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新西兰畜牧业之比较
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畜牧业作为农业基础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它是一个国家国民主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畜牧业生产占农业生产比重在50%以上,如美国占50. 1%,英国占59. 8%,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占农业比重在70%以上。
而我国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产值的35%左右,发达国家人均摄入肉、蛋、奶的量是我国人均的2-3倍,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畜牧业就显待任重而道远。
畜牧业是农村的一个中间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一头连着种植业,实现了粮食及其副产品转化增值,一头连着加工业和城镇市场,使产品变成现金,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儿年来,中央每年的1号文件中都用了很大篇幅提到畜牧业的发展,特别在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岀台了很多政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肉制品的需求呈递增态势。
要加快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步伐,必须按照新形势下的要求,调整优化畜牧养殖结构, 提高畜牧产品质量,选准养殖项山扩大养殖规模,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种I草养殖结合,走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现状1、畜牧业增长方式明显转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许多地方在巩固和完善已建畜牧小区的同时,按照发展方式不变,扶持力度不减,工作考核不放松的要求,采取整村推进,适度规模的思路,启动建设县级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挂钩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扶持,规范生产,扩大销售”等相关措施, 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加养殖效率,推动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使标准化养殖取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同时,通过釆取资金、技术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培育、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架起养殖大户,加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使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
2、饲草饲料开发利用有了新进展。
从饲草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来看,我国畜牧业打破了以前传统的养殖方式,结合规模,大力推广饲草种植、青贮氨化、生物发酵等饲草开发实用技术。
畜牧业的地域分布与资源配置

北方地区:以牧羊、牧牛为主,如内蒙 古、新疆、青海等地
西部地区:以牦牛、骆驼为主,如西藏、 甘肃、宁夏等地
南方地区:以养猪、养鸡为主,如广东、 广西、四川等地
中部地区:以生猪、家禽为主,如河南、 湖北、湖南等地
东部地区:以奶牛、蛋鸡为主,如北京、 上海、江苏等地
东北地区:以奶牛、肉牛为主,如黑龙 江、吉林、辽宁等地
合理规划:根据各地区的自 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制定合 理的畜牧业发展规划。
提高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 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
效率和质量。
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环境保 护和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
发展。
Part Four
地域分布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方向和 重点
地域分布影响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和 生产效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合理规划 畜牧业区 域布局, 充分利用 各地资源 优势
优化资源 配置,提 高资源利 用效率, 降低生产 成本
加强环境 保护,减 少污染, 保护生态 环境
推广先进 技术,提 高生产效 率,降低 劳动强度
加强转变
加强国际 合作,引 进先进技 术和管理 经验,提 升我国畜 牧业竞争 力
