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规划下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与具体应用

合集下载

5.2生系承载力(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5.2生系承载力(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5.2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1.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1.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1) 模型预估法。

2)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

3) 生态足迹法。

4)资源与需求差量法。

5)状态空间法。

1..生态足迹指生产一定人口消费的资源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具有生态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面积),其中生物生产也称为生态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

生态生产性土地---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

1) 生态足迹方法:A以生态空间利用作为限制性因子B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废弃物消纳和基础建设空间支持等三类服务功能的消费与利用程度C揭示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在不同人群的分配和人类对生产性空间的排他性占用情况。

2) 在生态足迹账户核算中,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主要分为如下6种类型:化石能源用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农用地和近海水域3)全球性公顷生态足迹的单位是gha ,即全球性公顷,一个单位的全球性公顷相当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

生态足迹的任务是计算各项消费所使用的以gha为单位的土地面积。

4)扣除了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5)计算生态足迹时采用全球化石能源生产土地单位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用地面积。

6)在对世界上各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中可发现,几乎所有城市都占有比其自身行政面积可提供的大得多的生态足迹。

发达国家城市的生态足迹更是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其自身的城市面积。

这说明,随着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进行,就发达国家而言,它们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输入生态足迹;就城市而言,它们需要从农村、郊区输入生态足迹。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方法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方法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方法分析摘要: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领域方面的影响,人们物质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升。

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于生态方面的规划,从而才能够有效实现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相关方法展开有效的分析,期望可以为参与城市具体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方法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环境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在进行对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其生态方面的合理规划。

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往往将生态城市规划视为传统形式城市规划内的一部分,因此严重影响了生态城市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因为现阶段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地位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该方面的监管相对较为欠缺,从而使得生态城市规划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由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方向向生态化方向的转变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其规划原则与方法的重要性。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其表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实际效果,其主要体现在社会领域与经济领域以及文化领域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的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和谐主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方面。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其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属于其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属于其建设的重要目标。

生态城市是在确保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促进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

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涉及到多个层面,根据生态哲学方面进行分析,生态城市一方面需要满足社会的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关键在于社会关系以及人们的主观意识均达到一定程度。

根据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生态城市的建设属于经济领域进行深层次发展的一种模式,该种环境下一方面有助于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领域以及文化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理念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_以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生态理念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_以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发展模式、空间布局结构等。

2 生态理念和方法在《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北纬33°35′~35°05′、东经118°08′~112°59′之间。

全市总面积15208.6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

近年来洛阳市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城市发展目标已基本完成,为适应洛阳市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进行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

在编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的贯彻落实、以资源保护为前提,高度关注资源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在城市的功能定位、规划构思、用地评价、空间结构等方面贯穿生态理念和方法。

2.1 洛阳市城市发展条件与特点洛阳市的区位优势是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陇海、焦枝两大干线铁路在洛阳市区呈十字交汇,交通设施系统相对完善;资源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是北方少有的水资生态理念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徐建红1,2 臧艳鸽21、北京林业大学2、洛阳市规划局1 引言目前,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加速、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的加剧,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已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随着全社会环境意识的加强,有关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也在我国许多城市积极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将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成果导入已有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中,能够使规划思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向生态化的城市规划方法的转变,延伸现代生态规划理念,加强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的融合。

城市总体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政府重要的公共政策,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科学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保证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要重视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在编制的技术创新上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下的需求导向型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供给导向型,即城市资源要素的无限性向城市资源要素的有限性转变,建立符合资源环境条件的发展模式。

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

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

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方法之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又发展到生态系统承载力。

他的概念在不断发生演变。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可以这样定义:在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以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这个定义非常抽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使用人口等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外在表征来进行量化。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使用的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为生态足方法,即以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为单位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进行表征。

关于生态承载力的其它度量和表达方法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涉及到,这里主要讨论常用的生态承载力分析评价方法,即生态足迹。

