖嘴向南,至王桥西街,形成第二个河曲。
它们与河北岸的九嵕山坡前缓丘地貌相对应,以450米等高线(黄海水平面)正好形成一个葫芦状河曲大地貌,就是古文中的“瓠”。
这里地理环境优越,天然的峡口特征让它成为修建水利工程的绝佳之处。
另外,郑国渠干线依山势而建,充分利用了北山以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在脊梁状的地形上设计施工。
高原与平川接壤的落差使渠水由高向低实现了自流灌溉,并且取得了最大面积的灌溉效果。
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条件下能够修建完成,堪称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一绝。
总之,郑国渠之所以灌溉效果显著,就在于它在汇入洛河之前的大部分干线,始终运行在400米以上的高度,保证干渠达到汇集泾洛之间的所有水源、最大程度实现自流灌溉的双重目的,这就是郑国渠的真正创意。
改善了盐卤地土质郑国渠不仅是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还具有淤地压碱的作用。
《史记·河渠书》中“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的记载,就是郑国渠“淤地压碱”性质的真实记录。
郑国渠流经之地是一片盐卤地,这些地方在干渠修建之前无法耕种。
郑国渠引泾水灌溉后,由于泾水泥沙含量大,水体富含营养物质,涵养了土质。
极大地改善了沿岸土地的土质,扩大了秦国关中地区的可耕种面积。
《汉书·沟洫志》记载当年广泛流传的一首民谣:”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郑国渠:疲秦之计造就万世之功

郑国渠:疲秦之计造就万世之功《郑国渠》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郑国渠这一伟大工程的历史。
郑国渠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两千年来一直与都江堰、灵渠齐名。
郑国渠首开引泾灌溉的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具有深远的影响。
秦朝以后,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均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其水利设施。
民国年间,经过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的多年努力,建成了以现代水利技术为手段的泾惠渠。
书中对郑国渠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做了研究,使读者体会其宝贵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标签:水利工程;郑国渠;图书述评一、水利史上的经典间谍与水利工程师作为两种职业,绝对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然而,战国末期的郑国却确实兼有这两种身份。
那么,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战国末期,在秦国强大的攻势下,东方诸国,其势危如垒卵,而韩国更是首当其冲。
郑国受韩国派遣,以水工的身份来到秦国,承担修建引泾灌渠工程。
派水工帮助秦国兴建水利,是韩国精心谋划的“疲秦之计”。
自从秦兵攻战荥阳之后,韩国危在旦夕,无法与秦抗衡,于是就想用引诱秦国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办法,使其将人力财物都用于水利工程,劳民伤财,以至精疲力竭,最后自动放弃吞并六国的计划,这样韩国不动一兵一卒可退却秦国数十万大军。
郑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命来到秦国。
《史记》对这段历史有明确的记载与描述。
《史记·河渠书》中记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因此,为了保证灌溉用的水源,郑国采用了独特的“横绝”技术,不仅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浊峪河等河流,让河水流入郑国渠,也使得河流下游的大片良田得到灌溉改善。
郑国渠巧妙地连通泾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就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
郑国渠横绝石川河工程图本是疲秦之计,但令韩国始料不及的是,支持秦国顺利统一六国的正是郑国渠的建成。
郑国渠景点介绍和文化历史背景

郑国渠景点介绍和文化历史背景郑国渠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也被誉为“天下第一渠”。
它是由一位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师、“天下第一把水师”郑国公孟尝君郑国所主持修建的。
郑国渠全长约600多公里,流经今河南省的郑州、洛阳等地。
郑国渠是古代中国灌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修建对于当地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渠水的引导,郑国渠不仅为周围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解决了其他地区的灌溉和供水问题,为农民们带来了赖以生存的粮食和水源。
因此,郑国渠几乎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象征之一。
郑国渠的修建历时十年,凝聚了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
工程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需要运用高超的技术才能完成。
为了能够经受住洪水和外敌的考验,修建者在工程设计中采取了一系列先进的措施,其中包括修建坚固的堤防、开凿巨大的沟渠等。
这些举措使得郑国渠具备了很高的抗洪和输水能力,保证了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郑国渠的存在是中原文明的象征,也是繁荣的代表。
