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3 测量第3课时 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一一、本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
使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
四、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
六、单元评价要点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2、掌握并能正确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例1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一

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尺子、三角板等)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拿出自己的数学书,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书本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探究活动,发现新知。
教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请你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并强调测量的方法,要求学生测得准确一点。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刚才哪些同学估计的数比较接近你测量出的实际数据?生1:我测量出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大约是1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测量)重点知识复习说课材料

三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复习第三单元:测量基本概念:1、常用的长度单位,从小到大: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这些长度单位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计量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km),(主要用于计量行程,比如车速,两地距离等)。
人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15分钟。
记忆方法:结合生活常识用手势比拟,1毫米:两指尖微微张开,即身份证、硬币的厚度;1厘米:指甲盖的长度,即直尺上相邻两个数据之间的距离;1分米:两手指张开的距离,直尺上从0-10之间就是1分米;1米:两手张开,两臂之间的长度,老师上课用的米尺就是1米长。
熟记进率: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2、常用的重量单位,从小到大:克(g)、千克(kg)、吨(t),每相邻的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平常我们多用克与千克表示(如食物、人体重量等),计量较重的物体时,用吨做单位(比如大型货物、汽车、轮船、飞机等的载重量)。
记忆方法:结合生活经验,熟记进率,超市里购物,多观察包装袋上所标重量,多用克作单位;人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体重在25千克左右,成人体重大约在50-80千克左右;大型货物与车船载重一定用吨作单位。
熟记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3、单位换算方法:在熟记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小单位化大单位:小单位的数÷进率=大单位的数大单位化小单位:大单位的数×进率=小单位的数基本练习:一、想一想,填一填。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可用实物结合生活经验来判断填写)一棵树高约100()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一块橡皮长约4()一桶花生油重5()一只曲别针重约2()一辆货车能载重约10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一头大象重4()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一盏台灯的高约2()一只猫重2()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2、在○里填上>、<或=。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使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准备: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有多长。
并会测量和线段。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比一比。
在小动物运动会上,两只蚂蚁A和B比跳远,让学生做裁判,比一比它们谁跳得远。
课件出示a、b两条线段(a=5厘米,b=5厘米3毫米),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2.要想准确地比较a、b两条线段的长,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就来学习毫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长度单位换算教案

长度单位换算教案【篇一:2014新人教数学三上-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2014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 10毫米=()厘米1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1米=()分米 10分米=()米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2)2厘米是()个10毫米(3)就是()毫米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2)()个10厘米就是()分米(3)80厘米等于()分米(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人教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集体备课主讲稿

第三单元《测量》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 毫米、1分米和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单元重点: 1. 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2.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和换算。
难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四、课时安排1.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2.千米的认..............................2课时3.吨的认识................................. 2课时4.整理与复习...............................1课时3.3.1 毫米、分米的认识。
《长度单位的转换》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本文章将帮助您深入了解三年级上的数学教学,具体地说,是《长度单位的转换》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可能涉及的课堂活动等。
希望本篇章能够为您提供必要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指导。
一、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2、能够对米、厘米、毫米之间相互转换。
3、认识比较大小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尤其是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转换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对长度单位的抽象概念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具体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并突破学习难点,我们需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合作。
2、通过典型例题和学生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解题方法。
3、通过图表、实物和交互式学习网站等多种渠道说明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具体操作模拟和应用。
4、引导学生巩固应用模型,并设计相应的考核方法。
四、可能涉及的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完成比较大小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测试,汇报并讨论。
2、老师出示不同长度物品,让学生通过猜测和测量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演练。
3、通过学生自主设计使用不同长度单位模拟不同尺寸物品的表现,来绘制线条图。
4、让小组合作完成关于长度单位之间转换的卡片游戏,以巩固应用模型。
五、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长度单位的转换》是三年级上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课。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并且认识到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应对实际生活中需要测量长度的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掌握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互相合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 测量(课件PPT)

第1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R·三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 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 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概念,会 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 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 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三、巩固提高
1.填一填 2 厘米 = ( 20 )毫米 7 米 = ( 70 )分米 60 分米 = ( 6 )米 40毫米 = ( 4 )厘米
2.填空
(1)小花 1分钟能走 60米,5 分钟能走 ( 300 )米。
(2)1千米里面有( 10 )个 100 米,( 2 ) 个 500 米。
(3)公共汽车一站的距离大约是 500 米,小东 家到商场的距离大约是4千米,他得坐( 8 ) 站公共汽车。
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 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 1厘米=10毫米
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1分硬币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身份证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三、巩固提高
1. 填一填。
2 厘米 8 毫米
4 厘米 2 毫米
2. 量一量。
8 毫米
13 毫米
25 毫米
3. 考考你。
1 厘米 = ( 10 )毫米 2 厘米 = ( 20 )毫米 10 厘米 = (100 )毫米 30 毫米 = ( 3 )厘米
五、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六、教学反思
2.分米的认识及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
R·三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