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畜牧业的影响 地理环境:地形、土壤、水源等对畜牧业的影响 资源条件:饲料、草场、水资源等对畜牧业的影响 市场需求:不同地区对畜牧产品的需求差异对畜牧业的影响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资源等条件,选择合适的畜牧品种和养殖方式。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 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 然条件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国内外养鹿业概况与的发展前1

国内外养鹿业概况与的发展前景鹿是兼药用、肉用、皮用、观赏用和狩猎用的草食性动物。
养鹿业作为一种特种养殖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鹿种资源丰富,养鹿历史悠久。
为了使我国成为世界养鹿大国、强国,在介绍国内外养鹿大国概况的同时提出了我国在养鹿业上应采取的策略1.国外养鹿业概况养鹿业是一项稳定、长效、高效产业,各国都利用本国的优良原种鹿进行系统培育改良鹿品种,实施鹿区域发展。
目前养鹿业发展较快的国家有新西兰、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瑞典、芬兰、英国、朝鲜、韩国等,其中新西兰、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是养鹿产品出口大国。
全世界饲养开发利用鹿的品种(系)为:梅花鹿、马鹿、赤鹿和白唇鹿等,饲养最达500~800万只,饲养方式有放养、圈养或放养与圈养结合等,年产鹿茸30~35万kg,鹿肉1735~2060万kg。
1.1新西兰养鹿业新西兰无野生鹿资源,19世纪中期从英格兰、苏格兰等地引进赤鹿、梅花鹿、水鹿和美洲马鹿自然放养,20世纪90年代实行围栏饲养,目前存栏数达250~300万只,重点发展茸、肉型鹿种(系),主要品种是赤鹿。
目前年产干茸17万kg以上、鹿肉1700万kg以上、鹿皮约50万张,出口金额达3 亿新元。
新西兰广泛采用围栏轮牧饲养,每个农场饲养量为1000头以上。
新西兰建有养鹿协会,在鹿业生产经营上始终实行产学研结合、产销一体化方针,其鹿茸出口一直占有国际市场70%的份额,主要出口东南亚、日、韩和港台地区。
1.2俄罗斯养鹿业俄罗斯于19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养鹿业,主要品种是梅花鹿和马鹿,目前饲养量达30~50万只,年产鹿茸5~10万kg,鹿肉300~500万kg。
俄罗斯养鹿场多集中于寒冷地区,并实施了区域性发展,虽然鹿茸生长较慢,但收割、加工技术标准高,故鹿茸品质甚佳,在国际市场上很受青睐。
俄罗斯现存野生驼鹿约3000只、野生驯鹿约200万只,在其种群数量过大时也实行部分利用。
1.3加拿大养鹿业加拿大地域广阔、物草丰富,多寒冷地带,适合养鹿。
新西兰养牛业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新西兰养牛业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第一篇:新西兰养牛业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新西兰养牛业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日期:2010-12-30来源:《世界农业》2010年第8期赵伟摘要:本文介绍了新西兰养牛业生产状况,分析了新西兰养牛业的布局、生产成本及贸易状况,并提出来对中国发展养牛业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新西兰;养牛业;状况新西兰是世界上主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养牛业在新西兰的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西兰人均拥有牛的头数比较多,全国平均每人拥有牛约2.3头。
从事养牛业的人员数量也比较多,奶牛养殖人员占总农业人员的26.1%,肉牛养殖人员占l1.4%。
新西兰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09年度3月的畜牧业总收入为161.12亿新西兰元(1新西兰元约合4.86元人民币,2010)。
其中奶制品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为牛肉,二者占畜牧业总收入的69.0%。
奶制品收入为85.O3亿新西兰元,占畜牧业总收入的52.8%;牛肉收入为26.08亿新西兰元,占畜牧业总收入的16.2%。
一、养牛业生产状况新西兰牛存栏量从1961年644.5万头持续增加,1974年达峰值931.1万头后开始下降。
自2000年存栏量开始回升,2008年达到971.5万头,比1961年增加了50.7%。
牛的屠宰量从2O世纪60年代呈波动性上升趋势,2004年达最高值444.7万头,比1961年增长了93.9%。
此后屠宰量开始下降,2008年为383.5万头。
牛的胴体重自60~90年代中期持续增长,1994年达最高值188kg,比1961年增长了82.3%。
从90年代后期开始呈稳定状态,2008年牛的胴体重为165.4kg,比1961年增长了60.4%。
牛肉产量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1961年为23.7万t,为适应国际市场对牛肉的需求,牛肉产量不断提高。
至2004年产量达到高峰70.9万t。
此后开始下降,2008年产量为63.5万t。
牛皮产量自6O~90年代中期呈上升趋势,至1995年达到高峰6.3万t,比1961年增长了1.25倍。
新西兰发展鹿业的经验及启示

受国家外专局的派遣,辽宁农垦鹿业考察团于2003年3月18日赴新西兰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学习、培训。
此行对新西兰的鹿业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所见所闻印象深刻,其中不乏可引发对我省养鹿业发展状况的反思以及对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些启示的内容。