简单的理解,生态足迹是生态系统的需求,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供给,二者比较可以计算出生态赤字或是生态盈余。

这就是生态足迹法在生态承载力研究方面的应用。

生态足迹法多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评价中,分析出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区域的可持续性。

这篇文章中的内容主要参考杜斌、张坤民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和郭秀锐、杨居荣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

生态足迹EF (eco logical foo tp rin t) 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1 ]。

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 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 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

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 的生态足迹, 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 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理念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生态理念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1引 言
目前 ,随 着 现 代 社 会 城 市 化加 速 、 人 口膨 胀 、 通 拥 挤等 问题 的 加 剧 , 境 污 染 交 环 等一 系列 问 题 已对 人 们 的 生 活 质量 造 成 了 严重 影 响 。 随 着全 社 会 环 境 意识 的加 强 , 而 有 关 生 态 城 市 、城 市 生 态 规 划 与建 设 的理 论 研 究 和 实 践 活 动 也 在 我 国许 多城 市积 极 开 展 , 取 得 了 丰硕 的成 果 。 现 代 生 态规 并 将 划 的理 论 成 果 导 入 已有 的城 市规 划 理 论 体 系 中 ,能 够 使 规 划 思 路从 传统 的城 市 规 划 方法 向生 态 化 的 城 市 规 划 方法 的转 变 , 延 伸现 代 生 态 规 划 理念 ,加 强相 关专 业 之 间 的相 互 配 合 ,实 现城 市规 划 与生 态 规 划 的 融合 。 城 市总体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 本 依 据 , 政府 重要 的 公 共政 策 , 一项 全 是 是 局 性 、综 合性 、战 略性 的 工作 ,涉 及 政 治 、 经 济 、 化 和社 会 生 活 等 各个 领 域 。 文 科学 进 行 城 市 总体 规 划 的编 制 ,是 保 证 城 市 健 康 发 展 的 重要 于段 。城 市规 划 要 重 视 创 造 宜 人 的 生 活环 境 ,在 编 制 的 技 术 创新 上 实 现 从 传 统 发展 模 式 下 的 需 求 导 向型 转 向可 持 续 发 展模 式 下 的 供 给 导 向型 , 即城 市 资 源 要 素 的 无限 性 向城 市 资 源 要 素 的 有 限 性 转 变, 建立符合资源环境条件的发展模式 。 建 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 型社会 , 构建可持 续 发展 的科 学 发 展 观 是 我 国 城 市 未 来 发 展 的一个趋势 ,也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 在 总规 层面 , 城 市 的 分 析 注 重本 底 , 对 强 调 生态 环 境 容 量 、 生 态 适 宜 性 评 价 等 方 面 。 文运 用 遥 感技 术 、 态 理 念 和 生 态 规 本 生 划方法 ,对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

2009年11月第25卷第6期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Nov .2009Vol .25 No .6【博士论坛】收稿日期:2009-05-3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6B B )作者简介李 刚(6—),男,陕西宝鸡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李 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上海 200092)摘 要:城市生态承载力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个概念。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学领域,研究的主要是江河、森林、保护区等等自然地域。

本文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运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上。

对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以评估城市在各个规划时段的生态建设成效。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09)06-0118-05一、研究背景生态学是承载力概念的母体。

生态承载力概念最初被Park 和B ur gess 运用在人类生态学领域,指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尽管目前关于生态承载力的定义描述还不完全统一,但都强调特定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与其他能力一样,它可以提高,也可以降低,这取决于人类的资源利用方式。

在一定生态承载力基础上,由于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分布、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的不同,可以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也是可变的。

因此,生态承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生态承载力的不断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无视这一规律,区域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甚至倒退。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大、中城市普遍面临上下班高峰期交通阻塞、生活生产环境污染、水和电资源缺乏等等诸多问题。