在渠旁,还建有许多寺庙、祠堂等文化遗址和古迹。
这些古建筑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还记录着郑国渠修建过程中的一段历史。
游客们可以在这些古迹中感受到古人智慧的闪光点,了解到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郑国渠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一个被广大游客所重视的旅游景点。
人们可以沿着渠岸散步,欣赏到旖旎的江南风光,感受到郑国渠的独特魅力。
同时,也可以参观附近的博物馆和展览馆,了解到更多关于郑国渠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郑国渠的成功建设,不仅为古代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水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
它所代表的精神,即勤劳、智慧和创新,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向郑国渠的修建者学习,坚持努力工作,勇于创新,为社会进步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议古代水利建设对农业的影响——以郑国渠为例

40作者简介:饶胜(1989— ),男,汉族,河南信阳人。
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文化和文物研究。
我国的水利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兴建过数以万计的水利设施,这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水利的发展经历了秦汉、隋唐、明清三个高峰期,其中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水利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秦国统治者注意调整土地政策,治理河渠,发展水利,兴修了著名的都江堰和关中的郑国渠灌溉工程,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是:“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可以说中国古代水利的发展是与古代农业的发展相伴的。
一、郑国渠的建设与发展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著名的灌溉工程,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在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十年后完工(《史记·六国年表·徐广注》)距今已有2200多年,与渡江堰、灵渠同被誉为秦汉三大水利工程。
该渠是关中平原最早兴建的一条灌渠,为这里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渠首选在陕西省径阳县西北的谷口,干渠故道宽24.5、渠堤高3、深约10米,渠长为126.3公里,横穿冶水、清水、漆水、沮水,至今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谷口至洛水。
[1]据文献记载郑国渠主要是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
《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都记有秦修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即“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灌区包括今径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渭南等县,灌溉面积达四万余顷(约合今180万亩)。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成坏)年”,(《史记·河渠书》),“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史记·河渠书》)。
西汉时郑国渠仍发挥它的经济效益,唐代以后逐渐与白渠混合,遂湮废。
[2]汉代在原郑国渠之南新修一条干渠(称白渠),供水范围包括今陕西泾阳、三原、高陵等地,灌溉面积约18万顷,到唐代继续扩建,分出三条干渠:太白渠、中白渠、南白渠,合称“三白渠”。
[3]唐中期以后,由于许多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在灌区购置田产、经营庄园,大量架设水磨、水碾,严重扰乱了灌渠水量分配,使灌溉面积迅速下降,至仅余6000多顷。
陕西郑国渠简介

陕西郑国渠简介
郑国渠,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50公里处的泾河中游,
是由战国时期秦国的丞相吕不韦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
郑国渠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昭王时期,在秦统一后,秦始皇把它作为全国灌溉系统中的骨干工程而继续使用了15年之久。
它是战国时期秦国兴修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的大型水利工程,在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渠从陕西泾阳县泾河河谷中穿山越岭,向东南流至陕西长安县高山镇与惠王渠相汇后,始称郑国渠。
在泾阳县城以东20公里处,泾
河北岸有一条南北流向的郑国渠故道。
郑国渠全长190多公里,在陕西关中平原上灌溉农田130多万亩。
到了唐代,随着关中
平原农业经济的发展,关中人对水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建。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渠道基本成型。
宋太宗太
平兴国五年(980年)又在旧渠基础上修建了规模更大的“太平渠”。
