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
《孟子》中的名言名句

《孟子》中的名言名句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被后世列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是由他的弟子整理的一部关于他的思想言行的著作,也是孟子学派的总集和规范。
《孟子》中有许多名言名句,这些语言简练、精辟的句子,体现了孟子对人性、道德、政治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深刻见解,下面介绍其中几个经典的名句。
“人皆可以为圣者也,吾以为异。
”这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中的一句名言。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但大多数人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潜能,成为圣人。
他强调,成为圣人需要付出努力和奋斗,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这句话提醒人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自己,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行有不得者”这是《齐桓问》中的一句名言。
孟子讲了齐桓公的故事,齐桓公问孟子如何以得道德行为,孟子回答说:“行有不得者。
”孟子强调了修德的重要性,他认为成为圣人,必须要有德行,而要有德行,必须要行动。
只有通过实际的行为和实践,才能够改变自己,从而得到道德的提升和进步。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德要从行动中开始,不能只空谈理论,要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天下之生也,寝苫枕干,乘黄犬马;天下之死也,生而不知,死而不觉,伤害之甚也。
”这是《尽心章句下》中的名言。
孟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而神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过好每一天,用积极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同时,他也批评了漠视生命、对待生命不重视的行为。
这句话提醒我们,生命是无价之宝,应该倍加珍视和呵护。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这是《离娄章句上》中的一句名言。
孟子强调了人们在富贵和贫贱之间应该保持平和和恒定的心态。
他认为贫贱富贵都是外在的条件,并不是人的真正本质,只有心态平和,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安宁和快乐。
孟子的详细资料0873

孟子Meng.zi名:轲字:子舆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卒:前385年-前304年【孟子概述】【名人简介】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经典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言解说】淫:乱。
移:改变。
屈:屈服。
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见《史记·孟荀列传》)。
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三章中的名言警句做座右铭及理由

《孟子》三章中的名言警句做座右铭及理由孟子,我国古代著名儒家学派思想家,被誉为“东方的亚里士多德”。
他的思想贯穿在我国古代文化的脉络中,影响深远。
《孟子》是孟子思想的代表作,其中有许多名言警句,深刻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处世哲学。
选取其中的名言警句做为座右铭,不仅能够激励自己前行,更能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的道路。
引申大道,下文彰显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1.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是孟子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即要有学习的心态,虚心求教,不断进取。
对于现代人,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不耻下问,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以求得更好的自己。
2. 孟子论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应该努力奋斗,穷则不失为善,达则须能利天下。
这句话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要努力奋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孟子说:“仁者爱人,智者利物。
”这句话是孟子对人际关系和处事态度的概括。
仁者爱人,智者利物,就是要做一个有情有义,有知识有智慧的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善良待人,同时在处理事务上要有智慧,善于利用资源处理问题。
4. 孟子说:“仁重乎义,智重乎理。
”这句话重申了孟子对仁和智的重要性,仁者注重道义和德行,智者注重原理和逻辑。
学习这句话,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明白仁和智之间的辩证关系,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5. 孟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子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必须注重温故知新,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我,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现代人也应该牢固这句话,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积极进取,才能担当更重的社会责任。
总结回顾:孟子所阐述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其强调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仁者爱人,智者利物”、“仁重乎义,智重乎理”以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直影响着后人。
这些座右铭既可以激励自己,也可以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更好的实践他们的道德和处世哲学。
孟子名言名句和解释 ,仁者无敌

孟子名言名句和解释,仁者无敌1、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孝敬自己家中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我家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梁惠王上》)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
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于养我(这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6、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孟子·公孙丑上》(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过失来,他很欢喜。
(当年的圣君)禹听到不同意见后,很谦虚地向人家下拜。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
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9、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公孙丑下》“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
到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也都抬头看得很清楚。
1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常用名言

孟子常用名言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代表之一,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深刻地表达了关于人性、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见解,这些名言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些著名的孟子名言。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是孟子在论述政治制度时提出的,即民众的利益最为重要,国家和君主都是为了服务于人民的。
如果国家或君王的行为忽视了人民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或者君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不立教,无以立身。
尊敬师长,恪守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价值理念。
孟子提出了这句话,强调人们要在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学习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践行之,才能有好的人生。
3.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是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论述。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有在后来的生活中受到了各种不良的影响,才会变得邪恶。
这一观点打破了先秦儒家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性本恶”的看法,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列举出了三种人的特点,即智者可以不受疑惑,仁者可以不用忧虑,勇者可以不惧怕困难和危险。
这种崇尚智慧、仁爱和勇气的人格理念,为后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5.天生万物,不足以一日,教之以识时务,及其昏也。
孟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强烈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天生万物,不足以在一天之内完成它们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人,我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知晓时逢,提高自身智慧和能力,才能充分发挥自我潜力,成为生活和社会的一份子。
这些孟子的名言精炼而深刻,反映出孟子丰富的人生哲学和思想体系。
在当今社会,这些名言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启示。
孟子的名言名语

孟子的名言名语
1、永言孝思,思孝惟則。
——《孟子》
2、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子》
3、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孟子·告子上》
6、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
7、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8、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
9、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10、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孟子》
11、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
关于孟子的名言

关于孟子的名言关于孟子的名言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3.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10.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1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1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15.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关于孟子的名言2以五十步笑百步永言思,思孝惟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长幼有序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名言警句

《孟子》名言警句
以下是《孟子》中的名言警句,每条都附有解释,供您参考: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解释:坚守正道的人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失去正道则会孤立无援。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解释:财富和地位不能使人的心志变得不坚定,贫困和低贱也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信念,权势和武力不能使人的意志屈服。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解释:在不得志时,要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得志时,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天下人。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解释:如果完全相信书中的内容,那还不如没有书。
意指应该批判地接受知识,不要盲目迷信。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解释:忧患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使人更加坚强;而安逸享乐则会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变得软弱无力。
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解释: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解释:一个人有所不为的事情,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意指要有所选择和取舍。
8、“尽心知性知天命。
”
解释:如果竭尽心力去了解自己的本性,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命运。
9、“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解释: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其进行教育。
这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解释:尊敬自己家的老人,并推己及人地去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并推己及人地去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这是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
1.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孟子·万章》
2.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孟子·粱惠王上》
3.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粱惠王上》
5.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6.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7.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8.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9.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告子上》
10.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孟子·梁惠王上》
11.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12.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
13.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告子上》
14.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离娄上》
15.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
16.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上》
17.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尽心上》
18.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孟子·万章上》
19.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
20.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
21.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上》
22.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23.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粱惠王上》
24.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子》
25.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26.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
27.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
28.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9.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30.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31. 胸中正,则眸子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
32.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33.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
34.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5.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36.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37.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38. 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孟子·离娄上》
39. 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
40.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41.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42.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43.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44.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孟子·萬章》
4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46.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47.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48. 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说文》
49.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50.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