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村居》
古诗《村居》译文及鉴赏

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简介: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注释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鉴赏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村居》写的是诗⼈在农村看到的景象。
早春⼆⽉,杨柳拂堤,⼉童们兴致勃勃的放风筝。
有景有⼈有事,充满了⽣活情趣,勾画出⼀幅⽣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间透出诗⼈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村居》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村居》原⽂ cūn jū 村居 (清)⾼⿍ cǎo zhǎng yīng fēi èr yuè tiān 草长莺飞⼆⽉天, fú dī yáng liǔ zuì chūn yān 拂堤杨柳醉春烟。
ér tóng sàn xué guī lái zǎo ⼉童散学归来早, máng chèn dōng fēng fàng zhǐ yuān 忙趁东风放纸茑。
注释: 1、村居:在乡村⾥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杨柳拂堤:像杨柳⼀样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
4、春烟:春天⽔泽、草⽊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汽。
5、散学:放学。
6、纸鸢:泛指风筝,它是⼀种纸做的形状像⽼鹰的风筝。
鸢:⽼鹰。
译⽂: 农历⼆⽉,村⼦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泽和草⽊间蒸发的⽔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中。
村⾥的孩⼦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篇⼆】⼩学⼆年级语⽂《村居》教案 教学⽬标: 1、认识本课⽣字,会写“散、归、趁”3个⽣字,会认3个⽣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感受美、欣赏美的能⼒,领悟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字的⾳、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并通过想象领悟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村居古诗带拼音意思

村居古诗带拼音意思《村居》是我国诗人高鼎所作,下面由为大家整理《村居》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村居》原文带拼音村cūn居jū高鼎gāodǐng草长莺飞二月天cǎozhǎngyīngfēiâryuâtiān拂堤杨柳醉春烟fúdīyángliǔzuìchūnyān儿童散学归来早ãrtïngsànxuãgu īláizǎo忙趁东风放纸鸢mángchândōngfēngfàngzhǐyuān《村居》古诗作品注释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2]《村居》古诗白话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村居》古诗赏析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村居》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村居体裁:诗题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名字:高鼎年代:清代描述: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
著有《拙吾诗稿》。
翻译:原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译文:农历二月时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似乎都陶醉在这烟雾朦胧的景色中。
原文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赏析三:艺术特色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翻译赏析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翻译赏析《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翻译赏析《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高鼎。
其古诗全文如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前言】《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村居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注释】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yuān):老鹰。
【翻译】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鉴赏】《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二年级第一课古诗二首村居

二年级第一课古诗二首村居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高鼎,是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著有《拙吾诗文稿》。
1.字词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在这里是“抚摸、轻轻擦过”的意思。
拂堤:抚摸着堤岸,这里是形容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是抚摸着堤岸。
拂堤杨柳: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
醉:迷醉,陶醉。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2.诗句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村居》全诗翻译赏析

《村居》全诗翻译赏析《村居》全诗翻译赏析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译文] 夕阳西下老牛归来时,牛背上不见有人卧,却驮着个寒鸦,老牛与寒鸦一起回来。
[出自] 北宋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释:陂(音“悲”)田:积水塘附近的田地。
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
乡村多以之为篱,花早开晚落。
两两:成双成对。
两两归:指牛驮着乌鸦一同回村。
译文: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
槿花稀疏,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
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
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赏析:这首诗以淡墨写生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静谧清寂的山村晚归图,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水绕陂田竹绕篱”,远处,淙淙溪水环绕着山坡上的层层梯田;近处,摇曳的翠竹环绕着短短的篱笆。
由远及近写来,竹、篱之内的茅舍宛然在目。
首句写景中已点了“村居”之题。
两个“绕”字用得妙,把水、陂田、竹、篱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音韵流美,情味悠长。
“榆钱落尽槿花稀”,那篱边榆树枝头的串串榆钱早已落光,篱上的木槿花也只残存稀疏的几朵了。
笔触由篱外转到篱内,写出山村农家庭院内的风光。
这句景物描写中已表现了季节特征。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夕阳西下,在暮色苍茫中,一头牛缓缓归来。
牛背上没有短笛横吹的牧童,只立着两两悠闲自在的寒鸦。
“寒”字,点出这是深秋季节。
夕阳牛归,这是前人诗中多次出现过的景象。
《诗经王同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这些诗句都描写了这种田园风光,而且都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以得得的牛蹄声衬出山村的静谧。
此诗在牛背上点出两两寒鸦,就更富诗情画意了。
同时期的'几位诗人都写过这种景象。
例如苏迈的断句说:“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向远村。
村居的意思和解释古诗

村居的意思和解释古诗
《村居》是清朝诗人高鼎的一首佳作。
译文如下: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
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