生态承载力实测研究及其规划应用探讨

生态承载力实测研究及其规划应用探讨

生态承载力实测研究及其规划应用探讨作者:周元姚崇怀贺雪刚来源:《绿色科技》2018年第08期摘要:为探究武汉市东湖绿心的合理规划利用方式,基于生态承载力理论,采用3种不同方法,对东湖绿心生态承栽力作出了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净第一性生产力较高.但陆域生产力偏低;生态现状处于轻度赤字;总体碳氧不平衡。

依据评价结果,对东湖绿心提出了规划控制策略——东湖绿心核心区仍需要5.84 km2的标准林地建设,才能达到本区域的碳氧平衡;此外,东湖绿心核心区的规划人口上限为5.59万人,开发强度上限为46.65%。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碳氧平衡;生态足迹;生态规划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8)8-0001-071 研究范围本文主要针对武汉市东湖绿心进行了生态承载力的测算研究,将研究区域分为3个部分,即东湖绿心核心区、联动区和辐射区(图1、图2),三个区域依次嵌套。

东湖绿心核心区范围为东湖风景名胜区范围,东至武广铁路,西至东湖路,北以筲箕湖以北地区及中北路延长线为界,南边界至老武黄公路、喻家山、南望山一线山脉南麓区域,总用地面积约62 km2。

联动区范围拓展至东湖风景区管委会托管区及杨春湖地区,其中东湖风景区管委会托管区范围为东至严西湖,西至东湖路,南边界至珞喻路.北至中北路延长线。

联动区总用地面积约95km2。

辐射区范围拓展至武昌、洪山、青山、东湖高新等区域。

该范围以核心范围及联动范围为中心,向外蔓延。

核心区总用地面积约560 km2。

2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2.1 生态承载力理论承载力是衡量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概念,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管理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它形象地将人类生活对于自然的依存关系概括出来,使得其成为生态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向芸芸,蒙吉军,2012)。

承载力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90年代Malthus提出的人口论,它为承载力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Malthus本人、比利时数学家Verhulst及其同事Reed分别独立提出了人口承载力的数学表达公式(Peng Kang,Xu Linyu.2010);至1953年,Odum出版了Fundamentals of Ecology,完善了以人口统计学为切入点的承载力理论(顾康康2012)。

浅谈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浅谈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浅谈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摘要:现代社会,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就需要着手对当前存在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治理与防范,做好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水平不断增加,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准之一,其建设规划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

围绕这项工作,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了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交通运输、城市绿化、环保审批、生态环境评价等多个方面着手,以期生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水平。

关键词:生态规划;城市规划;应用;研究我国是一个贫水的国家,城市居民却没有好好珍惜,把污水排到干净水中,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工厂污水排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在做各个城市的城市规划时一定要做到在每个工厂中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将排出的污水经过处理后排入河流;我们的生活污水,把剩饭、剩菜倒入下水道,让水冲走,大部分城市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了河流的污染。

还有就是不珍惜天降之水,比如说为了交通顺畅往雪上洒盐,就把非常好的淡水资源用盐污染了,应该尽量把雪铲到马路两边的土地上,把水保留下来,对于交通要道的融雪用盐,要尽量减少盐的用量,这样对地面有益,对两边的树根也没有伤害。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南方城市的屋顶应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蓄积的雨水来冲马桶或者用雨水管把雨水收集起来排放到房前屋后的绿化用地中,作为绿化的灌溉用水。

城市中的建筑物的绿化可以采取立体绿化的方式,例如种爬山虎之类的植物,可以遮挡阳光直接的照射和雨雪的侵蚀,屋顶铺上草后,顶楼就不会太热,同时草皮可以吸纳屋顶的灰尘,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下雨时又可以滞留雨水,从而减少雨水的流失。