一、新西兰养鹿业的发展历程新西兰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国,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接近我省的2倍;人口380万,城市人口比重为83%,农村面积广大、地广人稀。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森林茂密、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约为37%,天然草场和人工牧场占全国面积51%,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新西兰原本没有鹿,英国人于1847年将鹿引入该国,主要用于英国富商进行狩猎娱乐。
由于水草丰美、树丛茂密,鹿群大量繁殖,狩猎已经很难抑制鹿群增长。
新西兰人开始感到大量的鹿啃食枝叶、青草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于是在1930年,政府把鹿划定为有害动物,并制定法规、组织专门的队伍对鹿进行捕杀。
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鹿皮行情看涨,猎户通过出售鹿皮可以维持生计;当地的中国移民又开辟了鹿的副产品如鹿茸、鹿鞭、鹿蹄筋销往亚洲的市场,由此,开始了鹿产品的商业化。
1961年,鹿肉首次出口美国,而今,德国成为新西兰最大的鹿肉进口国。
商业化的刺激使捕猎强度迅速增加,甚至直升飞机也被用于鹿的捕杀,由此导致鹿的数量急剧减少。
同时由于国际市场鹿产品价格时有波动,致使新西兰鹿业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为了保证鹿产品生产的连续性和产业的稳定性,业内人士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他们认为中国人延续了2000多年的野鹿家养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经过到中国实地考察,1969年新西兰农业部颁发了鹿饲养条例,1970年第一家鹿饲养农场建立,随后,众多的饲养场纷纷建立,至此新西兰开始了规模庞大的鹿饲养业。
目前,整个新西兰的鹿场约为4320个,鹿存栏超过150万头,在全世界养鹿业中名列前茅。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鹿业在新西兰畜牧业中已成为继养羊、养牛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养鹿的收入高于养肉羊、肉牛的收入,根据2001年的数据,每公顷牧场平均养鹿12.3头,每公顷肉用鹿年收入约为5118新元,茸用鹿年收入约为6765新元。
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概况及趋势

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概况及趋势梁小伊;黄思秀;贾伟新;石达友【摘要】结合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趋势,论述了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新世纪实现中国畜牧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7(006)001【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作者】梁小伊;黄思秀;贾伟新;石达友【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7.2一、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九十年代初到现在,是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时期,在各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国内涌现出了大批畜牧业龙头企业和畜牧业商品基地,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迅速发展,并初步形成了饲料、兽药、畜禽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业协调发展的现代畜牧业经济结构。
据统计,截至2004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80多个,其中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 30%,程度远远超过农业中的其他行业,发展较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5万个[1]。
但是,由于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畜牧业产业化观念淡薄目前在国内许多地区还存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格局,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户还存在小农观念,对畜牧业发展前景和潜力认识不够,投入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实现区域化管理、专业性生产和产业化发展。
其次,有些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规模化养殖和区域化布局是两国畜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产业化程度高是两国畜牧业发展成功的关键。
国际和国内的牧草状况)

国际和国内的牧草状况一、国际牧草生产与贸易概况(一)国际牧草生产情况1、国际牧草生产基本情况(1)牧草产业地位牧草属于作物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牧草生产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紫花苜蓿列入战略物资名录。