此后,渠道又经过多次整修扩建。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渠灌区的发展与演变令福在战国时代人兴修的两大水利工程中,位于南方平原的都江堰因其经济效益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提高而闻名,至今已是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北方关中平原的国渠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声誉。
我认为汉六辅渠、汉白渠、唐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清龙洞渠与近现代的泾惠渠都是国渠持续发展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渠也是几乎持续两千多年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且其发展轨迹明确,充分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一、国渠是沿北山由泾到洛跨流域供水的大型淤灌工程历史文献详细记载了国渠的修建过程、经行路线、经济效益与淤灌压碱性质。
《史记·河渠书》曰:“闻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国间说,令凿泾水自中邸瓠口为渠,并北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觉,欲杀国。
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之利也’。
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国渠”。
《汉书·沟洫志》所记基本相同。
据《史记·六国年表》,王政元年(前246),“作国渠”。
《汉书·沟洫志》则曰:“自国渠起,至元鼎六年(前111)百三十六年”。
二书所记年份完全相符,证明国渠创修年代必为王政元年,即公元前246年。
国渠并不是一般的引水灌溉工程,而是具有淤灌压碱性质的大型水利工程。
《史记·河渠书》明言:“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
《汉书·沟洫志》也说:“渠成而用(溉)注填阏之水,溉泻卤之地”。
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
唐人颜师古注曰:“注,引也。
阏读与淤同,音于据反。
填阏谓壅泥也。
言引淤浊之水灌碱卤之田,更令肥美,故一亩之收至六斛四斗”。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渠所引之水为高泥沙浑水。
泾水为多泥沙河流,汉人歌之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今人测量结果是,泾水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180公斤以上。
这种从陇东高原带下来含有机质的泥沙,随水一起输送到低洼沼泽盐碱地区,则有淤高地面、冲刷盐碱、改沼泽盐卤为沃野良田的功效。
二是渠淤灌之地是末垦殖的沼泽盐碱地,不是农耕地。
《史记》明确地说是“溉泽卤之地”,《汉书》则说“溉泻卤之地”。
泻是指咸水浸渍的土地,其实意思并无不同。
国渠首起瓠口,傍北行入洛,共三百余里,其渠道以南地势相对低洼,原为泾渭清浊洛诸水汇渚,形成面积广大的湖泊沼泽区域,后经河流携带泥沙与风吹黄土的堆积淤高,陆续有陆地生成,也有了人类居住的遗迹。
部分遗留下来的湖泊逐渐富营养化,杂草生长,发展成沮洳(沼泽)之地。
在湖泊沼泽陆地之间,土质多带卤性,是盐碱严重之区,非有河流冲刷碱卤不能种植,而靠自然河流的塑造,已有少量土地成为垦殖之田,但较为零星。
国渠的开凿,人为大规模引来浑水淤灌,始迅速淤成良田美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也就是说,国渠不是浇灌农田,而主要在于引浑淤地,改良低洼盐碱,扩大耕地面积,使关中东部低洼平原得到基本开发。
《史记》《汉书》记载国渠线只有十个字,“并北注洛三百余里”,虽很简略,但也说明了两大问题,一是渠沿关中北山之南缘,自西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布置在灌区北边较高的地带,走的是高线。
由于泾洛之间这块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故其能够控制的自流淤灌面积较大。
二是渠首引泾水,尾注洛河,长达三百余里。
北郦道元《水经注·沮水》较详细地记载了渠路线,渠自瓠口引泾水后,“渠渎东迳宜秋城北,又东迳南。
……渠又东,迳舍车宫南,绝治谷水。
渠故渎又东,迳巀辥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迳北原下,浊水注焉。
……又东,历原,迳曲梁城北,又东迳太上陵南原下,北屈,经原东,与沮水合。
……沮循渠,东迳当道城南,……又东迳莲芍县故城北,……又东,迳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
其中指示国渠渠线走向的地名有二山、四水、三原、七城、一宫、一陵。
1974年,西北大学历史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泾惠渠管理局共同组成了调查组勘察了国渠渠线及其相关问题。
当时根据《水经注》的记述和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结合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各地地形特点,绘制出了国渠的基本路线,泾管局档案室藏有原件,公开发表的可参见西北大学历史系《国渠》编写组编著的《国渠》一书与健超先生的论文[1]。
其所绘渠线大致沿海拔450-370米的高程,自西向东,循北原而行,修建在渭北平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由渠首瓠口到入洛河的实际长度126.03公里,由汉代一里约为414米,三百里相当于124公里,故文献记载长度与所绘颇为接近;渠首海拔高约450米,渠尾高约370米,首尾高差80米,渠道平均坡降为0.6‰。
国渠引泾注洛三百余里,其间经过几条自然河流,这些河流原皆是由北部山原发源向东南汇入渭河的,与自西而东的渠不可避免地形成交叉。
渠是如何处理这种与天然河流的交叉的呢?按《水经注·沮水》记载,渠“绝冶谷水”、“绝清水”、“与沮水合”,浊水也是注入渠的,即是将沿途与渠道交叉的各河流“横绝”而过。