1 生态规划的内涵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城市规划迫在眉睫,生态状况考虑优先
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是建设优质生态城市的前提,城市发 展带来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及环境污染的加重,使城市发展可 持续性降低,威胁人类对优质生存环境的向往。生态环境承载 力原理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之一,指正常情况城市生态 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 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 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及为达到某一适应环境、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的发展建立在资源承载力、环 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基础之上。生态承载力是人类 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界面,通过探讨社会一经 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表述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支持力,作为城市生态环境与 经济发展的协调判据。故城市规划视野下,研究城市生态承载 力显得必要和必须。
1.2 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生态功能区规划 2.土地利用规划
3.人口容量规划
4.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5.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6.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7.城市综合生态规划
1.生态功能区规划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 境敏感性评价、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功能区方案、 各生态功能区概述等。 2.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的确定、城市 用地结构研究、城市用地布局研究和城市用地限制系统的制定 ;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向、规划的管理与实施等。 3.人口容量规划包括人口分布、密度、规模、年龄结构、 文化素质、性别比、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和流动人口。
目类型;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Ci为第i种消费 项目的人均消费量;λ 为生物生产土地第i种消费项目的世界平均产量 ;Pi、Ii、Ei分别为第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年进口量和年出口量;N 为人口数。
(2)生态承载力计算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所代表的平均产 量同世界平均产量的差异可用“产量因子”表示,某类土地 的产量因子是其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 的比率,将现有不同的土地类型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和当 地的产量因子,就可得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承载力。 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计算可知银川市2003年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出 现生态赤字,其值为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了区域对自然资 源的利用程度超过了区域现有自然资源的供给程度从全球范 围内来讲,必须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从而造成生态环 境的恶化但在一个开放的区域经济中,生态赤字也可通过适 当的贸易安排进行弥补,从而缓减区域环境恶化的趋势。 结果显示: (1)从资源来看,人均生态赤字为0.86742hm2/人,这主要说 明了银川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在现有耕地的生态承 载力范围之内,不能满足生态足迹需求; (2)从能源来看,电力折算为建筑面积,均衡后面积为 0.01204hm2/人;建筑用地供给面积均衡后为0.04080hm2人; 完全可以满足生态足迹需求。 (3)从水资源消费来看,水资源生态足迹均衡后的结果为 0.6095hm2/人,均衡后的生态供给为1.02042hm2/人,生态盈 余0.41092hm2人,水资源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2)状态空间法
状态空间法主要用于区域承载力的定量化研究。状态空 间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微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利 用状态空间法中的承载状态点,可表示一定时间尺度内区域 的不同承载状况。不仅不同的人类活动强度对资源环境的影 响程度差别十分悬殊,而且不同的资源环境组合所对应的人 类活动强度也不相同。所有状态空间中由不同资源环境组合 形成的区域承载力点构成了区域承载力曲面。任何低于该曲 面的点代表某一特定资源环境组合下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低 于其承载能力,而任何高于该曲面的点则表明人类的经济社 会活动已超出该选定资源环境组合的能力。毛汉英等人利用 状态空间法测定了环渤海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此方法也是需 要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同样不能得到具体的生态承载力大 小,仅对是否超载做出评价。
4.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包括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市谷地废弃物综合整治规划、 城市声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5.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包括制定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大 气环境、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
2.生态承载力分析必要性及具体方法
2.1 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的必要性
3.城市生态承载力具体应用案例分析
银川市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 赵亚峰, 王永洁
该案例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定量估算了2003年银川
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等,并应用数学模型对 银川市2004年--2020年未来的资源能源消费、水资源消费、 环境负荷等的生态足迹需求进行预测计算,为银川市总体规 划、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Ec c j a j rj y
式中:Cj为第j种类型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量;aj为第j种类型 的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第j种类型的均衡因子;y表示 产量因子。
(3)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计算
生态赤字与盈余用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 持续发展状态合适与否,如果区域的生态足迹超过 区域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 小于区域承载力,则出现生态盈余。
(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
遥感(RS)是借助地球人造卫星,以物理、数学、地 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具有宏观、综合、动态和快 速的特点,可作为数据采集的主要手段之一。遥感用于区 域变化,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的研究已 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达到很精细的程度。地理信息系 统技术(GIS)是一种以空间数据库为核心,采用空间分 析方法和空间建模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资源 与环境信息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利用GIS技术结合RS手段 可以对区域环境开发、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进行透彻的分析。对影响的累积、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可以 在区域、局域和局部进行多层次的转换,并进行细致地分 析。GIS 的分析手段能通过展现空间“拥挤”和“破碎” 效应来分析生态承载力在人类开发活动累积影响下的空间 结构变化。
城市生态规划下 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与具体应用
报告人:七月阿留申