美国牧草年产值约110亿美元,仅次于玉米和大豆。
草产业已成为美国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发展健康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改良中低产田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面积和产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是牧草生产的主要国家,2009年,美国牧草种植面积为2435.4万公顷,产量1.52亿吨;青贮玉米面积为241.4万公顷,产量1.12亿吨;加拿大牧草种植面积为737.9万公顷,产量3043.2万吨;澳大利亚各类干草产量超过650万吨,青贮饲料干物质产量约220万吨。
(3)单产国际上牧草平均产量高达7500~10000kg/hm2,并形成专业化的草种生产产业带,草种产量达1100~1400kg/hm2。
(4)牧草品质国际牧草发达国家牧草品质较高,牧草收获田间损失在5%以下,贮藏损失在3%~5%。
以美国紫花苜蓿干草为例,平均粗蛋白含量为16%~20%,虽苜蓿品质分为5个等级,但一级品苜蓿干草占到全部苜蓿干草产品的70%以上,粗蛋白含量18%以上。
2、国际品种结构和加工情况根据牧草原料的不同,草产品分为紫花苜蓿、猫尾草、燕麦、黑麦草、高羊茅、苏丹草、狗牙根,以及豆科和禾本科混合干草等产品。
全球生产加工的草产品主要包括干草(hay)、青贮饲料(silage)、草块与草颗粒(cubes)、草粉(meal)、秸秆(straw)和叶蛋白(leaf protein concentrate)等六大类。
(二)国际牧草贸易状况国际牧草贸易主要有苜蓿草粉及颗粒(19.4%)、苜蓿干草(9.9%)、秸秆及谷壳(12.8%)、非豆科干草(8.2%)等。
2008年,国际牧草产品贸易量为694.40万吨,贸易额(22.89亿美元)比1962年增加了近87倍。
畜牧业的国际合作与贸易

畜牧业的国际合作与贸易畜牧业作为全球食品生产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合作与贸易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畜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合作和贸易活动也日益频繁。
本文将探讨畜牧业国际合作与贸易的现状、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
畜牧业国际合作与贸易的现状国际合作畜牧业的国际合作主要包括技术交流、品种改良、疫病防控、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享优质资源,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全球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畜牧业合作机制和平台,如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等。
这些组织在推动全球畜牧业发展、动物保护和公共卫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畜牧业产品贸易是全球农产品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肉类、奶制品、蛋类等产品。
近年来,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畜牧业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品种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据统计,全球畜牧业产品贸易量逐年增长,其中肉类贸易量已超过千万吨。
主要贸易国包括欧盟、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
这些国家通过出口畜牧业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畜牧业国际合作与贸易的重要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畜牧业国际合作与贸易可以帮助各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例如,草原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发展肉牛产业,而饲料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发展养猪产业。
通过国际合作与贸易,各国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生产效率。
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国际合作与贸易为各国畜牧业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通过引进国外优质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各国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畜牧业国际合作与贸易对各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畜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饲料、兽药、肉类加工等。
此外,畜牧业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新西兰畜牧业之比较新西兰是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小岛国,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