由于当时河床尚未深切,河浅滩平,渠横穿沿途诸交叉河流时多采用筑坝、修堰、开沟等方式,拦截或导流诸川水入渠,充分利用各小河水利资源补充水量,使泾河至洛河之间的淤灌渠道连成一片,开创了跨流域大规模输水的水利工程先例。
二、汉六辅渠、白渠改造国渠为南北两大干渠的灌溉工程西汉六辅渠、白渠的修建对国渠意义重大,它们不仅使引泾水利工程发生了从淤灌到浇灌的技术转变,而且实现了由主要淤灌低洼盐碱地到浇灌高平农田的空间转移,形成了南北两大干渠的农田灌溉工程。
六辅渠是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开凿的,《汉书·沟洫志》曰:“自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倪宽为左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国傍高卬之田”。
六辅渠是对国渠渠系工程的改造,使其性质大变,由淤灌造田转变为浇灌农田,可称得上中国北方大型引河浇田水利工程的开端。
关于六辅渠的修建围及引水之源,唐人颜师古注《汉书·倪宽传》中明确地说,六辅渠“则于国上流南岸更开六道小渠以辅助溉灌耳。
今雍州云阳、三原两县界此渠尚存,乡人名曰六渠,亦号辅渠。
故《河渠书》云:关则辅渠灵轵,是也”。
其注《汉书·沟洫志》时也说:六辅渠“在国渠之里,今尚谓之辅渠,亦曰六渠也”。
是说六辅渠以国渠为水源,在渠南岸修建了六条支渠以辅助灌溉。
唐代六辅渠遗制尚存,除颜师古所载已如上引外,吉甫也有记载:“今此县(指云阳县)与三原界六道小渠犹有存者”[2]。
六辅渠是从渠干渠中开六条小渠以辅助渠的,但灌溉对象却不一样,渠是“溉泽卤之地”,六辅渠是“益溉国旁高卬之田”,前者是淤灌性质,后者是浇灌农田性质。
至六辅渠建成,关规模引河灌渠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农田水利性质。
六辅渠又叫“辅渠”,同时也称“六渠”,谓有六条渠道。
从其名称看,六辅渠很象渠的六条支渠,多股引水,与今天的农田水利渠系相同。
而且其浇灌之田正是渠未能淤灌地方的已垦成农田。
渠是淤灌性质,引流浑水,为防其淤塞渠道,故要求输水支渠比降较大,这样向下引流,必有一些较高之处无法自流引到,而实际上这些高地也不需淤灌,人们早已开垦成农田。
现修六辅渠,适当缩小比降,到了下游地段,支渠将可浇灌到高程相对以较高的农田,这是毫无疑问的。
六辅渠是中国北方大型引河灌田水利工程的创始,在此之前虽有些引水灌田的陂池蓄水型工程,但规模特小,无法与六辅渠这种引河灌渠相提并论。
六辅渠虽只是国渠的六个支渠,但其改变了渠的淤灌性质,使之增加了浇灌农田的容,成为淤灌与浇灌并举,并越来越以浇灌为主的引泾工程。
初时渠的淤灌功能不可能完全丧失,因其控制围还有一些低洼盐碱地需要淤高改良。
我的设想是这样的,在汛期,引浑淤灌,来发挥渠原有的功效,而在平水期,高地农作物需要额外补充水份时,六辅渠又能发挥浇田抗旱之作用。
因渠渠线较长,引水河流多,此两种效用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国渠引浑淤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在数量或外延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相对于此,六辅渠(也包括六辅渠改造过的国渠)引水浇灌农田,使农作物增加了抗旱保收、丰收的能力,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不仅可保证渠新开辟农田的增产,而且连过去已有的旱田也可进行浇灌达到了增产丰收,则是从深层次的涵上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如果说渠的淤灌促使了关中农业区的形成,则六辅渠的浇灌水利可以促成关中农业区更上一层楼,达到中国古代史上的充分开发。
六辅渠上承国渠,又改造了国渠,下启白渠,具有由淤灌向浇灌水利工程转变的承上启下作用,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应该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六辅渠兴修十六年后的太始二年(前95),关中又兴修了著名的白渠。
《汉书·沟洫志》曰:“后十六岁,太始二年,夫白公复奏穿渠。
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
白渠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较为持续稳定地建立了旱地农区的大型浇灌系统,其与北部的经过六辅渠改造后的国渠形成引泾灌区的南北两大干渠,浇灌和淤灌着广大的农田和荒地,使渠下田获得丰产丰收,关中农业区走向繁荣,使泾水东部平原成为关中最为发达的地区,建成为供应都城长安数十万人口衣食所需的重要经济基地。
《汉书·沟洫志》曾给其经济效益以高度评价:“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言此两渠饶也”。
班固《西都赋》极铺关中白两渠的作用:“下有白之沃,衣食之源。
提封五万,疆场倚分。
沟塍刻镂,原隰龙鳞,决渠降雨,荷锸成云,五谷垂颖,桑麻铺棻”[3]。
这正可反映汉代白并存时的情形。
我认为汉白渠与国渠是引泾灌溉渠系的南北两大干渠,可以说是国渠的发展。
这与上世纪出版的权威水利史著作《中国水利史稿》的观点基本相同。
《中国水利史稿》认为,白渠建成后,“国渠当时仍维持石川河以西旧道,白渠则在国渠之南,白二渠是一个灌区的南北两条渠。
此后白齐名,并往往统称为白渠”。
[4]。
西汉以后国渠经过历代的多次修复,仍然断续地发挥其放淤与浇灌的作用,历晋北朝,在到唐代中期,才发生了重要变化。
西晋时,江统有《徙戎论》,见《晋书·江统传》。
其中言:“夫关中土沃物丰……加以泾渭之灌,溉其泻卤,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钟”。
似乎晋时白二渠仍然维持着不错的局面,岳《西征赋》也说:“北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浸决白之渠”[5]。
后来五胡侵入,关中沦为战地,农业经济残破,水利设施也遭废弃,但在前苻坚时,白故渠仍然得以恢复。
《晋书·苻坚载记》载其事曰:“(苻)坚以关中水旱不时,依白故事,发其王侯以下及豪望富室僮隶三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冈卤之田。
及春而成,百姓赖其利”。
非常明确地说明了是“依白故事”,所灌乃“冈卤之田”,对冈地乃是引渠水浇灌农田,以象白渠、六辅渠那样;而卤地则只能象国渠那样进行放淤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