1.城市生态规划

2.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必要性及具体方法 3.生态承载力具体应用—以银川市为例
1.城市生态规划
(1)城市生态规划概要
城市生态规划既可以是城市规划系统中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建 设和保护、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及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保 护等规划在内的城市综合生态规划的总称,也可以作为城市总体 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规划方法论。 城市生态规划致力于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的 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强调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 点,在对规划区域内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相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 建设的规划,而且也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它与城市总体规划和 环境规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和环境保护 的重要手段。统脆弱性研究发展到人 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研究,主要关注区域脆弱性的程度、形成 机理及其改善途径。其中,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自然科学领 域认为脆弱性是系统由于灾害等不利影响而遭受损害的程度或 可能性,侧重研究单一扰动所产生的多重影响,将脆弱性定义 为“系统或系统的一部分在灾害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不利响应 的程度”;贫穷、可持续生计等社会科学领域认为脆弱性是系 统承受不利影响的能力,注重对脆弱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将脆弱性定义为“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预测、处理、抵抗不利 影响(气候变化),并从不利影响中恢复的能力”。由此可见,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有益补充,尤其对脆弱性 产生的驱动因素能够给出准确的分析。但脆弱性分析侧重于风 险性、适应性和恢复力方面的研究,无法给出生态系统对于环 境污染物、资源消耗、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的承载能力, 即生态承载力阈值。因此,生态脆弱性评价需要与其他方法结 合,才能更好的进行生态承载力分析。
(1)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生态面临危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 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快速城镇化更是引发了多种 重大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城市和区域频繁出现大 面积灰霆、湖泊和流域普遍呈现富营养化趋势且日益严重、持久 性有机污染物与环境激素的隐患日益凸现、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 比率和资源化水平低、区域性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区域性地下水 超采加剧、扩张占地威胁城市生态安全、 生态需水制约我国大 多数城市的良性发展、交通拥堵危害城市和谐和人体健康、食品 污染严重威胁居民生活质量等10个典型问题。众多城市病使得城 市生态压力越来越大,生态承载力下滑。为拓展更宽的城市发展 路径,城市生态承载力的评估显得必要和需要。
生态盈余/生态赤字 Ec EFj
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银川市生态足迹计算中,将银川市的土地利用类 型划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用 地和水域五种类型。从资源、能源、环境、水资源等 四方面计算出银川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计算主要包括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 载力、环境容量三部分内容,将其结果汇总后,求出 总生态承载力,即总生态足迹供给。
2.2
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具体方法
对于生态承载力的量化,国内外提出了许多直观的、较 易操作的定量评价方法及模式。但主要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 点:
1.生态足迹模型、 2.状态空间法、 3.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 4.脆弱性分析、 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
(1)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足迹模型是加拿大学者Mathis Wackernagel 于1992 年提出的一种依据人类社会对土地的连续依赖性,定量测度 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一种新理论和方法。生态足迹计量分 析的重点是生态足迹计算。按照数据的获取方式,通常采用2 种方法。第1 种是自下而上法;第2 种方法是自上而下法。 按照生态足迹理论,可将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5 大类: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 域。生态足迹模型由于其具有较完善、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简 明的指标体系,以及普适性的方法,很快作为一种新的理论 方法用于定量分析世界各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李翔、 许兆义等人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珠海2008-2020年生态足 迹的变化,并对生态承载力进行估算,对该地区生态盈余/赤 字作出分析;张绍修等人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成都市 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研究,比较成都市生态 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额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