尽管国家小、人口少,但新西兰的畜牧业生产属于世界先进水平,每年有大量的羊、羊毛、羊肉、牛、牛肉、牛奶及奶制品出口到美洲、欧洲以及以及亚洲的中国、日本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畜牧业高度繁荣发达是不是一定会造成草场退化,并进一步影响到环境呢新西兰用事实告诉我们,不会。
只要在发展畜牧业的时候讲究科学发展,避免杀鸡取卵式的恶性开发,就可以做到畜牧业和环境保护并行不悖。
如今新西兰到处都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洁净,临海沿岸海水清澈,号称世界上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新西兰的畜牧业现状2002年,新西兰农业用地公顷(折合万平方公里),其中畜牧业和耕作业用地占全国农业用地的76%,大约12万平方公里。
畜牧业用地和耕地又可以细分为畜牧业用地公顷(万平方公里),耕地759440公顷2002年新西兰畜牧业牲畜存栏数量大致如下:奶牛5161589头,肉牛4494678 头,奶牛和肉牛合计9656267头;绵羊只,山羊153084只,绵羊和山羊合计只;鹿1643938头,马75856匹,另有猪等非食草性动物,数量不多,这里忽略不计。
(一点感慨:统计资料非常详细,牲畜数量精确到个位数,不但有牲畜总量,而且把牲畜按照年龄、性别等标准细分为若干小项,每项都有详细的数字。
)中国的畜牧业现状大致如下中国的草原面积40000万公顷(40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供利用的草原面积31333万公顷(万平方公里)。
2002年牲畜存栏数量为:羊万只,其中山羊万只,绵羊万只;牛万头,马万匹,驴万头,骡万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2002年统计年鉴,内蒙古在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中属于畜牧业最发达的省(区)之一,内蒙古全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总面积达万公顷(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草原总面积21. 7%,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68万平方公里)(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站,。
2002年内蒙古牲畜存栏情况为:牛万头,马万匹,驴万头,骡51万头,羊万只(其中山羊万只,绵羊万只)(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和新西兰的畜牧业简单对比为了简化对比,我们把马以及中国牧民饲养的驴、骡都算做牛,把新西兰的鹿算做羊,则2002年中国用313万平方公里的草原面积,饲养了万只羊和万头牛(含马、骡、驴)。
新西兰用万平方公里的牧场,饲养了万只羊(含鹿)和万头牛(含马)。
中国的草场面积是新西兰的27倍,在牲畜存栏数量上,羊的数量只有新西兰的倍,牛的数量只有倍。
如果按照1头牛=5只羊的比率换算,新西兰万平方公里的牧场面积折合17250万亩,饲养的牛、羊折合万只羊,则平均每亩草地养只羊,或者说每只羊占用了亩草地。
中国的牧场面积313万平方公里折合469500万亩,饲养的牛、羊折合万羊只,则每亩草地饲养了只羊,或者说每只羊占用了亩草地,承载量或者资源利用率不到新西兰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在生产效率、自然资源利用方面的差距。
我们再拿内蒙古的数据和新西兰做个简单对比。
内蒙古可利用草场面积68万平方公里,是新西兰的倍,而在牲畜存栏数量方面,羊的数量为万只,和新西兰的万只大致相等,少了大约180万只;牛的存栏量只有万头(含马、骡、驴),和新西兰的万头相比,只有新西兰的55%。
按照1头牛=5只羊的比率换算,内蒙古牧场面积68万平方公里折合102000万亩,饲养的牛、羊折合万只羊,则每亩草地饲养了只羊,或者说每只羊占用了亩草地。
和新西兰每亩只羊或者每只羊占用亩相比,两者在生产效率、自然资源利用的差距更加明显,内蒙古草原的单位面积承载量大约只有新西兰的八分之一。
科学技术和产权制度是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中国草场的承载量比新西兰低了许多,但草场退化程度却极其严重。
新西兰的草场承载量比中国高了许多,但环境保护的非常完好。
是什么原因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呢?究其原因,并不是用游牧或者定牧就可以简单解释。
科学的畜牧业生产技术和清晰的草场产权关系,是新西兰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也是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并行不悖的原因。
新西兰的草场都被分割成了一个个牧场,属于农场主的私有资产,畜牧业的生产方式早已经放弃了游牧作业,牧民定居在牧场,但这种定居并不意味着“定牧”。
牧民在牧场上每隔一段距离打下一个木桩,然后用铁丝把木桩串连起来,筑成篱笆或栅栏,把一块大的牧场分割成若干块封闭的小块草地。
一块小草地承载牛、羊若干天后,牧民就把牛、羊赶到另外一块,让放牧过的草地休养生息,类似于农民的“轮耕”或者渔民的“休渔”。
笔者在新西兰的牧场亲眼看到牧民们骑着四轮越野摩托车带着牧犬到牧场,停下车,打开栅栏的门,吹一声口哨,牧犬从车上跳了下来,咆哮着冲进圈着牛羊的小块封闭草地,把里面的牛羊赶出,并按照主人的指令,把牛羊赶进另外一小块封闭草地。
牛羊更换场地完毕后,牧民把栅栏门关好,跨上摩托车,点火发动,吹口哨催牧犬上车,然后骑着车带着狗扬长而去。
过若干天以后,再次带着牧犬回来,重复前几天的工作,驱赶牛羊再次更换场地。
除了这种一目了然的更换场地的生产作业方式以外,农场主们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维护牧场,包括兴修水利设施、培育牧草、改良草种、优化土壤、施肥、除虫等。
当牧场出现牧草产量下降或者严重退化等非常情况时,牧民会象农民种庄稼一样,把牧场彻底犁一遍,耙平,种上草籽,施肥,细心管理,过一段时间牧草象庄稼一样长了起来。
这种人工种植草地的牧草产量自然高过天然草地的产量,因此牧民在提高单位面积牲畜承载数量的同时,不会对草地造成破坏。
从新西兰的养殖业生产方式可以看出,清晰的产权关系对保护草地非常重要。
如果草地的产权关系不清晰,谁都想在上面放羊,赚得钱属于自己,草地退化了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那么牧民自然是放得牛羊越多越好,其结果必然破坏了草场,造成草场承载量下降的严峻局面。
当草地产权清晰,属于牧民自己的私有财产时,牧民就会改变自己的生产作业方式。
如果单位草地上的牛羊太多,超过了一个合理的数字,草地退化,吃亏的是自己,牧民自然会减少牛羊数量。
当单位草地上的牛羊不足时,草地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时,牧民就会增加牛羊数量,或者收割牧草出售。
当草地产权清晰时,为了能在有限的草地上获得尽可能多收益,牧民会积极投入资金,改善牧草的品质,种植优质、高产的草种,提高单位面积的牧草产量,从而提高单位草地的牛羊承载数量。
同时牧民也会培育、饲养合适的牛羊品种,科学饲养,提高单位牲畜的肉、毛、奶等产品的产量。
通过这些途径提高经济收益,而不是依靠简单的提高牛羊数量的方式。
事实上在1980年,新西兰羊的存栏数量高达7000万只左右,当生产效率提高以后,羊存栏量缓慢下降到2002年的4000万只水平。
在羊数下降的同时,羊肉、羊毛等产品的产量却和1980年时相差不大。
要做到这些,都需要通过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的途径来实现,并不是简单的游牧或者定牧就能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先进的畜牧业生产技术,游牧同样有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如果完全禁止放牧,虽然保护了环境,但又会降低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如果产权不清晰,就没有人真正关心草地退化问题,也没有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保护草地,维持可持续性发展。
产权不清晰,就没有人行动起来,把资金投入到草地上,改善土壤、兴修水利、培育牧草,从而改善整个草地环境。
原因很简单,如果你投入了资金,培育了牧草,结果别人赶着牛羊过来游牧。
牛羊养肥了他赚钱,草地退化了他又赶着牛羊到别处游牧。
换了你,你愿意投入资金改善草地吗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宁愿充当不劳而获的游牧者,而不愿意充当投资种草的人。
如果只有索取,没有培育,别说是草地,就是一台没有生命的钢铁机器,缺乏必要的保养、整修也会出故障,何况是草地这样的有机生物系统呢经过长期的无度索取、开发,却又缺乏和索取相对应的适当的资金投入、维护,草地能不退化吗根据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立中、王云霞的研究,“(建国后)至1980年代初,国家对北方草地的投资约47亿元,平均每公顷草地投资仅15元,若以37年平均分配,每年每公顷草地平均~元”(张立中、王云霞,《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连续37年平均每年每亩草地只有区区2~3分钱的投资,完全是一种只管放牧不管养草的恶性掠夺型生产方式,如何解决中国目前的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如何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解决草原退化的问题,理论上很简单,那就是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生产中的破坏)、界定草地产权(可以吸引牧民投资牧场改良草地,也可以调动牧民主动保护草原的积极性),但要付诸于实际行动却非常困难。
畜牧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可以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引进、吸收,但按照目前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制度,明确草地产权归属只能是空想。
只要四项基本原则中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还被坚持着,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草场产权的归属问题。
牧区推行“两权一制”虽然是在草地产权归属方面的尝试(所谓两权一制,是集体所有权和牧民使用权加上承包制),可惜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先天不足注定了其实际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或者退一步,在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下采用治标不治本的办法,通过行政手段强制降低单位草地的牲畜承载数量、局部地区强制禁牧、不顾成本地大量投入巨额资金改良草地等,如此也可以减缓目前的草原退化问题,甚至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实施这些措施的难度估计和厘清产权归属的难度差不多,行政效率上能否落实强制降载如何解决强制禁牧状况下的牧民生计问题财政有没有能力承受巨额的草地改良资金都值得怀疑。
由此看来,草原退化问题暂时很难解决,衍生出来的沙尘暴问题,估计短时期内也不会有彻底解决的好方法,北方的朋友们需要有继续迎接沙尘暴侵袭的心理准备。
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冀望海内外华人在各个领域共同努力,早日解决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